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自组织公共品有效性研究

2023-02-07 12:22徐利芳
村委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乡镇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基于仙居县D村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分析”

(18GHY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利芳(1970-),女,汉族,浙江仙居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

摘要:乡村振兴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种资源要素,重塑城乡关系。乡村治理中农民有效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增强了村民自组织的凝聚力,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村安全稳定、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农村社区、农村居民的角度探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困境,提出了优化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的路径,以期促进农民自组织公共品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公共品;农民自组织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2-013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0;D422.6      文章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其内涵强调了“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和优化供给结构的问题”。基层农村社区是乡村建设的“平台”,农村居民是“平台”上的主力,从农村社区、农村居民的角度探讨农村公共产品有效性研究能够为农民自组织公共品有效供给提供符合实际的路径选择,能够为乡村振兴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具体来说,农村社区内部的社会权威和社会精英起到重要的组织、示范和资源整合作用,在熟人社会规则约束下形成集体协商的運作程序,共同达成自组织公共品供给的实践。加快农民自组织公共品有效供给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有利于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能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农村饮用水供给属于准公共物品范畴,保障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浙江省若干个村庄进行了访谈,最终选取浙江省X县D村作为案例村,从其饮水工程的历史演变、存在的问题及用水争议出发,探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途径,以期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现实的参考。

1   个案考察研究:D村饮用水工程的历史演变

D村位于X县工业区所在地-城郊结合部,户籍人口3 000余人,15个村民小组,民营企业达22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是全县工业十强村,村民收入以务工和经商为主。D村的自来水工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村民饮用水历经“地下水-自来水-地下水-自来水”的历史演变过程,近年来由于X县工业区外来人口众多,已远超本地人口,企业发展之需和人口众多亟需解决D村饮水问题。

1.1   “地下水-自来水-地下水”D村饮用水第一次工程的失败

历史上该村一直饮用地下水,村民需去深井排队打水。20世纪80年代初由乡政府召集村民共同出资修建水池,在国家资金支持下,全村每户出资120元,引北边山涧水建蓄水池,对全村供水,但水池修建后不到两年,由于后续管理不善,饮用蓄水池的水被迫叫停。村级集体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发动社员建设了第一个村级自来水工程,具有鲜明的公共性,所有社员免费用水,村民在丰水期可以正常用水,但一到枯水季,村东和村西开始争水,公共工程缺乏有效管理,自来水工程被迫叫停。之后,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打井重新饮用地下水。

1.2   D村自发建造自来水工程

2000年前后,由于经济发展导致地下水源污染严重,加上人口急增、取水饮水困难,村民以居住地范围进行划分、以户为单位出资出力自建饮水工程。这种饮水工程在运行的有9个,每个协作小组多则几百户,小则几十户,把未经处理的山水直接通到各农户,大家又喝上了“自来水”。D村村民自发建造自来水工程成功运作20年的原因如下:首先,自发组织的成员经过非正式社会关联完成筹资目标,以宗族结构为核心圈层的自然村组是基本行动单元,也是公共品需求偏好的缔结基础。这样的组织关系融洽、矛盾较少,对共同出资及维护上都容易达成一致。其次,协作组长在饮用水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村民推选一位有威望、负责任的村民作组长组织劳力、联系引水工程建造、收集资款、征收水费和日常维护。正是依靠协作组长的协调、组织,才保持D村良好的饮用水供给秩序,基本解决了农民“喝水难”问题。

2   村民自发建造的自来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农村饮用水工程主要分三种类型:一是城市管网延伸工程;二是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日供水1 000t以上或者供水人口1万人以上);三是单村饮用水工程(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的村级供水工程)。其中,单村饮用水工程是浙江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中的薄弱环节,如D村饮用水工程供水安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农民自发性组织供给低效现象

人民公社解体后,特别是税改后,D村没有集体资金来源,村穷民富,加上外来人口众多,村庄异质化加剧,传统权威正在趋向消失,村庄公益事业少有人管,村庄治理正陷于无序之中,农民自发性组织供给低效现象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农民出于自身经济理性的考虑,内部自我协商的交易成本过高,再加上缺乏事后的制度安排,以及其它不确定性信息的影响,从而使村民宁愿出资小集体修建十几个水塔引水,也不愿花更少的钱建一个大水塔供全村人饮用;另一方面,即使D村和政府部门协商修建堤坝建自来水池与消毒设施,九个组来此处引水,但通往各组的水还是按现有的各组分头管理。

2.2   饮水安全有待加强

农户自发性引山涧水建水塔,饮用水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仍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并未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基层政府缺乏有针对性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监管的缺失,对水资源地面源污染防治不完善,缺乏对水资源地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制度。具体来说,汛期水体浑浊,细菌杂质含量高;农村环境保护监管力量薄弱,水源水质监测空白;蓄水池缺乏防护措施;没有净化消毒,饮水安全有待加强。

2.3   缺乏专业人员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大量青年外出经商打工,农村普遍存在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饮用水专业管理人员缺乏。据调查,D村饮水工程协作组长(水管员)以6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现有的水管员专业能力不强、工资不高;县级管理人员力量薄弱,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人员不足,大部分人员都未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管护技术和经验,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影响工程长期良性运行。

2.4   饮水宣传力度不足

饮水宣传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意识不足。一是部分居民认为投放消毒药品的水有气味影响饮用;二是虽然大部分村民家中安装了自来水,但真正使用自来水的居民不多,仍有村民饮用山涧水。另一方面,村民缺乏交水费意识,自觉性不高。X县自来水公司把城市自来水网管接到D村,很多村民思想还停留在吃免费水的阶段,对城市自来水存在排斥和抵触情绪,不愿安装自来水。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自组织公共品的提升路径

3.1   提升农村自组织公共品供给效能

贺雪峰(2019)[2]认为:“将农民组织起来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前提”。村级公共品从自筹到建设,农村很多公共事务都不具有强制性或摊派性,只有在村民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前提下才能推动有关工作。因此,提升农村自组织公共品供给效能需要将农民组织起来。一是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将农民组织起来[3]。从美国,日本等国家农村供水工程的经验来看,政府的支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适用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发展战略模式。农村饮水安全,特别是水源保护、治污防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属于具有俱乐部产品性质的公共产品,一旦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任何一个农村人口得到的是平等享受,农村饮水安全的纯公共品性质也决定了政府必然是水环境治理、饮水工程供给和运行的主体。农村饮水安全应像义务教育一样,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二是利用社会精英将农民组织起来。道德和情感是影响村民之间沟通协商的重要因素,村社内部的社会权威和社会精英起到重要的组织、示范和资源整合作用,在熟人社会规则约束下形成集体协商的运作程序,共同达成自组织公共品供给的实践。

3.2   保障饮水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事关民生福祉[4]。为保障村民用水安全,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村里每年在管理维修上要花费大量资金,而村一级普遍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财政投入是政府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要保障农村饮水达标提标工程的资金。二是制定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定期对自来水水质进行检测,在做好对饮用水源保护的同时,要防止水源的二次污染。三是全面建立饮用水安全管理责任人名單,明确乡村两级责任人,确保定岗定责定人。四是全面建立县级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办法运行,管理经费等三项制度,实施水源长效管理,加强饮用水源的水量水质保护,对农村供水工程实行统一专业化管护。

3.3   引入和培训饮用水管护人员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5]。一是将人才引进来。对接高校开展实训和三下乡活动。二是提升人才专业技能。根据培训项目因地制宜选择最佳培训模式,形成多元协同参与的乡村技能人才培训共同体。发挥高校的训育功能,紧密对接多元参与主体,大力开发培训项目,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创新培训模式、方法和途径,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积极探索职教赋能乡村技能人才振兴的有效模式与对策。

3.4   强化宣传引导

政府各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农民对饮水安全的认识水平,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用水观念,树立正确的用水、节水消费观。

一是制定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在做好对饮用水源保护的同时,要防止水源的二次污染,对破坏水源和设施的行为要严加惩处。二是充分考虑用水户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供水水价,水费收入低于工程运行成本的地区,要通过财政补贴、水费提留等方式,完善农村水价水费形成机制和工程长效运营机制,保障农民用得上水、用得好水、用得起水。三是丰富宣传形式。从线上线下渠道进行饮水宣传。

4    结束语

埃里诺 奥斯特罗姆提出“自筹资金的合约实施博弈”,他认为没有彻底的私有化,没有完全的政府权力的控制,准公共产品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自筹资金来制定并实施有效使用准公共产品的合约[6]。浙江D村出现的农户群众自发组建用水协作小组、筹资建造饮水工程,是一次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但如上文所述,在农村集体经济不发达和农村组织不健全的双重约束条件下,农户群众的自发性组织行为毕竟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应从提升农村自组织公共品供给效能、保障饮水安全、引入和培训饮用水管护人员、强化宣传引导等方面有所创新并最大化发挥效能,从而切实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效性,把农民喝上好水的美好愿望落实到行动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贺雪峰.农民组织化与再造村社集体[J].开放时代,2019(03):186-196+9.

[3]石惠文.组织农民:资源落地与供给有效——以湖南B村自组织公共品供给实践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03):55-62.

[4]谭湘竹,唐蔚嫱,苏欣,等.饮水不再愁用电更放心[N].福州日报,2023-12-25(1).

[5]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3-02-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6][美]埃莉诺 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