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2023-02-20 20:54周金星
关键词:办学维度体系

周金星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湖南 长沙 410100)

我国高职院校评价工作日益科学化,并对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职院校评价体系是以高等职业院校为整体评价对象,以高职院校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的各个要素,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评价内容,并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最终促进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竞争力。

1 构建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意义

首先,构建高职院校评价体系是深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难点的有效方式。在面向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改革中,高职院校应当站在致力于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的维度,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完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做职业教育评价的革新者。其次,构建高职院校评价体系是教育资源良性发展,优化教育系统结构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保障。最后,高职院校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找准发展定位,把好发展脉搏,增强教育适应性的根本需求。“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因此,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准确性,有助于高职院校不断发现和解决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高职院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评价还存在院校自主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信息化评价手段缺乏和评价结果运用不足等问题。“推进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必然需要反思现有质量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确保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能够承担新时代使命任务,更好地服务于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具体实践。”[2]

2.1 缺乏完善的院校自主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的评价大多还是以各级教育行政单位的评价为主,如全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教育事业综合统计、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国家级和省级“双高计划”这四种最具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评价。其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评价的核心在专业质量、课程质量和教学工作质量等方面。2022 年,教育部推出的新版高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涵盖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专业课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生情况、产教融合、科研服务、就业情况、经费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评价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国家统计需要推行的高职院校评价,主要用于评价学校事业发展情况,主要包括学校基本情况、班级数、学生数、教职工数、校舍、资产和基本建设投资等方面。年度质量报告是高职院校对自身办学情况的诊断,从学生就业、多方满意度、课程资源、国际影响、服务贡献等方面展开院校自我评价。而“双高计划”是教育部门对符合“双高计划”条件的高职院校展开的多方位评价,它通常更聚焦于高职院校在加强党的领导、建设德技并修育人体系、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推进专业集群发展、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评价。可见,高职院校的评价大多是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的评价,“对学生的综合性成长关注度不够,对用人单位的评价采信不足,对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需求认识不够”[3],而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内在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同时,面向高职院校的各类评价在评价指标、评价时间等方面存在着交叉重叠,且各评价系统又各自独立等情况。这使得各高职院校常常疲于应对各种评价工作,缺乏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院校自主评价的内生动力。

2.2 缺乏有效的信息化评价手段

信息化技术是高职院校评价体系高效运转的保障。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在不断地升级,但仍与院校层面上的综合性评价需求不相适应。第一,高职院校在强化各项业务的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忽略了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设计,未能从院校层面进行整体规划,统一标准,打破各业务系统间的壁垒。目前,“各业务系统基本上是独立运行的,这就形成了大片数据孤岛,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实时共享”[4]。第二,高职院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及其财力水平也制约着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而影响着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第三,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才的缺失进一步阻碍了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信息化评价手段,未能做好院校评价的信息化整体布局,难以全面、准确地开展院校评价。

2.3 评价结果运用不足

从高职院校评价结果的运用来看,人才培养状态评价主要应用于院校建设项目或为院校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如2019 年国家第一批“双高计划”的部分申报数据就取自于人才培养状态评价;教育事业统计评价主要用于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监测和教育统计年报编制;年度质量报告主要用于对社会发布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双高计划”下的院校评价主要用于“双高计划”的年度评价、中期评价和期满考核。这些来自于高职院校的外部评价指标相互重叠,给高职院校评价增加了许多重复工作,耗费了高职院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通过以上评价,高职院校虽然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但是,这种向外提供评价结果的方式,却在向内的评价应用上十分有限。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自身的评价体系,通过院校评价,让评价结果为上级主管部门、高职院校自身、第三方评价机构、行业企业以及家长学生等服务。

3 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发展方向

鉴于院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深刻领会国家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精神,切实构建符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适应多个评价主体需求的可视化的高职院校动态评价体系。“一中心三维度多模块”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可以较好地解决高职院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为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思路。“一中心”是指建立一个数据中心,以满足多元评价主体的需求;“三维度”是指从教育行政部门维度、高职院校维度、社会维度分析和应用评价结果,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多模块”是指构建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高职院校评价的内容。

3.1 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对应“一中心三维度多模块”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中的“多模块”,也是高职院校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由模块化的一级指标、由评价要素构成的二级指标和由评价监测点组成的三级指标共同构成。高职院校在设置院校评价指标时,一方面,要从院校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将高职院校的特色与亮点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不仅要突出院校的办学特色,更要注重评价指标的合理性。“指标必须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状况或高质量发展中某一方面或特征的状况,在客观反映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确保整个指标体系科学且精简。”[5]

基于此,高职院校评价指标可以设置院校思想政治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模块作为一级指标,下设各评价要素(二级指标)和各评价监测点(三级指标)。例如,持续发展模块包含办学条件、学校治理能力、办学影响力、信息化水平、教育国际化发展等要素,下设基本办学条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价值体系、制度建设、学校排名、获奖荣誉、教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职业院校“引进来”、职业院校“走出去”等评价监测点。这五个模块基本上涵盖了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综合实力的各个方面,搭建了较为系统的高职院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2 借助信息化评价手段,实现全过程评价

信息化是“一中心三维度多模块”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中的“一中心”,也是实现高职院校评价体系运行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展开数据治理服务,充分挖掘数据,建立一个高效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具备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交换与数据处理等基本功能”[6],为高职院校评价提供各项数据支持。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存储仓库,通过数据治理,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各项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和数据共享的问题,避免各职能部门因为各种工作需要,频繁地重复采集数据,加班加点收集数据的情况。高职院校通过数据中心实现无感式、伴随式数据采集的信息化评价方式,开展全过程、全要素的评价,同时,还可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教育事业综合统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双高计划”等多头评价工作。

3.3 面向“三维度”的评价结果可视化应用

“三维度”指的是高职院校评价中的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和社会第三方这三个评价维度。一是教育行政部门维度。面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办学整体实力和发展前景,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同时,该评价结果也有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现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二是高职院校维度。高职院校评价体系需立足于院校自身的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贴近专业特色,对照办学目标进行自我评价。院校维度的评价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教学过程评价,即时获取师生数据画像,实现教学评价标准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数字化升级。”[7]同时,评价结果也能及时预警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办学质量。三是社会第三方维度。“职业教育是具有跨界属性的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行业企业的参与是职业教育评价的重要特点。”[8]面向学生、家长、企业、行业等社会第三方维度的评价,是高职院校对外扩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展示办学优势的重要窗口,也是高职院校增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有力推手。

高职院校评价围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维度、高职院校维度、社会第三方维度展开,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直观的可视化形式呈现其评价结果。以湖南A 高职院校为例,通过A校与当地办学规模相当的其他8 所高职院校进行评价数据对比分析,A 校的办学情况以及各项评价指标可一目了然。A 校的在校生有11 089人,在9 所高职院校中学生规模处于中低水平;生均校内实践工位数为0.61 个/生,基本上达到了平均水平;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之比为62.79%,低于平均百分比;生师比则大大超过了平均生师比。可见,A 校生师比偏高,但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比例偏低。因此,A 校可以通过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结构。

基于“一中心三维度五模块”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赋能下,高职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建立全面的、科学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一次尝试,也是理顺高职院校发展脉络,积聚优势资源,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办学维度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人生三维度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