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同伴互动的小吃店游戏材料投放设计思考

2023-04-05 04:24陈秋萍
考试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小吃店汤圆同伴

陈秋萍

同伴互动是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对身心健康影响重大的环节,于幼儿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以及情绪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而从事幼教实践工作以来,笔者以幼儿教师的身份,参与幼儿园游戏实践过程,这样的角色让笔者有机会长期观察游戏中的教师、幼儿、家长并保持交流,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关于幼儿游戏的困惑。OK小镇是笔者所在幼儿园在游戏实践过程中的一次新的尝试,试图以模拟“小镇”为基本线索,设置23个符合幼儿发展水平与经验的活动场馆,卷入全园幼儿,以混班、混龄的方式进行社会角色体验式的游戏。

问题的起源,正是基于对OK小镇游戏的观察与反思:混龄的游戏设想中幼儿互动应出现跨班级、跨年龄的交往行为,然而自OK小镇正式开设以来,一次次的游戏中幼儿的游戏水平并未有递进式的发展行为发生,更多的是熟练行为的发生,即幼儿们没有在游戏中得到实质的成长,更多的只是在进行重复;不同年龄的幼儿并未产生积极的相互影响,更多时候只是在模仿和照搬……以小吃店为例,笔者观察几次小吃店幼儿的游戏情况后发现,小吃店游戏的进行看似流畅,同伴互动却简单肤浅且多数时候甚至要以老师为中介。为什么与预期的商量、讨论、沟通行为不符的是程式化的游戏行为呢?幼儿之间的互动以闲聊、支配、维护游戏规则、征求同意为主,几乎没有游戏情节的发展、协商;以真实身份间的互动为主,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对话较少,是否说明幼儿并未对游戏产生角色体验?

笔者分析不同角色后发现:揉好的面团、饺子皮、混沌皮、肉馅、汤圆馅、图片做成的菜单……这些充满真实感,同时也充满约束感的游戏材料围绕在幼儿周围,占据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和操作空间,使他们不得不按照既有的设定将游戏进行下去,乃至游戏过程皆以教师为主导,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数量、大小、操作方式等皆无话语权,游戏材料无法成为幼儿互动的有效“桥梁”,游戏情节则不可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笔者以所在的L幼儿园幼儿为研究对象,研究以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综合使用文献法、观察法以及案例分析法,以游戏材料为切入点对整个流程设计和内容设定进行改进,以期提升幼儿同伴互动的质量。

一、 活动的背景

(一)活动的场地对象

笔者所提出问题的来源即L幼儿园小吃店的现实情况,幼儿园OK小镇的游戏组织形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幼儿从中得到奇妙的游戏体验,教师也因此而产生了更多的游戏设计灵感,其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进行过程中确实遇到了瓶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戏的效果,笔者进行的研究正是基于瓶颈问题的思考。

(二)活动对象的选择

根据笔者与小吃店组织教师的共同观察与讨论,发现小吃店内除客人外,角色扮演者如厨师、收银员等皆为大班幼儿(且来自不同班级),为更好地观察与分析,笔者选择大班幼儿作为观察的对象,既方便取样,同时也不影响幼儿的正常游戏。

(三)前期准备

为了更好地分析改进前的幼儿同伴互动情况及其与游戏材料投放的关联,笔者在展开研究前对小吃店的游戏材料再次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在小吃店接待处、收银处、大厅、厨房分别选择了两名大班幼儿(共8名幼儿),观察游戏过程中(1小时)同伴互动的情况并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具体分析了改进前的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二、 活动内容和过程实录

(一)促进幼儿同伴互动的小吃店游戏设置

在观察幼儿同伴互动频次的同时,笔者及研究成员还对游戏的具体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更精确地探寻促进幼儿同伴互动的小吃店游戏状况。

案例1:闲聊——你昨天去哪儿了

时间:游戏开始十分钟后

地点:小吃店厨房

萌萌和蓝蓝在搓汤圆,并且对这个活动的投入度较高,两人很快地在大汤圆团上揪下一小块,放上汤圆馅,一边搓一遍聊天。萌萌问蓝蓝:“诶,我昨天去万达广场玩了,那边有摩托车表演哦,你去哪儿玩了?”蓝蓝回答:“我哪也没去,昨天晚上该我去学画画啦!”

萌萌和蓝蓝显然对搓汤圆已经非常熟练,在熟练的基础上,只是机械式地重复一个动作,没有创造的动力,也没有进行改进的必要,只需要根据本能的驱使就能完成当下的动作,因此两人的互动行为开始围绕游戏外的其他事情进行。由此可见,幼儿对游戏材料使用的熟练程度对互动的主题、互动的效果有所影响,如果不限定搓汤圆,而是任其进行发挥,抑或是选择其他对幼儿来说颇具挑战性的动作,是否会有差异呢?此处产生的困惑促使笔者思考应当如何更加合理地设定游戏主题,以此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关注度。

案例2:维护规则——老师说不可以这样

时间:游戏开始五分钟后

地点:小吃店厨房

妮妮在小厨房包饺子,旁边的然然拿着饺子皮,里面放了很多饺子馅以至于饺子皮包不上了,正在感到无计可施时,妮妮向她“指出”了问题所在:“老师说不可以这样!馅儿太多了,你看,都包不起来了。”然然听罢后觉得有道理,于是求助旁边的家长指导员。

分析:妮妮对然然的游戏情况有关注,但指出的问题并不是出于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而是在于间接经验——老师说不能这样,正因为幼儿将已有的经验作为引导游戏的准则,她把游戏过程中的探索当成了违反既定的规则并有所指正,但是这样一来,幼儿便只能在既有经验的框架中徘徊,缺乏进一步的游戏发展,难以生成专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因此是否需要给幼儿更多的探索实践,而不是由老师教给方法呢?此处产生的困惑促使笔者思考应当如何在今后的游戏设计中为幼儿留存更多思考和发现的空间。

从观察到的案例而言,由于游戏情节、游戏内容是教师既定的,幼儿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教师的计划来执行相关的动作,对游戏材料的使用缺乏自己的主观意愿的参与,更谈不上对材料的探索,因此,游戏未能引发幼儿已有经验的唤起,这样的游戏在更大意义上犹如完成一个任务,进行过程也就显得表面而浅显。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一方面是要制订更加合理的游戏主题,另一方面是要调整游戏材料的投放方案,总之,要以提高幼儿对游戏的投入度和专注度为宗旨。

(二)改进前的小吃店游戏材料投放遭遇的问题介绍

1. 教师对游戏控制干预过多

(1)游戏情节既定

根据观察结果,游戏情节实际控制者为教师,几乎没有以幼儿为主体的临时性生成。教师通过“活动前的培训,包括分配角色”(D老师)、“活动过程中老师的指导”(L老师)以及“活动过程中家长指导员的帮助”(D老师)类似的直接或间接的引导,推进整个游戏活动向前发展。幼儿实际上进行的情节如迎宾员的问好、收银员的收银等都是在进行工作而非游戏,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对游戏的干预过多,而且将幼儿的角色限定在特定的框架中。太多的既定情节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挥,不仅难以激发幼儿的主体性,而且也无法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

(2)游戏场所既定

根据游戏情景的设置,教师已然将接待、收银、餐厅、厨房截然分开,这些场所应当如何布设,相互之间怎样衔接,都由教师来决策,幼儿对游戏场所的规划毫无发言权。虽然教师的生活经验比幼儿丰富,但游戏无须追求“正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果让幼儿自由安排,自行规划游戏场所的结构,发现问题又进行调整,这样更能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游戏材料投放问题凸显

(1)游戏材料投放欠丰富

根据教师预设的游戏情节,游戏中只投放了对应的游戏材料半成品或辅助材料,并且教师也规定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能将游戏材料用作它用。虽然这有利于实现游戏的目的,但这进一步限制了幼儿在游戏中的想象力发挥以及行为延伸,更不能有其他材料的相应小吃制作。

(2)游戏材料投放高结构

从游戏材料的形式和内容来看,先前的游戏带有明显的成人意愿和暗示,使幼儿只能跟随这些暗示采取相应的行动。从游戏规则、游戏内容、游戏情节、游戏过程对幼儿进行了限制,幼儿只能出现相应的模仿行为,而无探索行为,因此才会呈现出互动中无一次游戏情节发展主题的现状。

具体分析——接待处:服务员佩戴绶带,立正站好,活动时,服务员站在门口,对选择进来用餐的幼儿道一声“欢迎光临”,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动作或语言。游戏材料的意义在于身份识别,无可操作变化空间,因此更像是把幼儿的言行框定起来的一把枷锁。收银处:包含固定小吃图片的菜单(老师制作);笔(签字笔及水彩笔,分别用于签字及菜单勾选);印章及印泥。收银员出示菜单,客人选择对应小吃后,由服务员负责带到相应位置,再把菜单送到厨房,厨房制作完成品后,由服务员端给客人。游戏材料为半真实,其对幼儿的操作意义更接近成人的真实世界,于幼儿而言无可变换空间,即使想变换,在大多数材料都被确定下来的情况下变换的可能性也很小。大厅:桌椅,分等候区和用餐区,于幼儿而言只能在此范围内活动,无可控制空间。厨房:揉好的汤圆粉及汤圆馅;和好的饺子馅、饺子皮;豆腐脑(成人已做好成品);电磁炉、餐具等。厨师负责包汤圆及饺子,于幼儿而言可创造空间几乎没有。

(3)材料投放并未成为同伴互动的载体

现有的游戏情境下,游戏材料是幼儿模仿操作的材料,是幼儿完成任务的材料,幼儿对材料本身的使用无话语权,只能给什么用什么,让怎么用就怎么用。这样简单的操作,幼儿如同“工人”,没有任何自我选择、自我发挥的空间,也无须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即便是有互动也是简单的。

(三)对小吃店游戏材料投放改进的总结

1. 首次改进后小吃店厨房材料投放

经过与家长的讨论,幼儿分享了他们认为小吃店可以售卖的小吃包括豆腐脑、面、粉、米线、蛋糕、冰激凌、包子、饺子等,厨房可以投放的游戏材料有大米加米粉、糯米粉、面粉、各种豆类、必要的调味品、鸡蛋以及各种制作的厨具,如烤箱、烤盘等。于是,小吃店厨房进行了首次改进,增加了一系列基本材料,这些材料的特点就是生成性强,亟待进一步加工才能使用。

餐具:餐盘(4个)、勺子(20个)、筷子(20双)、隔热盘、碗、杯子等;

厨房用具:电饭煲(1个)、烤箱(1个)、电磁炉(2个)等;

食材:大米(1kg)、小米(1kg)、糯米(1kg)、西米(1kg)、面粉(1kg)、汤圆粉(1kg)、鸡蛋(10个)、各种豆类(各500g)、各类调料等。

2. 二次改进后小吃店厨房游戏材料投放

餐具:餐盘(8个)、盆(大、中、小各四个)、勺子(20个)、筷子(20双)、隔热盘、碗、杯子等;

厨房用具:电饭煲(1个)、烤箱(1个)、电磁炉(2个)等;

食材:大米(1kg)、小米(1kg)、糯米(1kg)、西米(1kg)、面粉(2kg)、汤圆粉(1kg)、鸡蛋(10个)、各种豆类(各500g)、各类调料等。

3. 三次改进后游戏材料投放情况

根据幼儿讨论结果,小吃店需要增加一些辅助材料,如纸、笔等。

收银台、小厨房增加辅助材料:水彩笔、油画棒、马克笔;白色画纸、彩色皱纹纸、广告纸、瓦楞纸;剪刀、胶水等。

三、 活动的价值所在

(一)优化后的游戏材料投放与游戏组织形式

1. 游戏材料

通过一步一步调整优化后的小吃店游戏材料投放具有如下几大特征:

(1)真实材料与辅助材料相结合:厨房有真实的厨具、餐具以及食材;同时也有辅助材料,包括纸张、笔等,供幼儿替代使用。

(2)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相结合:当制作不同小吃时,教师准备的食材会有不同的结构,如较高结构的面团,也有低结构的面粉等,这样,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3)游戏材料数量根据幼儿使用情况进行配置:根据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使用情况,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某些真实食材的数量,以保证数量充足同时也兼顾卫生。

(4)游戏材料流动性强:同一游戏材料可以在不同地方进行使用,比如投放的纸张可以供小厨房使用,也可供服务员、收银员、接待员使用。

2. 游戏组织形式

每周五次的游戏时间(即当月小吃店成员每天到小吃店游戏)+一月一次的OK小镇(包括开镇前一天的准备讨论会)。

(二)优化材料投放后的幼儿同伴互动情况

1. 维护规则主题的变化

游戏材料改进后,幼儿对规则的认识显然打破了老师规定的限制,而且幼儿在规则的制订上有了更强的“话语权”,比如,关于游戏参与的人数,是在幼儿讨论之后认为4名厨师+2名收银员+2名迎宾+2名服务员最为合适,这是幼儿自主形成的规则,就不会出现因角色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不是因自己的意愿决定的而在游戏过程中显得无所事事的状况,对游戏的参与热情更高,主人翁意识更强;又如材料改进的暗示,让幼儿知道使用哪种游戏材料进行哪种制作是出于游戏的需求而非教师的规定,这样的游戏创造也会更加丰富。

2. 闲聊主题的变化

在游戏材料改进前,幼儿闲聊主题的互动多与游戏材料毫无关联,与游戏情节、游戏角色也毫无关联,究其原因就是游戏材料太过单一,而且幼儿对它们的熟悉度太高,只需跟随本能就可以操作。而在游戏材料改进后,幼儿闲聊的数量与百分比下降了,其内容也发生了改变,比如幼儿在进行宣传单制作的时候,闲聊的内容涉及海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方式,范围明显扩大,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对游戏主题的聚焦。从闲聊这一主题内容的转化,同样可以看出幼儿同伴互动的质量有所提升。

四、 结语

本研究以小吃店游戏中幼儿同伴互动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在充分分析了同伴互动质量低下的问题后,对游戏材料投放进行了切实改进,对如何提升幼儿同伴互动质量进行了分析与经验总结,以期解决实践问题并为幼儿园教师游戏材料投放提供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小吃店汤圆同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元宵VS汤圆
汤圆来卖萌
Listen and Number 等
汤圆
露天小吃店
寻找失散的同伴
左西右东
提前练习
提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