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3-02-07 12:22姚卫兵
村委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简介:姚卫兵(1979-),男,汉族,江苏如东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管理。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农村居民提高文化素养、提升生命价值提供了基础保障。文章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教育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一体化关系加以分析,结合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针对性发展路径,如完善顶层设计、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完善供给机制、推进多元化改革、强化城乡教育资源统筹规划等,以期激发人才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供给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2-012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779.2       文章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此作为党和国家“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了《党章》[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农村社区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既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品质,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自治能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1   农村社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它是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重要战略举措。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育挖掘农村文化人才和提升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两者密不可分,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1.1   目标一体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主要以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为目标,提升农村地区整体吸引力与建设水平;而农村社区教育也立足于乡村和农民整体发展,将农业作为产业基础,农村居民作为教育目标。因此,二者在实施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即以人的发展为抓手,推动乡村地区的整体发展。

1.2   对象一体化

为满足农村社区全体居民发展需求,农村地区应积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拓展农村社区教育服务对象,有效扩大其服务范围。在此过程中,农村教育应做到以农民为主体,针对不同类型居民的具体需求对活动类型与形式进行调整。例如,可以针对老年人开展“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对于青壮年群体可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对少年儿童可开展教育培养类活动,以增长见识、增强体魄为目标,从而成为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储备人才。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农民素质也直接决定了乡村振兴质量。乡村振兴战略及农村社区教育都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因此在实施对象上具有一致性。

1.3   内容一体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及农村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农村社区教育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为打造富裕、文明、宜居的乡村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文化意识,这部分内容与农村社区教育有着密切关联,农村社区教育可以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民家中,通过集体授课、知识讲座、集市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农民群众把乡村振兴战略理解更透彻,把干劲儿鼓得更足。

2   农村社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然性

农村社区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全国各地都在做着不同尝试。南通开放大学先后举办农村干部能力提升班、基层党建品牌共建、新市民培训、助力农村乡风文明治理等项目,得到了社会的密切关注和农村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然而,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过程中,农村社区教育也面临许多困境。

2.1   农村社区教育同质化趋向明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求农村社区教育要遵循时代发展规律,立足于乡村差异性、个性化特征,针对不同的农村居民群体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然而就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教育内容与活动形式大同小异,大多以专题讲座、网络课程等形式为主,没有根据受教育群体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的差异予以调整。与此同时,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对本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不足,难以形成特色农村社区教育品牌,从而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学习需求,同时也限制了农村社区教育特色化发展能力的提升。

2.2   农村社区教育服务能力不足

相较于其他教育形式,农村社区教育呈现出更为显著的组织松散性、内容现实性与群体指向性特征,进而也使得农村社区教育活动需具备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与实用性。然而,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服务能力不足,其提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与农村居民实际情况不适应,导致农村社区教育欠缺吸引力。在对农村居民进行调查后得到,近30%的居民不了解农村社区教育有关内容,即便是在社区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社区教育覆盖率也比较低,76.5%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参与过社区教育活动[3]。

2.3   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有待完善

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是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在社区教育资源存量与开发能力不足,尚处于弱势,难以满足農村居民的学习需求。首先,乡村地区缺少完善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区域间资源传递受限;其次,部分地区在资源开发整合上存在“各司其职”的情况,管理工作存在重复或空白,既限制了管理质效的提升,又造成了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最后,农村社区教育处于教育体系边缘地带,教育工作者提升路径比较狭窄,进一步限制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农村社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应然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是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村社区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支撑,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路径[4]。面对当前农村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偏弱、服务产品偏泛、服务质量偏低等问题,应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探究农村社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3.1   完善农村社区教育顶层设计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应立足农村社会实际,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供给。第一,制定农村社区教育政策制度体系,对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作出明确规定,实现其教育教学、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多功能的实现。第二,由教育部门主导构建农村社区教育领导体系,将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区域内发展改革重点工作与发展规划中,充分发挥政府组织作用,对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投入更多资源。第三,以村、社组织为单位,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引领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实践,将以爱党、爱国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贯穿其中。第四,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农村社区教育离不开各方主体及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吸引广泛的智力、资金、人才资源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支持,特别是要利用好地方院校、农技站等资源,使得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发挥实效[5]。

3.2   加大农村社区教育支持力度

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社区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其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给予农村社区教育以强力支持,有效促进相关工作的快速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应发挥自身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社区教育实施环境下的引领作用,构建积极有效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并对各相关部门在其中的职责定位加以明确,实现对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协调治理。其次,当地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加强农村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借助各项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并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保障各项政策的落实。例如,可在政府主导下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管理的农村社区学习共同体,建立职业学校与农村社区教育的合作关系,挖掘职业学校资源为农村居民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扩大科学种植技术课程在社区教育中的比例[6]。最后,政府还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财税激励政策、建立专项资金等手段为农村社区教育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调动各主体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动态、开放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环境[7]。

3.3   建立完善的农村社区教育供给机制

供给不足是限制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增强基层社区教育发展动力,应不断加强农村教育公共产品供给,满足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一方面,要扩大农村社区教育内容供给,拓宽农村社区教育内容和功能,缓解农村社区教育供需矛盾。一是强化农村老年教育供给,将老年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构建医、养、文、体、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老年人学习场所。二是建立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教育进社区”活动,强化社区、家长、学校之间的密切联系。三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等形式搭建社区职业教育平台,增强农村居民职业技能塑造,拓宽社区教育发展渠道。另一方面,要创新农村社区教育技术供给,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一是引进现代网络技术,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优势,打造农村社区教育信息化平台,围绕农村生活与生产技术开展知识传递与资源共享,建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农村社区学习模式。二是打造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产业链,做到以數字化服务为依托,实现精准、高效的生产对接与统筹调配。三是加强技术标准化建设,为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技术支持,从而降低农村社区教育信息化运行成本。

3.4   推进多元化农村社区教育改革

针对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同质化现象,教育部门应积极做出调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及各地乡土风情对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及相关教育活动进行改革升级,保证与新农村建设情况相适应,真正意义上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元、老少皆宜。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区域内乡土特色文化,将民间文学、民间手工艺等融入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中,实现公共特征与乡土特色的有机结合[8]。另一方面要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特色文化品牌,着眼于当地经济发展与历史风貌,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通过差异化文化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此外,还应针对农村社区教育开展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价,首先要引进教育学者、农业专家及其他社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元评价主体,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完整性。其次,要根据各区域乡土风情制定针对性评价指标体系,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最后应强化评价结果应用,针对农村社区教育反馈情况提出针对性整改方案,保证社区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9]。

3.5   强化城乡教育资源统筹规划

现阶段,我国城乡社区教育投入存在明显地不均,教育资源城镇倾斜趋向显著,关于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投入存在形式化、表面化问题。为满足农村居民受教育需求,政府部门应认识到“城乡融合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实现社区教育资源供给。首先,应将社区教育纳入城乡社区教育总体规划中,强化城乡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并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其次,政府部门应建立农村社区教育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有效做到专款专用。最后,应不断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引导更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农村社区教育建设中,形成多方力量共建共管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氛围,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3.6   提高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服务水平

为提高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服务水平,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首先,应提升教育人员的综合素养,深刻认识自身传播者和学习者的角色,通过传授知识与推广专业技能为农村居民提供服务。其次,教育人员应了解农村本地居民的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与内容,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最后应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结合农民需求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突出农村社区教育的实效性与有趣性,并鼓励当地文化能人、技能能手参与到教育工作队伍中,通过榜样带头作用建立起氛围浓厚的群体学习效应。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社区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抓手,我国农村地区应重视和发展社区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政策引导扶持、资金支持,从制度、人员、技术、资源等多方面入手,为农村社区教育的有序推进提供保障,打造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提升农村居民整体素养与生活质量,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劲动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张胜军,陈方.保障农村社区教育的公益性[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2):39-4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4-12-01)[2004-1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27/200412/t20041201_78909.html.

[5]江增光,陈洁瑾.社区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基于对苏锡常乡村社区居民感知的调查[J].投资与创业,2023,34(18):144-147.

[6]李陆平,彭利余,刘碰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的路径[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6(05):7-10.

[7]武茜璇,榮金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市级开放大学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路径选择[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1,23(02):38-43+78.

[8]李渭,李秋生.论社区教育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内容建构——基于内蒙古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J].南京开放大学学报,2023(02):17-22+34.

[9]李长志,吴明辉,高荣庆.县域社区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以“乡村人才孵化基地”建设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23(11):43-48.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演变轨迹及其新时代新征程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及举措
新农村呼唤更多的知识型“新农人”
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哪些农村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