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勤伦理道德变迁史研究论要

2023-04-22 01:52徐雪野侯方威
理论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变迁伦理

徐雪野 侯方威

张锡勤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家、中国伦理思想史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影响深远。先生学养深厚,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注现实生活,坚持问题导向,以史鉴今,启发新知。中国传统道德德目研究、中国伦理思想通史研究、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研究这三个各有侧重又彼此支撑的研究方向,构成了张锡勤先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的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研究,拓展、丰富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张锡勤伦理道德变迁史研究的问题意识

如果说专注于传统道德德目的研究是点,以伦理思想通史研究为主线进行道德变迁史的研究则是点面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嬗变日新的历史进程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张锡勤先生关于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由其主持编撰的《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一书中。《史稿》是国内有关道德生活变迁史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为中国道德生活及其变迁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结项成果,成书于2008年,是由张锡勤先生牵头,与柴文华教授共同主编完成的一部通史,全书共计62 万字。张锡勤先生作为主编,从立意、选题到确定思路、明确写作风格、擘画篇章结构乃至具体分工,都倾注了心血。在统稿中,从增删内容、订正文献到修改标点符号,张锡勤先生无不亲力亲为。应该说,《史稿》一书代表了张锡勤先生关于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的学术观点,能够充分反映其对该问题的思考。此书既体现了张锡勤先生重视伦理通史研究的一贯研究风格,也表现其以理论观照现实的问题意识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通过阅读《史稿》,结合先生关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观点,可以看出张锡勤先生关于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研究的理论思考。

1.如何以“理论拥抱生活”回应伦理学研究的范式之问

张锡勤先生在进行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研究的过程中,一改以往伦理思想史研究的路向,以历史时空中的道德生活变迁为线索,以“理论拥抱生活”作为新的研究范式,彰显理论与生活之间的向度,展现道德哲学与道德生活之间的张力。张锡勤先生认为:“从20 世纪80 年代初至今,学术界对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学说的研究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1〕然而,“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发展演变的具体进程关注则显不够”,〔2〕这里的“具体进程”指的便是道德生活变迁史。要想了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全貌,特别是它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影响,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发展演变的具体进程做系统性梳理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伦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首先表现为人们的品德、行为以及社会的精神气候,但伦理道德所呈现的思想的逻辑背后,则是充满实践智慧的人伦日用。“伦理就是人们的生活本身,是当时人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生活的感受,它应该以感性的、流动的、变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之流为其生命载体。”〔3〕理论如果脱离生活,便会显得枯燥、乏味。伦理思想史如果脱离历史时空中的人伦日用,远离中国人的生命感受,则只能成为对道德现象的简单描摹,所谓思想史不过是毫无生命力的断简残篇而已。因此,伦理学家陈瑛教授在为张锡勤先生《史稿》做的书评中,用当“理论拥抱生活之时”一语为题,可谓对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研究学术贡献的点睛之评。当理论拥抱生活之时,“就能更全面真实地展现生活的真貌,使理论本身也显得千姿百态,丰满动人;就会更加灵动活泼,迸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彰显出新的价值与意义。”〔4〕《史稿》不仅是一部思想史研究的补白之作,而且为拓展伦理学研究范式作出了有益探索,反映了作者对“伦理学是什么”“如何研究伦理学”等问题的理论思考。

2.如何以史论统一确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立场

张锡勤先生20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北师大历史系,扎实的专业训练使其具有深厚的史学素养。在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研究过程中,先生一方面通过运用大量史料力图勾勒出不同历史背景下伦理道德变迁的历史轨迹,另一方面尝试通过道德变迁史呈现其关于伦理思想史的独特认识。张锡勤先生认为,“中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传统从未中断的伟大民族。”〔5〕中国的伦理道德从其萌芽到今天,是不断变迁的。他将中国伦理道德的变迁按照时间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八阶段论”能够清晰描画出整个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的动态轨迹,史论结合,融史入思,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于变易中现脉络,于广大中见精微,从而展现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的嬗变轨迹与发展规律。

先生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定立场,认为“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伦理关系,并对道德生活产生客观的要求”。〔6〕他坚持将马克思实践的观点引入研究过程,也正是“实践”观点的引入,才能使其更准确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展开学术研究,从而疏通中国传统道德生活“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视角确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命题。这样一来,便可确保其研究以史料呈现史实,避免了将伦理道德变迁史的研究当作纯粹的思想逻辑演变的研究,真正做到论自史出、史以证论、史论结合,从而在研究中确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

3.如何以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结合呈现伦理道德变迁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不是抽象的思想观念,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势必会带来伦理道德的变迁。历史唯物主义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为我们考察并勾勒以往历史上伦理道德变迁的轨迹、总结伦理道德发展的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同时,伦理道德作为一个社会的思想体系和精神气候,其本身亦是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综合系统。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道德变迁与同时期其他领域内的社会变迁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系统,伦理道德的变迁正是这一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伦理思想史研究较为注重对思想、理论层面的呈现与总结,而大众层面的社会日常道德生活所展现的才是特定历史时空下最鲜活、生动、真实的道德记忆。基于此,张锡勤先生在对道德变迁史的研究过程中,不仅关注帝王将相、士大夫群体,同时关注普通人物的市井生活;不仅使用历代正史和经子文献,同时取材笔记小说等史料;不仅细致爬梳传统伦理主要德目内涵的变化,同时注重从历代民风世俗以及道德状况、道德风尚的变化中捕捉社会伦理道德变迁的丰富信息。他认为,“通过对社会习俗的观察,能使我们对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社会道德状况有更为具体、深入的了解。”〔7〕社会习俗是社会普通大众道德生活的具体体现,能够深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之间民众道德观念、道德生活的变化情况。“‘风’由自然环境所决定,‘俗’由社会环境所决定。风俗的差异,既取决于自然环境,又取决于社会环境。”〔8〕《史稿》对此着墨甚多,诸如在“汉代的社会道德状况”一节中,撰有“各地习俗的差异”;在“魏晋隋唐时期的社会伦理道德风尚”一节中,撰有“胡俗对社会道德生活的浸润”;在第四、第五章中,列有宋至明中叶以及明清之际的“社会道德面面观”;在第六章专列“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一节。这样的写作立意反映了张锡勤先生注重从风俗的微观视角,通过道德现象去洞察其背后的所以然,从而总结出社会伦理道德变迁的规律性认识。

二、张锡勤伦理道德变迁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张锡勤先生在掌握大量一手史料文献的前提下,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从整体揭示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同时间节点的哲学变革、社会思潮及伦理道德的变迁,对中国伦理思想研究范式的转化、研究内容的丰富以及深入理解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精神等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1.拓展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范式

陈瑛教授曾说过:“百余年来的中国伦理学史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获颇丰,成绩瞩目,但是人们总觉得有一种遗憾和不足,那就是在此前的著述中往往只重理论,重视对于历史上思想家的论述,却很少看到生活,看到当时人们生活中的所思所行。”〔9〕那么,伦理思想究竟应如何向社会传播?最初作为精英的理论究竟如何能够转变为大众的实践?伦理思想在社会层面的落实究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张锡勤先生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开展了关于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的研究。他从“伦理生活”的方法论视角,整合包含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在内的研究资源,将伦理学理论根植于伦理生活的沃土,将伦理学理论与民众道德生活相融合,将思想史与道德生活史相结合。作为人类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伦理道德生活,是与人类的是非善恶判断紧密相连的。张锡勤先生在研究过程中,以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紧扣该时期的思潮之变、世风之变、民俗之变,研究社会变迁视野中的道德变迁,研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伦理关系,研究民众层面的日常道德生活,透过人伦日用反映世道人心,勾勒出中国几千年伦理道德变迁的历史轨迹。

2.丰富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内容

以往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多以通史研究、断代史研究、学派伦理思想研究、范畴德目研究为主要内容,张锡勤先生关于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的研究,则更加倾向于表现在人伦日用之间的既成的、现实的社会存在,它所反映的是人们直接的、甚至是直观的生活样态。而传统的伦理思想史则更多地倾向于表现基于道德生活而形成的、观念意识领域内的道德认知。换句话说,伦理思想史是源于道德生活史的,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现实道德生活的理论总结,因此是宏大深邃却相对抽象的;而道德生活史则是各种伦理思想在现实社会的最真切、最实际的表达,它能够将人们日常社会生活最纯粹的样态直观地展现出来。由此,张锡勤先生在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的研究过程中,在坚持史论结合原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的是沿着不同历史脉络而形成的社会变迁与伦理道德变迁状况、道德规范发展状况、基本道德规范演变情况、社会伦理关系、社会习俗及具体社会道德状况,能够更真切地反映各时期社会状况与伦理思想的关系,体现伦理道德变迁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对道德变迁史开展深入探究,体现了张锡勤先生对以往伦理思想史研究领域相关问题思考的进一步深化,构成了其传统伦理道德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深化了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精神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张锡勤先生认为:“由中国古代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所决定,伦理道德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乃是一种伦理型文化。”〔10〕鉴于此,他将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重点,放在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研究中。他认为,“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是人类最早的伦理文化源泉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完备、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人类伦理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1〕在对中国古代众多的德目、规范以及卷帙浩繁的伦理论著作进行一番梳理后,张锡勤先生得出“尚公、重礼、贵和乃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12〕这一结论,他认为通过对这三者进行深入解读,可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张锡勤先生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精神的提炼,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农业文明为主的生产方式、以宗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以君主专制为特色的封建等级秩序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广泛认同。而这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历史背景,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民众的道德生活,从而反映着伦理道德变迁的基本走向。基于此,张锡勤先生的伦理道德变迁史研究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一是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道德状况变化的梳理,从宏观上把握日常生活所体现的重整体、重秩序、重和谐的传统文化特质;二是通过对忠、孝、仁、信等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内涵的梳理,深化对“尚公”“重礼”“贵和”这三种伦理文化基本精神形成过程的理解;三是通过对义利、理欲、公私、群己等传统道德观念所表现的重义、崇理、尚公倾向的追本溯源,从道德范畴的角度加深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精神的解读;四是通过对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变化情况的总结,从侧面展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精神的伦理内涵。

三、张锡勤先生伦理道德变迁史研究的意义

张锡勤先生从唯物史观出发,将道德变迁与社会变革紧密结合起来,从宏观勾画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对于在新时代条件下认识民族伦理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现实启迪。

1.有利于认识民族伦理文化

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在道德生活方面进行长期践履所形成的日常生活历史记忆的描摹,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对道德规范、伦理关系、伦理观念、社会习俗等中华民族伦理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成、发展与变迁历程的系统梳理。张锡勤先生认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孕育、产生、发展于古老的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列祖列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对人类道德生活所作的反思与总结,并为无数代中国人所躬行践履。因此,它又代表了中华民族自身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情感表达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道德精神和礼俗。”〔13〕他对于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的研究,始终坚持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为原则,在研究过程中依据大量历史文献,对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历程进行把握,既有对不同时代社会变迁与伦理道德变迁的总体考察,也有对普通民众日常道德行为的个案分析。这样一来,就能够非常清晰客观地为我们展现从先秦到当代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所反映的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伦理文化时代特征。这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伦理道德的演变情况,同时对于人们深入挖掘、梳理与阐释我国伦理文化遗产,从而认识民族伦理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2.有利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迅速交融的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挑战、新矛盾,由此导致的民族凝聚力减弱、国民信仰缺失现象日益严重。在这样的局面下,能否守住中华文化立场,事关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事关国家的文化安全,事关我们的国运兴衰。张锡勤先生认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排除种种障碍而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增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14〕而若要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必须建立在对其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坚持守正创新,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张锡勤先生认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15〕作为张锡勤先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伦理道德变迁史研究,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发展演变的具体进程进行了详尽梳理,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全貌以及它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影响,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我们回归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推动民族文化发展,提高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肯定与践行,从而进一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总的来说,张锡勤先生在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是以“历史体验”为导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对伦理道德变迁史的研究只有“历史体验”,没有“现实关怀”,其所进行的研究正是“历史体验”与“现实关怀”的统一,整体布局是建立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之上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古代观之”“以近代观之”“以现当代观之”,研究脉络非常清晰。特别是《史稿》从中国伦理道德的萌芽一直写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无不彰显着张锡勤先生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变迁历程的关注以及对当代社会道德观念、道德发展状况的现实关怀。张锡勤先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巍然屹立、历久弥新的精神支柱,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16〕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特而伟大的中华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之根。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并长期践履的优秀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文化的宝贵遗产。张锡勤先生多年来从事的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研究,一方面,从理论上梳理了历代先哲对道德生活长期反思所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与优秀传统美德相关的道德范畴、德目、规范的形成过程与变化趋势,为人们清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深层内涵与形成理路,对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义务和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要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梳理、勾勒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变迁的历史过程,总结伦理道德变迁的客观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传统伦理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变迁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伦理道德在清代借贷契约中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