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建构”

2023-02-05 18:50方翔
考试周刊 2023年50期
关键词:试题分析知识体系解构

摘 要:思想政治学科江苏二模各地试卷在情境设置上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在试题分布上既覆盖全面又重点突出,在试题呈现上灵活多样,贴近高考选拔功能。这就要求在高三复习中关注时代主题、突出重点难点、构建知识体系、回归真实问题,以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推进学生关键能力形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关键词:试题分析;情景设置;试题分布;题型设置;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8918(2023)50-0150-05

高考作为一场为国选才的重要考试,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风向标。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作为各地市的高考考前演练,是当地对高考研究的智慧结晶,是除高考外对高三复习最具导向性的考试。文章主要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江苏2022—2023学年高三各地第二次模拟试卷,以期为本年度高三复习提供部分信息支撑。

一、 解构——思想政治学科江苏二模各地试卷分析

(一)情景设置正向引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三地试卷坚持素养立意的命题思路。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试题之中,例如苏锡常镇二模第20题从莫尔的“太阳城”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讲述了人类对社会主义社会和制度形态的探索,要求学生论证“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南京、盐城二模第20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为情境,要求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以“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福祉”为题写一篇短文。上述题目让学生在审题和作答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了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地试卷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试卷始终,南京、盐城二模第1题以孔子大同世界的描述和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预见为材料,引导学生发现两者文化内在价值的融通性;第7题以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为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蕴藏着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的大美中国色;苏北八市二模以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为题干,考查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中华古诗词的优美意境中发现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一哲学观点。这些具体案例及相关考点的选择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增进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地试卷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渗透情境中,苏北八市二模第17题以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火爆全球为素材,引导学生运用矛盾的观点辨析人工智能带来的喜与忧、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苏锡常镇二模第18题同样以人工智能为素材,但其从人工智能发展与就业岗位变化的角度让学生辩证看待人工智能对传统岗位带来的冲击,使学生认识到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一冲击可以转化为促使更多人从事高创造性工作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通过对这些具体案例的辩证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三地试卷将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实场景转化为试题材料,苏北八市二模第18题以“小物业关乎大民生”为题,指出现实生活中物业行业的种种顽疾,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业管理条例》对物业服务制定了框架性规定和各种地方性法规,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略;南京、盐城二模第19题以某驾驶员驾驶货车牵引挂车发生交通事故后要求保险公司理赔的真实案例为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判断与推理的逻辑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相关条文,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地试卷通过这些具体案例结合有效设问增强了学生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

(二)试题分布覆盖全面,注重知识融会贯通

三地试卷试题分布结构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七本教材的教学内容结构基本一致,对部分内容有所侧重,例如对哲学部分的考查比重相对较高,三地所占比重都在18%以上,而对逻辑与思维部分的考查,三地有所差异。具体试题分布情况见表1。

从注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三地试卷既注重对知识分类逐层考查,又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三地试卷都呈现了一定跨模块考查内容,实现了跨模块知识的整合,使学生不是孤立地去理解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法律、逻辑的相关知识,而是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更深层次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调用跨模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题型呈现多样灵活,贴近高考选拔功能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在命制试题时,要从研究对象或者事物整体性、完整性出发,不仅要从学科内容上进行融合,凸显对复合能力的要求,也要在试题呈现形式上丰富多样,从而体现对学生素质综合全面的考查。”三地试卷主客观题的具体形式多样,有传导类、漫画类、图表类、评析类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获取与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有助于高考更好地为国选材。具体题型设置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组合式选择类的题型在15道选择题中不占多数,近年也有减少的趋势,传导类选择类、漫画类、图表类、评析类、用典类题型趋于稳定,坐标曲线类未见。坐标曲线类题目在前几年的高考中比较常见,而在前年和去年的高考中都未曾出现,作为对高考试卷的预测模拟,暂时取消坐标曲线类的考查是合理的,但在今年的高考中,坐标曲线类的题型再次出现需要引起关注。

二、 建构——思想政治学科江苏二模各地试卷对高三复习的借鉴意义

(一)关注时代主题,坚持正确导向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和评价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江苏高考的时政材料选择范围一般在前一年的4月到本年度的4月。三地试卷的情境材料选择聚焦时代主题,选择了如“中国式现代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政策”“上合峰会”等内容,这些内容彰显党的领导、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世界命运共同体等重要主题,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因此,在高三复习的课堂教学和试题命制中需要将本年度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重要时政热点作为情景材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模块,可以合理选择6月1日《求是》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重要材料,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党的领导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途命运,增强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在《经济与社会》模块,可以选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等时政热点设置情境,让学生看到党和政府为经济和民生问题做出的努力,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在《政治与法治》模块,可以选择本年度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流程、当地基层治理的先进经验作为情境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先进性,体会我国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哲学与文化》模块,可以选择“开源桌面操作系统openKylin1.0”等重大科技成果、“第三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等重要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文化成就,坚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科学看待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模块,可以选择“202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第十一届世界和平论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等我国参与的重要国际会议的相关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努力。在《法律与生活》模块,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体现的法治意义,也可以查找与书本重要考点有关的实际案例深入理解民法的重要原则和相关法律条文,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逻辑与思维》模块,可以与哲学、文化、法律相关部分的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去分析理解问题,加深对材料情境的把握。

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弘扬时代主题,妥善选择时政材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答题情境,有助于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这些情境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预测性,适度强化相关题材情境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调动知识去理解、分析、把握材料,增强答题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突出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时间

高考需要考查学生相关学科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既然考虑核心和关键必然是有所侧重的,要突出复习的重点难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既浪费时间又难以达成目的,三地模拟试题对我们选择复习重点难点有一定借鉴意义。

从模块的分值安排看,复习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模块的复习,这两个模块在历年高考中所占的比重都相对较大,所考查知识的难度相对较高,时间上有适度的倾向性;需要关注《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模块的复习,作为新增内容,在分值安排中占有较为稳定的适当比例,且高于《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模块,因此时间安排上适宜略低于《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模块,但高于《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模块。从考查的知识点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新时代”“中国梦”“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知识点考查频率相对较高;在《经济与社会》模块,“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的经济职能”“社会保障”“创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知识点考查的频率相对较高;在《政治与法治》模块,“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基层民主自治”“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全民守法”等知识点考查的频率相对较高;在《哲学与文化》模块,“意识的能动作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矛盾观”“价值观”等知识点考查频率较高;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模块,“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中国和联合国”等知识点考查的频率相对较高;在《法律与生活》模块,“民法的基本原则”“物权”“合同”“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知识点考查的频率相对较高;在《逻辑与思维》模块,“演绎推理”“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知识点考查的频率相对较高。

对各个模块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须作为重点强化,其中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矛盾观”等知识点还是其中的难点,须格外注意。同時在选择教学和考试情境时需考虑与重难点知识的结合,以节约学生时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及试题的精准性。

(三)构建知识体系,推进有效答题

任何知识都是处在一定的体系中,构建知识体系,厘清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明确知识中具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情境蕴含的思想内容,帮助学生有效地答题。在三地模拟考试的客观题中有明显的涉及知识体系的题目,例如苏北八市二模第14题,表面上看考的是《逻辑与思维》教材中有关“概念的外延”的相关知识,实质上也一并考查了所有权和他物权、人格权和身份权的知识,在《法律与生活》的教材中就有这样一个体系框架。

如果学生能清楚地识记这一框架,那么对民事权利相关概念的范围就会清晰,能够有效提升第14题这种题目的做题正确率。所以,在高三复习中需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书本已有的知识体系尤为重要,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层面知识体系的构建,例如主观题答题重要高频用语的知识体系,《法律与生活》是一本新的教材,对新的考试内容,教师和学生短时间内难以充分厘清其答题思路,此时就需要对已有模拟试卷相关试题答案中的高频用语进行归纳总结,构建体系,针对三地试卷,结合其他模拟试卷尝试做了归纳,构建了《法律与生活》相关主观题答题重要高频用语知识体系,具体见表3。

这样我们答题就有了抓手,在答题时就能及时联想到相关知识,例如苏锡常镇二模涉及的一系列法律原则,苏北八市涉及的调解、仲裁、诉讼等争议解决方式。

(四)回归真实问题,切实提高能力

高考选拔人才,并不是需要纸上谈兵的人才,而是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核心素养的最终指向也是要落实到真实问题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考以及相关模拟考试中,往往会运用真实具体的事例作为情境材料,让学生真实地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例如苏锡常镇二模就选择了这样的材料:某小区单元楼2至6层住户发起增设电梯申请,并达成费用分担协议;经向有关部门申请,并将业主同意书、电梯安装示意图等进行现场公示,没有相关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电梯公司遂进场施工。后该单元一楼业主杨某提出:工程没有组织公开投票表决,电梯运载箱遮挡其住房通风、日照及采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因协商无果,该单元同意增设电梯的其他业主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一楼业主杨某停止对施工的阻挠。最终,法院审理认为,四分之三业主同意施工,小区依规进行公示,手续齐全、程序合法。当学生面对这样的材料结合书本去回答的时候,一者需要对“民法的基本原则”和“正确处理邻里关系”的知识充分掌握;二者需要能运用辩证思维去分析增设电梯带来的利弊;三者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去评价增设电梯的影响;四者需要能综合各方提出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题目让问题回归实处,综合考查学生素养,在服务高校选拔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参与实际生活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复习要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并考虑考试重点难点的前提下,选择一部分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和判断,例如遇到困难如何寻求政府帮助,遭遇纠纷如何寻找合法途径解决,如何主动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如何敢于担当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权益的职责,这有助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练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结论

概言之,各地模拟试卷作为高考试卷的预测和前置演练,是遵循高考命题相关要求的,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借鉴意义,做好模拟试卷的研究工作,有助于提高复习工作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助力学生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朋举.回归基础 突出能力 聚焦思想——2021年新高考Ⅰ卷试卷分析与教学思考[J].教學考试,2021(38):8-11.

[2]史经营,史建奎.′98高考政治试卷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9(1):37-38.

[3]王中连.从能力立意到素养导向——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评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8):73-76.

[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5]教育部考试中心.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彰显学科育人功能——2020年高考思想政治全国卷试卷评析[J].中国考试,2020(8):62-66.

作者简介:方翔(1987~),男,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猜你喜欢
试题分析知识体系解构
还原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2015年盐城市中考英语试题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