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动员实践限度及优化策略分析

2023-02-07 19:12黄璐璐
村委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23年度基本科研费一般项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项目下乡‘动员-参与协同机制研究”(23E89)。

作者简介:黄璐璐(1993-),女,汉族,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动员、党建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J市通过政治化行政化动员提升政治担当,点面结合动员构建多维立体网络,由此实现了对各领域、各类型组织在重大议题上的整合和动员,强化了多元共治,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村级执行压力加剧、参与内生动力不高、社会组织补充力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文章提出了对考核机制与动员项目进行优化、培育社会组织等路径,强化动员基础,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动员模式;农村动员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2-003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267.2;F327;D422.6    文章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立在对乡村社会基础的正确把握,以及对乡村、对农民有效的动员之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文章通过分析J市乡村振兴动员的成效和限度,为提升动员力度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1   J市有效动员的实践成效分析

J市是河南省西北部的一个直辖县级行政单位。2018年7月,J市被确立为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市。J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展开相关工作,突出本地工作特色,隨后,其被确立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市,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方面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1.1   政治化行政化动员提升政治担当

政治化行政化动员指强调任务的政治性,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组织关系进行任务的上传下达和执行。为了更好地实现任务和目标,河南省J市党政部门将一些任务规定为“政治任务”,面对这些任务,下级部门会更加有责任、有义务去响应和执行。这一方式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增强任务的重要性,加大资源的倾斜力度,如在资金投入、干部配置、资源要素分配等方面优先倾向投入乡村振兴的相关任务,高效完成治理任务、回应社会需求、实现动员目标。二是展现对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视,表明解决问题的决心。政治化行政化的动员是国家政治意志的行政化表达,充分利用组织体制的力量,构建起有力的任务执行体系和保障体系,提升了党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政治担当。

1.2   整体党委动员机制形成动员合力

整体党委动员可以看作把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纳入党建的范围,通过整合各群体,凝聚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国家意志和方针政策的实施中,实现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双重动员。在横向上,不仅覆盖了市党委、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还对设立了党组织的非公部门、企业、群团组织实现了全覆盖式动员。在纵向上,依托党的层级序列,由上级党委部门向下级党委部门实行动员。在政府内部,通过召开党组织会议、学习等活动方式实现党的意志的传达;同时,还通过党内纪律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这一方式有效实现了全面覆盖、有效动员,克服了科层制部门和条块分割的弊端,实现了跨部门、跨组织甚至跨行业的资源调动。

1.3   点面结合动员构建多维立体网络

通过差异化的动员模式实现点和面的宣传与动员。J市乡镇政府及村“两委”对最广大的群众实行了面上的宣传,如张贴标语、村里大喇叭宣传、电子屏播放视频、微信群、公众号、开村民大会、树典型等;而对返乡创业的群众,则提供政策优惠支持,在示范项目、创业补贴等方面出台配套文件,对经认定的优秀创业项目给予经济奖励;同时,回乡创业者可以申请无息或低息贷款。J市的市场监管部门简化政务服务手续,推行“网上办”“预约办”等;乡镇和街道党委积极鼓励在外的技术能手、高校毕业生、创业者返乡,从中选取一些政治觉悟高、致富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精英,培养成为乡村的后备干部。重点动员发挥乡村人才的“领头羊”作用,鼓励其带领村民学习技能、创业致富;也有助于培育内生主体力量,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   乡村振兴战略动员的实践限度

通过上述方式构筑成多维立体的网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广泛理解和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实践限度。

2.1   动员指标加剧村级的执行压力

科技的进步促使动员方式由传统的政治动员、思想动员、社会动员转向技术动员。为了有效实现治理任务、达成动员目标,不仅仅需要依靠权威,也需要借助日益更新的程序和技术。这种技术更加追求治理的效率,衍生出一套可以进行计算、测量、复制、考核和验证的流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做出了第一个阶段性的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首次建立了主要指标体系,在总要求之下还设置了具体的指标,包含3项约束性性指标、19项预期性指标。为了有效实现既定的目标,上级会向下级下发指令、指标和任务,最终到达国家的最基层政权——乡镇政府一级。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J市的乡镇为村庄提供了部分经费支持,但也对村庄下发一定的任务,如要求水冲厕所、路灯数量和覆盖率达到一定比例等。乡镇要求村庄负责人签署目标责任书,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和惩罚。奖励一般包括荣誉奖励、物质激励、职位晋升等;惩罚一般包括通报批评、降薪、降职等。这样的动员方式和严格的考核指标,有利于对国家战略和宏大目标进行分解和逐步实现。但同时,各村需要努力去完成好各项任务,还要与同级别的村庄进行竞争,以拿到靠前的名次及好绩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村庄的政策执行压力,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自治功能弱化。而且,为应对繁杂的基层任务和考核的压力,部分村庄会出现“表面上的服从”“名义上的达标”等问题,更严重的可能会造成舆论激化和干群矛盾[2]。

2.2   农民内生动力调动不足

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逐步破解使得村民致富方式、经济能力、个人意识、权利意识得到提升。但是,乡村社会“空心化”、“个体化”则加速了村庄“公事人”的衰退[3]。在干群之间,利益因素是影响二者关系的根本因素,而干群关系的好坏又进一步影响对农民的动员效果和其对制度规则的认同效应。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培育和激发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在动员中更契合农民的利益需求。在J市的实践中,已经注重从农民的利益需求出发,通过一些项目来吸引农民参与,但在项目的设置上还存在一些短板,未能精准地契合新的利益需求。加之,J市农村的动员项目主要是一些农村发展项目,侧重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加强基层党建等方面;在产业、人才等方面的项目相对较为薄弱,这导致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未被完全调动起来,返乡创业的能人不多,创业积极性不高。原因有多方面:村庄的集体收入少,缺乏启动资金;补偿机制不完善;优质项目不多;土地财产权仍未有效实现,农民缺乏有利的经济地位和良好的经济机会等[4]。

2.3   社会组织动员的补充作用不足

当前,社会组织尚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振兴时难以准确把握定位,无法独立决策,也无法在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同时,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存在问题。乡村的社会组织起步晚、整体数量较少,组织结构、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加之,盈利能力不稳定,吸引专业人才的能力不高,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导致组织业余化、老龄化问题严重,在活动的举办、经费的筹集、政策的解读、对农民的动员等方面未起到政府和市场的“补位者”和“辅助者”的作用。

4   乡村振兴战略动员方式的优化策略

4.1   优化考核机制以引导实绩达标

“实绩达标”是与“表面上的服从”和“名义达标”相对的一种表现,指的是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官员既有真实、具体的行动投入,又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际效果。首先,科学建构指标体系,这是考核机制的核心环节。指标对基层干部的行为起着“指挥棒”的引导作用。有些考核指标偏重结果、效果,忽略了工作实施过程中基层干部的态度、回应速度和处理办法等,而这些因素会影响到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进而影响到群众对乡村振兴的参与程度。因而,指标内容的选取和比重的分配,既要重视对结果的考核,也要体现对过程的考核,体现群众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其次,给考核“精简”和“瘦身”,突出考核的有效性。基层干部处于科层体系的末端,需要执行任务以及承担指标考核的压力,这与他们掌握的“有限的资源”形成了冲突。因而,要对指标的总体数量进行控制,围绕工作展开。指标的设立也应当突出重点工作,避免面面俱到。此外,还应发挥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参与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指标的选取中来。这一方面使指标更具可操作性、可实现性、更体现当地工作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强基层干部的参与感,更加熟悉考核的内容和流程,提升工作信心和工作激情。

4.2   优化动员项目以调动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北承德时提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5]。对能带领群众致富、真正提升技能的项目进行适当的资源倾斜,这并不是“唯经济论”,而是对农民最关切的利益问题的回应。同时,也应当注重人才引进项目,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带领更多群众参与,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

4.3   培育社会组织以增强补充作用

社会组织承载着社会的自主性,具有较为强大的行动能力、筹资财力物力的能力、迅速有效的组织能力,得以有效链接社会资源、服务基层群众、提升帮扶效能等[6]。《民政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要进一步广泛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7]。J市应以开展各项行动和服务为载体,加大对社会组织潜力的挖掘、资源的整合,凝聚社会组织参与战略实施的共同意愿。坚持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地设立重点项目,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对口帮扶。在政务平台上发布本地的规划、项目、产业等信息,积极与社会组织进行洽谈和对接,通过农民丰收节、博览会、展览、旅游观光等多种形式,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对表现突出、贡献较大的社会组织,给予激励措施,如表扬、树立典型、加大宣传、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等方式,以增强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增强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补充作用。

5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对社会各界的有效动员。通过分析J市乡村振兴战略动员的实践限度,提出从优化考核机制以引导实绩达标、优化动员项目以调动内生动力、培育社会组织以增强补充作用等方面出发进行优化,以提升动员效能、强化动员基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3-02-13].https://

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dzb=true&wd=&eqid=afb4a89f0000d93f00000002645c588d.

[2]何得桂,公晓昱.制度创新视角下农村基层治理主体间的回应与互动机制[J].党政研究,2021(06):30-42..

[3]吴理财.中国农村社会治理40年:从“乡政村治”到“村社协同”——湖北的表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04):1-11.

[4]解安,侯启缘.以“农民权益”为核心的农村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启示[J].理论与改革,2021(05):129-139+156.

[5]中工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EB/OL].(2023-09-06)[2023-09-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6244398202303-

352&wfr=spider&for=pc.

[6]民政部:动员引导广大社会组织投身乡村振兴战略[EB/OL].(2022-04-26)[2022-04-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150-

104752071066&wfr=spider&for=pc.

[7]中國政府网.民政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EB/OL].(2022-02-15)[2022-02-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01/content_5676306.htm.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