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方院校“广参与”型创新创业建设研究

2023-02-03 02:52朱瑞金唐波崔崇雨
科学咨询 2023年24期
关键词:竞赛大学生专业

朱瑞金,唐波,崔崇雨

(西藏农牧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西藏林芝 860000)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制定一系列国家战略,其主要目的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1-4]。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教育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5],引导国内高校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校也逐步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关创新创业的竞赛和项目,使学生有意愿、有能力进行创新创业,进而对学生的就业和自主创业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相契合,要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中去,相应的项目和活动同地方的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有必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的活动和竞赛,具体原因如下: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可以培育创新成果,并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还可以增加自主创业率和就业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性教育存在紧密关联,它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有效环节,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首先分析地方院校创新创业的一些问题,其次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最后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广参与”型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意义

随着智能化、物联网等科技兴起,创新创业已成为引领各方面发展的主要动力[6]。创新创业理念的提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指引[7]。然而在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8-9]。

(一)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够准确

部分地方学校以就业方向为主体,设置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在实践锻炼设置上会偏向就业方向[10],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够重视,没有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系统的规划。另一部分学校则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创业,很多课程的设立也是为了促进创业,没有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参与度不够

一部分学生把重点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认为大学教育就是把专业知识学好,并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教育中,学生不应该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加强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其次,部分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课程时,只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多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没有在理论学习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在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时,也仅是集中于某些具体层面,因而学生没有很好地进行实践训练。最后,部分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可能不强,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最终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项目中去[11]。

(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不够完善

部分地方学校缺少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导致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另一部分学校虽然建设了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但教育平台的建设不够完善,只是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并没有投入良好的运营。学校虽然举行了很多创新创业的竞赛和项目,但没有结合专业课程和地方的相关特色,与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脱离。

(四)师资力量薄弱

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主要体现在课程专业覆盖面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教师自身知识与社会企业生产实际脱钩等。产生以上现象的首要原因是大多任课教师是非专职教师,他们只是经过简单的岗位培训,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更深的理解。他们在传授相关课程时,缺乏相关的基础和经验。他们还要忙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充沛的精力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其次高校在课程教学方面的重视度不够,从而导致教师不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中[12]。

因此,为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创新创业目标,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加强师资力量,并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广参与”型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

研究以培养学生跨学科学识、强创新思维、优组织能力等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目标,并不断增强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相互交叉,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首先,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并能运用学习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其次,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学习,积极引导学生组建西藏农业类院校特色的“工+林”“工+牧”等团队,鼓励学生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通过一些项目、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图1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对于地方性应用高校,要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教学中,形成如图2所示的“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图2 “专业+创新创业”模式

在学校层面,各专业开设相应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能力、素质、方法和一般规律等[13]。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保证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通过课程的学习和一些创新创业项目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专业层面,首先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其次要考虑多种学科的交叉,形成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4]。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相应的讲座,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培训、社会实践等活动。采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及技能内化吸收[15],可以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三)搭建“广参与”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搭建以创新实验室为依托的大学生“广参与”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创建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机制,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加入到专业培养计划。其主要有3个组成部分,即创新型实验室、导师队伍和学生队伍。如图3所示,在创新型实践平台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培养对象,教师要对相关项目中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案例交流分析,将相关疑难问题传递给学生和导师,导师负责监督指导,多学科小组的学生通过交流沟通完成实训案例,通过平台的考核,并给出相应的成绩。学生还可以在不同学科小组中讨论,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相关实验室平台应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一些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可以进行各种实验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图3 创新创业平台课程

(四)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

打造一支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16]。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和质量,也关系创新创业平台能否高效运行。在师资队伍中,不同领域的专业课程老师,要负责构建相应领域专业性的课程模块。师资队伍不仅要对学生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要能提供相应的事实依据,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在师资队伍中,专业课程老师负责构建专业性的课程模块,企业等兼职人员负责构建应用型课程模块,形成如图4所示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相关竞赛、项目考虑校企合作路径,能够与产业前沿相联系,更符合实际工程产业应用场景,可以有效实现与社会的对接。在多元化模式培养中,学生团队可以借助竞赛社区提供的各类资源,完成各类活动[17]。学生团队既是竞赛、项目参与主体,也是社区资源体系的一部分,促进了资源共享与迭代提升。因此,竞赛和项目中需要以创新为抓手,搭建校企协同、与社会对接的共享平台。

图4 多元化培养模式

三、“广参与”型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考试是检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18]。如何保证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学习成效是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以西藏农牧学院电气专业为例,在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之后,学生创新创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对相关活动和竞赛的参与性逐步提高,学生能够对书本中的知识更加明确,在考试当中有些简答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去表述,使考试成绩有一定的提升。将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验证了 “专业+创新创业”模式的有效性。

(二)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创业

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培养可以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再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学生不仅接受教师的相关指导,而且还经历相关企业的培训,学生能够了解地方的实际需求,使学生能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灵活应用专业知识,具备适应社会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随着就业率的提升,更多的内地的学生被我校电气专业所吸引,提升了学校的招生率。其次,我校大学生对创新教育的理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改变固有老旧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认同感和紧迫感。在企业和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很多学生开始自主创业,创业人数明显比以往增多。

(三)增强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们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竞赛的积极性也逐渐升高。例如,学生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推动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结束语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可使学生在高水平竞赛和相关项目中完成多学科知识融合、完成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通过多元化培养模式可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增加学生实地科研项目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猜你喜欢
竞赛大学生专业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看竞赛
大学生之歌
创新思维竞赛(3)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