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输出教学
——以“英语演讲”课程教学为例

2023-02-03 02:52谢之悠王大业
科学咨询 2023年24期
关键词:英语演讲源语文化背景

谢之悠,王大业

(温州商学院国际学院,浙江温州 325016)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国内翻译界影响深远,但是此前研究多集中于该理论指导下有效信息的传递,少有研究关注如何以翻译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然而,实际英语口语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用英文思考,因此输出英文时其实是将大脑中的汉语翻译成英文。所以,以翻译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输出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英语输出衡量标准

衡量学生输出内容的质量可以基于语法和词汇两个维度,从准确度与丰富度两方面开展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输出质量衡量标准

语法准确度:学生口头或者书面输出的内容是否符合英语语法的基本规则,如句子成分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搭建三大类从句(形容词性从句、副词性从句和名词性从句)的基本规则。

语法丰富度:学生输出的内容能否包含多种语法现象,以及能否正确运用难度较高的语法规则如虚拟语气、独立主格。

词汇准确度:口头表达时,学生发音正确,语体恰当;书面行文时,学生的拼写无误,各类搭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词汇丰富度:学生能够在不同场合下熟练、自由地使用大量词汇,并且词汇储备充分,足以应对不同话题的写作与口头表达。

图1 学生输出质量衡量标准详解

二、功能对等理论简介

功能对等理论即动态对等理论,由Nida于1964年首次提出。奈达认为,译者不应过分追求完全字面与语法死板对应,而应采用最为合适恰当的语言完成从语义到文体的对应,再现源语的信息。

Vermeer在1978年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他认为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这项原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内容为目的规则(Skopos Rule)、连贯性规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规则(Intertextual Rule or Fidelity Rule)。其中,从目的规则到忠实规则的重要性依次递减。

Nord系统地总结、完善了功能派理论。他认为,功能原则与忠诚原则应该有机整合,语言转化过程中的文本分析需考虑多重因素,并且提出了以原文为基础制定翻译策略。Nord的理论打破了人们长期坚持字面翻译的传统,相比于过去,人们视翻译为静态的语言现象,动态翻译认为翻译是深受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影响的交际行为。功能对等理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客观标准,有助于提高语言转化输出准确性与质量,再现源语文化内涵。

功能翻译理论打破了以文本为中心的传统翻译形式。功能理论认为,翻译时首先要考虑翻译目的,根据翻译目的确定翻译方法。与传统等值观不同,翻译目的论并不注重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者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与其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1-11]

三、形式对等翻译在大学英语输出教学的应用

提高学生输出内容的语法准确度和词汇准确度,教师需要借助以形式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练习,帮助学生准确应用语法规则以及恰当使用搭配。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设定教学话题后,教师首先利用搜索引擎找到相关语料,以形式对等的原则将其翻译,学生根据教师的汉语译文输出对应的英文。因为形式上汉语译文和英语对等,所以学生做反向翻译练习时,既理解了英文的基本句法结构,也掌握了原语料中包含的惯用搭配表达。如果教师在制作翻译练习时选择功能对等原则,译文可读性固然更高,但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价值不高。

例1:One vital benefit of paid maternity leave is a lowering of infant mortality.

译文1:带薪休产假的重大利好之一,就是新生儿的死亡率得以降低。

译文2:产后带薪休假的一个重要利处是新生儿死亡率的降低。

译文1依据功能对等原则翻译,表达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但是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未必能帮助学生高效地输出准确的英文。原因在于,“重大利好”作为更加地道的汉语,在英文中并没有准确的对应词汇;而“死亡率得以降低”的汉语句式也更复杂,这样学生在做翻译练习时更多训练的是翻译技能,而非输出能力的提升。

反之,以形式对等原则翻译的译文2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简单句基本结构“主语+系动词+表语”,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核心句式one vital benefit of n.is n.同时,还可以向学生输入汉英对应表达——动名词lowering可以表达“降低”的含义。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进一步降低翻译练习难度,将翻译练习设置为:

产后带薪休假(paid maternity leave)的一个重要利处是新生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的降低。

但是,有些语料以形式对等原则制作翻译练习,学生在回译时可能偏离原文语法结构。

例2:支持全民医保的人认为,医疗应该是关键的政府服务。

译文1:People who support universal access to health service argue that health care should be an essential government service.

译文2:Proponents of universal access to health service argue that health care should be an essential government service.

“支持全民医保的人”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输出为译文1,这样的结果虽然与原语料有所偏离,但语法正确,甚至令整句英文的语法丰富度更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此类“输出偏差”向学生进一步输入proponents of something可以表述为people who support something。教师也可以在制作输出练习答案时,依据汉语译文提供多个答案,而非拘泥于语料原文。

另外,以形式对等原则制作翻译练习,译文有时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例3: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rofessors and classmates is one of the biggest drawbacks of distance learning, because taking online classes from home usually makes one feel isolated.

译文:教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缺乏是远程教学最大的弊端之一,因为从家里上网课经常使人感到与他人隔离。

该译文以形式对等原则译出。显然,la 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rofessors and classmates若翻译为“教授和学生缺乏互动”无疑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但如此则无法体现lack作为名词充当句子主语,删除“之间”也不利于学生联想到介词between的使用。同理,isolated翻译为“与世隔绝”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但基础较好的学生据此做反向翻译练习时,很容易输出英文makes one have the feeling of being isolated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但这不符合英文行文习惯,也就背离了“提升学生英文输出质量”的教学初衷。

四、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英语输出教学的应用

(一)动态对等理论在英语输出教学的价值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动态对等,即翻译时不追求文字机械的形式对应,而是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这样译文在意义上和风格上都更贴近源语言。Nida认为,意义与形式无法兼顾时,完成意义上的对等应是首要目标。这是因为翻译时由于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差异,始终无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对等。因此,原文内涵的传递不能完全依赖字面翻译,不应执着于形式。

提高学生输出内容的语法丰富度、词汇丰富度乃至词汇准确度,可以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将多种语料用更加地道的汉语向学生双语输入,帮助学生输出地道、恰当的书面文字或者口头表达。

(二)尊重文化背景

根据动态对等理论,当意义和文化无法兼顾时,译者无需执着于形式对等,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可改变形式以再现源语的语义和文化。郭建中认为,“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化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基于文化背景用译语的词汇来解释源语的文化内涵。以此为出发点,探索融入文化因素的英语演讲教学,能增强学生英文输出内容的词汇丰富度。

例1:明末清初,朱家角已成为棉布交易中心。后来米业兴起,遂有了“衣被天下,粮油江南”之美誉。

译文1:By the tur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Zhujiajiao emerged as a center for trade in cotton cloth

and later saw rice trade thriving.Later, Zhujiajiao supplies cloth and provides grain and cooking oil in

regions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译文2:By the tur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ujiajiao emerged as a center for trade in

cotton cloth and later saw rice trade thriving.As such,

Zhujiajiao was crowned as the national supplier of cloth and provider of grain and cooking oil in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解析:语言输出是验证学习者语言学习成效的有效途径,因为在输出的过程中,教师更能考察学习者对句法与词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因为英语演讲即为隐形的二语输出,所以英语演讲教学应被给予充分的重视,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深化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提早二十四小时在网络平台(如课堂派)发布话题任务(例Introduce an interesting dynasty in China),要求学生次日在课堂开展长达五分钟的英语演讲。同时,教师在课堂派上发布中英对照译文作为例句进行输入,帮助学生积累相应语料。

在描述An interesting dynasty in China时,明清商业发达,“衣被天下,粮油江南”这一说法广为人知。然而,许多英语学习者由于中英文化背景不同,很难将这句话转化成英语,尤其难以用英语准确描述“江南”。

江南指长江中下游区域,而如何表述长江便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教师就话题发布的两句译文,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化背景研究,将两个版本的译文进行比较。学生发现译文1严格遵循字面翻译原则将其翻译为in regions south of the Changjiang。然而,译文1的字面翻译并未基于源语文化背景进行具体化翻译。长江之所以翻译为the Yangtze River是由于西方传教士来华时最早接触的是长江扬子江河段,而扬子江(the Yangtze River)是长江从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下游河段的旧称,流经江苏省、上海市。隋代扬州逐渐取代了采石矶一带的东西向渡口,成为北人南下的主要过江点,而扬子津就是渡江驳岸。明代后期,西方商人开始进入长江流域经商,首先接触到的便是长江的“扬子江”段,后来将扬子江(Yangtze River)作为整段长江的代称。

根据动态对等理论,译文2基于文化背景对江南这一词进行了研究,采用最恰当、最自然和对等的语言再现源语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基于动态对等理论,强调文化背景对语言转化的重要影响,以an interesting dynasty话题讲解为例:学生作为语言转化者,当提及明清商业盛况,选取译文2作为语料,更能自然地表达源语意义。

(三)实现修辞文体对等

Nida阐释,翻译的意义应是让目标读者和原始读者对译文和原文产生一致的反应。基于此宗旨,奈达细化了功能理论,他将其分为“四个对等”,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而在语言转化输出过程中文体对等为重中之重。

Joanna归纳为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具体而言可以包括词汇、短语的选择和语序的搭建。据此,研究语言的使用是否合适得体,便是评价语言转化输出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种不同,语言风格达到统一自然需要译者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最大化真实体现原文的文风。

语言转化过程的失败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译者缺乏跨文化意识。一方面,教师缺乏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侧重于应试技巧,局限于纸上谈兵。因此,教师只关注语言基础,让学生背诵固定的句型与语法知识。另一方面,文化知识并未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大学英语演讲教学中,教师时常采用视频导入,引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激发语言学习饥饿感,从而促使语言输出。基于话题(A film that made you laugh),教师课前导入花木兰电影节选,而Donkey便是一处隐喻。然而,教师并未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充分引导学生在语言转化中准确识别喻体在不同情景与文化的特定含义。

例1:Hua Jun, do not let them bother you.Especially Donkey Yao.

译文1:花军,别理他们。特别是姚这头驴。

译文2:花军,别理他们。特别是姚这个粗人。

隐喻的本质是一种思想的互借与交流。动物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在各语言文化中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而中英文化中存在大量的动物比喻。

在中国文化中,驴象征呆笨,吃苦耐劳。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我们时常形容人蠢得像头驴。着眼于西方文化,英文里对驴的理解极为相似。由于驴性格磨蹭,在西方donkey成为贬低他人的代名词。然而,视频中当时谈及理想女性类型,电影中洪辉采用隐喻将嘲笑木兰的Yao比作donkey,而译文1遵循字面翻译,直接将donkey译为驴,其虽然实现了形式对等却并未充分把握洪辉的性格与隐喻的意义。而译文2并没有执着于字面翻译将donkey翻译为驴。相反,译文2基于洪辉绅士的人物个性,鉴于功能对等提倡的文体对等与中英文化背景,将donkey翻译成粗人。这不仅符合电影中洪辉风趣温和的个性,并借助隐喻以幽默的方式缓解了木兰的尴尬。基于两种语言文化的相似点,贴切的翻译隐喻旨在让译语观众得到与源语观众相同的理解与享受,而这恰好符合功能对等理论。

例2:我买彩票中了一等奖。我果然是个幸运儿!

译文1: I bought the lottery and got the first prize.I was so lucky!

译文2:I bought the lottery and got the first prize.What a lucky dog!

解析:在语言转化过程中,比喻屡见不鲜。修辞不仅将语言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更关注如何设计文本信息以促进社会互动。因此,大学英语输出型教学应鼓励学生合理地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这样能更加直接形象地表达说话者的情感。但是,由于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巨大,学生对喻体的理解又千差万别,无形中加大了英语输出的难度。基于话题(The unforgettable birthday that you had), 教师提早二十四小时在网络平台(Moodle)发布Warm-up任务(Share the best gift that you have got),并且发布例2与译文1和译文2作为辅助语料,并建立成立讨论区方便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区中,学生提出译文1根据字面翻译,虽然清楚准确地表达了源语意义,完成了最小化对等,但并未生动地传达说话者的情绪。而译文2充分考虑实现文体对等,采取了隐喻这一手法,即以某一事物(喻体)来解读另一事物(本体)。从根本意义上而言,隐喻是一种思想的互借与交流,是词意在不同语境中不同缺失部分的相互作用。

动物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中英文化中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dog便是一个典例。在中国文化中,狗含有许多消极意义,常为低贱的动物,因此有走狗、狗眼看人低等说法。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狗的意义截然不同,由于其具有忠诚、善良等特征,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一个例证是“爱屋及乌”可以翻译为Love me,love my dog。因此,在英语中将dog喻指人的情况十分常见。动态对等理论指出,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差异,死板逐字直译并不能实现完全的对等。译者可结合译出语与源语的文化背景采用隐喻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说话者的情感,而例2的译文便是成功的典例。课堂上,学生深知采用隐喻的优势与狗在英语文化中的象征含义,出现了I passed the exam with 60.What a lucky dog!这样的表达。学生举一反三,输出When I got 100, my mother said I was a clever dog(聪明的孩子), which made me so happy与I became the top dog(社长)in my club that day.此表达不仅准确实现了意义对等,并且以文体对等目的,传达了表达者情绪,加强了语言感染力。

(四)再现原文语义

在语言转化输出过程中,可根据译出语的文化背景凝练输出语言。因为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不求文字表面的僵化形式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对等,译出语在意义上和风格上都贴近源语。这相当于中国翻译理论中的既“达意”又“传神”,与中国所说的“神似”不谋而合。

例3:荷花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纯洁、高雅。

译文1:Lotus, as it does not fear the strong sunshine and keeps clean in the dirty soil, symbolizes purity and elegance.

译文2:Lotus, which fearlessly braves the sun and comes out of the mud unsoiled, has been a symbol of purity and elegance.

解析:在动态对等视角下,译者无需执着于机械形式对等,而要在语言转化过程中,根据译出语国家文化与社会环境背景,注意两种语言的文体对等,使译语接收者和源语接收者获得相同感受。语言转化质量的评判标准取决于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谭载喜认为,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应将此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进行对比,观察两种反应是否达成一致。本案例中译文2便是完成文体对等、再现原文语义的典型例子。

如今,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学生不仅作为语言输出者,更是文化输出者与传播者,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基于该目标,情境性教学便是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频繁的跨国旅游交流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而且能加强各地区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环节,教师会设定不同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而旅游场景便是重中之重。因此,“课堂即场景、场景即课堂”的场景式教学理念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以动态文体对等为目标,教师将教学目标嵌入场景,激发学生在特定场景内完成语言转化。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旅游主题设定场景和任务。教学场景设定为杭州市将举办国际旅游节,学生作为志愿者,用英语向外籍游客介绍相关景点与文化,帮助外籍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风俗。课堂上教师采用角色扮演(role play)的教学方式,将三十位学生分为五组,每组各有一位讲解员与五位外籍游客。同时,教师会事先准备相关照片与文案,五位讲解员根据卡片上的信息,结合相应文化背景用英语向游客介绍景点。提起杭州,大部分游客首先会想到的便是西湖,而西湖十景已经是杭州旅游的名片。讲解员用英文向外国游客介绍“曲院风荷”这一名景,而卡片上则出现例3与译文1和译文2,学生需要在译文1和译文2之间做出选择。

学生在语言转化过程中,结合译出语文化背景的翻译更能再现原文语义。如果学生执着于形式对等,便出现译文1。然而,字面翻译并未基于译出语的文化背景,文体未能对等,原文语义也就无法准确再现,接受者因此难以深刻理解荷花在中国文学中的意义。

动态对等理论则提出,语言转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源语文化背景。因此,教师应通过译文赏析引导学生在英语输出时结合源语文化背景加工文本。事实上,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寓意真善美,而周敦颐《爱莲说》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让荷花的形象深入人心。《爱莲说》托物言志,突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荷花洁身自爱、不随世俗的高贵品质。与此同时,作者通过荷花这一媒介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对追名逐利和攀炎附势行为的鄙夷。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中学语文学习为基础,深入理解荷花的形象和寓意。这样,学生在输出英文时就会自觉遵循文体对等原则。用fearlessly来修饰brave强调荷花的不随世俗,将mud与unsoiled搭配,凸显荷花洁身自爱的文化特质,以最大化完成意义对等。至此,在课堂上的Role play 活动中,教师引导充当讲解员角色的学生采取动态对等原则、选择译文2完成英语输出,不仅充分表达源语意义,并且使接受者最大限度地体验到了原文本中的文化氛围。

五、对大学英语输出教学的启示

近年来学界的翻译研究多习惯性地忽视形式对等的价值,重点讨论功能对等的应用。但是,经过本文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在大学英语输出教学中均有较高应用价值。大学英语教师应结合课堂实际,掌握学生实际语言水平,设计合理、高效的课堂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输出水平。

猜你喜欢
英语演讲源语文化背景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英语演讲的多维培养方法
RICH教学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演讲教学模式初探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