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教材建设以及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耦合的实践研究

2023-02-03 02:52王永丽
科学咨询 2023年24期
关键词:立体化纸质教学资源

王永丽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

“互联网+职业教育”以及智慧校园建设的新形势下,教师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新教材、教法已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创新,是实现职业教育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教材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重视教材改革,是“三教改革”必须要走好的一步[1]。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还是以纸质教材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存在内容陈旧老化、更新周期长、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现象。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正从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以纸质化教材为主的教材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在“互联网 +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材建设呈现出“立体化”的全新面貌,一场新的教材革命必将发生,立体化教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材必将成为主流,并势必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今的课堂教学正在被信息技术改变。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于我国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积极探索智慧教学的新形态、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再一次发出了新要求。我国各种有关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文章的密集发布,也说明了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在当前已经成为了变革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巨大内生动力。可见,目前传统的高校课堂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了;而“互联网+”作为一个时代进步的代表,已经改造和影响了多个传统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及无感官认识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了,显然以往的单纯由老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随着微课、慕课等等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场所等各方面均经历着巨大的数字化变革。混合式教学开始从聚焦信息技术逐步向关注师生共同成长、提升教学效果转变。学校进一步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混合,强调使学生获得一种能够真实参与且参与度高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3]。

由此可见,单一的传统纸质教材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学需要。为探索更适合于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特点的新教学模式,为实现课堂教学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新型教材及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已迫在眉睫。以混合式课堂为代表的全新教学方法和以立体化课程为代表的全新教学资源,正成为一场课堂革命的中心战场。以混合式教学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和以立体化教材为代表的新型教学资源,正在成为这场课堂教学革命的中心阵地。当前,我国正处于“双高”建设和 “十四五”规划开局发展期,必须抓住大好的发展时机,深化立体化教材建设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融合的实践研究。

一、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过去,高职教材的开发主要是围绕如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更好地校企合作、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等方面展开。随着高职项目化课改的深入,传统教材进行了第一轮改革,出现了大量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材。近五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线课程、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高职教材进行了第二轮的创新和改革,出现了一批基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立体化教材[4]。立体化教材是指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和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版教材为基础,围绕课程教学,以多媒体、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为内容,按教学目标、策略组织的集合体,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材,比传统纸质教材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技术来构建教材体系[5]。可见,立体化教材是依托现代网络技术,以纸质教材为基础,并以多媒体、多形态、多用途和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与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

(一)构建项目总体框架

为开展立体化教材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耦合的实践研究,首先构建项目总体框架,明确需要建设的项目。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总体框架

(二)项目内容建设

根据总体框架进行教材、微课、PPT、作业、测验、思政素材等教学资源的建设。

1.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应以实现纸质教材与线上教学资源的融合为核心目标,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在此前提下,对课程内容重新选取及组织,在“教材+混合教学模式”融合的前提下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教材改革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材改革的方向是新形态立体化教材[6]。鉴于“立体化”是新形态教材的建设方向,在此方向下,需思考“新形态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之间的关系”及“如何让教材立起来”这两个关键问题[7]。我们不应简单地摒弃原来的纸质教材,而是让原来的纸质教材更换新面貌,通过赋予数字化色彩,并与精品在线课程结合,最终达到立体化教材与混合教学模式的耦合,从而使教材立体起来。

要达到立体化教材与混合教学模式的耦合,首先需编制适合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使传统纸质教材与在线教学资源有机融合,以更加适应个性化学习,更好地促进课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团队在本人主编的教材《有机化学》的基础上进行整改并编制成能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耦合发展的立体化教材。具体是:重新构建部分知识点、编排逻辑顺序,使传统纸质教材与在线教学资源有机融合,以更加适应个性化学习;使纸质教材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机融合,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例如,教材中增加了适合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课堂练习”,与平台的“课堂练习”配套对应,其次,教材中增加了数字元素,以二维码的形式将微课、习题讲解等植入在教材中。总之,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组织应符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要求,便于开展线上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后续开展立体化教材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耦合的实践教学打下基础。

2.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首先应基于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确定详细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然后围绕课程的基本知识点、重点、难点及技能点等,进行微课拍摄制作、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制作、PPT课件制作、作业设计、测验设计、过程考核设计等,尽可能满足学生学术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此外,整合归纳教学文件、思政素材、职业标准、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形成课程标准、教案、课件、作业、在线测验等立体化教材的基本资源,以备后续在线课程建设。

3.在线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依托智慧职教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建设,选择“章节”方式建课。包括理论、实验、教学资源等部分,理论部分包括“PPT”“微课”“课堂练习”“本章测验”“实验微课”等栏目;实验部分包括“PPT”“实验微课”等;教学资源包括教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在线课程建设与纸质版教材配套,以方便后续开展立体化教材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耦合研究,具体是利用纸质教材、二维码、电子教材、在线学习平台、在线交互式题库、在线微视频、仿真软件等新媒介辅助课堂教学,丰富知识流动的渠道类型和教学活动发生的场所类型,更加便于学生自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负责有机化学课程已经在智慧职教平台面向全国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完毕后,教学团队将继续利用在线课程进行立体化教材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耦合的实践研究,尽量做到立体化教材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同频共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对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立体化教材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耦合实践研究

数字化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混合式课堂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革,作为知识传播载体的教材也自然要跟随生态主体传递知识的方式的转变而进行变革。立体化教材比传统纸质教材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技术来构建教材体系;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立体化教材若能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融合发展,必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自主性、实践性的学习需求。为此,我们教学团队依托超星学习通,打破了课程只建不用的局面,以自己所授班级为实践研究对象,按照下图所示开展了立体化教材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融合的实践研究,很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实操训练、在线学习和课前自主探究的有效融合。具体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

化学课程包括理论部分和实验两部分,教学均采取立体化教材与“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并对所授课班级进行了实践研究。本课程纸质版教材中以二维码方式植入了难点微课及部分习题答案,精品在线课程平台上放入了理论微课、实验操作微课、PPT、课堂练习等教学资源。下面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实践分开阐述:(1)理论教学实践过程:学生课前可扫描教材中二维码或打开平台上的理论微课进行自主探究,并通过平台预习题目自测自我探究效果;课中包括签到、课堂练习、本章测验、课堂互动等环节,具体是:教师发布签到,对学生进行考勤;教师讲授一个知识点后,纸质教材呈现“课堂练习”环节,同时平台配套同样的“课堂练习”和答案,教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对应课堂练习,学生完成后可立即看到成绩及对错题目,接着教师讲解题目答案;教师可依托平台对学生随机抽查回答问题;完成一章后,教师发布“本章测验”,学生配合完成,可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课后,学生对不懂的知识点可有选择性地反复观看微课进行复习巩固。(2)实验教学实践过程:学生课前可扫描教材中二维码或打开平台上的实验操作微课进行自主探究;课中,教师发布签到,对学生进行考勤;教师演示讲解实验操作,并布置任务,学生进行任务实施——完成实验项目,对于不清楚的环节,可随时扫描教材二维码或打开平台微课进行自主探究。课后,学生上传实验报告到平台,也可随时无限次地打开实验操作微课进行复习巩固。期末,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地任务完成情况设定分数比例导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再结合期末试卷考试即可公平地对学生给出评价。

实践研究表明,立体化教材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线下资源和线上资源的互联和协同,实现了实体课堂和线上资源的融通。通过课前自主探究,课中签到、课堂练习、课堂过程考核及课后复习巩固等几个环节进行学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将对学生的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三、与混合教学模式相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以往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采用终评制,即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一次性评价,这存在一定的弊端。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将对学生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评价更客观、更真实,可有效发挥过程性评价的激励导学功能。为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团队建立了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考核评价表

四、结论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兴起,目前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需求,随之大量微课和精品在线课程诞生了。但其目前在应用方面存在局限性,还不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应用,很多微课或精品课程都是为了建课而建课,应用性方面还需要研究探讨,以实现充分应用。因此,教学团队着手编制了能与混合式教学形成融合发展的立体化教材,使传统纸质教材与在线教学资源有机融合,以更加适应个性化学习;使纸质教材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机融合,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

具体是,打造了立体化教材,利用纸质教材、二维码、电子教材、在线学习平台、在线交互式题库、在线微视频、仿真软件等新媒介辅助课堂教学,丰富知识流动的渠道类型和教学活动发生的场所类型,更加便于学生自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立体化教材及线上资源建设完善后,可以更好地将立体化教材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很好地融合。因此,目前很多教学团队以所授班级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并在实践研究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课程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立体化纸质教学资源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第六师高效立体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