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2023-02-24 21:14胡湘永
关键词:教师队伍思政课程

胡湘永

(南京理工大学 党委巡察工作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94)

教育部在2020年出台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要求,高校要按照不低于1:35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政课)教师岗位,并围绕“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总要求,聚焦建好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学生受西方社会与文化思潮影响巨大,高校思政工作的复杂性日趋提升,同时,思政课教师“多而不优、多而不强”的内部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针对这些新形势与新挑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要以“六个要”的总要求作为根本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着“知、懂、信、研、行”的全链条作为中心主轴,坚持问题导向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推动形成思政教育学科优选、优育、优用的人才成长机制,持续提升队伍建设质量和能力水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水准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突出建设具有高度政治性、专业性、创造性、能够“育人铸魂”的高素质队伍,是国家和全社会对于思政课教师这一群体的共同期待。另一方面,切实提高自身职业胜任力,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应有之义。这种外在与内在的共同期待,形成了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强大时代驱动力,也更彰显了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新要求。

1.外在推动力方面。归根结底是时代赋予了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强大驱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党和国家对这支队伍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在政策驱动层面,是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要求。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提出对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要“配齐建强”;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中则提出,要推动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与平衡发展,努力造就思政课领域的“名师大家”“领军人才”“教学骨干”。这些政策文件都凸显了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学识扎实、教学精湛、素质过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在战略驱动层面,是强化高校思政课课程地位的要求。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潮既有着相互之间的交流交融,同时也日趋激烈交锋,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十分巨大。而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质量如何就是一个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思政课教师应当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全局出发,立足民族复兴的宏大视角,勇担职责使命,这就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大战略内驱力。在评价驱动层面,是做好教学科研质量监管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质量与科研贡献上的考核与评价是一个多元化的机制,能够很好地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指标是一个多要素的复杂系统,一般包括有学历层次、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成效、学生评价等方面。教学与科研两大评价主轴上的量化考核情况,在客观上能够形成一种外在推动力,有效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提升学历层次、做好科研攻关、投身社会服务等方面展现更多作为,从而为持续拓宽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提供充足的激励与支持。

2.内在推动力方面。归根结底是思政课教师群体自我价值追求的强大驱动力。胜任力是一个人承担岗位职责的综合能力,一般包括着学识、技能、价值观、成就动机等元素,在具体工作中表现为对于职业的驾驭能力,同时胜任力中也包含着对于职业理想的追求。[2]在成就驱动层面,是自我特质与社会角色间的契合。自我特质是个人心理特征上典型性与稳定性的总体表现,具体包括着体质、气质、人格、性格等先天性要素,也体现为个人的动机、兴趣、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逐渐塑造的个性特征。从遗传学的角度说,个人的先天禀赋几乎难以改变,其自身的个性特点一旦确立,便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这些是决定和影响一个人胜任力水平的底层要素。职业探索与选择的过程,是个人逐渐进行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个人结合自身特点禀赋找寻并尊重先天特点的过程,这一个过程与自我的社会角色具有高度的匹配性。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自我认识过程中的意念内省与精神觉察。在价值驱动层面,是自我实现与社会认可的契合。根据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们对于需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生活中的终极愿景,人人都极度渴望自身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自我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认可。思政课教师将自身理性认同和情感共鸣,通过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实践有效落地,在完整的互动链条中实现自身政治认同的有效提升,满足了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共同发展。在使命驱动层面,是自我超越与境界升华的契合。人类总是对于人生的意义有着永恒不变的探寻追求,唯有树立更高的理想信念、肩负更加重大使命,才能更好激发个人的内在潜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超人本心理学”理论中指出,人们的追求如果无法超越小我的境界,那就可能会迷失在追求狭隘幸福的自我小天地之中,一旦走向极端,便会充满绝望与冷漠。因此,人们就需要大于自身的某种力量作为敬畏的对象,这就是使命。当人的使命意识觉醒时,就将会进入“无我”的大境界,从而实现自我超越。[3]因此,对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需要和追求,可以说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提升的内生驱动力。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呈现的新特点

1.高校思政课教师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紧密跟随教学信息化转型的需求,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调整优化。在这个背景下,高水平的数字素养成为衡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4]信息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精湛的信息技术能力,以有效地应对教育环境的变化。在这方面,新任思政课教师在精准的思政实践中,已展现出出色的信息技术素养。他们在信息的采集整合、分析处理和综合运用等方面展现出较高的能力水平。这些教师不仅熟悉数字获取和数字交流,还能够娴熟地将数字资源转化为有益的教学内容,赋予数字化的资源以实际的教育价值。此外,他们对于个性化教学和智慧化课堂等全新的思政课教育模式具有深刻的认知,能够迅速掌握并熟练应用这些新兴教学方法。

2.高校思政课教师擅长进行学理性阐释。高校在思政课教师选聘准入的标准设置上都结合自身实际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高职院校以硕士研究生学历为准入标准,大部分本科院校则以博士研究生学历为准入标准,而一些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甚至要求入职者具备博士后研究经历。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呈现的高学历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政课教师在学术研究和造诣方面精深程度的提升,体现了在自身专业领域内的学理性分析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能够深入阐释和解析领域内的诸多问题。

3.高校思政课教师善于运用流行性话语。当前,我国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年轻化已经成为新任思政课教师群体的鲜明特点和队伍发展新状态。这些新任思政课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多元数字媒介,例如微博、微信、B站、抖音、快手等,即能够灵活地运用青年群体偏好的具有“新、变、简、快”特征的网络语言。这种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自身对青年群体话语的运用能力,并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

4.高校思政课教师擅长敏锐把握时事热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受高学历化、年轻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学成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知识视野、专业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更加广泛开阔。他们热衷于关注了解国内外时事热点和重大事件,为思政课知识点的创新讲授研究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并对教学实效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将“伟大建党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等核心内容融入所授课程,将“新冠疫情”“俄乌战争”等国际热点时事融入到教学当中。在凸显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过程中,这些能力的运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存在的不足

1.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有待提升。一是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教学内容转化的挑战。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供需匹配的视角来理解,即教育者致力于传授教育信息,以满足受教育者在精神发展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要符合时代的期盼和要求,培养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时代栋梁之才。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着重要的困境,就是受专业学科研究模式的影响,难以将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有效转化为适用于课堂的教学内容。这个现象不仅在思想政治学科背景的教师中有所体现,在非思想政治学科背景的教师中同样也存在。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都包含和蕴藏着价值引导和知识内化的显著特点。通过深入的逻辑引导,学生可以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辨方式审视国家建设发展的伟大成就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从而激励他们将个人理想抱负自觉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中。这不仅是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契合思政课独特的塑造学生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文化自觉的培养目标。然而,思政课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即如何将教材中的文字信息和价值观内容转化为具有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全面展示教学内容的政治性、目的性、时代性和前瞻性。二是随着高学历化趋势的兴起,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片面专注于自身的研究领域。然而,当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知识体系出现了狭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未能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其次,在新任教师中,即那些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与思政课教学需求相符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这导致能够精准对接思政课教学需求的教师数量不足。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即面对“宽口径、严基础”的思政理论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大部分教师处于偏差和落差的困境。这意味着,虽然要求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的通识性培养方面有所准备和储备,但他们在实际情况下存在明显不足,使得自身的知识未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系统性。同时,思政课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导向性和多领域信息集成的系统性。然而,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过于专注于自身研究方向,导致他们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储备不足,与思政课程的基本需求不相匹配。三是在一些思政课教师中,存在着因缺乏政治辨识力而导致的教学避责行为。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存在明显差异,其独特之处在于其特别强调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六个要”的核心素养,而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政治要强”。这就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应当拥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具有强烈的政治思维,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擦亮“又红又专”的政治底色,并且能够具备精准的政治辨识力,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观点。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特别是那些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的转专业或跨领域的新任思政课教师,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能会因为政治立场的界定和表达存在困难而选择回避问题,以免触及政治红线,从而产生教学避责行为。此外,部分思政课教师可能会有意回避引发广泛讨论和舆论高峰的社会热点事件和话题,或者仅限于表面涉及而不深入探讨,难以以全面透彻的说理方式回答学生的疑虑。有些思政课教师为了避免错误解读,可能只停留在概念和表面现象层面,而不去深入解析事物本质和内在逻辑,导致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

2.中青年教师学术能力弱,科研水平发展不均衡。普遍意义来讲,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能够将教学工作立足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同时要紧密关联社会生活,让学生具有代入感。作为思政工作专职工作者,要具备专业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与时俱进开展创新性研究。然而,现实中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学术水平与科研质量成果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特别是青年思政课教师受制于专业从事时间短、专业能力不足等因素,实际的科研与教学成果不足,尤其是在核心期刊、高层次学术期刊等相关学术成果稀缺,不少教师的学术成绩还停留于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教师科研成果中能够达到思政相关专著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著作仍然以普通省刊为主。多数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课题以校级科研水平为主,能够获得省级及以上的科研成果不足。此外,思政的重点课题与项目主要集中于少数的重点院校,高校之间的科研能力与科研层次存在较大差距,思政科研发展存在明显差异性与不均衡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科研氛围不足,科研意识有待提高,相关经费支持与科研政策支持需要进一步改善与提高。

3.思政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带来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大力支持与发展,思政课目前已成为高校基础性必修课程。现实中,由于课程课时量大,面授群体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往往通过“百人同上”的大班制教学形式进行。伴随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量不断提升。鉴于思政课程具备培育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青年大学生思想养成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作用,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其期望值与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思政课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要求的最有效实践,课程的内容更新、时政的关联度以及课程重点把握等要求都有别于普通专业课程,为此需要专职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断地研究大纲要求,调整教材内容,在与时俱进的变化中开展教学活动,这些无形中给予任课教师更大压力。同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开展科研活动,努力符合职称评审要求,并要考虑家庭生活等方面需求。工作的繁重与来自其他方面的负担,都会对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对于思政课程的关注度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未能作为学科建设的突破点,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科研课题与项目申报、职级与职称评定、教师待遇提升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实际需求都未能够及时关注,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自我认同度受到极大的损伤。个别教师产生了自我边缘化的错误认知。少部分教师忽视思政课程教学质量,轻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职业态度需要进一步端正。此外,思政课程的理论性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的知识创收能力与创收方式少于其他类型教师。工作量激增的压力,职业地位的弱化,加上学术能力与科研水平等方面的不良影响,造成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尤其是人才流失问题极大影响到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与队伍稳定性。

四、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的对策与路径

1.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持续发展。优化学科发展环境,加大队伍建设力度,确保学科建设科学稳定向前发展,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水平逐步提高,积极培养教学科研骨干与团队的重要方式。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将学科建设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结合本校实际与学科建设情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将专业课程协同思政课程全面发展,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推动思政课程建设。[5]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遵照“一岗双能”“一身二任”的要求,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切实解决思政学科建设“两张皮”的问题。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想重视与管理能力,着力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素养强、科研水平高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科理论水平,要求紧贴时代要求,将人才培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高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素养,打造一支师德师风优良、业务素养较高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思政教学成效,逐步解决思政课教师存在的问题。

2.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社会地位与认可度。党和国家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提出明确要求,反映出思政课的教学特殊性以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坚守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主阵地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主流思想的重要作用,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为此,需要在全社会逐步营造和培养重视思政课程、鼓励思政课教师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逐步提升思政课与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让全社会意识到思政课程的深远意义,更好地维护思政课教师形象。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要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地位,重视一线教师的思想状况与心声诉求,积极解决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与日常生活方面的各类问题,对于特殊困难要给予更多帮助,努力为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活动、职称评选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性倾斜,理解思政课教师的不容易处,通过各方面细致周到的工作更好地解决思政课教师的“后顾之虑”,调动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热情,帮助思政课教师安心工作,找到自我归属感,引导教师更好地投身于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中。只有高校从根本上重视思政课教学与队伍建设,调动更多的人力物力,在思政学科的建设中给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更大支持,才能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稳定有序、健康发展。

3.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夯实自身理论功底,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了解和掌握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结构,从而更好地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对于教学本身,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升课程的教学吸引力,主动开展学习进修,逐步提高思政课程业务水平,积极向骨干教师与专业学者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科研水平,将自身理论研究积极转化为课程教学实践,以学生教学反馈来持续改进教学成效,也为科研实践提供更多素材,实现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反馈科研。思政课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与科研中完成知识积累,逐步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跟进党和国家的发展步伐,适应思政课程教学需求,努力提升教学能力。

4.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创新能力。高校思政课是一门涉及马克思主义完整理论体系的课程,课程内容多,知识体系广。同时,思政理论体系也在伴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与完善,思政教学内容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伴随教学实践而不断与时俱进,这无疑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不能拘泥于既定的理论框架中,应时刻充实自身知识储备,主动融入时代与国家发展实际,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创新性地提出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来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此外,创新思政课程教学,要立足于思政教学的实际需求,扎实开展教学方法与授课技能的深入探究,研究出贴近学生实际、具备更深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教学方法,让思政课程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教学成效更为明显。在创新教学方法中更多听取学生反馈,将学生满意的授课方式方法更多地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帮助思政课程更好地“入脑入心”,让受众学生做到“真听真信”。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应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主动作为,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强化教学创新意识,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新问题,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逐步总结和提出教学新思路与新观点,最终应用于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实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