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教学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策略

2023-04-05 10:47廖炼颜诗凌
考试周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政目标

廖炼 颜诗凌

一、 引言

思想政治课程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作用,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程还有了新的内涵。课程标准强调,思政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全面掌握政治知识,还需要渗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指引学生能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学习与生活,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在高中思政课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需要教师找准两者的契合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元素,让学生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政治学科活动,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负面心理排除,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时刻保持健康心理。

二、 价值意蕴:高中思政课教学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一)新时代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

当前,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才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要素。因此,“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六个下功夫”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回答。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时代新形势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一大批志存高远、德才兼备、敢于创新、勇于开拓,能够应对挑战、直面挫折、抵御风险、克服困难的有为青年。“六个下功夫”明确了新时代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精神风貌,为新时代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高中思政课教学更应主动顺应时代、适应时代,全方位培养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而心理健康便是综合素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奋斗的精神、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品德修养,进而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为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打好人才基础。

(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中可以看到,高中思政课与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品质、意志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将放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及心理需求,引领学生开心愉悦地学习知识。在教学评价中也不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及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升、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获得成功,那么对学生的成长会带来很大帮助。对高中思政课教学来说,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既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距离,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更好地适应新课改要求,又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细微之处,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高中思政课的心育功能。

(三)高中生健康成长的要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高考成绩一定程度影响着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品质,因此,考上好大学成为高中生追求的目标,这也给高中生带来了巨大压力。在疫情影响下,“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应运而生,但因为缺乏有效监督,学生自觉性有待提高,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网课学习效果较差、学习倦怠等现象,进而出现焦躁、内疚、恐慌等心理应激反应。同时,“三新”背景下选科模式的改变,诸多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焦虑、恐惧心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且随着年级升高而升高,一成多高中生重度抑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正确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保障。《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而各地频发的自杀事件、校园欺凌事件都反映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单一的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高中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心育价值。因此,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密切互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常态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高中生确立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预防心理问题,全面提升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

三、 基本遵循:新课标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规定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这就要求高中思政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避免纯理论式讲授、“灌输式”教学,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按照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议题式、情境式、案例式、互动式等多种方式,将课程内容活动化,将理论观点寓于活动主题中,设置小组探究、课堂辩论、成果展示、学生讲堂等活动,让学生在开放、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调适,在调适中成长,进而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二)课程目标

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种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已经成为课程目标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理解为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学科特性的、综合的心理健康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成的一种情感和心理归属。例如,政治认同素养要求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科学精神素养要求学生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法治意识素养要求学生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公共参与素养要求学生热心公益事业,践行公共道德,乐于为人民服务,体验人民当家做主的幸福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西方文化的渗透,加之高中学生心智还未成熟,容易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缺乏信心,这既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给高中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促进心智成熟,正确处理多元价值带来的冲突,推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另外,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第一部分培养目标中,提到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奋发向上,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第四部分课程实施与评价中提到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因此,高中思政课与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育人目标,还是教育方式方法上,都具有一致性,高中思想政治课由“渗透”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三)评价机制

新课标提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要注重学生学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课不再单纯以成绩来评价学生和教师的教学,而是着眼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加注重教与学的过程性、主体性、多元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要聚焦课程功能的体现、课程目标的落实、课程实施方式和手段的更新、教学载体的创新运用等,聚焦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学习习惯、学习行为表现、意志品质等,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探究中的参与、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激发学生探究交流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四、 实践策略:高中思政课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教学目标上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课程目标是国家在宏观层面对教学的要求,而教学目标则是依据课程目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实施具体教学行为,达到的某种预期成果。所以,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教师筛选教学资源、选择教学手段的重要依据,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高中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就是心理健康素养。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编写进去,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标中的比例,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在思政课中真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现思政课的心育功能。

例如,在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时拟定“通过对当前社会分配问题、贫富差距的了解,自觉树立效率和公平意识,培养公平精神,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履行青年人的责任”的心育目标;学习“世界是普遍联系”时,拟定“通过小组活动,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感悟不同情绪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正确认识、调控情绪,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的心育目标;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时,拟定“通过举例、评析不同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心育目标。

(二)教学资源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虽然高中思政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因此,要依托思想政治课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自然融入于日常教学中,从而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思政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零散分布于高中思政部编版教材各模块章节中,涉及自主意识、责任意识、意志品质、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转化到教学中。例如,在共同学习“伟大的改革开放”时,教师可以通过东西方制度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结合高中生自身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人的一生发展历程,准确把握人生心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部分内容时,为学生讲解一些不良竞争心理及不良竞争行为的案例,指引学生理性看待学习、生活中的竞争,通过正确的渠道参与竞争,树立正确的竞争心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不断超越、完善自我,促进学生的健康心理形成。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高中学习、高考面临的各种考验、困难、挫折等为议题,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困境,从而帮助用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对自身进行暗示,鼓励学生对学习生活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

(三)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 借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方法

高中思政课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并非是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对自身形成正确的认识,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方法,营造开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升学生心理素养。例如,在学习“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一内容时,以情绪为主题编制“自我诊断表”,或进行心理测试,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帮助学生认识到情绪调节的重要性,掌握情绪调控的重要方法,促进学生心理调节,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在学习“价值与价值观”这一内容时,引入“积极心理学”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幸福的真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质,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幸福人生,增强心理韧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借助音乐、动漫、心理小游戏、心理剧等方式缓解学生存在的焦虑情绪,引领学生通过自我展示,培养个性心理,勇于面对学习中的挫折、生活中的困难,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提升。

2. 基于时政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

相比其他学科,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时代化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落实也应结合时政材料,应时而变、顺势而为,这样才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时对学生面临的困惑和价值冲突进行点拨,引起共鸣。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思政教师很难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课程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时政素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强化思政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联,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例如,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结合“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一课内容,融合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等专题教育,通过对新高考选科、高考志愿等现实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同时帮助其合理调节情绪,克服焦虑心理,增强抗压能力,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提升应对挫折的信心,激发积极情绪。

党的二十大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就要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育人作用。基于此,教师可结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内容,融入广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设计理想信仰专题教育,通过对“七一勋章”获得者柴云振事迹、抗击疫情典型事例以及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事迹的详细探究,感悟其崇高精神和优异品质,体会到理想信念的力量,让学生能在学习、成长中学会排除自身的不良情绪,培养吃苦耐劳、勤学奋进、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等良好品质,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3. 跨学科融合,同上一堂课

以往,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落实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而在教学中不能科学、准确判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意志、品质的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无法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欠佳。这时就可以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于教材内容,将思政学科与心理学科相融合,思政教师与心理教师同上一堂课,打破固有教学模式,完善知识结构,深入了解学情,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新高一开学、高三入学、一诊二诊、高考等重要的时间点和学生发展的关键节点,思政教师与心理教师针对学生情绪焦虑、失眠、胃肠不适等身心不适的情况,结合“联系观”“质量互变”“人生价值观”等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学设计,借助心理专业知识和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团体辅导,帮助其解决问题,正确把握人生节奏,从而拥抱美好人生。

4. 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标提出,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及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开展学生活动,提升心理体验,让其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求得真知。例如,在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人民代表大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增进学生互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在学习“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内容时,以“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为题举行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倾听意识和竞争意识,学会换位思考。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新时代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其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一要求就需要思政教师延伸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课上与课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交互协同效应。例如,在教学涉及“理想”“人生价值”主题时,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班团队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柴云振生平事迹展陈中心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引导学生从先进人物平凡且伟大的一生中汲取精神力量,形成正直而高尚的品格;在教学涉及“法制教育”主题时,带领学生走进法院参观体验,进行模拟庭审,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庭审全过程,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思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以很好地缓解学生的消极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能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获取政治知识,有利于学生积极价值观、文化观的形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思政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