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理念到新格局: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2-03-18 06:44韩雅萌曲新英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理念

韩雅萌,曲新英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基于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提出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并指出“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1]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精准把握发展逻辑实现的发展理论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发展理念是指导国家发展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我国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与行动纲领。

(一)新发展理念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指向

新发展理念虽作为经济发展理念被提出,但在具体实践中,其内涵得到了丰富,其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在发展各方面得到了彰显。新发展理念与传统发展观最大的区别是人民作为发展价值主体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发展不是追求经济指标快速增长,而是注重平衡与充分,致力于改变人类存在方式,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经济对政治、文化等具有决定性作用,新发展理念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引领与指导作用也将扩展到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政治领域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主政治权利,一方面,要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夯实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损害人民平等权利的行为予以打击,重拳反腐,倡导廉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公平正义,以新发展理念引导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文化领域坚持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夯实全体人民的价值观基础,将人民作为文化创作的出发点与落脚地。在价值观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体人民共同的思想引领,夯实思想基础。在文化产品供给方面,既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进行文化创新,同时也要求文化创作者立足于人民群众之中,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在社会发展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着眼于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大事,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与水平,尽最大能力补齐社会发展的民生短板,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在保护生态环境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转换增长动力,以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防治污染,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二)新发展理念抓住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痛点

历经近四十年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持续高速发展必然不能面面俱到,我国国内的发展问题、生态问题、社会问题逐渐凸显:一是核心科技缺乏竞争力,制造业大而不强;二是发展结构失衡,多以第二产业为主,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三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已经威胁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四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大,贫富收入差距大,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系统的发展理念,其理念之间相互作用,互为补充,适应了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经济降速、提质与优化的要求,是破解发展困局的必然选择。

(三)新发展理念回答了中国往何处去

新发展理念从五个方面回答了中国该往何处去,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维度内涵。新发展理念将创新作为发展动力源,用先进科学的理论统领发展全局,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坚持制度创新,深化体制改革,畅通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机制;通过文化创新,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培育人才资源优势。通过以上方面共同作用将创新内化为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新发展理念强调协调的、整体的发展,就横向来说,要求实现区域均衡,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就纵向来说,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四个现代化协同发展,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注重整体效能。新发展理念要求实现发展永续,避免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形成,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福祉。开放发展理念要求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提高适应国际规则的能力,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引领,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新发展理念更加凸显人民主体地位,通过共享发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第一个百年目标如期实现。

(四)新发展理念回答了世界往何处去

新发展理念具有世界视野,是擘画人类未来发展蓝图。“把我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3](P248)在全球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继续坚持开放发展,打破利益固化的全球发展格局,倡导世界各国共建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解决全球问题,建立新的更加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改善全球发展环境,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更公正地享受发展成果。

新发展理念所代表的中国模式具有可鉴性。当今世界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与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模式。依据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可以明确,资本主义模式难以借鉴。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后起之秀,中国发展的时代环境、基本国情与世界各国都具有相似之处,其经验具有可鉴性。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道路,绝不会为了本国利益,打压别国发展。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也无疑是吸收了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教训与经验,把握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给世界提供了全新科学有效的发展思路。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格局,往往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发展理念与发展环境。当前是我国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要继续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而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1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4]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

(一)构建双循环格局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主动作为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格局变化的重要节点,在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指导下,我国不断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依靠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生产要素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我国充分把握了经济全球化的黄金战略机遇期,实现生产力的进步,为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要靠“三驾马车”平衡拉动,过分依靠对外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就会增加发展的系统性风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就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引起了国内供应链连锁反应,大批企业破产。2016年,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逆全球化思潮开始蔓延,全球贸易、投资持续减弱,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频发。国际大循环畅通运行的外部环境不复存在,外向型经济发展受阻,受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影响,中国出口产品关税升高,商品价格上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失去竞争优势。2020年,在新冠疫情全球流行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全球经济持续萎缩,逆全球化不断升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有计划地对中国进行贸易打压、科技封锁,中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备受挑战。面对发展外部环境的剧变,中国主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国主动求变的创新之举,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影响发展的重大风险。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在发展初期采取内循环为主的国家,往往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发展格局调整,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随着工业化的完成,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具备一定市场规模的国家往往会再将发展重点转到国内,以国内大循环为发展重点,这也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于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的调整就已开始。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6]十八届五中全会规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大。以上种种发展布局表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是迫于形势的仓促之举,而是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首先,中国有能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其庞大的国内消费能力毋庸置疑;中国也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工业体系,工业门类齐全,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提供了前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十八大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成果,供给质量提高,高科技创新能力名列世界前茅,经济韧性增强,科技对外依存度减弱,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了保障。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相适应,是实现发展转型、塑造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改变高速度发展所依托的以国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降低低端制造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发展高端制造业,不仅要成为世界工厂,还要成为世界智库。以创新为发展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交替,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稳定经济增速,实现健康持续绿色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有效发挥我国超大市场的规模优势,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使中国成为科技强国。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的必然选择,适应了大国经济“由大到强”的普遍规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托,是发展布局的应然。

(三)双循环相互促进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历史趋势

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新趋势,逆全球化高潮迭起,但经济全球化不会就此停滞,而是将继续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摒弃国外循环,采取单一的发展形式,再回到计划经济时期完全封闭的发展格局,双循环发展是相互促进,互相衔接的,而不是互相对立不能共存的。首先,中国市场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国内大循环不可能脱离国际大循环。其次,国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支撑,我国成为世界增长动力源的重要前提是国内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我国才能开展有效益高质量的国际循环。当前世界发展环境剧变,要实现国际循环畅通,必然要保持国内稳定发展,继续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因此,实施双循环共同发展顺应了全球化发展新趋势,我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独立发展,同样国际循环也须以高质量的国内循环为前提,双循环格局的构建有利于保持稳定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发挥引领作用,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

三、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的理论升华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7](P109)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发展理论的创新。新发展理念以其理论的创新性、实践性以及时代性引领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新发展理念引领“十三五”建设成就为新发展格局构建奠定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国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实现了发展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8]贯彻新发展理念所取得的发展成果,使得构建新发展格局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与充足的条件。

在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脱贫攻坚已获全胜,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9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超过城市居民,居民的购买力不断提高,即使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第二季度居民消费仍实现了复苏,第四季度实现了社会消费产品总额同比增长,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实现了去产能的规划目标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目标,现代化畅通的经济体系正在建成。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2019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9]较2015年上涨4.4%,创新驱动指数为201.4,[10]较2015年上涨近一倍,可见新旧动能正在实现转化,创新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已经形成了“三跑并存”的大好局面,“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已具备核心竞争力”。[11]依托于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人才资源红利正在形成。综上所述,“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都得以圆满完成,国内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创新驱动作用不断凸显,供给质量体系不断优化,国内大循环体系已经初步成型,其主体地位逐渐确立。

(二)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飞跃

1.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着力点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巩固已有的发展成果,还要开拓新征程。而目前情况较十八大时期又有了新的变化,发展的系统性风险显著上升,世界经济在未来几年有极大可能陷入停滞甚至有进一步倒退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主动作为与必然选择,是对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规模优势的应然发挥,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战略抉择,是发展的顺势而为,也是与时俱进的自主选择。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理念为基础,是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的进一步理论探索,指明了新发展理念在新阶段的落脚点,是新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的实践导向。

2.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本就是经过“十三五”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检验的科学发展理念,也将进一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实践,成为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指引。

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从内循环与外循环两个方面入手,对内要从畅通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四个环节入手。首先,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完成新旧动能转化,突破“卡脖子”的技术,使生产全过程都在国内完成,形成完整的产品生产链,畅通生产。要利用第三次科技创新的热潮,抓住新机遇,推动数字经济、5G等新兴产业合理合规优化发展,培育新竞争优势。其次,优化生产结构,由制造低端产品出口升级为制造满足人民消费需求的高端产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突出生产的人民导向,制造符合人民群众消费能力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的需求,激发人民群众的购买欲望、刺激消费、促进商品流通。最后,要坚持协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发展差距。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劳动性收入,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以合理的收入结构提升居民购买能力,进而拉动消费上涨。对外要以发展更高层次的全球合作为切入点:一是要抓住共建“一带一路”这个关键点,在新冠疫情流行的背景下,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形成产业互补的生产链条。在优势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将中国产品输送到国外;在弱势领域,在加大自主科研投入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协调发展。二是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国际规则体系变革,实现从‘主动参与者’向‘主动变革者’的身份转变”,[13]营造“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新局面,实现东西互济,南北互补。三是构建双循环格局以协调发展思想与绿色发展思想为指导。一方面要坚持双循环协同发展,既要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又要调动发展活力,保证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双循环格局下,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防止双循环格局下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双重循环利用。

3.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理念的升华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发展新征程,面临新的国内外形势与发展任务,更需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更要加快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重塑新发展阶段下我国的发展优势。首先,新发展格局是对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的回应,是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完善,是对既往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的整合与升华。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侧重于解决新发展问题,是新发展阶段的筑基工程,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之基。而新发展理念则以其创新性、科学性指导未来中国的长远发展,两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以创新驱动实现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结构的优化,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以协调发展实现双循环共同发展;需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让中国更好与世界接轨,以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引领世界发展;需要以开放理念,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需要以共享理念为指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理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小人物的大格局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