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的临床研究

2022-11-26 00:41常至
今日健康 2022年2期
关键词:肠病炎症性溃疡性

常至

(福州医院,福建 福州,350000)

炎症性肠病在消化内科诊室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严重者会发生血便,其中患病类型中较为多发的则是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和克罗恩病(简称:CD)。近些年来,有研究表明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每年呈上升的趋势。该疾病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连续使用药物和外科干预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损失。炎症性肠病在目前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这种病症是一种发病机制,还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中包含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这两种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在今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现有临床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均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尤其是肠道菌群改变是其中一项十分关键的环节。本文主要分析2019年8月~2020年9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2 例炎症性肠病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炎性指标分析,进而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治疗方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8月~2020年9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数据库内收入治疗的102 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102 名患者中,70 名患者为溃疡性结肠炎,其余32 名患者为克罗恩病,同时录入同期内我院中接受体检的38 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男性患者43 例,女性患者27 例,年龄处于(52~79)岁之间,平均年龄(58.13± 1.26)岁,克罗恩病组内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9 例,年龄处于(56~80)岁之间,平均年龄(59.25± 2.26)岁。对照组体检者中男性为23 名,女性为15 名。实验数据录入Excel 表格,由我院中相关数据分析人员进行患者基本资料统计学分析确认患者的基本资料具有良好可比性,可开展本次实验(P>0.05)。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炎症指标监测,主要包括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外周血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分别对三组患者新排出的粪便,取10g 放置厌氧罐内,随即送往实验室进行化验。其中肠道菌群代表包括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BL)、消化球菌、小梭菌(、肠杆菌、葡萄球菌、拟杆菌、乳杆菌、真杆菌等,根据菌群类型选择合理的培养基,其中:肠球菌、酵母菌、肠杆菌、葡萄球菌均为需氧培养基,双歧杆菌、消化球菌、拟杆菌、真杆菌、小梭菌、乳杆菌为厌氧菌培养基;并依据光冈知足法来预估细菌水平,其中菌落数据均取其对数值LgN(CFU/g)。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 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道菌群数量 与对照组相比,UC 患者肠内的SB、BL、LC、EC、BD、PS、SC 的数量明显增加,而ES 的数量则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 患者肠内的SB、LC、BL、EC、BD、PS 的数量有明显增加,而SC、ES 的数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受试者肠道菌群阳性检出率 与对照组比,UC 患者肠内的BL、LC、SB、PS 属培养阳性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 患者肠内的SB、BL、LC、PS 属培养阳性检出率显著增高,ES 培养阳性检出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炎症指标 与对照组相比,高炎性指标组UC 患者SB 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菌种数量差异不明显(P>0.05);CD患者EC 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菌种差异不明显(P>0.05)。

2.4 菌群数量与炎症指标相关性 UC 组患者的ES(r=-0.21)、EC(r=-0.33)与白细胞数量呈负相关性,BL(r=-0.25)、EC(r=-0.32)、EMB(r=-0.24)分别与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性,肠球菌属(r=-0.26)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性,SB(r=0.22)与血沉呈正相关性;CD 患者SP(r=-0.35)与血沉呈负相关性。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患者炎性指标呈现弱相关关系。

3 讨论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群的肠内将近存在1000 种细菌种类,数量高达10 万亿。多种菌群在共同作用下会对患者的消化道造成一定负担,因此人类的健康与否跟肠道菌群有很大关系,而炎症性肠病是临床消化内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患病类型较为多发的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最高,所以在临床上进行对比后发现肠道菌群的变化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炎症性肠病,尤其是当患者出现溃疡性结肠炎后,患者的个体状况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明显的肠道功能紊乱,这种现象会引发患者的炎性因子不断上升,导致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变化。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UC 患者肠内的SB、BL、LC、EC、BD、PS、SC 的数量明显增加,而ES 的数量则显著下降;而CD 组患者肠内的SB、LC、BL、EC、BD、PS 的数量有明显增加,而SC、ES 的数量显著下降,菌群数量变化与培养阳性率变化结果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菌群结构发生变化会增加肠道内部的通透性,对肠道黏膜造成一定损伤,因此,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直接影响了机体免疫功能的能量代谢。

猜你喜欢
肠病炎症性溃疡性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
Th17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