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审计基础与实务”模块化教学研究

2023-02-03 02:52邵苗苗王卫民
科学咨询 2023年24期
关键词:课赛岗课赛证融通

邵苗苗,王卫民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01011)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之后《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又提出“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从这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开展模块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模块化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成长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职业生涯发展服务,提出职业教育对接产业与行业,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纳入专业教育,实现教学内容动态更新。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和“模块化”的新型课程体系的本质都是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一、“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审计行业的发展变革倒逼课程改革

审计对象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会计资料到全面的经营管理数据、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范围不断扩大,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审计线索的采集、审计内容的拓展、审计方式的运用、审计数据的分析。数字化审计的不断发展、各类审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为审计业务模式的变革提供客观环境和技术条件。审计取证的切入点从纸质账目逐步转换为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需要考虑风险因素。审计人员可在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系统及业务系统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展开数据趋势分析和关联分析以便获取审计线索。审计不再是“信息孤岛”,审计人员利用审计系统进行远程操控,将大数据系统与审计业务相融合。

审计行业的发展变革倒逼课程改革,高职“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必须依托行业、产业发展进行全面、深度改革。

(二)当前高职类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挑战

1.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设定与审计实践发展脱节

当前高职院校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传统审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的掌握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但对大数据审计等方面普遍未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导致人才培养出现方向性偏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设定与审计实践发展脱节,对审计人才的培养定位不清晰,教师不能定位审计人才培养方向,学生不能明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自然无法培养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

2.审计课程体系落后,审计课程考核形式落后

新出现的持续审计、全样本审计,都需要新的审计课程体系为支撑。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审计课程,基本使用的是以纯审计理论为主是传统审计教材,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尚未出现在教材中。大多数审计课程的考核方式均为期末理论考试形式,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导致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审计实践教学课时占比较小,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实践环节过于薄弱,不能满足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岗课赛证”融通的内在逻辑

“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以典型会计、审计工作任务为导向,识别并描述职业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与工作过程相关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推进岗课融通,以岗设课,提高课程含金量,增强技能学习适应性;推进证课融通,以证验课,增强学习实用性;推进赛课融通,以赛促课,增强学习系统性。“岗课赛证”四位一体,岗位标准和课程内容精准对接,构建高素质会计、审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大数据与审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

三、重构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大数据与审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审计模式及审计方法也发生变化,新出现的持续审计、全样本审计,都需要新的审计课程体系为其支撑。当前的大数据与审计课程体系需要快速调整,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也应该出现在课程教学中。

依托本校智能会计与金融高水平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制定大数据与审计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对改革方案进行检验,用教学成果验证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效果,方案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大数据与审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教材开发、“1+X”证书、教师能力大赛、学生技能大赛、教学过程等途径或方式,从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三个维度对“岗课融通”的大数据与审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践效果进行验证。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验证以下问题:教师如何围绕“岗课赛证”融合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或其他场景进行更深层次拓展?实施模块化教学后师生对改革的教学效果是否满意?有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师生实践效果反馈需要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模块内容,使之更加契合高职生知识体系和接受能力。

四、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审计基础与实务”模块化教学实施路径

在制定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梳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X”证书培训内容的关系。在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工作开始前要梳理本专业“X”证书培训内容与各课程教学模块的关系,如何进行衔接或过渡。还要明确哪些内容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主讲、哪些内容在进行证书培训时主讲。

“审计基础与实务”是高职大数据与审计专业核心课程,它以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流程为主线,完成从承接审计业务、实施审计程序到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的全过程理论与实务讲授,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备从事审计岗位所必需的财务报表审计知识和技能。

(一)重构课程内容

重构“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内容需要明确智能审计流程,根据审计流程构建课程内容。智能审计与传统审计在工作流程上是相同的,均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但在具体实施阶段中智能审计更侧重审计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和验证,在重构审计课程内容时需要考虑大数据审计分析等工具。

(二)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审计基础与实务”模块化教学设计

通过研读2021年、2022年全国大学生审计技能大赛赛项规程得知,审计技能大赛按照工作职责分为4个岗位:项目经理(项目分工、风险评估、筹资投资业务循环审计、试算平衡)、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审计、生产与存货业务循环审计、采购与付款业务循环审计。

现有审计基础与实务教学受制于课程的常规知识结构体系,理论与工作实践衔接不顺畅,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工作实际、国赛省赛等要求有不小的差距。“审计基础与实务”传统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生审计职业能力的提高,应在课程授课过程中融入智能审计的新知识新技术。根据“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分解细化为基本教学模块和功能模块。在基本教学模块梳理相应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细化单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及方法,组织教学案例、课程思政素材等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本课题将“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内容设计为6个教学模块,具体模块划分如表1所示。

表1 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教学安排

五、结束语

打造高水平的专业群是当前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是专业群建设的重中之重。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是模块化教学的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在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起纽带作用。高职院校,下一步需要对标岗位群的所有实际需求,继续进行专业课程知识点和职业技能点融合,并以模块化方式重构,以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深度变革,实行课堂革命,以最低代价达到“岗课赛证融通”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课赛岗课赛证融通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