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2023-02-06 05:31山东省青岛第六十八中学王海涛
天津教育 2023年34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学科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八中学 王海涛

在高中地理学科的研学旅行课程中,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和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并逐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高中地理教师设计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时,需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研学旅行路线设计等环节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地理实践力和地理思维等素养目标。

一、研学旅行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促进跨学科整合与应用

在高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目标集中体现在研学旅行课程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并有效促进跨学科教学资源整合和实践应用,凸显高中生在地理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融合,需要从跨学科的交叉学习和综合应用目标入手,将地理课堂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性设计,还可以在大单元整体教学框架的基础上创新渗透跨学科知识点或者素养目标。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融合非常考验高中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意识,教师则需要从交叉学习、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入手,有效引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课程的主题内容和路线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为目标,对地形地貌等地理知识点、历史时代背景、社会问题等交叉学习资源进行创新整合。

(二)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高中地理学科的研学旅行课程中,高中生在真实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地理知识非常关键,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教学资源,在规划设计研学旅行路线和主题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从学生容易忽略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环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生态资源调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践项目。在强化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生动直观地展现地理环境中潜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人类活动、社会发展等层面进行实践探究和社会调研,从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多个角度客观评估地理环境变化监测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忽略研学旅行课程中学生的所见所感,因此需要在设计研学路线时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为导向,对学生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和环境问题进行理性推断,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地理环境调研结果中探知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三)培养地理思维和空间意识

在高中地理学科的研学旅行课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意识,可以从区域发展现象中探知地理知识。在研学旅行课程的不同路线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观察记录过程与结果,并对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中体现的地理知识点、概念方法、数据图表进行关联分析。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实地体验地理环境的差异,并结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发展、历史沿革等层面上的知识概念,逐步增强高中生对地理空间的感知,提高其理解能力。高中生在实地考察地理现象本质和原理的过程中,会结合以往学习经验和探究分析方法,对地理空间基本要素、知识概念和本质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意识,需要以具象化的研学旅行活动为载体,重点关注学生对地理现象和环境问题的独特解读视角,尊重学生差异,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研学旅行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四)培养地理实践力

在高中地理学科的研学旅行课程中,培养地理实践力会集中体现在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层面上。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对地理问题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是地理思维的重要体现形式,地理实践力的实际培养效果会体现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研学旅行课程是高中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在融合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模式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发现的问题、地理现象和环境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创新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高中生所表现出来的地理实践力需要以真实情境和地理环境为载体,客观解读地理现象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将地理知识和技能体现在实际问题解决环节,从中探知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关联。通过研学旅行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并客观分析研学旅行路线和学生的所见所感,师生需要将实践问题的探究和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总结。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策略

(一)融入地理活动方案,凸显地理学科特色

研学旅行是学生整体参与的有目的、有规划、有安排的课外实践学习活动。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应该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由教师亲自带队明确学习主题以及课程对象,利用亲手做、做中学的方式,通过旅行的模式来学习地理知识。出于安全等综合因素的考量,教师经常会委托旅行社组织研学旅行,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研学旅行路线,但是由于地理教师没有实际参与研学旅行环节设计,导致研学旅行变成旅游或者综合实践,缺乏地理知识学习深度以及针对性,同时丧失了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所以在研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充分根据相关知识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地理活动方案,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

例如,在“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课教学中,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确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对地球表面形状的作用等地理知识。研学旅行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的地质地貌,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提前掌握这部分知识,更好地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研学旅行所经历的实际场景进行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教师可以根据旅行社规划好的路线,设计一些以地理学科为主题的探究式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研学走读、体验、记录、收集资料等形式,总结出一些当地的地理资料,并结合自身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以部编版高一必修第一册教材为例,在第四章“地貌”的研学旅行课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在课本中了解到的地貌特点、地貌类型和实地观察分析方法,立体化地呈现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生动直观地展示特定区域地貌等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并对其演变规律和时空变化特点进行关联分析。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地貌可以被分类为水平岩层所组成的地貌、倾斜岩层所组成的地貌、褶皱岩层所组成的地貌以及断层作用形成的地貌,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观察地貌类型并将记录结果分享在研学旅行小组内部。在规划设计研学旅行路线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覆盖全部地貌类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反馈的实地考察信息和兴趣偏好情况,对学生不熟悉的地貌进行研学,才能让学生加深印象,对不同地貌的形成、作用原理等进行对比分析。

(二)融入专业知识讲解,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自然风光和人文现象,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那么将会浪费这些特殊的地形地貌资源,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现象以及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所以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同队的地理教师或者其他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应该适当帮助学生解释这些问题,让学生能够结合观察到的地理现象体会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和人文属性的特殊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比如,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遇到一块牡丹石,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科普,为学生讲解地质运动知识:牡丹石是通过地壳运动形成的,是一种由晶状体的火山熔石和其他物质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而形成的,属于花岗岩。在真实的情境中解释地理现象,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夯实基础,还能够让学生对相关的地理现象产生探索欲望,从而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储备。根据实际现象论证自己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推动学生钻研能力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穿插一些专业知识讲座,充分利用在旅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风俗地貌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全面的认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重视程度。

以部编版高一必修第二册教材为例,在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的研学旅行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主要产业区位因素及变化规律等研学旅行主题入手,对三大产业之间的作用特点进行关联分析。高中生在自主研学旅行活动的过程中会被部分实地考察结果所影响,此时教师需要重点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在真实研学旅行活动场景中的适用性,并在确定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实践力、地理思维和时空观念的运用技巧。在很多农业大省,农业与工业两大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因此需要派遣研学小组对产业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从实地考察和调研数据中探知产业区位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三大产业的动态均衡状态会直接影响产业区位因素的研学结果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鼓励学生良好交流,培养多种学习思维

研学旅行与传统教学课堂不同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空间进行沟通,不仅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地形地貌和人文风光,也能够结交到更多对地理知识有着探索欲望的同学。为了让研学旅行物尽其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与旅行中的其他同学进行友好交流,分享研学成果,将自己习得的知识和得到的体验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友谊,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从其他同学的身上学习到更多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地理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研学成果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生活性和适用性。

仍然以“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去过桂林的学生分享芦笛岩内部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然后结合本课知识,为学生讲解外力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影响。展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呈现地理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旅行收获绘制相关地图,在地图上标注相关自然风光以及地形地貌,将地理学科知识渗透到研学旅行中,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将复杂的地理知识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四)以生为本,完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机制

在高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地理实践力、地理思维和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是构建研学旅行模式的关键,需要在单元整体教学框架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环节有机融合在一起。以生为本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目标,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规划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和实践活动模式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不同小组学生所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并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以生为本,逐步完善地理学科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机制,需要从综合评价方法、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与指导等基本内容入手,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考核体系。研学旅行能够凸显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在研学旅行路线设计等环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自评互评环节中的主观感受。

以部编版高三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教材为例,在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研学旅行课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三个主要维度,从真实的研学旅行场景中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结合研学旅行区域内的现存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探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教师需要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并鼓励学生在自评和小组互评环节,从已经发现的问题和可能未被发现的问题中探知地理实践力以及地理思维的具体应用方法。高中生在掌握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和规律的过程中,能够在评价环节意识到地理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结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人文风光和地形地貌,结合自己学习过的地理知识进行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超学科”来啦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