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3-02-07 12:22祁颖
村委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祁颖(1987-),女,汉族,宁夏石嘴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

摘要: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自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提高脱贫群众收入。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精神感召下,汲取奋斗力量,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建功立业。站在新的征程上,我们仍要大力弘扬和践行伟大脱贫攻坚精神,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勠力同心答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时代考题,书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征程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2-012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章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考察时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1]。这表明,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是宁夏扶贫事业的终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宁夏的扶贫事业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为主。相对贫困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客观现象,这是现阶段无法避免的。因此,宁夏一定要积极建立长效机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抓好美丽乡村建设,为建设美丽新宁夏保驾护航。

1   缓解相对贫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重要任务

贫困现象,表现在两个方面: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收入完全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像吃、穿、住等。相对贫困则指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存之外的其它生活需要,例如更高层次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这表明,与绝对贫困关注生存问题不同,相对贫困更多关注的是发展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贫困现象表面是收入不足,实质却是实现自身发展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权缺失。这种机会与选择权缺失,恰恰是导致人类社会内部出现相对贫困现象的根源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2]。目前,人民群众内部总有一部分人占有相对多的资源,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享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权;而另一部分人则占有相对少的资源,在发展过程中机会和选择权明显少于前者,我们称之为相对贫困群体。如果我们不重视相对贫困群体的发展,任由群体之间差异拉大,最终可能走向两极化,而这与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是相背离的。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缓解相对贫困。

我国相对贫困主要表现在城乡人均收入、各项基本保障等方面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和农村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两者差距却呈现拉大趋势。若将城乡之间基础设施投入、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障等隐性因素计算在内,城乡差距会更大。这表明,农业、农村和农民仍然是现存发展中的短板。就宁夏而言,宁夏回族自治区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一个,经过努力,全区80.3万人实现脱贫任务目标完成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又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持续发力,但目前脱贫攻坚成果稳定的难度仍然较大。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同时,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严重、产业链不集成的问题,很多产业仍然處在以原料生产、种养为主的较低层次,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提高,农业发展也未实现规模化,很难形成有效带动脱贫致富作用。加之,有的脱贫劳动力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脱贫劳动力就业不够稳定,使得脱贫地区就业机会很少,持续增收受限;也有一些脱贫群众对政策性收入依赖程度较高,扶持政策一旦退出,就会存在返贫风险,尤其是对于部分搬迁居民来说,稳定脱贫的难度较大。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 578元,宁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 599元,脱贫人口纯收入仅达到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同时还有产业发展、户籍迁移、住房困难等移民急盼解决的遗留问题[3]。

经过脱贫攻坚,虽然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山区特别是西海固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城乡发展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方面,社会公共服务差距依然很大。同时,由于脱贫攻坚期,集中财力、人力、资源向中南部地区倾斜,沿黄灌溉县一些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欠账较多,城乡之间差距明显,巩固脱贫成果难度较大;新冠疫情、自然灾害对脱贫的影响很大,这些不利因素都是在稳定脱贫攻坚县、脱贫人口和防返贫措施中的拦路虎;脱贫人口文化程度不高,扶志扶智任重而道远。在农村,有的地方婚丧喜事大操大办,有的地方垃圾随意倾倒、污水直排,人居环境较差等,这些突出问题反映出脱贫地区、脱贫群众扶志扶智任务仍然艰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一些干部有了歇歇脚、缓一缓的思想。市县乡村换届和驻村干部轮换后,新任干部对新老政策掌握不透彻,或情况不熟悉、任务不清楚。特别是对党的“三农”政策了解和认识不够,不能正确领会精神实质,这都可能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工作落实有想法没思路,有魄力没能力,因此,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有待提高[4]。

2   积极发挥乡村振兴战略在缓解相对贫困中的重大意义

2020年之后,宁夏扶贫事业的重点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为此,抓好美丽乡村建设,要切实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宁夏相对贫困问题[5]。

2.1   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全面脱贫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更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两者虽然在对象、实施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其最终目标都是共同富裕。从工作的延续性、阶段性、一致性来看,这两点对于共同富裕的实现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实施脱贫攻坚,为解决我国农村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打好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开启乡村振兴打好了基石。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一个持续的脱贫攻坚之策,在巩固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农民生活的满意度、幸福程度。因此,这两者的衔接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2   实现减贫脱贫的必要选择

从脱贫攻坚战到减贫战略,这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不能搞突击,需要平稳度过。一方面,就宁夏而言,不少脱贫群众还存在着返贫的不确定性,对于稳定当前的脱贫成功还存在困难,这就需要对这些人群做好返贫监测,稳固脱贫成果。另一方面,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部分脱贫人口目前还是依靠政策性脱贫,在做好返贫监测的同时,还要继续落实落细各项扶持政策。

2.3   激发农民富裕的有效驱动力

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包含了方方面面。转变农民的思想,从被动到主动,从以往的靠、等、要转变到农民的主动参与;增强内部创新驱动力,对于落后地区,要找到贫困的根本原因,通过挖掘当地特色,提振信心;同时,进一步涵养文明乡风,通过开展各种移风易俗活动,进一步转变农民思想,才能培育良好乡风、家风。只有将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才能激发农民富裕的有效驱动力。

3   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路径

3.1   做好政策制度衔接

一是要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的各项政策。对前期处于非常困难、贫困的脱贫人口要给予重点关注,开展一对一的监测,用好现有的16个方面101个帮扶支持政策。积极推进政策的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让各项政策落地落实。二是增加脱贫群众的收入。要始终把移民致富提升行動放在首要位置,着重在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上发力,加大政策,在稳定住脱贫群众收入的同时实现增收。三是要做好资金保障。在过渡期间内,各项支持政策保持不变,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实现财政投入合理化、规模化,重点调整财政支持的分配模块,并优化分配模式,向重点人群倾斜、重点村子倾斜、重点县城倾斜。四是进一步加大对脱贫地区产业的贷款贴息力度,同时,加大政府采购力度,通过发放政府优惠券方式帮助农户销售出去。要把贷款作用发挥好,就目前而言,现有的贷款政策暂时不能变化,要保持下去。同时,对有贷款需求的客户,要加大贷款支持率。对于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等各类地方性银行,进一步做好农户的建档工作,对信用良好、有偿还能力的农户加大贷款力度。五是要把土地支持政策严格落实下去。要进一步坚持耕地保护制度不动摇,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不动摇。

3.2   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衔接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两次考察宁夏,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实施产业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六特”产业,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6]。一是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要立足宁夏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好葡萄酒产业,支持葡萄酒龙头企业发展,在贺兰山打造具有宁夏特色的葡萄酒产业集群;抓好枸杞种植,充分利用地域、天气等自然优势,发展枸杞产业园区,建设枸杞研究重点实验室,推出一系列枸杞精品;抓好滩羊养殖产业。在有效结合盐池养殖滩羊经验上,积极研究优化滩羊品种,打造叫得响、喊得亮的宁夏滩羊品牌;抓好肉牛种植,在中南部山区大力发展养殖业,并建成一批优质肉类加工厂,形成养殖产业链;抓好冷凉蔬菜种植,充分利用六盘山区的地域优势,突破季节制约,种植优良蔬菜;抓好牛奶产业。积极与区外各龙头乳品企业做好合作,在区内建立各企业的生产基地,并形成系列乳制品,将牛奶产业做大做强。二是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综合能力,构建宁夏产业体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推进粮食产业化力度,既要种得好粮食,也要富了农民的口袋,农民才有信心、有意愿种粮食,要做好全区粮食和农产品的保障工作。三是要培育出多样式的经营主体。牢牢把握农民这个主体,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升农民的参与性,鼓励农户进行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多种模式的开发。要以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工程为依托,多方探索开展多种模式的生产、销售、服务。要用好龙头企业有力资源,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的直接联系,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龙头企业,省去中间商的提成,才能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持续挖掘乡村元素、盘活乡村资源,持续打造乡土风情的特色乡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进驻、金融机构开发乡村元素借贷产品等模式,增强乡村资源利用率。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在“走出去”上加把劲,通过展销会等方式把各类农产品通过宣传到区外和海外,进一步提升“原字号”“老字号”“银字号”等产品的影响力,让宁夏的农产品走出区外、海外。

3.3   做好人才衔接工作

要在创新型人才、领军型人才、技能型产业人才和战略型党政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实施好人才引进工程,大力培训老农人,引进新农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驱动力。一是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坚持全面培养、分类开发。结合乡村特色,进一步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村电商人才、乡村聚集工匠、乡土能人等的教育培训,为乡村人才成长创造条件。二是广招人才,集聚乡村。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和东西部对口协作,搭建农科教推、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通过柔性引进、人才租赁、智力合作等方式,多路径引进乡村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三是鼓励人才下乡进村。继续开展“专家基层服务行”“三支一扶”等,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向优秀人才倾斜,鼓励各类优秀人才进乡村。四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的各项管理、使用等制度,健全完善乡村人才评价机制,把评价资源向乡村人才倾斜,同时,也要为优秀人才解决好后顾之忧,做到应保尽保,让乡村人才愿意留在乡村发光发热。

4   结束语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任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持续发力,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摘帽不是脱贫攻坚的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让群众脱贫后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多措并举帮扶脱贫群众,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为主要任务,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继续推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共享全面小康成果,不断提升脱贫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勠力同心答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时代考题,就必定能书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脱贫攻坚奔小康[EB/OL].(2020-06-12)[2020-06-12].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6/12/content_5518796.htm.

[2]央视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EB/OL]. (2017-12-01)[2017-12-01].https://news.cctv.com/2017/12/01/ARTIwLXJWraEAP6jcsRCUT9o171201.shtml.

[3]金台资讯.宁夏:托起脱贫人口稳稳的幸福[EB/OL]. (2023-02-03)[2023-02-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67726252172-

27708&wfr=spider&for=pc.

[4]师东晖.2022年宁夏乡村振兴年度报告[J].新西部,2023(03):54-59.

[5]顾瑶,伊全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理论观察,2022(09):113-116.

[6]潇湘晨报.宁夏为“六特”产业定下新目标[EB/OL].(2022-07-04)[2022-07-0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38739131149-

4324&wfr=spider&for=pc.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