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医德育人精髓的逻辑分析

2023-02-05 08:50
关键词:仁术医者医德

何 梦 焕

(西安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当今国际风云变幻,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在全面推进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养是当代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大量中华医德的思想精髓。医学院校需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元素,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将其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帮助医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育人魅力,将中华传统医德内化于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和思维方法,外化于扎实的救死扶伤专业技能,为中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一、中华传统医德的发展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中医药文化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华传统医德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国中医药的发展相互交织并紧密相连。

从医学发展史来看,中华传统医德大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该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强调了行医的基本准则,体现出治病的初步原则和规范。之后,《黄帝内经》作为最早独立探讨中华传统医德规范的专著,标志着中华传统医德理论的初步形成。与中华传统医德萌芽时期相比,秦汉三国时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医德规范。该时期涌现出张仲景、淳于意和华佗等著名医家,张仲景的医德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书中指出医者行医的目的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精心研究医方和医术。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传统医德有了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一批名医对先贤医学著作进行搜集、注释和完善,促使中华传统医德上升到理论高度,标志着中华传统医德逐步走向成熟。“药王”孙思邈以“仁爱”作为医德思想的宗旨,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其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中国最有名的医德文献《大医精诚》论述了医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及业务修养,强调医德与医术并重,告诫医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要“普救含灵之苦”,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后世医者对其中的医德思想不断补充和完善,促使中华传统医德日臻成熟和完善。如宋代医学家张杲的《医说》和宋慈的《洗冤集录》,金元时期的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等都推动了中华传统医德的发展,明清时期张景岳和陈实功等名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医德与修养,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医德规范,为中华传统医德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二、中华传统医德的主要内容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医德精髓,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和人命至重的生命观、严谨认真和精勤不倦的治学观、医乃仁术和一心赴救的职业观以及普同一等和皆如至亲的医患观。这些都是提高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重要精神来源。

(一)以人为本和人命至重的生命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如《尚书·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霸言》云“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人为本是医者治病救人的价值旨归,它是在批判地吸收和科学地借鉴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天道和生命伦理之精华而形成的。《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人是天地万物中最为宝贵的。医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是直接与人的生命打交道的事业。古代医家们无论是医术技艺还是行医思想,无不表现出人命关天、责任重大及对人和生命高度尊重的生命观。

(二)严谨认真和精勤不倦的治学观

严谨认真和精勤不倦是医者立身之本,历代名医对此都有谈及。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篇指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全面深刻地阐释了如何成为“大医”,告诫医者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要追求高超医术,树立终身追求新知的理念。医家王叔和在《脉经·序》中指出:“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要求后世要以医和、扁鹊和张仲景等著名医家为榜样,在诊疗施治过程中多加思考,严谨认真,仔细审证,一丝不苟。这些思想可帮助医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日后更好地帮助患者解除疾病痛苦。

(三)医乃仁术和一心赴救的职业观

“仁”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推崇的价值观念,“仁”的本意是爱,体现了对人的关爱。“仁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指不忍伤害生命的行为。古代医家将医者之心称为“仁心”,将医学称为“仁术”,“医乃仁术”成为历代医者恪守的行为准则。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多医者秉承“仁爱”“仁慈”和“仁德”的行医理念。如《本草纲目·序》中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行医者要用医术来济世苍生。历代医家的医学著作中也有“仁”的体现,如《仁术便览》《仁术志》和《仁斋小儿方论》等。医学生要学习古代医家敬畏生命和救死扶伤的精神,努力成为具有仁心仁术的医者。

(四)普同一等和皆如至亲的医患观

不论高低贵贱,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这是医生职业道德最显著的特点。受儒家“仁爱”思想影响,古代医者讲求对患者一视同仁。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就是要求医者无论患者地位高低、年龄相貌和智力如何,也不论关系亲疏,都要一律平等,并竭尽全力加以施治。这种平等对待病患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后世历代医家。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到,“或巧语诳人,或甘言悦听,或强辩相欺,或危言相恐。此便佞之流也”,将这种以巧言诓骗病人的行为视为心术不正。清代医者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提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认为好的医者要有仁爱之心,要与患者建立情感联系,以此确保治疗顺利并取得预期效果。可见,良好的医患关系离不开医者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医者除了要有精湛的医术之外,还要善于从中华传统医德中涵养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以此构建融洽的医患关系。

三、传承中华传统医德的路径

新时代,中华传统医德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育人作用。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传统医德精髓,帮助医学生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

(一)强化教育教学主渠道,凸显医德教育重要性

“传统医德是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凝练而成的文化软实力,对现代医疗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深刻影响着当代医者的行医实践。”[3]要让中医药文化进课堂、进实践和进头脑,提高医学的人文精神境界,培养医学生的精湛医术,使医学生努力成为德术并重的良医。此外,还需开设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课程,促使医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把医德教育教学内容贯穿教学全过程。还可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拉近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魅力的感知,营造良好的传统医德学习氛围。

(二)因材施教,提高医德教育针对性

针对不同学龄、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医德教育,力促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与今后工作所需有机结合。第一,做好入学教育。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和人体生命科学馆,探寻生命奥秘,触发医德情感。致敬大体老师,为实验动物默哀。通过入学宣誓坚定学生成为良医的信念,激发学生勇担救死扶伤的神圣责任。邀请专家和杰出校友返校分享交流,激发新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祖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中。第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德培养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医生职业责任。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对医学伦理前沿问题的解读,联系临床和社会现象创设相应情景,引发学生的医德情感。找准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和有机统一。第三,抓好临床见习和实习,“早期接触临床属于临床启蒙学习,主要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始终贯穿对基础知识、临床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4]。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开设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构建科学全面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对增强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非常重要。

(三)完善评价体系,推进医德教育的连续性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在校生而言,应以能力为导向,即时、动态且多次对学生的医德实施评价,并根据反馈改进教学目标。对实习生而言,医院可以制定实习生医德医风素质评价表,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作好医德教育方面的调整。对毕业生而言,医学院校招生就业处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今后对在校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四)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展示医德教育实效性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育人场域发生重大转变。医学院校除了关注传统的“两微一端”传播媒介以外,还要把重点放在短视频传播领域,鼓励学生将流传至今的名医事迹和医德故事制作成短片,让观看者直观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此外,医学院校可以建立联盟,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展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等,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将与传统医德有关的短片、音频和图片等按时间线索通过专题闯关的形式进行传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自觉接受医德教育。

中华传统医德与积淀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一以贯之和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生生不息,是医学生日后行医的精神来源和动力支撑。把中华传统医德的精髓要义与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深度融合,形成与时代同行并进的育人路径,对培养医术精良和医德高尚的新时代医学生以及促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仁术医者医德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现状摭探
君子之仁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全国名中医单兆伟:传承岐黄仁术 弘扬国医精髓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THEBRAININPAIN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