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与评估框架探究

2023-02-05 08:50
关键词:跨文化中医药交际

陈 薇 薇

(安徽师范大学 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10年国家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要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注重学生国际交际意识和国际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知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医院校应承担起培养中医药外向型人才的重任,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更好地与不同国籍的患者进行沟通,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一、中医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综述

1966年,Hyme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既用口头形式,也用书面形式;既指说和写的表达能力,也指听与读的理解能力。这一概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开展研究[1]。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提出了不同观点,如Cupach及Spitzberg等在研究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3大要素分别为动机、技能和知识;Gudykunst基于交际学的视角,认为焦虑控制和不确定性控制是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要素;Kim则将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看作是由情感、行为及认知3项因素共同构成的新模式[2];庄恩平和杨盈在研究中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细分为多个子系统,依次是交际实践能力系统、知识能力系统、文化调适能力系统和全球意识系统[3];陈国明则持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行为层面、情感层面及认知层面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和作用[4]。

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大多建立在西方思想行为的基础上,呈现出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特征。因此,中国学者有必要基于全新的角度和层面来深入剖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对研究主体视角进行创新。其中,董兴红指出,中医药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现在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罗运春也通过研究指出中医药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育目标包括尊重和理解差异文化、跨文化接触过程中的适应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技能。但这些研究大多较为笼统,需要加大实证研究力度来验证中医药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中医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结合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和大学生学习特点,中医院校通过构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营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全方位地培育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优化课程设置

中医院校在培育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要对英语课程进行优化设置,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单词、句式和语法等基础知识,还要将跨文化知识添加到语言教学框架中,让大学生理解语言中蕴含的交际规范、文化习俗和文化差异等隐性知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特定跨文化中医诊治情境中。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和跨文化中医人才培养目标作好教学设计,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跨文化交际内容,实现跨文化交际内容与英语语言教学体系的有效融合。秉承实用性的原则,参考中医药常用英语词汇,在英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跨文化交际学知识。在导入跨文化交际内容时,可以根据英语课程模块设置民俗宗教、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以及语言文化等专题,介绍不同国家的人文知识,让学生学习国外文化和跨文化医学知识。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教材学习和文化学习相结合,以医学英语词汇和习语为切入点,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通过趣味化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并激发大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差异的积极性。

(二)转变教学方法

新时代背景下,中医院校必须转变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果。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翻转课堂、CBL教学法以及项目式教学法,依托慕课或微课,以图片、音视频以及文字等不同形式将多元文化知识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上组织大学生观看《推手》和《刮痧》等电影,让其围绕文化差异这一主旨撰写观后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直播与短视频等方式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5]。如依托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校园论坛等向学生推送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讯息,进一步充实教学资源,使跨文化交际学习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三)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语言下的文化内涵,从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英语教师要创设中医治疗的情境,让大学生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主动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有关中医的英语词句,轻松且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主动承担起向全世界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的职责。其次,要重视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育,让大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民俗信仰、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提升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与语用能力。了解医学委婉语和医学称呼语的正确使用规范,提升其综合文化素养。最后,要强化大学生听说能力,为更好地开展跨文化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医学词汇进行英语对话交流,提升医学英语听力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

中医院校应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创建跨文化交际平台,使大学生拥有更多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机会,掌握不同文化的形式及内涵。如以“中医英语交流”为主题,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交流活动,举办英语演讲比赛、专题辩论会和中医药文化宣传影视拍摄等,帮助大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知识。此外,中医院校可在课堂创建特定的诊治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从而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和医学英语运用能力。同时,还要将英语教学向课外延伸,组织学生同外教交流医学文化,积累跨文化交际经验,了解不同交际对象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减少文化冲突问题的发生[6]。依托院校提供的跨文化交际平台,大学生可以体会到英语语言文化习俗同母语间的差异,转变传统的文化思维习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中医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评估框架

为确保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效,中医院校还应构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评估框架,以便全面掌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

(一)理论预设

中医院校在制订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评估框架时要搜集和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与数据,并进行分析,基于英语教学层面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体系划分为日常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文化交际能力两大维度,细分为8项要素。其中,日常文化交际能力泛指大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开展日常沟通活动时所具备的交际能力、交际知识和交际意识,包含5项要素:1.理性看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充分的尊重,拥有良好的共情能力;2.感知并认同自身文化价值观,并反省自身言行举止;3.从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价值理念、生活习惯及社会状况等方面了解本国同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掌握母语文化同其它文化间的差异;4.根据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应用正确的表情、手势及动作提高交际效果,具有非语言交际能力;5.能够借助提问、转述以及模仿等不同方法顺利进行交流,解决语言资源不足的问题。专业文化交际能力指大学生在中医药专业领域中既能与不同国家的患者进行交流,也具有推动中医药文化迈向全世界的意识和技能。专业文化交际能力共涵盖3大要素,具体为:1.能够对外客观地阐述和宣传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精神推向全世界;2.掌握中医药历史文化及理论知识,能够参与到中医对外交流合作中,在医学情景中可以同其它文化背景下的人顺利沟通交流,保证医患日常沟通顺畅;3.能够开展中医药外语学术阅读,完成相关外语写作任务;具有中医药知识的外语传达能力,可以胜任外语书写入院信息报告及记录患者病情等工作。

(二)理论验证

在检验理论预设合理性的过程中,对某中医院校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开展问卷调查,设计与能力要素有关的问题,并后期预测、修正和发放。选取某中医院校30名中医药海外留学生和40名专业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要求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要素重要性进行排序与评定,应用李克特5级量表和SPSS 17.0统计数据,分别借助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和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检验调查问卷量表的结构效度与内在一致性。结果表明,调查问卷结果效度良好,且理论预设下评估要素逻辑关系通过可信度和效度检验,调查结果较为合理。

借助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框架,在分析大学生实际能力水平时,中医院校根据国内外中医教科书及实际临床案例,整理双语课堂教学素材,编制包括选择题和案例题等题型在内的跨文化能力测评试卷,并开展检验和相关性分析,保证评估结果的精确性,真实掌握大学生的专业文化交际水平。结合评估结果,可以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中医院校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创建跨文化交际平台、优化英语课程设置和转变英语教学方法等构建健全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型。并建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评估框架,从日常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文化交际能力两个层面考察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医学情景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及语用能力,培育出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跨文化中医药交际
情景交际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