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丁嗣澂及《雪庵诗存》述略

2022-03-17 21:05李晓芳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李晓芳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丁嗣澂,明末清初文人,字集虚,号雪庵居士,别号禅隐先生,浙江嘉善人(今浙江省嘉兴市),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卒年不详。明清浙江嘉善丁氏一族历来重视学术修养,崇尚儒道之流,凝聚宗族,附庸风雅,多行善举。丁嗣澂在浓厚家风家学的熏陶下从小博学多识,宏览博物,与族内兄弟谈古论今,以文章相切劘。通过查阅史料文献发现关于丁嗣澂生平的记载很少,仅《〔雍正〕续修嘉善县志》有简单介绍,《〔光绪〕重修嘉善县志》因袭。目前学界对其人及著述的研究也未曾触及,本文将结合地方志及《雪庵诗存》对丁嗣澂生平进行梳理,并就《雪庵诗存》版本及诗文内容进行考证分析,以达到对丁嗣澂及著述的全面认识。

一、丁嗣澂生平及家世

丁嗣澂与弟丁裔沆同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元旦,《〔雍正〕续修嘉善县志》载:“与弟裔沆元旦孪生,甫免,母殒。”[1]另《雪庵诗存·悼吴乳媪二首》也载:“庚辰元日孪生余及季弟,先慈遂殁。”[2]丁母在生下集虚及裔沆后难产去世,集虚终身哀慕,从小便养成了懂事孝顺的性格,与亲人和睦,与兄弟团结,在乡里闾间常行义举,“岁至于睦昆弟,敦任恤。邑有义举,必率先。”[3]生平性好淡泊,不慕名利,家居布衣,勤俭朴素,“一生醇谨冲和,绝浮靡事。”[4]清顺治十一年(1653)入州学,“敦孝友,好读书,十三游庠。”[4]康熙年间为诸生,约集虚二十多岁时,聪慧有才学的他并未选择在仕途发展,而是诵诗读书,履仁蹈义,兢兢以终身。集虚尤其喜欢读《离骚》,爱披阅名家经典。喜好禅悦的他从小就阅读大量典籍,“少时博综教典五千四十八部,如瓶泻水,既而专事拈花一案,跏趺七昼夜,豁然大悟,汗出如雨。自此笔町墨畦之间,四通六辟,益加超诣”(《雪庵诗存·柯煜序》,以下凡引自《雪庵诗存》,均只列篇名),勤学的精神和参悟哲理之深使得他在诗文创作上更加得心应手。中年时的集虚乐与高僧谈论,喜与僧人逸士交游,常入寺阅经,累月不归。或出游名山古刹,陶冶情操,有逍遥物外之致。也常与文人雅士交游集会,谈古论今,评赏诗文,“获与云间太仓虞山诸前辈及其子弟宾客游珠槃高会,玉尘清言,耳濡目染,无非古香”(《柯煜序》)。集虚的诗文也多创作于此期,康熙十一年(1672),集虚三十四岁时作诗《述壬子岁事》,表达对国计民生“一朝失储蓄,零落饥寒边”的忧虑。康熙十五年(1676),三十八岁作《丙辰岁事》,描写百姓“聚卷惊涛侵沃野,连绵苦雨败嘉禾”收成不佳的景象。康熙十九年(1680)四十二岁,作诗赠送王甫瞻《庚申十一月喜晤故人王子甫瞻作长歌以赠之》。王甫瞻,能诗歌,善楷书,生平不详。康熙二十年(1681),四十三岁作诗歌《辛酉元旦》。由于常年游历四方,奔波劳累,致使集虚患上足疾,病间修养在家,期间不忘创作与苦读,“病举儒家四库,佛乘仙经,束之高阁”(《柯煜序》),直至去世,关于丁嗣澂去世的时间今已不可考,王士骏在序中写到“余交雪庵不数季,而雪庵殒。雪庵子为余婿,戊辰春持其尊人诗存来索余序”,另魏允札在序中也提到“集虚之殁不满五十”,可见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前就已去世,从诗歌写作最晚时间推知集虚去世时间应在康熙二十年(1681)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即四十三岁到四十九岁之间。

嗣澂与弟时称“双丁”,阮元《两浙輶轩录》中“钱仁荣曰:嗣澂为大司空清惠公之孙,与弟裔沆为孪生,状貌言语性情无勿同者,稍长同以能诗名,一时有‘双丁’之目。”[5]与弟并耽禅悦,又有“双佛子”之称。丁裔沆(1640-1691),字涵巨,号豫庵,监生,弱冠能文,四方名士皆推重,徐乾学推荐他参加博学宏儒科考试,他婉言谢绝,潜心学术。著有《香湖草堂集》五卷,收录各类诗词赋文百余首(篇),以骈体文为多,有康熙四十三年(1704)刻本,国家图书馆等地有藏。集虚与涵巨秉赋才学,以诗名世,集虚之诗朗润,函巨之诗华瞻,诗歌风格迥然不同。同时两人清修高致、迥远尘俗的品格及与人为善、多行善举的品德受到当地人们的赞扬,在逝后皆为人称道。

集虚祖上有为官传统,祖父丁宾官至明南京工部尚书。丁宾(1541-1633),字敬宇,又字礼原,号改亭,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1),嘉靖甲子(1624)举人,隆庆辛未(1571)进士。万历二年(1574)任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知县,万历八年(1580)改授御史,后因丁忧和身体等原因辞官乡居十多年,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起复为南京大理寺丞,此后一直任官南京。泰昌时,被授予太子少保衔。天启元年(1621)以太子少保南京工部尚书致仕。于崇祯六年(1633)去世,卒年九十一,谥号清惠。著有《丁清惠公遗集》八卷,收录有奏疏、杂著、书牍等内容。因有诋毁字被列入全毁书目,国家图书馆等地有藏,皆为明崇祯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4册有收录《丁清惠公遗集》八卷。

丁宾有三子,丁镛、丁鑛、丁钫皆官生,倜傥英俊,能继其业。丁镛(1591-1620),字九章,明天启贡生,以恩荫读书南雍,熹庙登极,随父入贺时由于轮蹄委顿,于是病卒,著有《漫吟》一卷。丁鑛(1597-1683),字九贡,明天启元年(1621)中副榜贡生,明崇祯诸生,入清后便绝意仕途,以读书自娱,精深性理之学,以躬行为宗,尤有才气,工古诗文,刻有其父《丁清惠公遗集》八卷,辑有《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志》十二卷。丁钫生平不详。

丁鑛有子三人,颖泉、嗣澂、裔沆。丁颖泉,又作胤洤,字慈勉,康熙诸生,以孝闻名,与弟集虚、涵巨孝友相勋,门内无闲言。丁嗣澂娶妻蒋氏,育有一子名桂芳,其生卒年不详,字云士,号方谷,一号素园,晚号知白居士,所居泊素园。岁贡生,年少气饩,久困场屋,旋贡成均。候选训导乡试屡不中,中年后,长肆于古诗,遂无意于功名。藏书甚多,著有《泊素园咏物诗》《方谷诗钞六存》《帝皇名臣世系考》。与堂兄弟丁策定编纂《香湖丁氏家乘》六卷。

二、《雪庵诗存》的成书及版本

《雪庵诗存》取自丁嗣澂之号“雪庵”,关于其创作、成书过程在序中有大致介绍,“先是雪庵发轫,双径思携吟屐,遍历吴会诸名胜,以寄其萧疎淡远之趣,困于足疾不出户者数季,于是学宗炳之卧,游类管宁之穿塌,闲居无事,手辑诗文十余卷”(《魏坤序》)。可知其创作不是集于一时,而是数岁积累,为集虚卧病期间所辑,即康熙二十七年(1688)前《雪庵诗存》就已成书,当为稿本或抄本,并未付梓。此时应为《雪庵诗存》和《雪庵文存》共十余卷,后面由于盗贼窃去,便只剩下《雪庵诗存》二卷内容,即今所存的两卷诗歌。“所著《雪庵集》共十卷,卧病时为胠箧者窃去,存者仅十之一二,高情雅调,不与人琴俱亡,沆欲请海内达者为之立传,而未及也,故先述其梗概云(《雪庵兄小传》)”。后桂芳“恐所存者或致散轶,特付之剞劂。”关于《雪庵诗存》的刊刻时间,从序中可推知一二,6篇序文写作时间不一,仅有两篇序文落款有时间,一为魏允札序,落款为“康熙巳丑长夏同学魏允札书”,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所作,魏允札为集虚同窗,字州来,号东斋,才气敏赡,著有《东齐诗词集》。二为沈树本序,沈序落款为“雍正十一年癸丑孟秋碧浪舱翁沈树本顿首拜撰”,沈树本,字厚馀,浙江归安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工诗,喜奖进后学,著有《德本录》《舱翁诗集》《湖州诗摭》。可见序文最晚的写作时间是雍正十一年(1733),故《雪庵诗存》的刊刻时间应在雍正十一年(1733)至雍正十三年(1735)之间。由桂芳将父生平所存诗歌付之剞劂得以传世,清雍正年间丁桂芳刻本是《雪庵诗存》唯一版本,通过考证各馆藏皆以清雍正年间丁桂芳刻本为底本进行的刊刻影印,国家图书馆藏《雪庵诗存》是最完整的版本,也是本文所选底本,天津图书馆所藏为残本,浙江巡抚采进本在版式、内容上较之前两版本多有不同。

(一)国家图书馆藏清雍正丁桂芳刻本

国家图书馆所藏《雪庵诗存》内容完整,版式整洁,字体清晰,版式为每半页9行,行19字,黑口,单鱼尾,左右双边,楷体,版心镌刻书题、卷次和页码。序文及《雪庵兄小传》、卷上目录、卷上正文、卷下目录、卷下正文、后跋皆自编页码,按顺序排列。该书可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是序,卷首有6篇序文及《雪庵兄小传》1篇,主要是对作者及该诗集的简评。其一是西泠王士骏所撰序,共2页,版心刻“雪庵诗存王序”,下刻页码,序前空白处有印章“北京图书馆藏”。王士骏,字逸仲,梧桐乡人,康熙辛酉(1681)例贡。其二是魏允札序,共2页,版心刻“雪庵诗存魏序”,下刻页码。其三魏坤序,共2页,版心刻“雪庵诗存魏序”,下刻页码,同乡魏坤撰。魏坤,字禹平,号水村,文煌能文,称为隐君子,著有《□晴阁诗抄水村琴趣》。其四,莲溪蒋光祖序,共2页,版心刻“雪庵诗存蒋序”,下刻页码。蒋光祖,字孝培,嗣澂为光祖之姊婿,著有《杜陵绮语》。其五,外侄孙柯煜序,共2页,版心刻“雪庵诗存柯序”,下刻页码。柯煜(1666-1736),字南陔,号实庵,雍正元年(1723)进士,官湖北宜都知县,改衢州府教授,尝充《明史》纂修官,工诗词骈文,著有《长谷诗钞》五卷,《石庵樵唱》一卷及《月中箫谱词》。其六,好友沈树本撰序,共1页,版心刻“雪庵诗存沈序”,下刻页码。归安沈树本、平湖陆奎勋、嘉善柯煜、雍建孙被称为“浙西四才子”。然后是孪生弟裔沆所作《雪庵兄小传》一篇,共2页,版心刻“雪庵小传”,下刻页码。

其次是卷上内容,先是卷上目录,共4页,版心镌刻“雪庵诗存卷上”,下刻页码,卷上共收录古体诗《即事》《寒溪旅怀》《农家怨》《赠苏昆生》等59首。接着是正文内容,正文首页上题“《雪庵诗存》卷上,武水丁嗣澂、集虚。”右下角有印章为“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

然后是卷下内容,先是卷上目录,共4页,版心镌刻“雪庵诗存卷下”,下刻页码,卷下共收录《秋夜闻雨》《朔风》《偶题》《题片云鹤影册》等今体诗110首。正文首页题“《雪庵诗存》卷下,武水丁嗣澂、集虚。”此外,上下两卷正文中少数诗歌有双行小字作解释,如《题崇福寺》末尾双行小字:“寺有宋高宗灵山堂额及赵子昂石刻。”《述祖德》双行小字解释“为三世祖海鹤公”。且多数诗歌有并序,内容主要是诗人对诗歌创作背景及创作经历的介绍,如“《泣玉吟》者,丁子忆儿荣裕之作也……。”序有写在正文前,如《咏杜根李燮事并序》,也有写于正文后,如《咏怀古迹十六首并后序》。

最后是集虚之子桂芳所作跋一篇,共1页,版心镌刻“雪庵诗存跋”,下刻页码,内容主要是对该诗集的简单说明,跋后有两枚印,一枚为“长乐郑氏藏书之印”,为藏书家郑振铎藏书,另一枚为“北京图书馆藏”。

(二)天津图书馆藏清雍正丁桂芳刻本

天津图书馆藏《雪庵诗存》为残本,版式和国图一致,序文仅三篇,分别为魏允札序、王士骏序、魏坤序,及《雪庵兄小传》一篇,其中王序不完整,只有半页内容,序文位置颠倒,页码错乱,正文内容不全,卷下缺少《雪庵居士念佛诗二首》,末尾无题跋,内容的缺失和序文位置的颠倒或是装订时遗漏、错订的缘故。文中多处有印章,第一篇序文有“天津图书馆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制”“天津图书馆藏书之章”等印章。卷上目录首页右下角印有“一十二世孙树桂珍藏”,为藏书家孙树珍藏书。

(三)浙江巡抚采进本

浙江巡抚采进本在《回族典藏全书》第181册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38册都有收录,其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所收录《雪庵诗存》封面页题:“《雪庵诗存》二卷,清丁嗣澂撰,福建省图书馆藏清雍正丁桂芳刻本。附《四库全书总目·雪庵诗存二卷》提要。”[6]可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所收录和福建省图书馆所藏应为同一版本,其版式和国图一致,内容完整,文中多数内容有句读,但序跋部分多处漫漶不清。末尾有提要,载:“《雪庵诗存》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丁嗣徴撰。嗣徵,字集虚,嘉善人,性嗜古,喜藏书,又颇耽心禅悦,故其诗格在宋、元之间,亦时有清逸之致。尝自订其集十卷,与巨研同扃笥中,为盗者误持去,购之不获,乃掇拾残剩,重辑此集,故命曰诗存云。”[7]其中将“澂”误作“徵”。《浙江采集遗书总录》载:“《雪庵诗存》二卷,刊本,国朝嘉善丁嗣澂撰。”[8]则提要“丁嗣徵”乃“丁嗣澂”之误。《皇朝通志》卷一三〇载:“《雪庵诗存》二卷,丁嗣徵撰。”[9]也将“澂”字误作“徵”。《清人别集总目》载:“《雪庵诗存》二卷,雍正丁桂芳刻本,北图、津图、皖图。丁嗣澄,字集虚,号雪庵,嘉善人,诸生。”[10]将“澂”字误作“澄”字,另所著馆藏地“皖图”也应为讹误,通过“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平台查检《雪庵诗存》并无“皖图”藏本,也无《雪庵诗存》“皖图”的相关文献记载。《涵芬楼秘笈》第十集,各省进呈书目,浙江卷三,浙江省第九次呈送书目收录“《雪庵诗存》二卷一本”,[11]未注明著者。可见《雪庵诗存》在史料文献中多有著录,只是在著录作者姓名时有出现讹误。

此外清沈季友《檇李诗系》[12]、清阮元《两浙輶轩录》[13]、钱仲联主编的《清诗纪事》[14]中都收录丁嗣澂诗歌《禅隐先生歌》一首,通过校对发现这三书中所收《禅隐先生歌》为同一版本,但与丁桂芳版本《雪庵诗存》中收录《禅隐先生歌》对比,则有较多异文,《雪庵诗存》为:

先生肮脏负奇骨,辞家学道游天台。筑室半山傍危木,列石为坐铺苍苔。山风一夜飘然来,吹得山头花尽开。偶来花下把铁笛,云衣潇洒岸高帻。叫破孤烟凌太虚,密叶丛条声淅沥。嗟乎山中讵知秋复春,落花扫作岩边尘。因缘已与人间断,嫩出深山再问人。

而上列三部书中所收录《禅隐先生歌》则为:

先生肮脏负奇骨,辞家学道游天台。筑室半山傍危木,列石为座浮苍苔。山风一夜飘然来,吹得山头花尽开。偶来花下把铁笛,云衣潇洒岸其帻。冷冷逸乡凌太虚,密叶丛条声淅沥。嗟乎山中讵知秋复春,落花扫作岩下尘。千松原与人间断,懒出深山再问人。

关于两诗异文问题还待继续考证。此外《历代教外涉佛文献数据库》集部佛论(二)清代卷(三)中有收录集虚《送俍亭和尚赴云门》《访真寂院清映师,遂同游瓶匋诸山,即事赋僧》《赠晦山和尚》《福严院谒灵机和尚》《题面壁图》《过者莫入,萧氏自省寡过,举足便入,雪庵闻而有感,为赋此什》《闻晦山和尚入寂感赋》共7首诗,[15]《雪庵诗存》皆有收录。

另《〔雍正〕续修嘉善县志》卷十二收录集虚诗歌《六塔村庄》一首,在《雪庵诗存》卷下题作《乡行即事》,只是首联“瑟瑟西风吹剑铓”。[16]《六塔村庄》作“瑟瑟金飙吹剑铓”。[17]《〔雍正〕续修嘉善县志》卷十一收录集虚文《募修学宫引》一篇,[18]是为当地儒学修建学宫募资而作,先叙学宫修整多年,渐致倾圯,后募集乡邑绅士倡修的过程,为集虚散佚作品,《雪庵诗存》未曾收录。

三、《雪庵诗存》的内容及特色

(一)内容

今存《雪庵诗存》二卷,内容丰富,主题多样,上下两卷诗作中有题咏,有赠别,有感伤,有怀思,既有写景状物,又有记人叙事。现按题材将诗歌内容分类如下。

1.写景诗

“诗者性情也,人各有性情。性情中,各有诗,不相袭也”(《魏坤序》)。集虚之诗也属于性情的抒发,写景状物诗重抒发一己之情,在集虚诗中占较大比重。如对故园久别重游情感的抒发,“故园别来久,二十易星霜。……寸心照寒水,千秋永相望”(《故园》)。《南村行》抒发了诗人与季弟出游南村的感慨,从早春“野麦未秀桑未蚕”到深秋“高林已老芦花白”的对比,表现时光易逝的感慨。《出游径山》以长达五百多字对径山雄伟壮丽景色进行描写,“雄拔冠西浙,势从天目来。……此山系祖庭,海内称禅窟。”以及对径山禅寺的赞颂,寄托作者出世之心。诗人也在景物的描写中领悟自然的美妙,如《江行》中景色的描写,“风色带空阔,横行不可干。归帆随野鸟,落叶满秋澜”有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的闲适自由,再如“瑟瑟金飙吹剑芒,一竿帆影未斜阳。牧人驱犊临秋阪,稚子鸣榔出野塘。断续菱歌翻浪响,高低茅屋带烟光。从来爱朴存吾道,如此乡风剧不忘”(《乡行即事》),通过对家乡山野风光和淳朴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诗中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人还在景物的描写中抒发闲情逸致,如表现“还坐闲堂中,萧疎得幽致”的闲居雅静与悠然自得,“身不必在山,心不必在市。曙色起东隅,丽然万物理”则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志行高洁,[19]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感及超然俗世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集虚以简质为尚,诗歌典雅朴素,清逸自然。抒情诗感情流露,真挚热忱,如《忆裕儿十首》中一句“衰翁无泪泪偏稠,静夜思儿断复流。”将对亲人的悲痛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一句“欲寄白云通一语,小亭花草恨千秋”更强烈地表达了无法“通一语”的无奈之情。还有直接以《悲歌》为题的诗,悲伤氛围更加浓厚,如“吾所思兮天一方,思之不见催心肠。”用“催心肠”等字眼表达思念之深,情感之切。

2.咏怀诗

咏怀诗记录了诗人游历多方的感想,为诗人在西征、北征途中所作,后卧病闲居塌上之时便将之集于一起,“所作怀古十六首,或得之杖履,或得之传记,或得之感慨,有触于机,即寓于笔乃咏之。固非一时,今集之,以便一览云尔,至若太白所云,醉尽花柳、赏穷江山,余又甘愧古人矣”(《咏怀古迹十六首》)。十六首诗分别描述了十六个古迹,如《金陵》《钱塘》《洛阳》《燕都》《蜀中》《苏台》等,在各地游历期间,诗人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感慨频发,对历史古迹描写富含激情,犹如曹操“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极致快感,咏怀诗慨然当歌,声情并茂,并引经用典,如“寒雁有声明月夜,孤帆无影大江秋。流风谁继陶彭泽,不愧南州高士俦”(《南康》),“武侯不醉酴醿酒,杜甫空伤芦荻花”(《蜀中》),用陶渊明、杜甫这样的文学大家咏怀历史,抒发愤概。对历史名人的咏怀多是表达赞叹、钦佩之情,如《咏荆轲》:“七国俱任战,强秦尤横行。关河恃天险,其锋莫敢撄。六王甘臣仆,空拥貔貅兵。燕丹奋雄略,荆卿激孤城。高歌水亦寒,斗酒壮心倾。相送尽男子,来发西行旌。尺剑扫酷烈,四海均义声。奇功虽不立,足令暴主惊。侠客惟数此,千秋垂令名。”诗中对当时秦国的蛮横和六国惧秦的氛围描写衬托出了荆轲的英勇无畏,作者对荆轲的壮士行为大为赞赏,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侠士,是值得名垂千史的人。

3.赠别诗

赠别诗在集虚诗中所占比重较小,多为对友人的赠别,重在表达离别时的留恋不舍与愁绪,如“君泛沧波若白鸥,如何一别几至秋。布帆无恙须乘兴,过我寒溪话胜游”(《送王甫瞻还娄江》),此诗将友人比作“白鸥”,友人远游犹如白鸥那样飘然远逝于沧波之间,一别则要几个秋才能再见,暗示相见不易。“江村烟水曾同泛,卜筑城南复比邻”(《赠黄逸人》)则表达了在离别时对过去同游的怀念,不舍之情更加浓烈。“最忆故园风景好,放舟南浦水泠泠”(《赠钱元贞》),通过追忆往昔衬托离别的哀伤。集虚好禅悦,以至与僧人来往交流密切,其大部分是文化修养较高饱赋禅学的人,如著名的晦山显戒禅师。晦山字愿云,别号晦山,俗姓王名瀚,字原达,江苏太仓人,年轻时游学四方,儒名甚籍。赠别僧人之诗主要是对其道法高深的赞扬及禅师形象的描述,如“晦山老人来何许,葛衣竹杖西风里。……胸中触处辨材机,超超玉尘挥玄理”(《赠晦山和尚》),形象的展现了禅师的高深莫测,颇具玄机。又如“竹廊灯火长荧然,禅心内照寂不眠。大师一喝天上落,碧蟾万里吐晴烟”(《福严院谒灵机和尚》)则用夸张手法展现出了幽默风趣的禅师形象。

4.题咏诗

题咏诗是中国文化史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诗人将其所创作之诗,题写在不同的建筑物或其他物品上,以诗歌颂扬为主。题咏诗在集虚诗歌中只占少数,有题画、题图诗,也有题寺院禅林。题画诗以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抒发审美观感,借题画抒发个人志趣达到开拓画面,深化意境。方薰《山静居画论》:“画之不足,题以发之。”[20]集虚题画诗亦如此,如“赠君新诗答君意,池塘一夜添凉雨。双眸爱对此青青,堪作闲中醉吟主”(《题赠张荣三壁上画竹歌》),诗人将画作的喜爱之情写进诗中,寄情感慨,并赞颂之,反映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审美思想。《题面壁图》为其祖师图所题,对图的描述充满浩气,境界开阔。题寺院诗是诗人在参观寺庙后有感而作,“五百余年古佛庐,俨然遗构枕荒潴。岂惟开士堪楼隐,应许骚人此卜居。七泽烟波饶气象,九峰苍翠落庭除。墨痕破壁龙蛇动,帝子王孙已碧虚”(《题崇福寺》),诗作增添了古寺的画面感和立体感,深化了意境,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被龙泽烟波所笼罩,顿具灵气之感。

5.禅意诗

集虚性嗜古,耽禅悦,在与僧人交往过程中从而影响其诗歌创作,在吟咏自然景物中体悟哲理,诗歌中表现禅趣禅意之诗颇多,代表作《禅隐先生歌》。此诗是诗人自我的写照,一边自嘲,一边自赞,“先生肮脏负奇骨,辞家学道游天台。”诗人筑室过着远离尘世宁静淡泊的生活,“筑室半山傍危木,列石为坐铺苍苔。”在禅悦之中,诗人花下吹笛,寄托自己遗世情怀,“偶来花下把铁笛,云衣潇洒岸高帻。”最后一句,“因缘已与人间断,嫩出深山再问人。”诗人斩断与尘世联系,得到了真正的解脱。诗人追求归隐在“禅”的世界,出游古寺、夜宿禅房皆是很好体现,如《访禅室》中“偶逢暇日寻幽迹,携却闲僧过曲廊。……徐引禅心动归思,白云斜映日苍苍”禅心萌动的写照。《宿幽澜禅房》中“窗外一丛竹,时闻楼鸟鸣。微风半夜起,夜夜皆秋声”的幽静禅寂、万籁具息的环境氛围,这正是诗人所热衷的境界。此外诗人还有意模仿禅林法师之诗偈,如《偶拈二首》《雪庵居士念佛诗二首》,更体现出诗人沉溺禅林的适意。

6.其他

集虚诗中还有对民生的关注。如《农人怨》中描写农人在面对官府压榨下只得辛苦劳作,不敢有怨言的愁苦无奈,“劳时何敢怨,闲时转苦辛。……祈将百种怨,化作一方春”。表达对农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三时拮据筹妻儿,一纸横催爨烟白。群飞食肉席而翼,何时一解农家厄”(《农家怨》)。也有少量哀悼诗,表达对逝去亲人无比伤痛的怀念之情,语言沉重,如《秋夜悼第三女》中对悲惨早逝女儿的怜惜之情让人心疼,“荒草凄迷埋尔骨,左家娇女剧堪怜”。此外《敬题先慈遗像》:“虽为我母儿,不识我母面。今兹瞻遗影,含悲泪如霰。山高犹有巅,海阔犹有畔。生物阳春功,春归将何恋。妇德称孝恭,闺门颂婉娈。曾无菽水欢,空有苹蘩荐。聆音真寂寥,窥意如可见。何以望后人,努力在为善。”此诗既表现了诗人对母亲寸草春晖难报的遗憾之情,也表明了自己将以“为善”的方式寄托自己的哀思和弥补自己的遗憾的志行,诗歌语言淳朴,感情真挚。

(二)特色

集虚诗有其独具特色之处。其一,古今体皆备,风格多样。集虚善古诗,拟古诗格调高雅,风格清逸,不落俗套,如《春江花月夜》:“江上清波流汩汩,繁华掩映春江侧。更逢良夜遥相思,华月凝光净如拭。花怜月影最有情,月照花枝同一色。此时两岸芳心结,惆怅中流渡不得。翩然白云江边飞,何由跨作双飞翼。”今体诗《偶题》《朔风》《秋夜闻雨》等典雅清腴,宁静淡泊,如《秋夜闻雨》:“滴沥复滴沥,凉风吹雨亟。幽人有遐心,高卧孤灯息”。集虚诗歌有“王孟之隽永,陶韦之冲夷,出之以郎悟者乎”(《魏坤序》),因体裁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沈树本对其评价道:“今读其《雪庵诗存》,冲澹似彭泽,恬和似辋川,雄奇精悍,復有时似昌黎,似玉溪,铺锦引绣,日光玉洁,可谓苍翠古人,卓然成家者矣”(《沈树本序》)。其二,集虚诗歌语言多用幽、孤、悲、愁等字眼渲染悲凉气氛和幽远意境。如“幽人有遐心,高卧孤灯息”(《秋夜闻雨》),“日落黄云满,悲风起树端”(《朔风》),“独坐多愁思,商歌望子来”(《寄弟》)等诗句,意境深邃,耐人寻味,表达了诗人的深沉忧思。其三,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描写景物。如对雪的描写“看去晶晶微有色,听来淅淅渐无声”(《咏雪》),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入手,“莲花号君子,莲叶类衰翁。姿冷秋江上,神寒明月中”(《咏莲叶》)的形象比拟,亦有“昨霁易为乐,今阴易为愁”(《寒溪旅怀》)愁与乐的鲜明对比。咏怀诗中多运用典故歌赞古人古迹,集虚的诗歌在意象选取上深远有韵味,诗歌做到语绝意不绝。其四,诗歌中较多表现禅寂幽深和对禅趣生活的描写。诗句中常用禅、山僧、佛音、佛色、行脚等字眼,如“禅心空爱恋,玄摄在清虚。坐看云来住,秋风拂草庐”(《偶题》),“东风吹柳树,披佛子云居”(《四时读书乐》)等诗句来表现禅居的惬意与闲适。亦有“佛音寂寂何所闻,佛色冥冥何所见。众生同入不二门,谁遇机锋直自荐。……女士持行如冰霜,佛理相通如一线”(《过者莫入,萧氏自省寡过,举足便入,雪庵闻而有感,为赋此什》),“礼佛拈新火,宁亲护晓寒”(《辛酉元旦》)等表现禅意哲理的诗句。

集虚诗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少数五七言古今体诗歌篇幅较长,读来冗长繁杂,显得些许累赘,如五言诗《述游径山》,达五百八十多字。

《雪庵诗存》作为丁嗣澂唯一留存著述,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可以补集虚生平史料失载,从所撰序之人中可见皆是集虚生平亲近之人所作,对集虚生平最为了解之人,作为补充集虚生平资料来源,最为可信。另《雪庵兄小传》可作为裔沆散佚作品,为丁裔沆及著述研究提供史料来源。其次,从诗中可窥见清代文人雅士,僧俗交游情况,纪游感怀之作真实记录了他们的交游情况,交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虚人际轨迹、思想心态、文学创作,丰富了集虚的现实生活及精神世界,其相互作诗以赠,折射出当时社会环境之一隅嘉善的学术交流概况。最后,对诗歌的分析不仅对集虚文学素养及其写作手法有深入的了解,而且通过还原其诗文创作的历史境遇,以诗文为史料,溯源丁嗣澂思想,“读雪庵之诗,想见雪庵之襟期”(《魏坤序》),勾勒出了丁嗣澂生活态度及人生追求,可见投射在当时历史境遇中作者的内心思想与所营造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