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规律总结

2023-01-10 22:41王海宾
中国出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主客体思政政治

□文│王海宾

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肩负着培养政治认同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政教育已经由注重规模、数量上升到注重质量、效益。随之而来的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思政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新总结、发现新问题、提供新思路,以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跃升。戴艳军、王嘉驰编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一书,在作者多年的思政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归纳出一套个性化的学科解释性框架,对促进思政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体系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当前,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核心阵地的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顾此失彼的问题,例如,只重视以课堂教学为手段传授思想政治而忽视日常教育。而该书体现出以思政教育为全程教育、全员教育的理念,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进行了通盘考量,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其表现之一是强调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双效互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历来备受重视,该书不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思政理论课重难点问题的策略,从教学方法和队伍建设方面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并重点论及了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就大学生辅导员在组织管理、社会服务、心理辅导等工作中加入思政教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开辟了思政教育的新战场、新阵地。其表现之二是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齐头并进。以往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人文学科,对于如何在理工类学科中灌注思政元素研究不够。该书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为归旨,以较大篇幅探讨了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规律,初步建构起科学技术领域思政教育的理论框架,回答了针对该类学科的思政教育目标、思政与学科的基本关系以及培养方法等问题,拓展了思政教育学科研究的视域。

热点难点问题的精准透视。随着思政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在理论以及实践层面一些新的问题逐渐涌现,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昭示思政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作者立足于多年思政教育经验对该领域的前沿问题及现实问题等做出了精准的透视。首先是前沿性,作者关注了近些年学界争论较多的主客体问题。主客体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对其互动关系及方式的探讨关系到教育规律的底层逻辑。针对主客体研究中聚讼纷纭的现状,作者对其概念和逻辑进行了更为清晰的厘定。其次是现实性,思政教育现实中存在着“上头热下头冷”的问题,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往往显得较为消极。针对这一现状,作者提出了应对思政教育逆反心理的四个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最后是延展性,该书并没有局限于思政教育来谈思政教育,而是延伸了这一课题的外延,以呈现它的时代意义。作者以更为开阔的视野,论述了思政教育之于社会稳定的作用,从这一直接效应出发,探讨了思政教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加强的内容。

思政教育新境界的自觉建构。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有其独特的中国语境,追求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的同时补足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因而,思政教育的话语建构要自觉地体现中国气派,呈现出新的境界。该书的另一特点就是敢于将中国思政教育经验提升为普遍的价值追求,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中发出中国声音,其做法值得借鉴。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挖掘了中国古代荀子的民本思想,将其与中国革命传统融合,阐述了其当代社会管理价值。另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应用,作者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应用于网络化社会背景下的“缺场交往”现象分析,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正确的实践引领。

猜你喜欢
主客体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