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生成逻辑、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3-02-07 13:48王之富王彦龙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群众建设文化

王之富 王彦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形成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241这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人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文化追求的深刻把握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体和动力源泉的深刻认识。从学理层面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对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生成逻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最近成果,秉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建设的奋斗历程与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实践诉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历史基础与现实之遇。

(一)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文化领域的时代承继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性品格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凸显。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践是一切思想文化成果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源泉,文化离开人民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生产创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化创作者,创造出丰硕的优秀文化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地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仅坚持文化建设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满足人民对于多样化、个性化文化产品的需要,满足人民对于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坚持文化建设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人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源泉,将人民作为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主体力量。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工作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指导方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九个必须坚持”之一来谋划布局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作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十四个强调”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2]322这些重要论断和工作部署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其鲜明的人民性情怀。

(二) 历史之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紧紧围绕人民开展文化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对于经济和政治的反作用,丝毫没有放松对人民的思想政治文化工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3]857,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立了文艺工作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彻底解决了文艺工作“为了谁”的问题。此外,毛泽东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纲领,提出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还批判当时延安文艺界出现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小资产阶级文艺创作倾向,旗帜鲜明地指出文艺创作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既要用革命文化武装人民群众,又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推广普通话运动,提升人民的基本文化素养;提出“双百方针”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学术工作者生产出反映人民切身问题的学术著作;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使他们抛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进行脑力劳动。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4]209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二为”方向,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思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应对新时期人民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文化需求逐渐上升的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进入新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1]256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文化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文化为民的方向。

(三) 现实之遇: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深刻关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5]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是为了满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后人民对于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1]256在新时代,人民迫切需要高质量、高标准的精神文化产品,因此,电影、电视、广播、小说、戏剧、舞蹈、曲艺等各领域要提供充足、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全体党员干部要更加蹄疾步稳地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2]65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进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积极地回应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将人民群众在文化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着力点。实践证明,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为切入点,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根植于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这一思想的提出,使得全体党员干部、文艺工作者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站稳人民立场的信念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人民性情怀更加认同。

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文化建设与人民需求、人民地位、人民评价的多维关系,深刻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初心使命、依靠主体与评判标准,使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丰富内涵全面系统地展示出来,为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明确的价值指引。

(一) 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6]104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作为初心使命。

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包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层内容结构。首先,人民要有接触文化、享受文化的宽广渠道。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不同种类、不同风格文化产品的需求也逐渐上升。为了使人民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文化产品的熏陶,必须大力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在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使人民能够无门槛、低成本地享受文化产品的基础上继续拓宽人民接触、享受文化的渠道。其次,必须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正本清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宽广包容的胸怀接纳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地同其他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使中国人民享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产品。但极端主义、虚无主义、资本主义自由化等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裹挟而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引起人们思想混乱,腐蚀人们心智。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为中国人民打造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中国社会提供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保证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正本清源,树立好正确旗帜。再次,必须维护好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的不懈奋斗,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彻底地解决了中国人民“挨打”“挨饿”问题,但由于受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对中国存在着刻板印象,对中国的真实形象了解不深,中国人民的“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切实维护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上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7]49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本质要求。因此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的主体力量,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首先,必须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珍惜人民所给予的权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只有认真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具备科学性和民主性,才能顺利得到贯彻实施。因此,必须将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文化建设事业的全过程,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对于文化建设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必须激发人民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8]70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能量充分激发出来,汇聚成推动文化建设的磅礴伟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营造鼓励文化创新创造浓厚氛围,健全文化创新激励机制,及时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过程中积累的有效经验,使之及时上升为党的政策策略,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再次,必须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享受文化、进行文化消费是人民理所应当的权利。但是当前人民在享受文化、进行文化消费的过程中,面临着公共文化财富分配不均、文化消费能力不足、文化创作缺乏良好环境条件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一系列情况,必须统筹用好基层文化设施资源,健全文化领域法律和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补贴人民精神文化消费、降低精神文化产品价格,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

(三) 人民群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的评判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9]70人民群众始终在党治国理政方针政策和一切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这决定了只有人民才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这就要求在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实际感受,要理清人民赞成什么、期盼什么,人民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充分关注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参与感、获得感。

首先,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2]55文化建设成效如何,不是依据领导干部自我感觉,而是让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感到满意。党员干部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在文化建设项目上,应结合地区实际,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关系,不能在本地区人民还未脱贫、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兴建劳民伤财的文化形象工程、追求华丽的文化地标;在文化工作理念上,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多开展对人民意义长远的文化建设工程,不搞急功近利的文化政绩工程。其次,文艺创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创作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只有根植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10]317文艺作品好不好,不是靠专业人员的单一评价,而是主要看人民群众的认可程度,真正优秀的文艺产品不是曲高和寡、脱离人民群众的孤芳自赏,而是能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做到雅俗共赏。因此,文艺创作者要避免无病呻吟、装腔作势,要走进人民日常生活,用心抒写人民、歌唱人民,做人民的艺术家。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不朽经典都充满着对人民悲欢的深切关切,对人民成就的热烈颂扬,其作者也始终被人民铭记颂扬。再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6]22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是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而是要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服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聚焦人民急难愁盼问题,在学理层面详细梳理其生成脉络,制定解决方案,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反映群众真实生活状况,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百姓的心坎里。

三、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实践路径

研究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生成逻辑与丰富内涵,旨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索出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为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价值指引。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需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智慧力量、满意度为中心,既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又抓住重点、集中发力。

(一) 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中心,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重要前提。文化权益是宪法所规定的人民所享有的广泛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包括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教育、文化创新创造成果受到保护等。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中心,加强文化领域制度改革,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骨干型文化产业,正确处理面向全体与特别关照特殊地区和特殊群体的关系,切实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

首先,由于我国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起步较晚,文化领域法治建设相对滞后,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11]371因此,应加快建立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护机制、文化利益协调机制、文化成果保护机制,并努力将其纳入法治轨道,利用法律维护人民知识产权,保障人民参与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创造的权利。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12]402此外,文化产业可以扩大文化产品供给,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供更好的条件。因此,应着力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持续做好公共文化场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工作;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继续推进优秀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工程,组织优秀文艺演出全国巡演。开展新型文化企业培育计划,建立覆盖领军型、成长型、初创型市场主体的培育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质量效益;根据文化产业特点优势和资源要素条件,打造国家级、地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塑造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再次,当前阶段我国文化权益保障存在地区性不平衡和群体性不平衡问题,城市地区、东部地区与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在基本文化设施、政府文化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城镇人口、高收入群体所享受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相对较多,低收入群体、老年群体、残障人士则在文化权益保障方面处于弱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部地区文化建设要搞好、中西部文化建设也要搞好,城市文化要繁荣起来,农村文化也要繁荣起来,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不能落下。”[1]257因此,应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加大农村文化资源投入,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村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重点项目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创新发展农民丰收节、乡村文化旅游节、少数民族文化节等民俗文化节日,组织开展广场舞展演、农村才艺晚会、少数民族歌会等文化活动,丰富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发利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通过“以旅彰文”让人们感受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的熏陶;扶植盲人书屋、聋哑学校建设,开展手语普及工作,关注弱势群体文化权益。

(二) 以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为中心,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自古以来人民群众中就蕴藏着改天换地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与智慧源泉。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了历史伟业。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更要紧紧依靠人民取得更加伟大的功绩。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完成时代赋予的新的文化使命,需要以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为中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相结合,做好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与基层民意反映相统一;健全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环境要件,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有着科学理论指导的党,是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行的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理论为行动指南,始终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党领导的正确方法就是以全过程的人民民主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形成党的方针政策,再将这些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行动,交予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并及时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组织群众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五个全面”等主要内容,以科学的文化理论武装人民,引导人民;建立健全文化建设意见征求机制和群众意见反馈机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界限,拓宽群众建言献策渠道。通过党的领导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相结合,确保人民群众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途发力,避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与磅礴伟力因缺乏核心引领而陷入无序混乱的状态。其次,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创新创造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也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文化管理制度仍存在一些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缺乏文化激励政策和相关配套设施,并且由于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投入时间长、经济收益低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动缺乏积极性。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建设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扶持机制、文化创新创造激励机制、公正平等的竞争择优机制;着力打造文化创新创造培养平台、展示平台、竞技平台,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营造鼓励文化创造、尊重文化创新社会环境,在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挖掘文化创新创造经济潜力。通过健全文化创新环境要件,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 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中心,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工作者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优渥条件下,大批文艺创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丰硕的优秀文化产品和学术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文艺创作领域仍存在着剽窃抄袭、愚昧低俗、善恶不分、浮夸拜金等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的现象;在学术研究领域仍存在脱离马克思主义指导、丢失问题意识、输出西方价值观等脱离大众、脱离实际的情况。

在文艺工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13]124因此,在社会主义文艺领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文艺创作者,造就文艺领域模范领军人物,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与“利”的关系。首先,必须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丰富的知识储备、卓越的艺术审美、良好的文化修养是一名优秀文艺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还要有热烈的人民情怀、高尚的职业操守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手牵手、心连心,深入群众,融入群众生活,真心实意拜人民为师。其次,各文艺领域的领军人物起着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领军人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重艺德,有学养,有修养,有高超的业务水平,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主体,把人民作为自身作品的评判家。再次,正确地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强调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是要求文艺工作者完全放弃经济效益,而是要求他们不要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为了流量、收益、曝光度把自己的文艺作品当作“摇钱树”,沾满了铜臭气。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当能经受住人民与市场的双重检验。

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战线。”[14]25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培养为人民著书立说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解放服务的科学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能确立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立场。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坚持群众史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人民答疑解惑。其次,坚持调查研究这一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就是走群众路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要走出象牙塔,开展实地调研,把握好群众脉搏,真正做到为人民著书立说。

四、 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根本上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为全体党员干部、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确立了根本的价值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生成理路、丰富内涵充分证明,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新的文化使命,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群众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