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2022-11-26 00:41黄世军
今日健康 2022年2期
关键词:光疗黄疸胆红素

黄世军

(那坡县妇幼保健院,广西 百色,533900)

黄疸是一种新生儿常见并发症,随着患者症状的加重发展,其还会出现核黄疸和胆红素脑病等症状,诱发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在于患儿体内胆红素持续升高所致的血中胆红素水平异常,患者易出现神经细胞中毒性改变,并出现牙齿发育不全、眼球运动障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问题,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还会产生智力、运动和听力功能发育障碍等现象,甚至直接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针对于临床常见的新生儿黄疸问题,现有治疗方法包括新生儿抚触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疗法、光疗、动静脉同步换血等。

1.充分喂养

母乳喂养是一种最为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患者胆红素水平的治疗方式,勤喂母乳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喂养不足所致的黄疸问题,且科学的喂养量和喂养方式也有利于患儿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改善,保证胆红素从肠道途径顺利排出,进而有效改善新生儿黄疸症状。

2.药物治疗

苯巴比妥或尼可刹米等酶诱导剂是临床常用的新生儿黄疸治疗药物类型,其中,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在于,加强葡萄糖醋酸与胆红素的结合,促进未结合胆红素的转化,提高其才尿液和肠道的排出速度,激活毛细胆管膜上Na+/K+-ATP 的酶活性,激活肝内Y 蛋白,提高胆红素的运输速度,增加胆汁的分泌量,促进胆固醇的降解酶生成,保证胆固醇快速转化为胆酸并向体外排出,提高胆汁和胆酸的生成量。同时,尼可刹米能够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因此,酶诱导剂单一治疗的效果优于尼可刹米。金属朴啉类药物的作用和效果类似于血红素,能够对血红素加氧酶的活性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进而减少胆红素的生成量,这也是新生儿黄疸防治的有效措施,并表现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锡朴啉是一种美国FDA 批准使用的新生儿黄疸药物类型,对溶血病及不适于使用血液制品的患者疗效显著,但该药物当前没有广泛投入临床应用,因而实际的应用价值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分析。

白蛋白静脉注射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药物有效成分进入患者血液循环系统后,能够与血浆内的白蛋白相结合,并将其输送到肝脏组织内,整体代谢效果较好。同时,药物成分与白蛋白、胆红素结合后,无法进入血脑屏障或是细胞膜,但是,游离的非结合胆红素能够经血脑屏障进入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最终诱发胆红素脑病。因此,白蛋白静脉给药有利于胆红素快速进入患者肝脏系统内,进而促进黄疸的消退,对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也能够起到积极地预防作用。白蛋白或是血浆输注后能够促进脑细胞与血清中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相结合,进而降低核黄疸的风险,常用治疗方案为在5%葡萄糖或10%葡萄糖中加入人血白蛋白1 g/(kg· 次)进行稀释,并将多余的胆红素置换出。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人体血浆中分离出的人血免疫球蛋白,其中的IgG 和IgG 亚型含量超过90%,能够产生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的作用,对于新生儿ABO 溶血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对于新生儿ABO 溶血病合并黄疸的患者,其主要发病原因在于母婴血型不匹配,母体生成的抗胎儿红细胞抗原的免疫抗体(IgG)能够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进而诱发胎儿红细胞过敏现象,造成过敏症状的红细胞会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使得丙种球蛋白大量进入人体,将溶血过程彻底阻断,缓解红细胞破坏情况,减少胆红素生成量,常用治疗方案为一次大剂量给药1 g/kg 持续静脉滴注[1-2]。

微生态制剂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的类型较多,包括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和乳酸菌等,均有利于患儿肝酶活性的提升,并对肠道致病菌产生抑制作用,提高肠道的蠕动速度,保持肠道菌群平衡的状态,降低肝肠的循环速度,保证胆红素随着粪便快速排出患者体外,这也是新生儿黄疸患者胆红素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能够对患者的肝功能起到保护的效果。蒙脱石散的层纹状结构类似于非均匀性电荷分布,能够有效抑制消化系统中的毒素、细菌和病毒作用,同时,其作为一种肠道病原清除剂,能够将未结合的胆红素有效清除肠道,对小肠黏膜吸收未结合胆红素的减少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蒙脱石散无毒性,不会对患者的营养成分吸收能力造成不良影响,能吸附胆红素,抑制胆红素的肠肝循环[3-4]。

3.光疗

光疗是一种效果显著、疗效稳定、简便易行的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对于胆红素脑病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胆红素对于光线的吸收效果较好,因而患者早期接受光照治疗,有利于其游离胆红素氧化分解速度的加快,同时,光线照射治疗也有利于胆红素的排泄和清除,进而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浓度,抑制核黄疸问题。当前,临床常用的光疗方法包括蓝光毯、蓝光灯、蓝光箱等。其中,蓝光照射是我国临床上应用率最高的一种治疗方法,420~480nm 波长的蓝光治疗效果最为理想,患儿在光疗箱中接受治疗时,需要用黑布遮盖住生殖部位和双眼,减少对于生殖系统功能和视网膜造成的损伤,患儿单面或是双面光疗时间在24~48h 左右,通常为连续或是间断性照射治疗,间断光疗的方法为照射6~12h 后停止2~4h,随后再次照射8~12h,再停止12h,上述方法反复应用,光疗对于患儿全身的治疗效果都比较理想,有利于胆红素结构变化成水溶性物质的间接排出体外。光疗的周期通常在3~5d 左右,但是,长时间的光照治疗也会导致患者水分的过度散失,并出现青铜症低血钙、发热、皮疹、发热腹泻等光疗不良反应问题。随着蓝光毯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作为一种高强度冷光源的治疗作用和价值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光毯毯面由光纤头端紧密排列编织而成,光能量释放均匀,婴儿各部位均可接受足够充分的治疗光,从而增强治疗效果[5-6]。

4.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是当前临床上最为有效且快速的新生儿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方法,也是唯一应用的抢救治疗方法,可以应用于G6PD 缺乏症、RH 血型不合溶血病、重型母婴不合溶血病等疾病的治疗,这一治疗方案能够将血清中的抗体和致敏的红细胞换出,继而改善患者的溶血症状,控制血清中的胆红素浓度,从其具体的治疗操作方法来看,换血术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患者的消毒工作,患者仰卧于辐射台或温箱内,实施动态的心电监测,术前停止喂养1 次,保证患儿胃内容物完全排出,避免发生呕吐症状。外周动静脉常规消毒处理后,用套管针穿刺,穿刺成功后与三通管连接并使用胶布进行固定,与注满肝素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盐水冲管冲洗输血器,并注入血浆和洗涤红细胞。连接好静脉三通后,通过50mL规格的注射器由三通另一端注入血液和血浆,关闭注时器与血液和血浆通道[7-8]。

5.其他疗法

第一,中西医结合疗法。常规的中医学理论强调新生儿黄疸的标本兼顾治疗方法,尽管表现出了较好的治疗方法,但是,因为新生儿患者没有完全的肝系统功能,因而治疗的依从性较差,这也会对其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而中医外用治疗方法包括点穴、药浴等。随着中医药浴这一特色辅助治疗方法的推广应用,“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即内治之药”理念也得到了推广,其主要优势在于:患者接受度较好,药浴治疗通常仅需要使用中草药,加工制成所需剂型,经熏、洗、浴、浸、渍等途径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过程中仅需要接触皮肤就能够获得预定的治疗目标,另一方面,这一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更加灵活、安全,药浴治疗能够从体外途径给药,进而避免患者肝脏和消化系统等受到不良刺激,治疗的安全性较好,随时可以停止治疗,因而操作简单易行,应用价值较高[9-10]。第二,中药外用法。中药外用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新生儿黄疸辅助治疗方法,具体措施包括:新生儿黄疸药浴方的主要成分包括茵陈、栀子、党参、茯苓、甘草等,具有退黄、健脾利湿热的作用,每次1 包,每天1 次,用20L 清水煎水泡浴,连续治疗1 周为一个疗程。同时,可选择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经、补脾经、捏脊等实施手指点穴治疗。第三,中药口服治疗。茵栀黄口服制剂是茵陈蒿汤加减改进而成的新生儿黄疸中药方案,结合、中药学的药性分析结果认为,金银花归心肺胃经,甘寒,能够起到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大黄归脾胃大肠心肝经,苦寒;栀子归心肝肺胃三焦经,苦寒;陈皮归脾胃肝胆经,苦寒,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作用。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是一种产科常见新生儿并发症,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均存在一定的“核黄疸”风险,且患儿发病后常见神志改变、抽搐、发热等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并对患儿的行为发育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还会诱发新生儿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部分生存的患儿也存在一定的远期后遗症风险,进而永久性损害其神经系统功能。所以,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应注意早期胆红素水平检测,早期诊断和合理防治胆红素加重,减轻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猜你喜欢
光疗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鲁晓岚:黄疸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探讨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强化光疗的效果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2例
双面和三面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