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探析

2023-02-07 19:12卢建华
村委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协同治理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卢建华(1975-),女,汉族,山西右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法律、党史党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文章以X县为例,探索其生态治理实践,并分析其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农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意识淡薄、生态环境监管能力较为薄弱、科技支撑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亟待提升三方面的                   问题及短板,在此基础上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意识、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科技支撑体系的相关优化策略,以着力解决X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遇到的难题,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X县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时也为全国其它地区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X县;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2-004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22;X321       文章標识码:A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提出破除了把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对立的错误认识,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新时代,X县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实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着力构建生态环保“一盘棋”大格局,通过实行河长制管理、开展日常巡查、水质保护宣传、河道清理等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全县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提升,呈现出发展理念、发展业态、发展路子、发展气象“四新”良好态势,既生动诠释、有力实证了绿色发展理念,也推动全县初步实现由生态建设样本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样本的嬗变,走出了一条共同缔造下的绿色富民之路。X县的生态环境治理实践推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典型的范本和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1   乡村振兴背景下X县的生态环境治理实践

1.1   多措并举,持续发力

X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属于海拔高、降水量少、无霜期短的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X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扎实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巩固提升自身的生态环境优势,建立多元化投入、多主体参与、多样化治理的运作模式,实施了国土绿化、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复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例如,X县在荒山绿化的基础上,加大退化林改造;积极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以系统观念统筹保护和修复森林资源,促进森林资源保护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大气、水和土壤“三大攻坚战”,2018-2022年,全县环境空气综合指数由4.51下降到3.03,优良天数由292天增长到338天,2022年环境空气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三。

1.2   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让绿水青山有“颜值”,金山银山才更有“价值”。X县结合县情实际,依托自身良好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积极延伸和拓展生态产业链,探索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例如,X县积极推进特色经济林建设,这些生态经济林以沙棘为主、其它鲜干果为辅,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沙棘的产果率,科学改造低产沙棘林,进而使得X县的沙棘林总面积不断扩大,沙棘加工、销售企业也随之发展壮大。X县拥有22处乡村生态观光景区、50家农家乐,200余家文旅康养企业,形成了有特色、集群化的康养产业格局。2022年,全国年度县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百佳样本中名列十佳,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X县接待游客约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8%。

1.3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

X县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森林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一系列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初步推动构建了科学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及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在体系的指导下,X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在每个乡镇都设立管护站,在每个村,都配备护林员,同时,与这些护林员签订管护协议书,初步形成了网格式、全覆盖、立体化的市森林防护格局,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在这样的努力下,X县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多项殊荣。

2   X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意识淡薄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任务,是一项民生工程和福祉项目,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起到主导作用,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文件等,自上而下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干预和纠正,但是其他治理主体的缺位、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会导致治理效果微乎其微,也会给地方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压力和治理压力。因此,激发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等多元主体的参与意愿,引导其它力量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形成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对X县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稳步推进至关重要[1]。

2.2   生态环境监管能力较为薄弱

X县仍然面临着区域生态环境监管能力较为薄弱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一是X县部分基层环保行政执法部门还不同程度存在执法不规范以及“重结果、轻程序”等问题,这与基层环境执法监管任务繁重、执法能力有限等有很大关系。二是生态环境监测对污染防治的精准化支撑仍显不够,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污染溯源解析等监测数据深度应用水平有待提升。加之,生态环境执法监管队伍普遍存在平均年龄较大的问题,不能较好应用执法监管新装备新技术[2]。

2.3   科技支撑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亟待提升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就是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技术成果,强化科学模拟和预测预报,科学安排任务量和时序进度,切实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党的十九大以来,X县在持续加大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投入,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水平不断提升。但总的来讲,X县农村地区面临科技成果转化慢、缺少科技人才等各种挑战,不能将生态环境治理同技术支持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科技支撑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亟待提升[3]。

3   X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优化路径

3.1   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意识

第一,X县要凝聚生态环境治理协同治理的共识。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引导全民具备“绿色”的眼光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深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加快构建新的生态给格局,迫在眉睫。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农民等不同的主体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具备不同的专业能力,只有使得各个主体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达成生态环境治理协同治理的共识,内化为各个主体内心的行动自觉,才能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第二,要使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农民等多主体协同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全过程,还需要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对于企业来说,X县可针对性出台免予处罚事项清单制度,将免予处罚清单制度作为统筹推进经济社會高质量发展和严守生态环境底线措施,尽可能地减少行政处罚为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信用、融资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同时,可以采取“全过程诊断、对症下药、跟踪指导”的方式,邀请相关专家对X县的企业开展咨询服务,并提供相关帮助,以切实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企业进行指导帮扶,助力企业发展提质增效。对于社会组织来说,X县可科学制定环保社会组织的准入和监管制度,使其监督作用得以充分发挥;X县相关部门可开设相关的环保知识“线上+线下”教育培训课程,帮助社会组织他们自身的提升环保技术和管理水平;拓宽环保社会组织参与渠道,通过政府信息公开、重大决策民主协商、环保政策听证会等方式使环保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与行动中来,全过程介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于农民群体来说,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对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进行广泛宣传解读,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还可以采取有奖举报的方式,充分发挥一线监督作用,为执法办案模式的运行注入新鲜血液,激发执法工作新活力;同时,及时将违法违规行为消解在萌芽状态,极大地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4]。

3.2   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

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生态环境的监管十分重要。为此,只有积极打造“精准、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才能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高效运转。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文件、强化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起诉力度,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因此,一是X县仍然需要坚持依法治污,要在完善执法的体制机制、优化执法方式方法的同时,全程化、实时化、动态化监管案件全过程,全面推进执法行为规范化,提高生态环境执法效能。同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培训,加强横向、纵向业务交流,提升执法能力。二是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监管的眼睛。客观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是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X县要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分析,提高监测效率和反应速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科学合理布局各个监测点,广泛覆盖范围工业区、农业区等不同区域,也要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监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是强化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基础。同时,要加大对监测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监测人员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人才从事环境监测工作。此外,还应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应用不断更新换代的执法监管新装备新技术[5]。

3.3   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科技支撑体系

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尤为必要。一是X县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助力农村生产生活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6]。二是X县要加快推进实验室建设,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强生态环境科技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进监测设备的研发和应用;主动谋划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项目,努力形成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搭建成果展示平台和构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及相关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推动科技成果下乡,使其在乡村广泛地扩散、流动、共享,进一步推动提高成果的转化应用。四是X县要推动以绿色科技的转化应用。可加大力度开发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农产品溯源、触摸屏、智能化播种等科技产品,以广泛应用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五是X县可以在执法监督的过程中,利用科技成果去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人力、物力不足等难题。

4   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时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文章以X县为例,在探索X县的生态环境治理实践的基础上,分析 X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意识、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科技支撑体系的优化策略,以推动X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更上一个台阶,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杜铭佳.法学视阈下乡村环境问题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以雅安市为例[J].四川农业科技,2023(08):114-117.

[2]金乾月.三门峡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与建议[J].南方农业,2023,17(20):63-65.

[3]韩瑜.广东“百千万工程”背景下县域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J].产业科技创新,2023,5(06):26-28.

[4]李玲燕,赵景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演化博弈仿真分析——基于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常态化协同治理视角[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3,53(07):89-101.

[5]李爱琴,席娟.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4,4(01):91-94.

[6]张建琦,赵长昆,刘洪忠.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对策[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6):37-39.

猜你喜欢
协同治理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视域下政社合作机制研究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