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思考及启示
——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

2023-03-10 03:50邹友峰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院士

邹友峰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高度,作出的继“211”和“985”工程之后又一高等教育领域重大战略部署[1]。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等会议上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对“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战略路径进行系统深刻阐述,擘画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美好蓝图,为加快“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对标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大力度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尤其是加大基础学科、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学科布局,引导建设高校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争创一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2]。“双一流”建设提出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打破身份固化,以激发大学与学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3],既对入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提出要求,也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冲击“双一流”带来十分宝贵的发展机遇。“双一流”建设是长期推进、不断深入的内涵建设过程,对中国高等学校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二、入选“双一流”建设的地方高校分析

“双一流”建设已评选两轮,共有147所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其中双非高校(非985非211)有32所,包括第一轮25所、第二轮7所高校。

(一)入选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的情况分析

2017年9月,25所地方高校凭借突出的办学实力、鲜明的学科特色成功入选第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包括6所医学类、6所艺体类、7所行业类、3所综合类和3所特殊高校。具体如表1所示。

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实际,通过选取与学校学科相近的5所行业类高校和河南省高校河南大学进行具体分析,入选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是学科优势突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构建起以大气科学一流学科为主体,以地球科学、信息工科优势学科群为两翼,以基础学科群、支撑学科群和一流学科群为三维的“一体两翼三维”学科生态体系[4],大气科学学科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第一,在第四轮获评A+等级。南京邮电大学始终坚持走电子信息特色办学之路,逐渐发展成为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产出基地、高效能社会服务的供给基地[5]。成都理工大学是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三所地质院校之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等级,并列第四,仅次于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6]。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等级,在前三轮学科评估中也均居全国第1、第2,达到全国顶尖水平[7]。天津工业大学拥有全国仅有的3个纺织类国家重点学科之一,纺织学科也是第四轮学科评估仅有的2个A+学科之一[8]。2011年,河南大学创建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河南省在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零”的突破。

二是师资力量雄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有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6人、国家级人才117人、省部级人才500余人。南京邮电大学引进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70余人[9],尤其是在2006年引进电子学科的开拓者黄维,在2011年当选为院士。成都理工大学获国家杰青8人、优青2人等国家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208人次,柔性引进两院院士35人[10]。西南石油大学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3人,国家杰青3人、优青3人,长江学者6人[11]。天津工业大学有两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青6人等国家级杰出和领军人才60余人[12]。河南大学有专兼职院士、学部委员25人(专职5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36人[13]。

三是科研实力强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年度科研立项经费达10亿元,“天剑一号”毫米波测云雷达、国产大飞机防撞雷达等应用于国家重大科研创新项目。南京邮电大学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励,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成都理工大学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西南石油大学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653项。天津工业大学获国家科技奖14项,多项科研成果打破国际垄断,应用于疫情防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高科技产业。河南大学在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二)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的情况分析

山西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新增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14],新增建设学科必须同时符合切合急需、水平出色、整体达标的要求。对这7所高校进行具体分析,其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顶尖学术人才。2011至2021年间,两院共增选院士6轮,新增两院院士756人(不含外籍院士),其中有415位院士来自高校,包括来自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359位,其他高校仅有46人。新增“双一流”高校中,南京医科大学有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5],华南农业大学有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6]。南方科技大学有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使该校院士总数扩大至55人,其中全职院士35人[17]。

二是高水平科研成果。2016—2020年度,几所新增“双一流”高校获得国家“三大奖”成绩突出。华南农业大学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广州医科大学[18]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创新团队奖1项;山西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19];南京医科大学和湘潭大学[20]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三是顶尖学术研究成果。2021年,我国高校共在N&S发表168篇论文[21],上海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分别以9篇、6篇位列全国高校第7和第10,广州医科大学发表2篇,南京医科大学和山西大学分别发表1篇。

四是政府政策支持。2021年10月广东省印发了《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2]和《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3],一致强调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6所高水平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山西省曾提出力争在新二轮“双一流”建设中实现“保2争3”的目标[24],山西大学也是山西省发布的重要文件中反复提及、重点建设的高校。作为第二轮唯一有2个学科入选的中部地区高校山西大学,哲学学科在2016—2020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2项,在2016—2019年大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排行榜中,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并列哲学学科排名榜首,拥有全国哲学学科唯一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主持完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的郭贵春教授带领的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6年以来,山西大学的物理学科作为首席单位主持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凝聚了以中科院院士彭堃墀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级人才,有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等教科平台。

三、河南理工大学“双一流”创建现状及存在差距

河南理工大学“双一流”创建工作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以第一名成绩获评首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序列;工程学、材料科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2‰;矿业工程学科位居“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23位。引进1名欧洲科学院院士、2名国家杰青和1名外籍科学家,1人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人才资助,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1人入选中原学者,2人入选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7人入选斯坦福大学公布的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高层次人才引育实现新突破。2021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22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年度科研立项经费5.4亿元,科技创新成果再创佳绩。学校获批国家一流专业24个、国家一流课程15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等,推动“双一流”创建取得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对标“双一流”建设高校发展情况,对照地方高校入选“双一流”学科的核心发展指标,学校“双一流”创建工作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水平科研领军人才偏少

学校很多学科带头人在省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但在国家层面上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缺少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领军人物。虽然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省级中原学者培育实现新突破,1名教师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在培育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上依然任重道远。一些学科梯队结构不够合理,中青年骨干教师数量不足,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亟待加强。

(二)国家级科研平台尚未突破

目前,学校省部级科研平台种类和数量较多,但最能体现科学研究水平的国家级科研平台仅有1个省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尚未获得突破。2011年,学校获批“深井瓦斯抽采与围岩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但建设成效不够突出,还未实现获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对一流学科所属的重点实验室每年数千万元的建设经费投入,我校投入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有待提高,投入的经费不足以支撑国家级平台建设。

(三)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不强

学校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数量稳步增加,国家级重点项目在省内高校还有优势,但对标“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项目数量相对偏少,没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需要持续发力。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奖、技术发明奖尚需突破。学校一些高水平文章仅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Geoscience》等子刊上,CNS顶级期刊文章还未突破。

四、推进河南理工大学“双一流”创建的几点启示和想法

通过分析新入选的“双一流”高校情况,结合调研相关学院一流学科创建工作,本文对推进学校“双一流”创建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强化一流学科创建顶层设计

一是找准学科学习标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要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的对应学科作为标杆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要将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的对应学科作为标杆学科,紧盯标杆学科的发展动态,定期分析自身现状和存在差距,在对标中奋力争先进位。二是加强条件支持保障。在充分利用省“双一流”创建经费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力度,深化学科特区建设,既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又给予充分自主权,为一流学科创建提供更多内部保障。加大对外联络沟通力度,通过承办或参加会议、拜访专家、学术交流等方式,掌握安全、测绘学科的发展动态,为一流学科创建获得更多外部资源支持。三是完善学部运行机制。尽快出台学部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学部、学科、学院之间关系、厘清职责,充分发挥2个学部在“双一流”创建、学科融合发展、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协同作用。四是打造优势学科体系。建立以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为主体,以矿业工程、地质工程、计算机、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等学科为支撑的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健全一流学科创建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两个学部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凝全校之心、集全校之智、举全校之力推进一流学科创建工作,在创建周期内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力争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处于全国学科评估前10%、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进入前20%。

(二)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

一是围绕学科方向引进领军人才。紧盯创建学科发展方向的领军人才,深入了解其学历背景、研究成果、发展潜力等情况,对有意向的或通过做工作有意向为学校工作的,综合运用薪资待遇、母校情怀、故土乡情、工作氛围和发展环境等条件吸引人才、招徕人才,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千方百计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二是深挖现有潜力人才,培育高层次人才。客观分析现有人才现状、学科发展契合度、科研成果、发展潜力等情况,选拔一批有望冲击国家级人才的潜力人才,给予其团队、平台、经费等方面支持,努力营造最优育才环境。

(三)全力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集中力量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加强协同创新,联合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联盟、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共同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支持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获批建设“深部资源开采复合动力灾害防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尽早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突破。二是打造郑州高等研究院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动郑州高等研究院挂牌运行,围绕测绘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创建,结合郑州市医疗保障服务、子女教育等引才优惠政策,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用好用活现有人才,组建一流创新团队,充分发挥研究院科研优势和区位优势,瞄准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高层次人才汇聚基地。三是抢抓省部共建平台建设机遇。加快推进省部共建工作,积极争取应急管理部从国家层面给予支持,把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等平台纳入国家应急创新体系,在科研平台上获得更多国家资源支持。深入推进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战略合作,发挥双方资源互补优势,组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联盟”,共建国家矿山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平台,共同培育国家级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平台,共同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为学校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提供支撑。

(四)努力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

一是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立足能源安全领域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时空大数据处理、空间治理与智慧城市建设、应急测绘保障中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重大基础研究、高端技术和行业区域共性、关键技术等领域,以“安全+应急”“测绘+应急”“智慧应急”为引领,培育安全、测绘、应急等学科交叉新优势,破解煤层气高效开发、重大灾害防控与应急处置等重大难题,重点培育高水平、有影响的大项目、大成果。二是持续开展国家奖申报及培育。紧盯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需求,组织基础较好的科技成果申报国家三大奖,同时启动下一轮国家奖种子项目的培育工作,力争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同时,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上下功夫,大力支持教师出国(境)进修访学、学术交流,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促进与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制定措施激发其发表顶级文章的积极性,尽早在CNS等顶级期刊文章发表上取得突破。

五、结 语

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是当前我国众多高校的奋斗目标。“双一流”建设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遴选机制,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与努力方向。地方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创建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国家相关指导性文件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找准自身定位,注重培育优势学科体系,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加强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努力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力争早日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为我国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院士速递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