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发展路径、内在逻辑与实践要求

2023-02-07 13:54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

刘 政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将其作为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党的建设的具体应用,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以坚持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以坚持群众路线为基本路径,深入推进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群众、深入问题,通过广泛的实践调查和严谨的研究分析,辨析矛盾问题的本质、把准改革破题的关键。

一、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发展路径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初,就有着深厚的调查研究传统,并且随着党的理论创新、道路探索、“两个结合”的不断深入而发展演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认识论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在党的建设伟大事业中,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知行”哲学思想,融入党的建设长期实践所凝练的经验与总结,深入开展了在党的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查研究工作。

(一)聚焦理论演进,党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运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从实践出发,基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来解释现象与事物本质间的联系,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是一以贯之的。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运用与发展,是在深刻把握其基本立场与根本特征的前提下进行的,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认识的能动作用和认识的作用条件。

在认识的能动作用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02马克思以特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经济基础状况为基础,深入剖析社会现象背后的资本运转逻辑,揭示被单个劳动力商品价值交换所掩盖的剥削掠夺本质。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交换的隐含逻辑,以资本的增殖为最终目的的商品交换掩盖了无产阶级遭受剥削和掠夺的事实。马克思主义对资本增殖、劳资交换关系性质等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分析,并没有止步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逻辑的解释,而是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奠定了理论根基,引领广大受压迫的无产阶级拿起批判的武器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不公的事实。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过程中。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运用,也不仅是揭示社会矛盾所在,而且是在全党树立问题导向的工作思路,持续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强大活力与生命力赋能,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在认识的作用条件方面,马克思曾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35,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基于具体实践而能动运作的,实践的条件改变了,认识也就随之发生改变。毛泽东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应该是机械地接受与拿来主义,而是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具体表达与应用,在中国具体实践中进行检验。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3]111《实践论》《矛盾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阐释的理论著作,就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事业的实践进程中,根据对中国革命对象、特点、规律的分析与总结,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进行的中国问题具体化表述的哲学表达。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中国问题、中国道路的具体阐述与解答。

(二)聚焦文脉延续,党的调查研究工作深受“知行合一”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党的理论创新是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也必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因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的较高契合度而深刻影响着党的调查研究工作,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智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其副标题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3]282,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于知行关系的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化理解与阐释的深刻影响就可见一斑了。

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对“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吸收,主要体现在借助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和话语体系形成对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中国化理解与表达。在儒家哲学话语体系中,“天人合一”始终是圣人的重要标志。知晓天理之所以然,在理学家看来是通过“格物致知”的功夫,在心学家看来是通过“发明本心”的办法,而无论是两者中的哪一个,都没有偏离其本然目的——探求天理之所以然。知晓天理之后,就要心从天理、践行天理。这里所提到的先后,是逻辑意义上的先后,却不是本体论上的先后。就本体论的角度而言,“知行本体,原来如此”(《传习录》上),知与行是不分先后而为一体的。所谓的践行天理,就是行本然之心所行之事,继而达到“本然之性”的状态,而发动所作所为之心,即为本心,本心又由知天理而达,因而二者是不分先后、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过是一体两面罢了。儒家哲学推崇的“天人合一”要求“知行合一”来实现,而“知行合一”又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两者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儒家哲学对知行关系的论述,是从纯粹道德实践的角度逐步构建认识论体系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所强调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有着相通的哲学意蕴。对儒家哲学知行关系进行解构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进行理论阐释,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发展过程之中,深刻影响了理论认识与实践调研充分结合的调查研究工作体系的构建,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论提供了深刻的哲学理论来源,为党的调查研究工作树立了基点。

(三)聚焦实践探索,党的调查研究工作融入了党的长期建设实践的经验凝练与总结

百余年来党的建设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化理解与阐释、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探索与理论质料。

实践的价值在于,可以对理论在特定条件下的运用成效进行检验,还可以指导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能否坚持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能否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与得失。毛泽东自青年时期就坚持深入一线开展实地调查研究的认识方法,在党的革命工作中,他也始终将调查研究作为党的革命工作的探路石,作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基础。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明确指出要纠正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错误思想,要“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3]92,让党的工作处于对社会现实充分调查研究的科学指导下。1930年,毛泽东于寻乌县调研期间写作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3]109,“调查就是解决问题”[3]110,鲜明地指出调查研究在党的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结合党内工作实际具体阐述了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新时代以来,科学有效开展调查研究依然是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关键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指出,“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4],强调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把握全局、洞察具体的重要意义。百余年间,党的建设与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是密不可分的,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贯彻指引着党坚持人民根本立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道路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发展。在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坚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总结方法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式阐释,推动党的调查研究工作体系化、科学化。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实践道路愈加复杂,对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也有着更高要求,切实推动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理解与阐释的理论完善与发展。

二、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内在逻辑

在理论、文化、实践质料的吸收与综合作用下,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立足党的建设具体实际,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深入开展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用中国实践具体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充分彰显了党的建设过程中对调查研究工作内在逻辑的深刻认识与根本性把握。

(一)党的调查研究工作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蕴含系统的理论支撑

认识以实践为基础、目的,实践以认识为指导,两者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内在矛盾,在共同求真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系统阐释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党的调查研究工作最根本的哲学基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本色。

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准确把握了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概念的发展过程,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规律的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认识是基于物质的生产活动的,从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其起点就是认识的感性阶段。人们最初的认识是由外物对感官的刺激产生的,认识到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外部联系。随着实践的继续和深入,外部现象和认识的不断反复产生了认识的“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不再是对外物表象的把握和外部关系的认识,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辨析事物间的内部关联。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从与外部事物的初步接触到对感觉材料的综合、整理和改造,认识经历了由表象到内在、由片面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的突变。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基于物质生产活动的认识论,是马克思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系统全面辨析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哲学基础。

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始终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本立场,并且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认识的来源可以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其根本都来源于实践过程中感官对外部事物的感知。但由于人们难以做到对世间所有事物的直接感知,所以常常需要通过书本、通讯等间接经验的途径来认识世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间接经验也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没有直接经验作为基础的间接经验是不可靠的。直接经验是认识的开始,也是一切感性认识的起点,而间接经验则是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加工。在党的建设事业中,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把握应该有所辨析,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3]287。没有亲身实践,仅靠书本描画、他人讲述等获取的间接经验就难以有效转化为人的深刻认识,也就难以有效地指导实践了。间接获取的认识经验相较直接经验,是存在偏差和不足的,直接的实践及其过程中获得的认识经验,是能得到本质认识的重要因素。

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彰显着无产阶级政党对世界加以改造的行动指向,推动了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转化。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5]274。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人类通过实践得到认识的同时,又对认识加以能动的改造,并且将认识作用于实践。“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5]274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发挥主要体现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两个维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有力量,正在于其不仅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压迫与剥削的事实,而且以理论武装广大无产阶级,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投入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实践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不仅强调了我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世界,也强调了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理性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是思辨的过程,借此使概念更加清晰全面,但要想检验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还需要将理论放到社会实践中去。坚持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党的方针策略的有效性、科学性,在实践反馈中不断加以修正提升。

党的调查研究工作遵循实践与认识螺旋上升的辩证性规律,通过反复求真推动调查研究的深入。经过认识的发展、实践的深入与检验,认识的过程看似完成了,但又没有完成。认识的发展过程会受到实践的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一是受实践的历史阶段限制,受限于当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观认识往往无法在一次实践中得到完全的检验,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找到主观认识的偏差,并得到相对正确的反映客观实际的认识;二是受实践的发展变化限制,实践是发展的、运动的,认识也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的产生与其在实践中的检验,都是在特定时间下发生的,局限在特定时间内的客观条件中,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客观现实往往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转变,新的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出现,也就要求认识的求真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与深入。

(二)党的调查研究工作以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突出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首次对“实事求是”一词进行解释,是毛泽东运用中国话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

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可以划分为“实事”和“求是”两个逻辑递进层次,前者更加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把握,而后者则强调在取得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加以逻辑综合并推动科学决策。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把握,是在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实践辩证关系的把握为基本方法求得实事的基础上,以反对形式主义确保调查研究的有效性,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对感性认识加以综合与提升达到理性认识。

反对形式主义,既是准确把握客观事实的前提,也是推动党的调查研究工作走深走实的保证,是“求实”与“求是”的保障。陈云在学习吸收毛泽东思想对党的思想路线系统总结和对党的革命实践经验进行哲学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五字”实事求是唯物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规律的把握强调,对真理的探求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而是经过多次反复进行的。因此,针对党的建设具体工作,陈云提出“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法,通过讨论交流交换意见,通过比较深入分析矛盾内部联系,通过反复推敲、试点验证提升结论的有效性,而发扬民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则是保证“交换、比较、反复”有效实施的前提。与此同时,陈云还将“能否做到实事求是这一认识论范畴的问题与领导干部是否有民主作风这一政治范畴的问题直接联系起来”[6],进而将走形式、走流程的假民主作风问题与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原则问题联系起来。形式主义对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形式主义是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键所在。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是分析、综合经验认识的科学工具,能够切实推动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党的建设的实效性转化。“求实”体现了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对矛盾问题本质的把握,而“求是”则强调在把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形成推动矛盾问题解决的有效决策。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把握,首先是对实践本质和主体的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着鲜明的实践特征,强调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认识并解决现实矛盾,而不是局限于理论的思辨。其次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把握,用对立统一规律系统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与矛盾。

(三)党的调查研究工作以群众路线为工作方法,彰显鲜明的人民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体现了党的人民立场、务实作风与工作方法,同时也是党的调查研究工作贯彻落实的方法路径。

以坚持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立场为出发点,确保了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在全面认识中国问题、分析中国矛盾时的价值立场不动摇。世界上许多政党所坚持的指导思想、理论也强调维护公民的利益,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则代表了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出发点就是消除剥削与压迫,本质上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最终的落脚点是建立一个按需分配、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并发展的无产阶级政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中的价值倾向,“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的外在表征,也是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出发点。

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的主阵地,既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导向、目标的要义所在。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在路径层面对群众路线的贯彻,首先,体现在党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在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广泛实践中进行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党的建设面临的矛盾问题归根结底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发展的矛盾问题。党的调查研究工作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实践的现实,就会陷入形式逻辑循环论证的陷阱而无法真正推动社会矛盾问题的解决。其次,群众力量是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内生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8]61当前,政党在推动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显现,而与世界其他政党不同的是,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共产党并不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而是充分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团结一致推动社会发展矛盾问题的解决,这是中国人口众多等特殊国情的要求使然,更是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所在。最后,党的调查研究工作以群众路线的实现路径确证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8]148做好党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前提,而蕴含于党的调查研究工作中的人民立场、群众观点也必然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逻辑前提。

三、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实践要求

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执政考验,党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破解大党难题时的探头作用,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调查研究是党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党的建设正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亟需广泛开展更为科学有效的调查研究,为党的治国理政方略提供信息支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多次到地方进行实地调研,并号召全党深入农村、企业、机关等地方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系列实践调研为丰富党的调查研究工作体系提供了重要经验支撑,是党关于调查研究工作重要论述和最新理论成果的坚实实践基础。

在百余年党的建设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以中国式话语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创新路径,结合党的建设长期实践及事业发展实际系统论述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到党的长期建设中,如何指导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的来说,就是要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本观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就是要在把握实践“第一性”和认识“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则下,做到调查研究科学有效、系统长期。

(一)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下,将党的调查研究工作融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中

1.把握实践的第一性,走深走实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是认识产生与发展的根本,“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3]288。开展好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践第一性,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到群众一线和问题的“旋涡”中去。党在执政建设的长期探索过程中,系统总结了党的调查研究工作路线——深度结合群众路线。“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决策权。”[9]54治国之本,民生为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劳动绘就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而群众的实践是最生动、实际的,也是最能反映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成效的。做好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最实际的实践中去。在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实践劳动中,以微观视角观照宏观视野,把准人民群众的关切所在,发现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通过系统总结、深入研究,明晰当下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找到全社会期望的最大公约数,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支撑。

2.把握认识的规律性,善学善用党的创新理论。认识的过程是有客观规律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念产生与完善的系统过程。做好党的调查研究工作,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做到活学善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要把握认识发展的过程性,推动认识实现从直观感性到思辨理性再到实践的“跃升”。

认识到党的先进性,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的系统认识,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改造主观世界,并善于拿起理论武器,运用到党的建设的实践中,融入党的调查研究工作。新时代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路径指引和方法支撑,要学以致用,让科学理论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把诊问脉中发挥实效。

把握认识发展的过程性,要充分学习认识的发展规律,从对问题的初识到略知,从深究到结论,是一个长期的辩证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保证调查研究切实有效,就要“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10]。对一个问题要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首先,需要到问题产生所在之处亲身实践,充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其次,要结合亲身实践和间接知识进行系统总结,既不局限于微观的个例问题,也不迷失在宏大的社会潮流中,坚持辩证唯物史观,形成对某一问题的较为全面的认识;最后,需要对各类问题进行梳理,把握社会变革的规律性,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在党执政兴国的使命征程中,让大兴调查研究真正成为事业发展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1.确保调查研究的有效性,并在合度的实践中检验成效。党的决策既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也牵涉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调查研究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对问题、策略研判结果的有效性体现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中。这里所说的有效性,既是指调查研究过程的科学有效性,也是指调查研究结果的实效性。保障调查过程的严谨、科学、有效,要把握好认识的规律性,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和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调查研究工作。与此同时,调查研究结果的实效性直接决定了调查研究工作的成功与否,也事关党的决策能否做到科学有效。提高调查研究结果的实效性,就要将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放到具体实践中去检验。《实践论》指出,要“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3]292。在以实践检验调查研究主观认识的同时,也要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一定范围内开展适当程度的实践检验,以期在保证党的科学决策的同时,达到检验目的。

2.坚持调查研究的系统性,在长期的实践中动态优化。规律性认识的得出和政策的出台都不是调查研究工作的终点,围绕某一具体工作、某一特定领域开展的调查研究工作,将发挥着长期的、系统的影响。“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3]295受到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影响,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形式在加速演变,随之而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对党的建设各项事业的考验也在不断变化。调查研究工作要充分结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被一时的胜绩所遮蔽,要不断总结特定领域内出现的新变化,把握新常态,及时有效调整政策方向,保证党的决策在推进落实中长期有效,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当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落后于社会客观事实发展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在党的建设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无法达到有效统一,就会产生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错误思想,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倾向。这些错误观念是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需要不断与之斗争。

猜你喜欢
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