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劳共生
——基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合的思考

2023-02-11 10:19江苏省徐州市碧水湾小学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7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劳动课程

江苏省徐州市碧水湾小学 韩 雪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是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寓意,节日文化主要包含节日传说、起源、习俗、民谣等,这些方面都能挖掘出适合小学生的“美育”与“劳育”的元素。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同样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的融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挖掘“美劳共生”的节日文化资源

(一)饮食娱乐文化资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对现代社会最直观的影响就是饮食娱乐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饮食风俗,如春节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元宵节吃汤圆和元宵;清明节要吃冷食,江浙一带要吃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端午节食粽子和五毒饼;中秋节是中国人,乃至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侨胞都要吃月饼;重阳节吃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这些饮食不但颜色、外形都很有特色,而且制作技法也很有讲究。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可以看到古代人对饮食和娱乐的记录,汉画像石中宴饮庖厨图的数量仅次于车马出行图,在汉画像石上可以看到宴饮会客、觥筹交错、烹猪宰羊等场景,且画面丰富、形态逼真,仿佛能引人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时代,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劳作、民情等方面的知识。

(二)风俗礼仪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节日流传至今,仍保留了很多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和节日礼仪,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习俗就有很多,小年夜、办年货、打年糕、压岁钱、拜年、贴门神、年夜饭……更有意思的是,人们过年祈求祝福的愿望,对一些原本普普通通或者形貌丑陋的小动物也都赋予吉庆祥瑞的元素,如老鼠嫁女、蝙蝠送福、三阳开泰等民俗吉祥故事,让人不由得心中一乐:我们的年竟是这样的有意思!宋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春节时放爆竹、贴春联的热闹场景。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写的是拜年的场景:“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长幼悉正衣冠,依次拜贺。”端午节条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每一个节日都有着它特有的风俗习惯,而且每个地方的风俗也不尽相同,研究节日风俗、礼仪文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节日氛围,同时也有利于美术作品的创作。

(三)道德亲情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节日经历长期积淀,逐渐积累了丰富的道德内涵,且德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基石。传统节日中的道德亲情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生活,于传统节日观美景、尝美食、行美仪,是一个温馨而浪漫的选择,也能对家族未来产生深刻而又长远的影响。如春节贴福字是对生活的美好祝愿,端午节包粽子是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宣扬……大家熟知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开头便扣住题目,描写自己独自在他乡生活的孤独和寂寥,尤其是在过节时,佳节良辰更是加倍思念亲人。此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亲情”的渴望,想起远在家乡的兄弟也会在重阳节登高时怀念起自己。短短四句诗,含蓄深沉,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所以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也是有效的德育,与美术、劳动教育渗透融合,使“美劳共生”的教育融合更加丰满。

将以上三方面文化资源与美术、劳动教育相互渗透,为学生提供了文化背景和参考资源,为提升学生的审美力与文化综合素养创造了良好的发挥空间。

二、发现传统节日文化“美劳共生”的教育价值

(一)顺应课程整合的教育改革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具体目标中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美育和劳育的融合,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整合、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整合、资源的整合以及学习方式的整合。比如,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它属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从学情分析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都有亲身体会;从美术学科特点分析,月饼上的纹样精美、花样众多、文字寓意吉祥,学生可以使用橡皮泥制作劳动学科掌握的月饼技法;从劳动学科分析,学习制作月饼相应的技法的同时,又可以结合美术学科的学习,尝试刻制月饼模具纹样,制作出更加有新意的月饼。从中不难看出,学科融合有利于优化和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使教学活动更有深度。

(二)丰富美术与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其中内含很多优秀的文艺精华和劳动品质。春节赞天地之化育,中秋报四时之恩赐,端午感先贤之圣德,清明念祖先之恩德,重阳孝亲人之大恩,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深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从古至今在众多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民间劳作中都多有体现。古人云“晴耕雨读”,即晴天下地耕种,雨天在家读书,反映出一种惬意的田园劳作生活景象;又如年画色彩鲜艳、造型夸张,有装饰环境的作用,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美好愿望,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南朝梁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这些充足的历史史料都为“美劳共生”的教育融合提供了实践支撑。目前,新版课程标准已颁布,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特色校本课程,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美术和劳动课程,可以更好地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国之瑰宝,寄托了中国人民深厚的情感。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节日热闹开心的气氛、温馨有爱的团聚、庄严肃穆的祭扫都蕴含着积极乐观、团结友爱、讲信修睦的情感,教师让学生接触这些丰富的情感信息,有助于开展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人、热爱自己的积极情感,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质。学校在开展美术和劳动教育过程中,可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不同层次的“美劳”实践课程,例如包饺子、做月饼、包粽子、快乐耕种等,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技法,同时提升艺术美感;结合美术课程以绘制思维导图、手抄报等形式分享劳动感受和经验;利用学校宣传栏、公众号营造节日文化氛围,宣传中国传统节日的“美”与“劳”,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与理解。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日常式的转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逐渐沉淀为学生“日用而不觉”的精神追求。

三、探索节日文化“美劳共生”的教育融合途径

(一)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美与劳”的经典

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盆内,发现了绘画技法单一朴拙的人物作品,真实地描绘出了史前黄河流域先民生活、劳作的身影,说明“美与劳”自古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传统节日流传至今,经典永存,就如一本神奇的百科全书,蕴含着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不断发掘其中特有的节日文化奥秘,并对文化习俗加以传承。比如春节年夜饭、剪窗花、贴年画、压岁钱、包饺子,元宵节做花灯、猜灯谜、包汤圆,清明节寄哀思、踏青、做青团,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做香囊,中秋节赏明月、品桂花酒、吃月饼,重阳节登高望远、敬老爱老、做重阳糕,还有二十四节气与民间劳作息息相关,这些节日中的“美”与“劳”不曾分开,更承载着世世代代人民的生活辛劳与生存希望,无疑为学校劳动教育和美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以端午节为例,包粽子、做香囊是一种劳动技能,在美术教学中也有手工制作课程,包粽子、做香囊一样可以做,都是手工活儿,但劳动更强调技法,美术则更偏重美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二者融合,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十分喜欢动手项目,如果学校有条件,也可开设剪刻、印染、拓印、编织等艺术和劳动门类的传统项目课程。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学校美术和劳动课程中,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虽然中国传统节日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但节日文化中的意象、意境和意蕴之美有时很含蓄,学生对制作技法并不熟悉,都需要慢慢品味。对小学生而言,感受节日的美可以观看纪录片或实地探访直观获取,如过年时节徐州的户部山、回龙窝张灯结彩,学生便可前去参观;感受劳动的美可以通过观摩体验传统劳作的过程去触动,如学校里的“开心农场”“水培乐园”……都可以为学生提供研学地点。

(二)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美与劳”的形式

“我们有个小农场!”这是学校每一届三年级学生的劳动口号。学校在操场的北面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创设田园式劳作场所,一到课余时间,学生便会跑到他们班级的“责任田”去劳动,观察农作物的变化。其实设置这个小农场就是想让学生根据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开展适合的农事劳作,如蔬菜种植、水果种植、谷物种植等。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采摘、制作美食,在劳动的同时还不忘美化自己的小田地,给每块种植的区域都制作一块漂亮的指示牌、给周围的栅栏围上拉花,每一个劳作时段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每一个劳作的瞬间都是学生真实体验的审美过程。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有的“美劳”课程更适合在室内开展。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同样需要注重形式新颖,可以以直观的视频为载体,配以适合的语言介绍,全方位展现节日的民俗文化。春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教室作为“家”,给学生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扫房子”“剪窗花”“贴春联”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春节节日符号,也能在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考虑将美育、劳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特点设计不同年级段家庭美育劳育清单,也鼓励家庭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清单,以此来引导学生和家长一起选择美术或劳动项目开展实施。在家长的指导、监督、鼓励与陪伴下,学生以打卡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学习轨迹、上传活动照片,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美劳共生”教育更加丰盈充实。

(三)点燃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美与劳”的生命

教育最好的模样是唤醒学生对美的渴望。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美”与“劳”为切入口,促进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以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学实施路径,加强学生学习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美育和劳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传统美,这种美的浸润虽然不一定显现在日常生活中,却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融入学生的心中,教师只有不断唤醒学生对美的渴望,才有教育中不竭的动力。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记录的便是元宵节的花市被灯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至今仍保留着赏花灯的习俗,其中萝卜灯是独具特色的一种花灯,萝卜灯不仅好看,绿色环保,而且饱含祝福,把做完的萝卜灯放在房屋门前两侧寓意心明眼亮,不生疾病,也代表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元宵节教师就可以设计“萝卜灯”的“美劳”融合课程,从认识萝卜、品尝萝卜开始,到洗净萝卜截成两段,再挖出内瓤做成灯碗状,灯碗外面雕刻美丽的图案花纹和吉祥文字,最后点燃蜡烛放在萝卜里,就成了萝卜灯。这一盏萝卜灯不仅包含了劳动的体验、美术的装饰,还有文化的渗透,玉润生辉的萝卜灯点燃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劳共生”让学生在学科融合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通过各感官攒聚美的体验,发现劳动的快乐与技能,促进劳动能力的养成,提升对美的感受力与创造力。

四、结语

教育需要回归生活的本质,教师关注学生身边的生活,才能引导学生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教师通过美育和劳育相融合,促使学生体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育人观,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通过学生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递到家庭,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劳动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