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内在逻辑及教学价值

2023-03-13 07:45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政治性思政课统一

王 晓 漪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12)

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坚持“八个相统一”立足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时代性与发展性,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政治高度,从新时代思政课的实践深度,系统地阐述了教师、学生、教材(课程)三大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处理上述辩证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遵循。

一、高校思政课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内在逻辑

(一)坚持“八个相统一”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的重要前提

处理教学与教材的关系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每个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更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前提。在这个环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正确地将教材体系的知识、观念与思想转化成符合学生知识层次、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的教学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必须运用扎实的专业与教学知识,科学地解决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理性与感性相融度问题,处理好理论把握与教学阐述之间的关系。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思想,为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提供了原则与依据。

1.坚持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价值性”和“建设性”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铸魂育人,即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具有家国情怀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栋梁之才。这一目标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在促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时,必须坚持“政治性”“价值性”和“建设性”;必须立足于教材的严肃性、权威性与专业性,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化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认识人生社会、家国天下。

2.处理好“学理性”“知识性”和“批判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为了达成“政治性”“价值性”和“建设性”的教学实效,思政教师需要处理好“学理性”“知识性”和“批判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和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就教材、教学内容而言,思政课的“政治性”“价值性”“建设性”与“学理性”“知识性”“批判性”是相辅相承、有机统一的。没有学理性的政治性,与没有知识性的价值性、没有批判性的建设性一样,既没有生命力也没有说服力,既不能解释世界更不能改造世界,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天国而非人间。反之亦然。

因此,在教学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以“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为基础与前提的。“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对“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具体的系统陈述,“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对“坚持政治性和理性相统一”的现实问题的科学剖析。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必须通过严格科学的学理展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独断,更不能武断,必须尊重规律、遵循学理,以理服人”[2]。这个学理本身应该是具有政治性、价值性、建设性的思政课学理,而不是其他学科的学理。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时,必须对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视野要广的要求,以系统科学、有说服力的教学体系讲清教材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要在严谨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社会、人生、国家、民族的具有价值导向性的理论与观点;要在回应学生质疑、剖析社会现象、批判各种错误或非主流观点思潮时,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讲透马克思主义、讲好中国故事。

(二)坚持“八个相统一”是教与学和谐优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互动的矛盾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3]133。思政课里的这一矛盾主要体现为学情与教情的差异、受动与能动的差异。学情与教情的差异主要是任课教师的知识阅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之间的现实差异。受动与能动的差异则表现为教师理解的教学是学生受动的(即我来讲,你来听),而学生面对的教学则是能动的(即你在讲,我不一定听)。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则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1.主导性、灌输性与理论性是教的基本要求 任何教学必然是师者授业传道。无论什么样的业与道,定然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不论什么样的传与授,学生的“学”首先是受动的,是接受“教”的灌输引导。因此,否认主导性、灌输性与理论性,实际上就否认了教学的逻辑前提,解构了教学的整体性与目的性;同样,也会模糊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界线,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2.主体性、启发性与实践性是学的根本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受动方”,学生并不是机械的受体,而是具有能动意识的现实的个人,是学习的主人,会能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引导。在能动接受过程中,学生会接受认同和内化,也会产生疑问与抗拒。这种具有主体性特征的“接受机能”从根本上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尊重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回应学生的现实需求,做好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相比,思政课的可接受性强。但是要将知识内化成为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价值,仅靠知识的单向灌输告知是不能完成的。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对于问题的探索和探索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促成了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的过程[4]97。因此,“思政课教师不能再简单地告诉学生可以想什么、应该想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5]8,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注重教育的启发性与实践性,“让学生在丰富多样和真实可感的场景与环境中,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感悟课堂讲授的知识”[5]8,达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

3.“主导性、灌输性、理论性”和“主体性、启发性、实践性”是教与学矛盾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坚持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就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师要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以忠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以正确的教学导向来传道授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阐述能力、辨析说理能力、教学艺术能力、现代教学技术运用能力等,以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与思想性、亲和力与针对性;必须克服“单向投注”的灌输方式[6]151,建立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交流模式,使教学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灌输性与启发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和谐优化的教学。

(三)坚持“八个相统一”是构筑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实践原则

教材(课程)是教学的中介,是学生学习知识与能力、提高品德的基础。学生与教材(课程)是已知与未知、社会经验与学生个人经验的矛盾关系,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打造思政金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教材(课程)本身而言,“05方案”规定本科高校思政课由四门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课以及实践教学组成。“05方案”“按理论原理、原理发展、原理应用三个层次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7]100,规定了学时与学分、教学要求、师资配备、组织方式及领导责任等,从内容、途径、制度等方面保障了对大学生所进行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因此,思政课教学要统一教学目标、教材使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教学活动的各方面。这是统一性原则的根本要求。坚持统一性原则实质就是坚持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价值性和建设性”。但是,统一性原则不是机械的静止的统一性,是灵活运用于教学中的有机的运动的统一,这种运动的统一具体体现为学情的多样性。因此,思政课面临如何处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为了达成二者的和谐统一,思政课要依据教学规律与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方面、多样化的求知需要,寻找学生认知结构与教学知识的发展点、学生情感态度与教材内容的共鸣点、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学体系的契合点,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建立相对稳定、合理开放的课程体系。

构建这样一个课程体系,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课程。锻造一个人的灵魂与思想,离不开全方位、多因素的现实生活全领域的影响与作用,离不开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仅靠思政课教学计划里规定的课程学时是不够的。校园文化与环境的呈现、其他专业类课程、教学服务管理的理念与方式、师德师范等等因素,时时以渗透的方式作用于每个在校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与价值观。这些因素只有与教学环节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与思政课教学目的要求是同向同行、协调统一的,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因此,思政课教学除了以课程、教材、课堂等显性教育为主阵地外,需要不断拓展第二课堂、大思政领域、专业课程领域、网络技术平台等隐性教育载体。充分挖掘其他课程教学与学校教育领域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第二课堂与校园文化等载体,依托网络优势,不断拓展与延伸思政课教学的时空。建构以“05方案”中规定的显性课程为核心,选修课、专业课、实践课、在线课程及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为重要组成部分,各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学校各部门、各育人环节与思政工作协调互动的“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教育教学体系。

二、高校思政课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教学价值

(一)坚持“八个相统一”是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提升

新时代决定新使命、新要求,催生新理论、新思想。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前提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必然需要新原则、新依据。2015年,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提出,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六个结合”(1)六个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再次明确了“四个坚持”(2)四个坚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坚持全流程管理,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坚持规范化建设,不断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制度;坚持增强获得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2019年,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个结合”“四个坚持”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八个相统一”。

从“六个结合”“四个坚持”再到坚持“八个相统一”,清晰地展示了我国思政课教学从点到面、从单一课程改革到“三全育人”改革,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推进历程,充分凸显了思政课在学校思政工作中的主阵地、主渠道、关键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这些原则与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保证了教学的正确方向。

(二)坚持“八个相统一”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坚持“八个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不论是“八个相统一”的每一个“统一”中的两面关系,还是“八个相统一”之间的关系,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讲,坚持“八个相统一”的鲜明理论特质与课程的本身意义和价值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只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指导下,才是完整的逻辑体系,才能得到更正确生动的诠释。

坚持“八个相统一”也为澄清与纠正思政课教学中的误区提供了学理依据。这些误区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忽略政治性”与“泛化价值中立”,教学方法“轻视灌输论”与“追求娱乐化”等倾向。坚持“八个相统一”既从教学论的角度澄清与纠正了这些误区,又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深刻而具体地阐述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知识性和价值性”“批判性和建设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了系统的学理性指导。

(三)坚持“八个相统一”丰富了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理论

进入新时代,随着学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深入,对教学规律的探索与把握,以及思政课的教学理论都产生了质的飞跃,逐步形成了关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规范等较为系统的教学论思想。

从教学目的来讲,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为”明确回答了思政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学的任务与职责就是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野里,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实践的视野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栋梁之才。

从课程体系来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自编教材,到现在的“马工程”统编教材,从“85方案”“98方案”到“05方案”,从四门核心课程到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从必修课程到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选修课程,高校思政课形成了一个科学全面又开放革新的教材(课程)体系。这种教材(课程)体系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领域,构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社会观、法治观的知识体系,“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经验,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8]6。

从教师职责来讲,思政课的教学目的、课程体系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对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必须本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宗旨,坚持身正为范的师德要求,坚守主渠道、主阵地,上好每堂课、讲好每个中国故事、说好每个马克思主义真理。

从教学原则来讲,坚持“八个相统一”正是从学校思政课的性质出发,根据授课的内容、对象及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提出的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途径。它与新时代思政课的“四为”目的观、“立德树人”课程观、“铸魂育人”过程论、“课程思政”组织观和“六要”教师论等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论体系。

三、结 语

坚持“八个相统一”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打造思政金课提供了依据。时代在发展,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履行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无论问题如何复杂多样,无论挑战如何艰巨,新时代的思政课必须立足坚持“八个相统一”,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将坚持“八个相统一”有效地融入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中,推进思政教学内涵式发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
政治性思政课统一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统一数量再比较
翻译的政治性与有效性
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政治性理的转变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