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扎根地方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3-02-07 13:56
村委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乡村振兴职业院校

基金项目:2022年职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一般课题“山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XZ2022-025)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喜荣(1990-),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新闻宣传。

摘要: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文章从威海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出发,总结了威海职业院校扎根地方、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并从中获得启示,以期形成有方法、有思路、有举措的职业院校扎根地方、服务乡村振兴的最优路径,进而扎根本地办职教、贡献新动能。

关键词:职业院校;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2-016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719.2      文章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农村事业有了较大进步,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三农”依然是我国建设的薄弱环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以来,中央连续在“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面向乡村振兴发展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乡村人才素质,破解乡村发展关键难题,职业教育有了新使命。服务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质,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顺应新时代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助力赋能的渴求与呼吁,通过发挥自身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扎根地方、融入产业,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1   威海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

1.1   文化方面

威海职业学院推进“文明修身工程”建设,大力丰富活动载体,文化建设成绩显著。具体来说,按照“精选活动、培育精品”的思路,推进威海文化品牌建设,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文化艺术节、周末文化广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扶持学生社团繁荣发展。

1.2   产业方面

威海职业学院以初村镇及佃里院村、马石泊村、卧龙村、东车门夼村、长夼店子村等为助力对象,选派电商专业骨干教师驻村挂职。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寻访挖掘出了维纳斯苹果、地瓜、早稻小米、蜂蜜等威海地标产品、特色好品;提升产品包装、品控标准化管理水平,打造“印记初村”品牌,提升镇村产品的整体开发水平,助力乡村“增色”、品牌“增值”、农民“增收”。截至2022年10月末,初村镇乡村振兴电商基地各类产品线上销售累计成交额已突破10万元,“引入外部资源,带出销量”“引入高水平人才,带出团队”“引入市场机制,创出品牌”的“三入三出”基地运营模式已然成熟,成为了助推乡村振兴“加速跑”的新引擎。

1.3   人才方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针对村干部学历层次不高、专业人才缺乏、知识获取渠道单一等实际问题,威海职业学院于2021年9月启动了村干部“赋能计划”,通过扩大培养对象、创新培养方式、丰富培养内容,持续提升村干部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着力培养一支掌握熟悉现代农村管理的队伍,以人才振兴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选派教师指导村民创建抖音、天猫、拼多多等平台账号,从选品到视频创推、从直播销售到供应链物流管理,全程以“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创业孵化”模式培养“新农人”。

2   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2.1   挖掘文化内涵,让美丽乡村“有生气”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鄉村振兴深层次发展的精神底蕴。高职院校作为青年学子的汇集地,使高校成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培育的主阵地,助力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

2.1.1   谋划片区建设,挖掘滨海文化特色

“近年来,威海市以建设精致化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为引领,按照”全域布局、梯次培育、连片打造、整县推进“的思路,通过特色定位、要素整合、连片扩面,示范带动全域振兴,筑牢‘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农村根基。”[2]威海职业学院紧密对接上级部门,积极响应工作部署,顺势成立威海市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与地方政府对接融合,发挥师生专业优势,开展乡村振兴研究与技术服务、威海市样板片区规划建设与技术咨询。学校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师团队入选威海市“乡村规划师团队”,负责威海市十大乡村振兴样板区中荣成荫子镇、乳山白沙滩镇两个片区的规划建设和服务。在建设过程中,深挖海洋文化内涵,全力做好“融合”文章,以文化旅游助推特色小镇创建、助力乡村振兴。学校与相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校企联合攻关,完成了乳山·白沙滩滨海田园项目发展规划方案,提出了“两核五区一带”和十五项关键措施,全力打造渔家风情样板片区。

2.1.2   优化乡村布局,突出文化建设元素

以校地联建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合作模式,依据当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重点发挥在“村容村貌提升”“农村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共建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学校与省内10个区市56个村庄合力创建省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优化乡村布局,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师生团队入驻样板村荣成留村,对河道、老木船、民宿等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利用地瓜窖子等原始村落资源,设计梦幻星空VR馆等特色项目等,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文旅产业振兴,很多景点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学校美丽乡村专家团队对薛庄镇刘家寨景区进行实地体验考察,依托景区旅游资源开展景观设计,推进旅游品牌景区创建,推动景区提档升级。

2.1.3   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威海传统乡土文化

威海职业学院提高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自觉意识和积极主动性,及时将乡土文化纳入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并在校园内建有美丽乡村样板房体验区和乡村振兴展馆区,对胶东民宿文化进行系统展示。成立非遗学院,着眼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引进非遗传承人,成立威海剪纸工作室、威海锡镶技艺工作室等14个工作室。成立与工作室同名的协会组织,按社团方式运作,学校团委给予指导,保证工作室薪火相传、年年纳新。出台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将非遗技艺课作为课程,设置学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2.2   强化产业培植,让振兴乡村“有朝气”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职业教育促进乡村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施力点。

2.2.1   推进电商助农,拓宽特色农产品销路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指出,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4 221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为20 500亿元,连续六年稳步增长。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农村电商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3] 。威海地处农业大省山东,同时作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在加快推进电商助农、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具有天然优势。威海职业学院加大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商专业人才,将电子商务专业的“网上开店”实训课程与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近年来,威海职业学院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帮助威海本地农户销售无花果、大樱桃、蓝莓等特色农产品,让特色、优质农产品通过线上“飞”向更大市场。2019年,威海大樱桃滞销,学校成立“电商助农服务队”,通过线上线下各种途径帮助界石镇农户销售樱桃。与域内农企建成了小程序商城“威海果蔬生鲜配送中心”,与中国邮政开展邮乐网合作,拓宽抖音、快手及京东等媒体直播平台售卖渠道,助力当地的优质农产品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解决农户销售困难,提升了威海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了地域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2.2.2   推进技术惠农,科研助力产业发展

学校精准把握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关系,加大与乡村建设过程中技术创新需求的联动关系,先行一步调整科研工作方向,将“接地气”“草根化”的助农、惠农、兴农项目列入重点项目,予以资金政策倾斜。依托威海应用技术研究院平台,对接区域农业发展需求和国家级特色小镇培育,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先后设计开发并投产自动化农药喷洒车、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等6种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   强化人才培养,让村庄发力 “有底气”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作为农村生源率较高的职业院校,不论是在校生培养,抑或开展社会培训,用多种形式推动乡村人才“志智双扶”。

2.3.1   推进人才兴农,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

认真落实省委组织部第一书记选派工作要求和市委部署,聚力推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2015年至2020年,学校先后选派4名驻村“第一书记”参与文登区界石镇板桥村和临港区汪疃镇汪疃村扶贫工作,建强农村基层组织,提升基层干部乡村社会治理能力。通过发挥‘第一书记这一外来帮助力量,给村庄带来新的生产要素和投资,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提高贫困群众收入[4]。

2.3.2   开展专题培训,让乡村干部有方向

实施威海市村干部“赋能计划”,探索出一条农村干部学历和能力双提升路子,三年间培训3 000人次。“根据培训项目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培训模式,驱动政府、高职院校、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融入到乡村技能人才培训的队伍,形成多元协同参与的乡村技能人才培训共同体。”[5]学校将进一步发挥乡村振兴学院、培训学院等桥梁作用,发挥高职院校的训育功能,紧密对接多元参与主体,大力开发培训项目,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创新培训模式、方法和途径,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积极探索职教赋能乡村技能人才振兴的有效模式与对策。

2.3.2   实施精准资助,让乡村学子学而无忧

貧困生作为一类不可忽视的精准帮扶对象,是减轻村民作为基层乡村振兴建设主体的经济负担具有最直接、最易行的帮扶方式。切实承担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职业教育责任,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让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吃饱、穿暖、学好。新生入学初,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设置“绿色通稿”,发放入学大礼包补贴,帮助其顺利入学。学生家庭遭遇重大疫病、重大自然灾害等临时困难可申领困难补助。发起成立“威之爱”慈善助学基金,倡导每名师生每天捐出爱心义款,用于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身患重病的学生进行爱心资助。

2.3.3   聚焦技能生成,让乡村学子学有所成

聚焦技能生成,树立远大理想,让学子学有所成、人人出彩是职业院校办学宗旨的题中要义,是真正的“扶志+扶智”。威海职业学院营造“真实”文化、打造“真实”校园,于2016年启动了“强化实训”的教学改革,加大了以“做”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占比,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实操实训中,推动“教学做合一”[6]。在具体做法上,把学校的一切资源都作为教学资源,把校办企业、出租房产全面收回,酒店交给酒店管理专业,商场交给连锁经营专业,收快件的菜鸟驿站交给物流管理专业。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依托校内资产、校外项目成立了卓越工匠班,选拔有动手能力的老师担任卓越导师,优先选拔贫困学生进入工匠班学习,掌握就业谋生的必备技能。通过一系列有力度、有效果的教学改革,真正培养出了有真本事的学生,从而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学子返乡建设乡村、摆脱代际贫困做出职业教育的积极努力。

3   启示

3.1   找准服务面向,主动融于乡村振兴工作之中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任务的重大决策部署,职业教育在这一历史使命前,如何出色地完成任务至关重要。职业教育中每一个学校个体如结合各自院校实际,找准服务模式和路径尤为重要,但前提是找准服务面向,融入多元共建主体的圈子。威海职业学院把“立足中心市区、服务全域威海”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把服务威海乡村振兴作为服务全域威海的突破口和抓手,主动融于区域发展之中。学校先后与环翠区、高区成立“环翠学院”“高新学院”,与荣成宁津镇、文登区、临港区签署“乡村振兴共建协议”。把乡村振兴列入“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之中,并作为优质校、双高计划、办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建设内容,有面向、有规划、有举措地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中。学校要主动融入区域创新,在科研帮扶中推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驱动职业院校主动回应并融入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

3.2   发挥平台功能,统筹谋划乡村振兴整体布局

学校依托威海市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及时根据形势需要设立乡村振兴学院,2021年获批“山东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校威海分院”。发挥平台功能,加强顶层规划与统筹管理,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师生团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成立美丽乡村研究与培训课程工作组,构建乡村振兴师资库,系列工作为布局“五大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4   结束语

黨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7]。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振兴。职业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重视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找准服务面向,主动融于乡村振兴工作之中;发挥平台功能,统筹谋划乡村振兴,勇担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威海市农业农村局.威海市以示范片区建设引领乡村全域振兴[EB/OL].(2022-12-20)[2022-12-20].https://nyj.weihai.gov.cn/art/

2022/12/20/art_64980_3335045.html.

[3]艾媒网.2020-2021年中国国潮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EB/OL].(2021-01-28)[2021-01-28].https://www.iimedia.cn/c400/76766.html.

[4]孟丽莎,姜广东,张为杰 . 第一书记赋能乡村振兴的驻村帮扶机制构建路径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2(04):75-86.

[5]张帅,董晓薇,李潘坡.高职教育赋能乡村技能人才振兴培训模式与对策[J],智慧农业导刊,2022 , 3(05):97-99.

[6]中国教育报.威海职业学院:营造“真实”文化,打造“真实”校园[EB/OL].(2023-03-22)[2021-03-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1036841821868150&wfr=spider&for=pc.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乡村振兴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