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洋乐器讲燕赵故事
——钢琴版《燕赵故事》的演奏分析

2022-12-02 12:36张雅婷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落子管弦乐燕赵

张雅婷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系,福建 南平 353000)

一、《燕赵故事》的创作概况

《燕赵故事》(钢琴版)是鲍元恺《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由朱培宾改编)第一乐章,其改编源于何处?源头要追溯到作曲家鲍元恺1990年创作的一部集民歌与交响为一体的大型管弦乐套曲《炎黄风情——中国民歌24 首管弦乐曲》(以下称管弦乐版《炎黄风情》)。2007 年,与其相对应的《炎黄风情——24 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以下称钢琴版《炎黄风情》)改编完成。钢琴版《炎黄风情》原汁原味保留原作管弦乐音响色彩与原作共生,又与其创作背景和改编手法有相通之处。因此,在探讨钢琴版《燕赵故事》演奏分析前,要先了解原作的由来及改编情况。

(一)管弦乐版《炎黄风情》的产生

20 世纪70 年代,中国音乐深受西方音乐体系影响,中国音乐的发展越来越西方化,导致我国的传统音乐逐渐走向衰退,整个中国传统音乐处于低谷期。在这充满矛盾的大环境中,鲍元恺先生不遗余力的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力图通过“中西融合,雅俗共赏,时空结合”的创作理念及技法,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1]

1990 年,鲍元恺在和著名指挥家谭利华的交谈中,提到受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西方音乐与中国听众在空间上距离遥远,存在空间差;中国古典音乐相隔几百年,与听众在时间上相隔久远,存在时间差,认为:“中国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情趣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绽放异彩,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通过与西方交响乐的融合进一步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让中国听众透过自己所熟悉的民歌曲调了解西方交响乐;同时,也让外国听众通过自己所熟悉的交响乐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独特的魅力,便是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2]因此,将民歌改编成管弦乐作品的念头油然而起,便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以展现中国传统音乐为主的《中国风》交响音乐系列的创作,其中管弦乐版《炎黄风情》就是这一系列音乐的首篇,管弦乐版《炎黄风情》的诞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带来了一丝曙光。

(二)钢琴版《炎黄风情》的改编

原作管弦乐版《炎黄风情》自问世以来受到世界各地广泛关注,先后在天津、广州、纽约、巴黎等四十多个国内外地区演出400 余场,引起国内外听众强烈的共鸣和高度赞扬。2005 年底,人民音乐出版社热情邀约鲍元恺将管弦乐版《炎黄风情》改编为钢琴曲,鲍元恺决定委托其学生朱培宾执笔进行管弦乐版《炎黄风情》的钢琴化改编工作,管弦乐作品中不适宜弹奏的部分,由原作者鲍元恺进行修改,改编工作历时两年,最终于2007 年底全部完成。钢琴版《炎黄风情》的改编,填补了我国大型管弦乐作品改编为钢琴组曲的空白,为我国钢琴改编组曲的曲库注入新鲜血液。

二、钢琴版《燕赵故事》中民间旋律音调的演奏

河北是人杰地灵的燕赵之地,有景色宜人的坝上高原,又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渤海之滨悠缓漫长的海岸线,又有绵延不断的太行山。受地域的影响,河北民歌在表现形式上有抒情叙事的小调,也有粗狂豪迈的山歌,还有铿锵有力的号子,在这些表现形式中曲目最多的是小调。

钢琴版《燕赵故事》选取《小白菜》《小放牛》《茉莉花》和《对花》等以小调为表现形式的河北民歌,最大限度保留原管弦乐作品的音响色彩,充分发挥钢琴这件西洋乐器独有的音乐表现力,通过符合钢琴艺术规律的加花变奏,使钢琴化的演奏织体类型更为丰富,而作品中富含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不仅提高音乐形象的表现力,同时也增添作品的民族意境和神韵。笔者从中梳理并分析出该组曲的演奏大致可分为慢板抒情类和快板节奏类两种类型。

(一)慢板抒情类

以钢琴主题组曲《燕赵故事》中《对花》为例,“对花”是我国民歌中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小调,唱歌者采用前问后答的方式嬉戏娱乐,歌曲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用乐器伴奏,有用锣、鼓边舞边歌。[3]《对花》这首乐曲的主题旋律采用河北流传的同名民歌音调,中部旋律源自另一首河北民歌《放风筝》,乐曲生动描绘了热烈、欢腾的对歌场面。《对花》(图1)中采用以季节为主题,问答花名的对唱形式,通过钢琴音域的变化,来模仿男女间一问一答的对话。谱例中,前两个小节在管弦乐演奏中采用双簧管,在钢琴演奏上则通过中低音区来模仿男声的问“春季里来什么花儿开?”后两小节在管弦乐中采用长笛,在钢琴演奏上则通过高音区来模仿女声的答“春季里开的是迎春花”。在这一问一答中,右手前两小节中用中低音区模仿男声的幽默风趣,左手用中声部八分音符分解和弦作为伴奏织体,使音乐更加具有流动感,紧接着后两小节用高音区来模仿女声的明亮清脆,此时左手八分音符的跳奏,在管弦乐中使用了弦乐拨弦,呈现出一片欢快、热闹的气氛。

图1 对花(片断1)Fig.1 Can you guess what flower it is

又如,《对花》 第28 小节处开始到第38 小节处(图2),这一乐段中,右手旋律在保持四度双音弹奏连贯性的同时还要表现跳音欢快幽默的音乐特点,左手伴奏旋律则使用反复循环的表现方式,反复持续DA-C-D 这几个音符,从单音到八度音,高低音区旋律的重复,力度的升华,使旋律的呈现一次比一次生动。弹奏时采用手指指尖肉垫部位“抚摸式”的触键方式,踏板的使用根据连音和跳音的变化交替而不断更换。

图2 对花(片断2)Fig.2 Can you guess what flower it is

以作品《小白菜》多声部主题旋律乐段(图3)为例,河北民歌《小白菜》是一首结构简单、篇幅小的单旋律作品。原作者在原民歌旋律的主题上采用了支声部衬腔的手法,反复进行三次的主题旋律变化,每一次声部、力度的变化都使旋律织体更加多样化。

图3 小白菜Fig.3 Little Cabbage

乐曲开始1-4 小节大二度音程的下行级进,给乐曲增添了凄凉、悲哀的色彩,7-12 小节中高声部两条“线性”旋律的彼此模仿,把作品中表现哀婉情感的主题旋律,刻画的淋漓尽致。在弹奏过程中,特别注意的是手指触键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在触键上,“抒情性”并不等于“软”,而是柔中带刚。触键的方法:掌关节自然支撑,借手臂力量贴键演奏,下键速度慢,即“揉弦”之感。在“歌唱性”的演奏处理中,要关注高音旋律的歌唱性,还要用类似于女中音稍稍低沉的音色来进行中间右手对位独白旋律的演奏。

再如,钢琴曲《茉莉花》(图4)基本上完整保留了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民歌旋律,讲述的是少女以茉莉花自喻,表达了对浪漫爱情的憧憬。曲中含有大量的2对3、3 对4 等左右手不对称的节奏,给作品增添了几分飘逸感和流动感。

图4 茉莉花Fig.4 Jasmine

乐段中,右手采用八度的形式重复乐曲的主题旋律,对旋律声部进行强化,左手则采用三连音双音伴奏。弹奏重点:右手八度旋律线保持连贯,气息拉长,且不能被左手的三连音的伴奏带着走,始终保持旋律的歌唱性,左手三连音双音的跳奏既要跳跃又要保持连贯,既要活泼又不能失大体。

(二)快板节奏类

第四首乐曲《对花》同样给听众展现了具有燕赵大地风格特色的河北民歌。曲子中仅仅7 个小节就完成4/4—3/4—4/4—7/8 的四次变化,拍子的频繁变化,铿锵有力的节奏不断交替以及音高材料的重复和反复,使乐曲的律动感明显,第八小节则是以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烘托出了主题,渲染了浓厚、欢腾的音响气氛。在演奏时,右手一气呵成的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动,左手和弦弹奏的力度触键要“深”,突出重音的效果,在第六、七小节处,采用前十六节奏音型,还需注意音高上细小的变化,力度上强弱的变化。

图5 对花(片断3)Fig.5 Can you guess what flower it is

乐曲《对花》的中段部分加入河北沧州民歌《放风筝》的旋律素材,这里是一首“落子”舞曲,落子,是河北省沧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沧州“落子”在类型上分为“文落子”和“武落子”。《对花》中段选取民歌《放风筝》素材,该民歌常作为“文落子”的伴唱歌曲。“文落子” 在表演时道具的配备上大多用绸绢、板、扇,采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其中唱歌部分以河北沧州民歌《放风筝》等最为常用,随着沧州落子的传播,《放风筝》等民歌也随之成为有名的河北民歌。“落子舞”在道具上运用简单、轻巧,在风格上“舞多于蹈”,呈现出妩媚、轻柔的舞蹈特点。图6 中,第45 小节至46 小节中快板的四分音符等于慢板的八分音符,二者的速度关系是倍数关系,两个乐段之间的转换容易产生间断感。演奏者在弹奏第45 小节的休止符处,需严格按照快板速度的休止时间,才能用准确的速度转入第46 小节的慢板片段,第46 小节开始采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两种节奏音型,极富律动性,刻画出一个手执竹板击节入场的女子表演“莲花落”的轻盈舞蹈场面,从中我们也可一窥河北地区的民俗风情。由于北方民歌不同于南方民歌的温婉细腻,在演奏这段“落子”舞场景时,触键上,直白一些,尽可能用手指连奏弹奏,不可过多使用大臂、手腕等力量,不使用延音踏板,真情流露即可。

图6 对花(片断4)Fig.6 Can you guess what flower it is

三、钢琴版《燕赵故事》中民族传统乐器的模仿

钢琴版《燕赵故事》巧妙地运用装饰音来模仿民族乐器,塑造民歌中的人物形象,并将民歌中人物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说书艺人,绘声绘色地向听众讲述“燕赵故事”。组曲中《对花》《小放牛》等分别加入了古筝、笛子、锣鼓等民间乐器,展现出中国音乐独特的“民族性”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式美”。

(一)模仿古筝乐器

古筝这一乐器拥有宽广的音色,虽然音量偏小,但是极具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刮奏技法是其众多演奏技法中最典型的演奏技法,在钢琴演奏中,具有五声民族调式的长琶音,能够较好的模仿古筝行云流水般柔美的刮奏音。

作品《小放牛》一曲中出现的长琶音,弹奏时的音响效果要尽力模仿古筝的刮奏,自由且不适紧凑。在弹奏过程中,手腕放松,指关节坚挺,指尖力量集中,每个音符要做到清晰、流畅,要有行云流水般的起伏,犹如古筝的刮奏一扫而过。(图7)

图7 小放牛(片断1)Fig.7 The Cowherd Boy

(二)模仿笛子乐器

笛子是中国乐器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其音色明亮清脆。

《小放牛》中引子部分的高音旋律犹如笛子吹奏般悠扬,描绘出一个阳光灿烂、清风徐徐的清晨,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悠然自得走出村口的场景。演奏时应注意:1)放松。放松包括手腕、手臂、大臂多处放松,简而言之就是指除了弹奏的手指在运动,其余的手指则要放松。所有的颤音都要弹的轻松,听起来流畅,轻松。否则,越紧张越用力,声音就更加笨重。2)均匀。在弹奏颤音时不仅要求弹奏的速度均匀、力度均匀或力度均匀变化,同时也要求弹奏颤音的数量要固定。刚开始练习时先慢练,弹均匀后,再逐步的提高速度。3)独立。手指独立,触点集中,避免声音延留,确保声音清晰。(图8)

图8 小放牛(片断2)Fig.8 The Cowherd Boy

(三)模仿民族打击乐器

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海洋里,民族打击乐器种类众多,包含了钹、大鼓、小鼓、木鱼等,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之一。在这些打击乐器当中,鼓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人们常用敲锣打鼓来代表喜庆热闹的气氛,锣鼓清脆富有律动的节奏点对气氛的烘托更具有表现力。在组曲《燕赵故事》中分乐曲《对花》《小放牛》均有显著的体现。例如,乐曲《对花》(图9)中,左右手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不停反复,锣鼓般的节奏,仿佛人群中助威呐喊的欢呼声。

图9 对花(片断5)Fig.9 Can you guess what flower it is

又如,乐曲《小放牛》(图10)中模仿的是民族乐器中较为典型的锣鼓。在这选段中高低声部的切分节奏以及二度不协和和弦的运用,音响的效果给人更为饱满、密集的听觉冲击,音乐节奏更有律动。在演奏过程中,重音在第二个和弦音符上,双手在进行单音与和弦交替弹奏时,手掌和手指集中发力,协调手腕和小臂力量,适当放松,让和弦的音色更为均匀、集中、饱满,仿佛有律动的敲击锣鼓声。切记直接硬“敲”下去造成音色僵硬。

图10 小放牛(片断3)Fig.10 The Cowherd Boy

四、结语

钢琴版《燕赵故事》原汁原味地采用河北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民歌素材,在忠于原作音响效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西方多声部思维和中国传统音乐线性化的单旋律思维,通过钢琴这一西方乐器与中国朗朗上口的民歌曲调结合在一起,把我们原汁原味的民歌传播出去,使钢琴学习者了解中国音乐的文化精髓,使中国民间音乐走向世界音乐舞台,让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欣赏中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我国钢琴音乐文献(尤其是钢琴组曲),将一些濒临消失的民间音乐得以延续。

作为演奏者而言,为了能够更好地通过钢琴模仿各种民间元素,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内涵,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音乐表演实践中,应该重视作品的内容、背景等多个方面,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作曲家的创作内涵,才能真正掌握整部作品的民族音乐特色;其次,灵活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例如《燕赵故事》中出现的装饰音、八度、音阶、触键方式等各种形式,尤其要注意的是触键方式,这些演奏技巧不仅是能够更好地演奏出富有民族音乐特征最为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增加乐曲表现力和丰富音响效果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落子管弦乐燕赵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琴(外一首)
银行理财子公司“落子”布局
落子山东,意在全局
慷慨悲歌话燕赵
水黑燕赵
燕赵英杰
“失控”乎?“掌控”是也!——鲁肯斯《失控》管弦乐配器技法拾趣
青少年民族管弦乐作品展演在北京举办
90后唐丹:人生如棋,落子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