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问题及优化路径探析

2023-02-07 19:12余倩何丽胡际莲
村委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产业振兴西部地区数字经济

余倩 何丽 胡际莲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多主体有效参与西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研究”(KJQN202201227)。

作者简介:余倩(1988-),女,汉族,重庆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农业发展。

何丽(1986-),女,汉族,重庆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与农村发展。

胡际莲(1966-),女,汉族,重庆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财税理论与政策、农村经济。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已经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其关键在乡村产业振兴。文章通过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文献进行梳理,对比我国东西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发现,与东南沿海等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相比,我国西部乡村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富集,但存在着产业发展不均衡、主体参与力度不强、产业效益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西部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多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利用政府政策、社会企业资金、社会公共资源和农村自有资源综合协调发展乡村产业的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西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建言献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西部地区;数字经济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2-0046-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章标识码:A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其核心在于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心系西部地区、重视西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地区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为全面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实现西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契机。

1   鄉村振兴相关文献综述

在欧美国家没有确切的乡村振兴一说,主要是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在亚洲地区,中日韩研究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文献较多。20世纪90 年代,日本的今村奈良臣提出了产业链融合的发展理念和“六次产业化”理论,他认为提高农民收入应采取产业链整合的方式,认为农业发展要走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之路[1]。这一理论被日韩农业专家的广泛认可。2013年后,日本政府不断提出以农业竞争力为新定位的农政规划,陆续出台多项产业政策、地区政策来提高对农业竞争力的支持。同时,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也有韩国农业学家提出要在农村地区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整合”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农民实现增收更适合推进六次产业化。

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产业体系建设。城郊类乡村发展城市配套服务、文化创意、旅游服务;拓展农业价值链;构建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人才市场等建议均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李晓东、何宏莲(2020)[2]提出了特色产业主导、线上平台提升、三产融合互动、乡土人才创业的政策建议,探索转型期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现实路径。

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将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和要素投入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和农村资源。政府资金,多指政府财政资金和涉农资金。张海鹏等(2018)[3]提出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温铁军等人(2020)[4]认为政府涉农资金作为乡村资源集中和新型集体经济构建的杠杆,核心问题是促使集体经济组织形成足够的可自由支配的资源、资产和资金,并且完成经营管理体系和增收机制的初步建立。社会资本,多指社会企业的资本投入。战振海等学者(2020)[5]社会资本下乡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杜涛等人(2020)[6]认为国家政策导向对工商资本的投资方向具有较强的指引作用,因而可以制定政策激励社会资本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并进一步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健全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邓国胜,李彦岩(2023)[7]认为“一穷二白”的资源贫乏型乡村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通过社会资本共建机制,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的隐形资源,建立出乡村产业起点,后期在此基础上吸引增量资源推动乡村产业扩张、成熟。农村资源,多指农村土地资源。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鼓励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利润,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桂拉旦等人(2019)[8]认为土地制度的城乡联通,有利于社保、服务制度等方面互动,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朱凤凯等人(2017)[9]认为宅基地居住功能向经营功能的转变,采取出租或入股经营等模式盘活宅基地,都是农村土地资源投入乡村产业振兴的优秀案例。

西部地区是我国资源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郭俊华、王阳(2022)[10]认为西部地区在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仍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但采用何种政策亟待深入探讨。毛中根、伍骏骞(2019)[11]认为依托乡村产业振兴,西部地区可能会拥有区位劣势向区位优势转变、禀赋约束向禀赋特色转变和通过制度创新赶超中东部地区的机遇。和明杰,刘晓姝等人(2018)[12]在对西部财政支农支出的研究中发现,尽管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在不断增大,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当下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除了扩大财政涉农资金规模,还应优化涉农资金的投资结构,同时转变涉农资金投资方式,例如,建立以奖代补、先建后补、PPP等合作方式,积极发挥涉农资金的引领作用,带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让乡村产业振兴有资金支撑。

2   我國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从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生态和文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建设,西部地区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项基础建设、文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从1999年到2022年,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从2.4万亿元增长到了28.6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5%[13]。当前,西部地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地区发展速度较快,但与东部地区的发展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占地680多万km2,占全国的71%,包括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44个民族,但是人员稀少,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8%[13]。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显著低于东部沿海地区。首先,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经济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问题。受地域、地形和人口限制,西部地区劳动密集性产业生存困难,第二、三产业发展受限,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但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发展也很薄弱,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缺乏特色农产品。其次,西部地区尚未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西部地区地形差异大,变化大,山地、丘陵、高原、沙漠等极端气候和地形导致西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难以实现。排除掉极端恶劣地形后,西部地区可耕种面积低,且分布不均,规模化企业化农业生产难实现。最后,农业人才成为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需求,但西部地区的农业从业人员呈逐渐缩减的趋势,大量适龄劳动力外流,造成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空心化”严重,且现有的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文化水平不高,难以推动产业的发展。

同属于西部地区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但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南地区。在西部地区中经济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别是四川、陕西和重庆,从地域上可以明显看出这三个省市距离东部地区更近,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的发展受到地理位置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

3   西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发展规划不明晰,创新性不足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战略决策部署,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均出台了地方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多数乡村的产业规划跟风性太强,照搬其它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实际情况考虑不足,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结合乡村的特色资源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和可行性。例如,西部地区某乡村跟风种植猕猴桃,但当地土壤和气候并不是猕猴桃的最佳种植环境,结果导致结产出的猕猴桃果实个小、味道酸、销量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2   产业发展缺乏资金保障

首先,政府主要提供涉农资金和各种产业振兴规划建议,而在实际整合协调过程中,部分乡村并未完全明确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具体标准,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项目资金整合流,没有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例如,乡村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年初制定项目预算时,大多、没有很好地进行沟通协商,导致项目重复或者预算不足等问题。其次,涉农资金的监管难度大,项目验收困难,资金支出受阻。涉农资金属于专项资金,需要接受国家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乡村的项目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农村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上级部门监督和核查项目进度困难,进而导致涉农资金支出困难,影响项目进展。最后,在西部地区,由于乡村产业的投入产出比太低,导致社会企业的参与意愿严重不足。西部地区本身就缺乏有实力的企业,企业资本来源缺乏,对口支援项目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愿意投资到西部地区的企业资本多为“情怀投资”,即部分西部地区走出去的企业领导投资西部地区的农业项目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希望为自己的家乡贡献一份力量而进行的投资。其根本原因是,西部地区的乡村产业投入产出率太低导致社会资本的投入没有可持续性,往往是类似捐款性质的一次性投入,难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目的。

3.3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力度不足

多元主体参与力度不足导致西部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发展规划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乡村产业的发展单靠政府推动是缺乏可持续性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想实现乡村产业的兴旺、要素资源的激活、农民的增收,就需要整合农民资源,加强社会企业的参与,完善相关制度,为多元主体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市场全方位的服务,形成一个政府与农民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4   西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径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西部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经济推动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数字化是乡村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为此,笔者结合数字经济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以推动西部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

4.1   因地制宜亮特色,创新思路见成效

数字经济时代,西部地区乡村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通过创新,真正把乡村产业发展做出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拉长产业发展链条。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和地大物博的优势,结合大数据和新媒体平台等数字手段宣传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将农业产业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合,推出有特色的创新民族文化农产品,如民族服饰、民族传统小吃等。二是可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电商和直播平台,增加农产品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三是宣传西部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二三产业在西部地区乡村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中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同时,还可以利用VR技术,开展云旅游等创新型乡村产业。

4.2   完善资金投入与管理制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完善乡村产业的项目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促进现有涉农资金的合理支配,使其能够尽可能投入到乡村产业发展中去,提高产出效率。二是提倡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解决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问题,可以通过现代数字化技术实现对乡村产业的可视化管理和精准化管理,帮助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企业提高对涉农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精准化的普惠贷款。三是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开发新工艺、新技术,创新创造中小型、特型农具,推动西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将数字技术与气候变化、病虫灾害、农产品生产周期等结合,科学预测,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改善“情怀投资”的情况,提高乡村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和融资能力,使社会资本投入能够得到可观回报,并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4.3   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不仅仅是政府和农村相互作用,还需要社会企业、公益团体和农业人才等其他主体的参与,促进政府、社会、农民多主体的要素融合。一是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引入社会企业资金,结合农村自有资源,合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二是将乡村特色文化、产品与社会企业产品进行创新性结合,加强乡村产业与企业发展的紧密联系,通过提高乡村产业的报酬率,促进社会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增加社会公益团体对偏远乡村地区的关注。例如,数字经济创造了大量便捷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和农业知识学习平台,可以通过此对西部地区开展远程帮扶模式,加大对当地的产业发展资源的投入,以更好地解决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受限而导致的资源缺乏的问题。三是乡村产业振兴不仅需要外部力量,内部力量更重要。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要坚持以民为本,以农民为主,不断提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积极培养既懂农业又懂市场和金融的复合型新农人,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振兴乡村的事业中。

5   结束语

经过对我国西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西部乡村地区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着产业发展规划不明晰,创新型不足、产业发展缺乏资金保障、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力度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完善资金投入与管理制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等措推动西部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发展,提高乡村产业收益率。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乡村产业振兴,将是笔者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今村奈良臣,吴京英.世界各主要国家中的政府与农民的关系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 1992(10): 59-64.

[2]李晓东,何宏莲.新时代乡村精神养老背景下传统敬老文化的培育困境及策略[J].理论观察,2020(09):128-131.

[3]张海鹏,郜亮亮,闫坤.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2-16.

[4]温铁军,罗士轩,马黎.资源特征、财政杠杆与新型集體经济重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01):52-61+226.

[5]战振海,姜会明.社会资本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东北农业科学,2020,45(06):95-99.

[6]杜涛,孟瑶,滕永忠,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偏好、意愿及诉求[J].农业经济,2020(03):6-8.

[7]邓国胜,李彦岩.资源贫乏型乡村产业发展的演化机制研究——以陕西袁家村为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63(01):38-53+235-236.

[8]桂拉旦,周小芳,孙润艳.脱贫攻坚政策与实践的互动经验和行动逻辑——基于广东省乡村旅游扶贫视角的思考[J].南方农村,2019,35(05):45-50.

[9]朱凤凯,柯新利,张凤荣.转型期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的内涵、特征与诊断指标[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05):549-556.

[10]郭俊华,王阳.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农村生态政策优化调整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2 (06):147-161.

[11]毛中根,伍骏骞.新时代西部地区的乡村:在开发开放中探寻振兴之路[J].中国西部,2019(05):12-25.

[12]和明杰,刘晓姝,董祎垚,等.雄安新区建设背景下的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向探索[J].品牌研究,2018(06):217+220.

[13]任保平,师傅,茹少峰,等.《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产业振兴西部地区数字经济
论如何促进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振兴
“两南”临夏定西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兴旺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产业振兴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