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文化与牡丹特色品牌的协同共融驱动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2023-02-07 10:42陈淑晨苏钰孙晓婷肖吴毓懿孙琪康晓飞李霞
村委主任 2023年12期

陈淑晨 苏钰 孙晓婷 肖吴毓懿 孙琪 康晓飞 李霞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鲁西南文化与牡丹特色品牌的协同共融 驱动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S202210455005)。

作者简介:陈淑晨(2001-),男,汉族,山东沂水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苏钰(200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园林设计。

孙晓婷(2001-),女,汉族,山东省沂水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园林设计。

肖吴毓懿(2001-),女, 汉族,山东青岛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园林设计。

孙琪(2001-),女,汉族,山东邹城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园林设计。

康晓飞(1986-),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通信作者:李霞(1981-),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业态类型日益多元,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形势下,通过提炼区域文化特色和驅动地方特色品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种类,改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促进旅游经济发展。鲁西南地区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与牡丹种植传统,这是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优势和特色。然而,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鲁西南文化与牡丹特色品牌进行协同共融,以推动旅游业的创新和提升。本课题将鲁西南文化元素和牡丹产业应用于乡村旅游,以探究以乡村为载体的牡丹特色品牌和鲁西南文化的共融发展路径,为地区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策略。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鲁西南文化;牡丹特色品牌;协同共融驱动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2-008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G127      文章标识码:A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助力,能够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中起着积极作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1]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山东省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完善乡村旅游的政策法规体系,提供更加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旅游接待设施、交通条件、水电供应等条件,提升游客体验和旅游环境。设立了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企业给予了减免税优惠政策,通过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了乡村旅游经营成本,激发了乡村旅游企业的创新活力等。鼓励探索和倡导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包括发展观光农业、民宿旅游、乡村文化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推动农村旅游与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的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1   鲁西南文化与牡丹特色品牌协同共融驱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价值分析

1.1   鲁西南文化与菏泽牡丹特色品牌简介

1.1.1   乡村旅游发展视域下的鲁西南文化

鲁西南文化中的特色内容,可以为游客带来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促进鲁西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是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活动,如花灯展示,吸引游客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二是具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如曲阜、孔庙等,建筑风格、石板街巷和传统的布局规划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历史价值,;三是鲁西南地区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独特,如剪纸、泥塑等,通过设置手工艺品体验区可以使游客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四是鲁西南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如煎饼,大馒头等,为游客提供地道的当地特色美食,通过美食,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乡村风情。五是鲁西南地区有许多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比如泰山,拥有着无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游客们可以欣赏到令人惊叹的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

1.1.2   乡村旅游发展视域下的菏泽牡丹特色品牌

菏泽作为中国著名的牡丹之乡,拥有 牡丹特色品牌[2]。牡丹文化已经成为菏泽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更成为带动菏泽走出去的亮丽名片。菏泽积极打造牡丹特色品牌,建造牡丹园、牡丹博物馆,让游客体验了解牡丹的种植历史、品种和栽培技术,感受牡丹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发牡丹文创产品,如牡丹花纹的文化衍生品、牡丹图案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等,作为纪念品或礼品,打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具备良好市场潜力的产品;借助牡丹舞蹈、牡丹歌曲、牡丹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示牡丹文化的艺术魅力;将牡丹文化与当地节日结合,组织牡丹文化节、牡丹花展等牡丹文化节庆活动,丰富游客旅游体验;菏泽还高度重视牡丹种植技术研发,致力打造牡丹产业链,积极推动牡丹产业“接二连三”转型,即从单一种植观赏向精深加工、花卉及产品交易、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态跨越。

1.2   乡村旅游发展视域下鲁西南文化与牡丹特色品牌的关联性

1.2.1   文化内涵的关联

鲁西南文化是山东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之一,包括孔子文化、儒家文化等。而牡丹作为山东省的花卉之王,既具有鲁西南地区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将鲁西南文化和牡丹特色品牌文化结合,可以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体验,吸引游客深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传统。

1.2.2   旅游资源的关联

鲁西南地区不仅以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闻名,还拥有得天独厚的牡丹资源。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在鲁西南地区广泛种植,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将鲁西南地区的文化景观与牡丹资源相结合,例如在文化景区内种植牡丹花,或者在牡丹园内展示鲁西南的传统文化表演,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且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1.2.3   品牌推广的关联

牡丹作为山东省的特色品牌之一,已经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结合牡丹特色品牌进行推广,可以为鲁西南地区的乡村旅游提供更广泛的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3]。例如,可以开发以牡丹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打造以牡丹为标志的旅游品牌,提升鲁西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和形象。

1.3   乡村旅游发展视域下鲁西南文化与牡丹特色品牌协同驱动价值

1.3.1   文化传承与保护

鲁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如儒家文化、孔子文化等。通过将鲁西南传统文化与牡丹特色品牌相结合,可以在乡村旅游中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文化传统。游客在欣赏牡丹花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并体验鲁西南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3.2   旅游资源整合与合作

鲁西南地区既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也因牡丹花的种植而闻名。将鲁西南文化与牡丹特色品牌进行合作,可以整合和综合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开展全域体系规划,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扩大鲁西南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广度和深度,满足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均衡鲁西南地区旅游产品的分布。

1.3.3   旅游体验与增值服务

结合鲁西南文化和牡丹特色品牌,可以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和增值服务,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开发高品质会展旅游产品、个性化定制旅游服务等。例如,为游客提供与牡丹相关的文创产品或纪念品,让游客带走对当地文化和牡丹的记忆。同时,依托鲁西南文化与牡丹品牌开展文化活动与表演,使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鲁西南文化与牡丹的精神内涵。

1.3.4   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加

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结合鲁西南文化和牡丹特色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将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2   鲁西南文化与牡丹特色品牌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现状

菏泽栽培牡丹可追溯到隋唐时期,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如今,菏泽牡丹产业发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菏泽拥有丰富多样的牡丹品种资源,目前已培育出如双及重瓣牡丹、灯笼牡丹、木瓜牡丹等牡丹品种,牡丹新品种培育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菏泽的牡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了以牡丹为主导的农业产业链,涵盖了种植、繁育、花展、文化旅游等多个环节。菏泽的牡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多种渠道进行销售[4]。菏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是国家牡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除传统的花卉观赏和种植销售外,菏泽还注重产业的升级和转型。通过发展牡丹文化旅游、牡丹文创产品、牡丹科普教育等,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市场影响力,通过举办牡丹文化节、牡丹花展等活动,积极推广和宣传牡丹文化。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花卉爱好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2   鲁西南文化与牡丹特色品牌协同共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2.1   鲁西南文化挖掘与牡丹品牌产业规划的融合问题

首先,文化内涵表达不清。鲁西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与牡丹品牌产业规划的融合中,文化内涵的表达不够清晰。牡丹作为当地的代表性特色品牌,应该更好地体现鲁西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确保融合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其次,产业规划缺乏文化支撑。在牡丹品牌产业规划中,鲁西南文化的特色和价值未能充分纳入,缺乏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利用。在产业规划中,应更加注重牡丹与鲁西南文化的有机结合,以提升牡丹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差异化竞争力。最后,在融合中需要注意保护鲁西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避免过度商业化的倾向。在发展牡丹品牌产业的同时,应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确保商业利益和文化价值的平衡,以免对文化造成过度的消耗和侵蚀。

2.2.2   鲁西南文化与牡丹品牌产业的全域化统筹性问题

首先,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鲁西南文化和牡丹品牌产业的发展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各地区和各相关部门的发展策略和目标缺乏协调,导致产业链的断裂和资源的浪费[5]。其次,跨区域协作的不足。鲁西南地区的鲁西南文化和牡丹品牌产业涉及多个地区,而跨区域的协作和合作相对不足。地方政府、企业等相关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不够,限制了全域化发展的整体效应。再次,产业链条不完善,如农业种植、文创产品开发、旅游互动体验等没有很好地实现衔接和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和价值互补的功能未全部凸显。最后,缺乏有效的推广策略。在市场推广和宣传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營销策略和推广渠道,导致融合的成果难以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

3   鲁西南文化与牡丹特色品牌的协同共融驱动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3.1   聚焦地域文化差异,突出乡村旅游发展定位

首先,鲁西南地区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借助这些特色构建起旅游品牌。例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明确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与菏泽举办的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联动,开展如牡丹栽培、绣牡丹、画牡丹、参与牡丹入药制作等活动,建设牡丹风情街,与孔孟思想结合,使游客感受到鲁西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提升当地的旅游吸引力和经济效益。此外,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同时开发和利用相关产业资源,实现文化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依托鲁西南地区牡丹文化,着力打造集牡丹种植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

3.2   聚焦市场品牌建设,深挖乡村旅游核心优势

首先,需要深挖乡村旅游的核心优势。对鲁西南地区的资源、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挖掘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元素,将其打造成为乡村旅游品牌的核心卖点。其次,对品牌进行宣传和推广。拍摄以牡丹为形象的特色短片,利用线上、线下平台,进行广告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最后,通过将鲁西南地区的文化与牡丹产业相结合,以打造菏泽牡丹品牌为契机,积极发挥各村资源优势,打造支柱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深度整合旅游要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

3.3   聚焦旅游服务效益,鼓励文化旅游合作联动

鲁西南地区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举措,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6]。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兴则产业兴。鲁西南地区还应加大对乡村旅游景点、牡丹文化园、研学基地等的从业者的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其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

4   结束语

文章为鲁西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通过协同共融地发展地域文化和牡丹特色品牌,可以推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以实现鲁西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3-02-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dzb=true.

[2]赵小亮,李淑淑.山东菏泽  牡丹产业全链开花[N].金融时报,2023-08-29(9).

[3]裴逊琦.山东菏泽:千种牡丹 百样业态[N].农民日报,2023-06-20(1).

[4]孔海丽.山东菏泽:从“富贵之花”到“富民之花”牡丹走入寻常百姓家[N].21世纪经济报道,2023-01-30(3).

[5]王衍昌.菏泽市牡丹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22.

[6]韩改.符号学视角下的彩陶纹样在乡村文旅社区空间中的设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