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小衔接中做好社会准备教育的策略

2023-02-06 05:31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教师进修学校黄国珍
天津教育 2023年34期
关键词:幼小意识班级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教师进修学校 黄国珍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大转折点。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所要面临的不仅是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要应对伙伴、教师、任务要求、行为规范等各方面的改变,只有做好幼小衔接,才能让儿童更快地融入新的班集体,有条不紊地开始学习与生活。社会准备是幼小衔接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幼儿能够顺利融入小学生活的前提。《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将“社会准备”分为四个方面——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以及热爱集体,这四个方面的培养与发展对幼小衔接的质量与成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围绕“幼小衔接中社会准备教育”这一中心,详细论述了社会准备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意义、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及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期让每一位幼儿都迈向成长新阶段,快速融入校园生活。

一、社会准备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意义

(一)缩短不适应期

当幼儿走出幼儿园,进入校园后,难免会存在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期”。学校生活从各方面都与幼儿园有所不同,一旦幼儿不能快速适应变化、有条不紊地开始学习生活,就很有可能导致厌学、焦虑、疲惫等“陡坡现象”。在教育实践中经常有家长与小学教师反映,孩子进入小学后规则意识差,上课不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发言不知道举手,任务意识缺乏,课本丢三落四,学习用品永远准备不全,甚至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如此种种,让教师忧心、家长担心、孩子焦心。因此,社会准备在幼小衔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不适应期”,让孩子在步入校园之前学会与人交往,以诚实守规的态度待人接物,增强任务意识,完成分内工作,在热爱集体的同时更好地融入集体。当孩子能够从这个四方面出发做好社会准备,那么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便能够被轻松处理,幼儿便能够缩短不适应期,实现身心健康稳步发展。

(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幼儿园与校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场所,幼儿园生活与学校生活也不尽相同。当幼儿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后,面对环境的变化自然容易产生紧张与焦虑的情绪,如果教师与家长放任幼儿的这种情绪蔓延,极有可能导致他们对幼升小产生抵触乃至于恐惧情绪,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更不利于他们校园生活的顺利开展。而在幼小衔接中做好社会准备教育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让他们正确看待入学这件“小事”。首先,社会准备能够让幼儿消除一些对未知所产生的恐惧与担忧,帮助他们在入学之前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生活状态有大致了解,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甚至会萌生出对校园生活的期待。其次,社会准备教育能够让幼儿意识到“面对变化,自己并非束手无措”,这种教育过程能够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对成长的新阶段是有所准备的,在面对一些不同的情况时知道怎样应对,从而给幼儿吃一颗“定心丸”。

二、幼小衔接视域下社会准备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虽然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依然兼具连续性与阶段性。因此,教师在幼小衔接视域下开展社会准备教育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密切衔接,让幼儿园成为小学的预备,从社会准备方面入手,分析幼儿当前的能力情况与习惯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积蓄能量。不仅如此,幼儿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的教育内容、要求、途径以及方法虽然带有阶段性特点,但是教师依然要将幼儿园教育中准备教育的内容与学校教育视为一个整体,并始终坚持整体原则。

(二)渐进性原则

幼儿园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社会准备教育共分为四个方面,且每一个方面都有对应的各项细节要求。儿童在学习与适应过程中出现反复、磕磕绊绊等现象实属正常,因此教师需要在开展社会准备教育中遵循渐进性原则,结合幼儿的发展阶段与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例如,在“任务意识”中,教师需要引导儿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自律小任务,有的儿童将“自己叠被子”作为一项任务,可能在任务开始的第一天完成得很好,第二天就抛之脑后,这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当以鼓励为主,重视方法,减少训斥,让儿童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养成好习惯。

(三)协调性原则

幼小衔接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其中的社会准备教育更是涵盖学生人际交往、规则意识、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内容,教育任务繁多且细节化,仅凭幼儿园一方的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化进展。基于此,在社会准备教育中,协调性原则的落实尤为关键。协调性原则要求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共同承担幼儿社会准备教育活动,幼儿园需要在其中妥善地处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幼小衔接中社会准备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一)创设教育氛围,锻炼交往合作

优秀的教育从来不是一味的言传身教,而是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交往合作能力是社会准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幼儿在进入学校后能否顺利认识新朋友、扩大交际圈,正确处理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在分工合作中展开学习与游戏。然而,交往合作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很多幼儿更喜欢在自己熟悉的人际圈中活动,还有部分幼儿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这些问题都阻碍了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育任务创设合适的教育氛围,让幼儿感受到沟通交往合作的意义与优势,学习到交往合作的相关能力。

1.在幼儿园生活中创设交往契机。

在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然而,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利于幼儿结识新朋友,更无助于他们交往合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幼儿园可以在平行班和跨年龄班中开展“新朋友日”活动,打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界限,让幼儿走进陌生的班级,认识新朋友。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着眼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需要呼吁其他幼儿的帮助,共同克服困难,当幼儿发生矛盾与冲突时,教师也不能急于介入,而要给他们提供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并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科学引导,让幼儿能够运用合理的方式与人交往。

2.构建分工合理的教育活动。

曾经,幼儿园教育生活中的很多活动都是“各自为战”的,教师可以适当增设一些分工合作的活动来促进儿童之间交流与合作。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共画一幅画”活动,让儿童分组共同完成画作。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保证画面的美感与统一,儿童会发现自己在创作所负责的部分时不能“一意孤行”,而应当多与组员沟通交流,确定整体思路。诸如此类的教育活动都能让儿童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避免儿童在校园生活中“一意孤行”“自我中心”的心态产生。

3.建议家长多带领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社会准备教育不应受限于幼儿园教育,而应当贯穿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幼儿园教师可以在家园共育视角下建议家长多带领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或走入一个新的儿童公园,孩子能够在这样的情境下结识不同性格和不同年龄的人,也会与成年人适当展开交流,不仅能够让他们更快地在校园生活中交到新朋友,还能帮助他们与教师正确相处。

(二)加强道德教育,培养诚实守信

《小学生行为规则》特别强调“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在“五育融合”的今天,“德育”作为“五育”之首,无论是幼儿园教育还是小学教育都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诚实守信既有利于幼儿走入校园后被集体接纳,行得正气、做得坦荡,又是幼儿一生做人的准则。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在社会准备教育中从规则入手,由错处着眼,提高幼儿自觉守规的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从规则入手,提高自觉守规能力。

规则意识以及遵守规则的能力是社会准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的关键保障。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幼儿参与规则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醒幼儿时刻遵守规则。当幼儿出现违规行为时,教师也不要立刻出言指责,而应当让幼儿明白违反规则导致的后果。其次,教师要根据小学的规则要求,让幼儿提前适应,如上课时保持坐姿端正、不随意发言、举手发言时声音洪亮、口齿清晰,不要打断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发言。最后,教师可以从规则出发展开教育活动,和幼儿一起学习、探讨每条规则制定的原因,如果没有这条规则会有怎样的后果,从而提高幼儿的自觉守规能力,为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2.从错处着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诚信教育不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更要体现在儿童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在幼儿园生活中,儿童犯错、不遵守诺言、说谎等行为的产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并非故意为之,因此教师不能只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而应当耐心地帮助幼儿了解说谎和不守信的后果,让幼儿深刻意识到自己不正确的行为,从而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另外,当幼儿改正自己的说谎、不守信等行为后,教师应当给予表扬,让幼儿意识到犯错并不可怕,只要彻底改正就可以,从而强化幼儿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

(三)构建规章制度,增强任务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很多幼儿存在丢三落四的现象,难以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小衔接的社会准备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深刻认识到哪些事情是自己分内的事,属于自己的责任。首先,教师需要为幼儿制定相应的任务计划,并与家长联系,避免家长在课后为孩子代劳,同时根据孩子每天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打分,从而调动孩子的好胜心,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其次,当幼儿已经熟悉自己所要负责的任务时,教师就可以撤去计划单,鼓励幼儿自己为自己设定任务,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并与家长共同观察,及时提醒幼儿遗忘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幼儿认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些任务是教师布置完成的,而有些任务属于自己分内的事,在增强任务意识的同时,树立独立意识与责任意识,能够帮助幼儿在步入小学后认真完成教师的任务,有条不紊地“经营”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四)增强集体归属感,热爱集体

步入小学后,学生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一个班级的凝聚力直接决定班级未来的发展是否长远。因此,教师需要在社会准备教育过程中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引导他们热爱集体。

1.培养儿童在班级中的主人翁意识。

首先,教师需要培养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幼儿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才会热爱班级,将班级事务与荣誉看作自己的一份责任。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管理自己区域的卫生,整理自己的床铺和洗漱台,让幼儿在班级生活中更有参与感,意识到只有每个人都对班级负责,班级才会欣欣向荣。其次,教师可以将小学的“班干部制度”引入幼儿园,建立“班委轮流制”,细化班级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做到“责任到人”,增强幼儿的集体责任感与归属感。最后,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一些运动会和游戏竞赛活动,让幼儿在参与集体活动的同时感受到集体团结的力量,增强集体荣誉感。

2.参观小学校园,感受集体氛围。

幼儿园可以与小学联系,定期带领幼儿走入校园,参观小学生活,感受集体氛围。当幼儿看到窗明几净的教室中端坐着的整齐的学生、看到操场上整齐划一的班级队列、看到放学后值日生合作打扫班级卫生的和谐氛围,一定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从而激发自身对集体的热爱。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的受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社会准备教育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师需要深刻意识到社会准备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遵循整体性原则、渐进性原则以及协调性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实践路径,让幼小衔接科学有效,帮助幼儿顺利迈入成长新篇章。

猜你喜欢
幼小意识班级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