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度学习发生,让核心素养落地
——精准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以“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为例

2023-02-11 10:19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林柳娴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7期
关键词:精准情境素养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林柳娴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是传递者,学生是接受者。但是,随着信息时代来临,知识来源途径趋于多元化、多维化,面对“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知识获取的便捷性,若教学还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为手段的表层学习,则不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价值和意义的体会。因此让学习发生在心灵深处迫在眉睫。

一、什么是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的含义

如何让学习发生在心灵深处,郭华在《深度学习及其意义》中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因此,深度学习应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强调发展的学习。要求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深刻而健康的身心、高水平的文化修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其目的在于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二)深度学习的方法

郭华指出从深度学习的特征出发,应考虑处理好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价值与评价四对关系。

因此,促使深度学习发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编制有意义的结构化教学材料。教学内容应包含知识丰富的形成过程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材料,因此相关人员需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结构化的处理。二是精准设计教学过程。教师针对所设计的课时和授课空间,有计划处理丰富而复杂的教学环节。三是创设平等、宽松、合作、安全的活动氛围。教师通过营造宽松、互动感强的课堂氛围,充分给予学生表达意见、表现自我的机会,确保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四是教师设计可操作性的过程性评价,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与改进。教学过程是复杂多变的,这就需要教师应建立清晰、精准的评价意识、评价方案,及时评判学生行为和学习效果,并依据这些信息对教学做进一步的调整。

二、打牢课堂教学设计精准化的根基

国家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作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标志性工程,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目标追求。而通过精准的课堂教学设计来践行深度学习理念,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计精准化

精准教学是林斯利于20世纪60年代根据斯金纳(Skinner)的行为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设计测量过程来追踪学生的学习表现并提供数据决策支持,以便“将科学放在学生和教师的手中”。后来,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在精准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精准设计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与形式、精准测量学习表现并精准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可度量、可调控等精准要求,实现班级内授课的差异化教学。

精准教学中的精准包括了教师教学、教研的精准和学生学习的精准。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大数据对学生学习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聚焦课堂教学价值,在课堂教学环节实现精心设计,从而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把控教学、教研重难点,达到对学生学情的精准把握,以提升教师自身教学效率与质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二)实现课堂设计精准化必要性

学习应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场智慧之旅。旅程的终点不是让学生获得一些零散、呆板、无用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积极、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维果茨基认为:“即使是形成习惯的练习也需要内心的满足才能完成。”因此,学习要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学习,应与个人经验、内心感受、思想水平及想象力发生密切的关联,才能使学习者真正作为主体主动地、积极地展开学习活动,即学习发生在心灵深处,深在知识系统结构,深在教学规律,从而真正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与成长,落实核心素养。

要想让学习发生在心灵深处,让核心素养真实落地,主渠道应在课堂教学的精准设计。《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把握与精准化设计,实现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整体性推进。

三、课堂教学设计精准化的实现途径

在通用技术课堂实践中,要想做到对课堂教学的精准设计,需要处理好四方面的要点,下面围绕课例“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进行阐述。

(一)处理好学生已有经验与待建构知识的关系

布鲁纳认为,教学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应是零散的、碎片式的,而是有逻辑的、有结构的、有体系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当前的学习活动去联想、调动、激活以往的经验,以融会贯通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与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关联,可以是设计认知冲突,抑或建立与最近发展区的联动。

以“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一课为例。学生容易对技术试验概念和科学实验概念混淆不清,因此在处理该环节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与高中阶段参与过的科学性实验进行联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中树立技术试验的概念,从而自主辨析与科学实验的区别;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技术试验方法的类型和应用场合时,教师创设情境,利用新奇产品的强度探究引发学生主动自发设计技术试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试验方法,从而理解试验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

(二)处理好学生活动主体性和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通用技术课程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有“活动”作为载体,师生通过亲历活动促成知识和素养的发现、形成、发展和应用。但在实际活动过程中,许多教师仅仅关注场面的热闹,活动设计不当或是活动过程整体把控能力不足,使得教学进程失控,活动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为使课堂活动在确保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下,关注学生基本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实质性发展,应通过精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精准关注学生活动的细节环节,从而保证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主体性和教学有效性的兼顾。

以“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一课为例,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卡纸造型与承重能力的探究试验”以小组合作模式进行,不同小组进行了准确的编号,教师活动前对小组成员进行了精确的分工,对试验要求进行了精确的规定,对试验方案进行了分层设计:基础性试验面向全体学生,创新设计试验面向思维较为发散,动手能力较强的小组。小组现场活动细节通过拍照的方式在白板上同步呈现,以此控制操作进度并规范操作行为;针对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在活动设计时有所预判,对可能所涉及试验中的问题应在试验过程中妥善引导并在试验总结中体现;设计技术试验报告框架,要求学生将试验过程和结果数据以技术试验报告的形式体现,也为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提供成果基础;所设计的试验结论探究应具有导向性,引导学生核心素养和试验态度的养成。

(三)处理好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技术案例情境化

让学习发生在心灵深处的教学要求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的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设计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瑞典学者马飞龙也指出:“学习结果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组织(即教学内容知识),有较大的关系。最关键的是教师对教学中相同点与不同点、变与不变的内容的呈现和处理。”通用技术学科具有高度情境化的特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精细地设计让学生可以亲身体会的情境,即对技术案例进行情境化处理。情境化处理是应用理论对案例情境解释和分析的过程,以理论为逻辑起点,在理论框架下建立情境模型,并针对要素进行抽提,分析要素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呈现形式进行再加工。

以“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一课为例,教师应对“儿童安全座椅碰撞试验”这一技术案例进行情境化处理,以问题导向的形式体现知识的关键节点,在情境中完成学生的思考和操作。教师围绕“儿童安全座椅碰撞试验”这一技术案例,设计了“选购儿童安全座椅”、发现“安全认证标志”,引导学生认识技术试验;设计了问题“除了视频中的儿童安全座椅碰撞方式还需要其他哪些碰撞才足以说明安全座椅的安全性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全面地再现现实情境的试验方法;设计问题“模拟碰撞的局限性”引导学生认识虚拟试验的优势;设计导学案“多款儿童安全座椅的试验过程,数据分析和试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多款座椅对比需进行控制条件的比较试验等;设计“角色扮演”,让学生以厂家代表的身份通过对比改进不合格儿童安全座椅,预判学生将提出借鉴五星安全座椅的优点来改进,引导学生考虑不同产品之间的技术能否相互转化运用,使学生认识移植试验法的必要性。通过技术案例的情境化处理,教师将知识点包含在几个关键节点中,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体验、内化知识。

(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精准设计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回答的是教学的终极目的与意义的问题,即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以人的成长为旨归。“让深度学习发生”深在何处,深往何方,需要有精准的评价方式来检验教学有效性,防止教学低效空转。深度学习理论中,教学的评价是萦绕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所有活动中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有助于学生自觉发展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学评价不应是简单的定性,而应当依据课程标准将评价精准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同时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反应有所预判,并针对这些预判进行评价的设计。

以“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一课为例,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并撰写试验报告,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创新设计、工程思维等核心素养。基于此,教师在本节课课堂设计设计如下评价环节:在对小板凳进行强度试验的环节,在肯定学生试验方案的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要加快呈现试验效果应采取什么方式,从而使学生认识强化试验法及其特点;课堂试验活动以试验报告为载体,为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提供基础;预判学生在同样的方案试验下承重效果之间的差异,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技术试验态度;预判学生在创新设计方案中试验效果不佳,鼓励学生树立敢于直面失败的技术试验态度。

四、结语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精准设计围绕技术案例及其相关理论来建立情境化课堂,注重建构学生以往的经验与所要学习知识的关联性,精准关注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评价依据,在情境设计中体现知识的关键节点,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主动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的成长从“提高解题能力”,转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转向“提高做事的能力”,让学习发生在学生心灵深处,使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真实落地,践行价值观与能力并重的育人理念。

猜你喜欢
精准情境素养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