“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剖析与实践探索

2022-03-17 17:47左方敏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学生课程体系

左方敏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难得和紧迫。而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章爬梳了学术界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学生工作所处阶段大多指向“发展型学生工作”“服务型学生工作”等等,其内在核心观点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基于学生工作的新阶段、新变化、新特点,文章坚持在“三全育人”视域下,从理论剖析和实践探索两个角度论证建构学生工作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可能。

一、高校学生工作课程体系建构的现实背景

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课程体系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时代产物, 是学生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满足新时代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化发展的现实关照。

(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

2018 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高校要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所谓全员育人,“即全员都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自觉在各自本职工作中对学生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思想价值引领”[2];所谓全过程育人,即将育人的理念贯穿于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全过程;所谓全方位育人,即将育人的理念融入学校各方面工作、各个环节,并通过设计载体,让校内外场域和空间都能成为育人的载体。高校学生工作是学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所有直接和间接工作的总和,究其本质而言,实则已蕴含“三全育人”的内在意蕴。 因此,进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势必要重新建构学生工作体系,使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同时,将课程理念引入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 有利于深化学生工作模式改革,也是“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课程思政”等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3]

(二)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 高校学生工作大致历经了“政治教育类型”“教育管理并存”“教育管理服务”等三个阶段。 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学生工作,探究其背后深层次缘由,都是适应于当时高等教育发展特点, 也要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正如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4](P591)立足于新时代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界提出了学生工作发展新阶段——“发展型学生工作”。所谓发展型学生工作,其核心要义是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教育、管理、指导与服务。而构建学生工作课程体系,是整合学生工作内容,优化工作路径整合,健全学生工作机制,使之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和开放化,这是发展型学生工作的核心要义,也是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发展所需的现实关照

从理论研究看,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具体表现为现实性,存在着过多关注自我实现的现象。 从现实实践看,当代大学生尤其00 后大学生,逃避“深刻”、远离“经典”、拒绝“复杂”,热衷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网络文化[5](P44)。尤其是抖音、小红书、火山等一些网络产品催生了一种“非主流文化”,对学生影响较大。 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学生物质需要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自立自强、平等参与、竞争发展等意识明显增强。 综上,学生工作亟需深化改革,使之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开放化,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高校学生工作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剖析

学生工作课程体系根本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载体, 使其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标,是课程教学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结合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学生工作本质属性是“课程”

狭义上,课程专指学校场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以及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6](P6)。课程要随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不断地相继更替,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 高校学生工作自诞生起,就义无反顾地承担着除思政理论课外几乎所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内容涵盖了思想引领、学生事务管理、学生指导服务,并且一部分内容已经课程化。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等等。实际上,学生工作本身就含有课程的本质属性。 例如,素质拓展课程化、德育工作课程化、社会实践课程化、劳动教育课程化等等,这些均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二)学生工作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三全育人”视域下构建学生课程体系是将学生教育、管理、指导与服务等课程内容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课程教学理论相结合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看,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P123)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协同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就高校而言,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推进学生工作课程化,较为系统地、精细地组织育人工作,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这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8]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才能达到良性循环发展的最佳状态。 ”[9](P150)学生工作实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理应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发力,实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学生工作课程体系是一种满足学生学习经验的有效组织形式。其系统组织一年至四年的学生工作内容,整合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等几大模块内容,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体现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适用于学习者的经验获取。

三、高校学生工作课程体系的架构与实践探索

学生工作课程体系不是一概而论地将所有的学生工作内容都纳入课堂教学,而是指将课程教学的理念引入到学生工作之中,分模块地按照课程理念、课程规范和课程要求进行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逐步构建学生工作“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模式。所谓“显性课程”,是将学生工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军事理论课等等;所谓“隐性课程”,是指未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一切学生工作。例如,劳动教育、网络教育、安全管理、学风建设等等。

学生工作课程体系应坚持“四化一结合”原则。“四化”中的规范化,使学生工作有章可循;标准化,使学生工作有标可依;系统化,使学生工作有合有分;开放化,使学生工作有容乃大;“一结合”,是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体系架构应包含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教材体系、课程运行体系、课程保障体系、课程评价体系等6 大体系。

(一)课程目标体系

坚持“一体两翼”,构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课程目标体系。 所谓“一体两翼”,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工作机制发展和学生工作者发展为两翼,全面提升学生工作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和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贡献度。所谓“定性+定量”,即凝练学生工作课程体系核心指标,并根据学校特点赋予一定数值。 从目前高校实践看,制定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将“学生满意不满意”作为制订课程目标的标准,如高学生满意度、高就业率、高毕业率、高资助率,低事故率、低违纪率、低投诉率以及零责任事故;另一类是从完成工作成效角度出发,制订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并进行年终考核。

(二)课程内容体系

基于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范畴, 高校应构建“四位一体”学生工作课程内容体系。

1.思想引领课程体系。 以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目标, 以个性化教育和深度辅导为导向,创新教育载体,广泛开展朋辈教育,扭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关键,切实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重点要深入推进日常教育主题化和专题教育方案化,出台“一至四年级教育方案”“网络思政教育方案”“特殊学生群体教育方案”“典型示范引领集”等文件制度,让思政教育形成体系,杜绝思想政治教育无序化、游击化、盲目化。

2.学生管理课程体系。 要坚持“严慈相济”这个原则,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院主体责任,切实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能。重点完善高校学生工作治理体系,推进学生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学生管理人员的法治意识,做到法治与教育相结合。 例如,编制学生寝室、学生课堂、学生社团建设的规章制度,让学生管理有章可循。 同时也要增强学生工作者依法管理、 依规管理的意识,加强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等。

3.学生指导与服务课程体系。 坚持提供学生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的指导与服务,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完善“1+X+Y”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即提升“1”门教育心理健康必修课的教学质量,探索开设“X”门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打造“Y”项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开发资助育人课程体系建设,将“扶志”和“扶智”相结合,编制“资助育人”教材,探索勤工助学课程管理新模式;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质量,创新“大学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授方法,增设“大学生创业模拟”课程,聚焦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强化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和帮扶[10]。

4.队伍建设课程体系。 坚持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与能力提升双向驱动。一方面要聚焦辅导员职业发展,构建“1+2+X”制度体系。 “1”即“辅导员建设管理规定”;“2”即“辅导员职级和职称晋升办法”;“X”即“辅导员学习培训规划方案、辅导员考博实施方案等等”,打通辅导员“双线”晋升渠道。另一方面要聚焦辅导员能力提升, 使其工作有标可依、有章可循。例如,编制主题班会、谈心谈话、主题教育、专题教育等工作实务操作类丛书,打造辅导员精品项目。 同时也要也对辅导员培训进行 “学分考核制”,按照“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分别赋予初级、中级和高级辅导员16、32、48 个学时,进行分类、分层、系统培训。

(三)课程教材体系

课程教材建设是构建学生工作课程体系的关键内容。学生工作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原则应该坚持“两个面向”。 面向学生工作者,为其开展“课堂教学”编制教材;面向学生群体,为其提供学业、生活、毕业就业方面的服务。 重点要在“制度、方案和项目”上下功夫,为学生工作课程体系编制相关教案,推进学生工作制度化,构建以《学生手册》为主要内容的面向学生的制度体系和以《学生工作手册》为主的面向学生工作者的制度体系; 构建“一总、一册、多分”的方案体系,为各项学生工作提供“操作指南”。 着手形成“一总”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一册” 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年度运行手册,“多分”即为新生教育、毕业教育、军训工作、学生管理、心理健康、资助育人等子方案;实施学生工作内容项目化,项目系列化,精心设计并打造学生工作课程体系项目库,建立主题班会系列项目库、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项目库、典型选树系列项目库、资助育人系列项目库、优秀学生工作案例库、网络思政教育项目库、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导项目库。

(四)课程运行体系

实施“2344”计划,确保学生工作课程运行畅通。“2”为校院两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机制,重点在厘清校院两级职责。 学校层面负责顶层谋划、过程指导、考评激励建设,积极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学院层面加强组织实施、过程监管、总结提升建设,从工作时间安排、教学任务制定、办公场所设置等方面为专业教师团队创造条件。“3”为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重点要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系统地设计一至四年级的培养方案,推进教管指服一体化。“4”为完善四个课堂联动育人机制,第一课堂抓课程思政,重在落实教书育人;第二课堂抓专业拓展,重在促进“五育”并举;第三课堂抓社会实践,重在强化社会责任;第四课堂抓网络传播,重在激发青春正能量。 第二个“4”是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四自作用,尤其是注重学生骨干在学生朋辈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课程评价体系

坚持“三维评价”思路,综合考虑学生工作、学生工作者和学生素质评价。一是构建学生工作评价体系。依托高校年度党建和事业发展综合考核的指标,发布“学生工作评价指标”,引入学生评价机制;二是量化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出台“辅导员考核办法”,建立“学生测评+学院打分+学校绩效”的考核模式;三是推进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和激励表彰改革。加快单项突出优秀学子的激励办法制定和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建设, 探索建立过程评价机制,出台“学生形成性评价方案”,构建学生成长过程考核制度。

(六)课程保障体系

加强四大基础保障建设, 确保学生工作课程“有教师、有经费、有学分、有信息化”。 一是人员保障,发挥全员育人机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库、资助育人导师库、本科生导师库、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帮扶库等等。 二是经费保障,根据需要设置相关专项经费,充分考虑课程规划与建设。 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经费均含有大学生心理健康、 就业指导、学生活动等专项经费。 三是学分保障,以素质拓展的方式赋予相关课程活动学分。 例如,安徽师范大学设立“6+6”学分制度,6 个学分给予“显性课程”,6个学分给予“隐性课程”。 四是信息化保障,就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看,学生工作信息化正逐步加强。 例如,安徽师范大学推进“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建设,将学生思政教育、学习、生活、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奖惩等信息纳入一个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在校学生“大数据画像,清单式服务”。

构建学生工作课程体系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现实要求,也是学生工作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时代需要。 将课堂教学理念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并从课程目标、内容、教材、运行、评价和保障入手,探索建构学生工作体系,旨在为新时代学生工作模式提供一个新的尝试,为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开放化的学生工作提供一种新的实践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工作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高校学生课程体系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