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3-04-23 22:27李文娜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党史党员干部

李文娜

(1.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陕西 西安 710068;2.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国史的“真理、意义和价值”,进而企图否定中国现实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本体论上坚持主观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规律性,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在历史价值论上突出相对主义、个体主义和极端历史主义,使历史学的价值普遍性大打折扣;在历史认识论上坚持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割裂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观随意地假设、虚构、裁剪历史。新媒体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人工智能“批量生产”,深度伪造,遮蔽和消解主流历史观,对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产生严重危害。因此,有必要厘清新媒体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特点,分析其对党员干部的危害,彻底揭露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一、新媒体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呈现的特点

(一)传播方式的隐晦性

由于显性历史虚无主义易被人们识别,历史虚无主义多采用隐蔽性的叙事表达方式。一是采用揭秘等非正式的文体进行叙事,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如,通过美化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社保,与我国下岗职工比较,宣扬和美化资本主义社会。二是打着学术的旗号企图获得合法身份。以“还原历史真相”“学术研究”的口号,或以假设抹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或以揭露真相抹黑历史人物。三是以娱乐化的包装迷惑大众。历史虚无主义者采用图文并茂的小段子或视觉感染力强的小视频等方式,恶意将历史变成了“随意打扮的小姑娘”,造成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空间的欺骗性,掩盖其真实的政治意图和价值取向。

(二)传播语境的转换性

对于历史的认识,对于历史人物的分析,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虚无主义往往离开具体语境来分析历史,转换语境为历史人物翻案。如,某微信平台推送《盘点被丑化的历史人物》,盘点了李鸿章、蒋介石、阎锡山、吴佩孚等。吴佩孚被描述为无论日本人如何威逼,都没有放弃民族气节而被日军杀害的民族英雄,把他从镇压革命的语境中“转换”出来,混淆是非,颠覆受众的认知。

(三)传播内容的反动性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是鼓吹“告别革命”论,如,在一本《告别革命》的书中写道,“革命容易使人发疯,丧失理性”“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1]二是片面地、割裂地看待历史问题。如,历史虚无主义将改革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从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恶意评价和肆意抹黑历史人物,特别是领袖人物。四是刻意渲染中华民族文化的落后性,极力美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

(四)传播目的的明确性

无论历史虚无主义以何种方式出现,它都是呼应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一种意识形态策略,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通过虚无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企图使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动摇党的领导地位,危害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稳定[2]。

(五)传播影响的广泛性

新媒体视域下,信息实现点对点、点对面和面对面的传播,传播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一旦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空间肆意传播,会对受众造成严重危害。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空间与其他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社会思潮相互叠加,互相支撑,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严重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新媒体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的危害

(一)干扰党员干部的政治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新媒体技术批量生产谎言和歪理来否定我们的党史国史。如,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历史虚无主义者竟然编造出一组数据:“日本公布了二战在华阵亡数据:死于国军之手:318,883人,死于共军之手:851人。”[3]实际的情况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民族解放战争获取完全胜利的首要条件。”[4]如果党员干部缺少对党史国史的正确认识,很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所惯用的“重构历史”等主观主义叙事方式所干扰,造成党员干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错误判断,影响党员干部的政治认识。

(二)动摇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

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人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认知习惯,大肆使用新媒体技术,实现音视频的模拟和伪造,将声音、图像或视频等素材合并叠加,以达到数字信息的逼真形象,增加其伪造信息的“真实性”,以达到对历史认知及历史价值的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深度伪造技术,增强其传播的可信度,混淆了真实与虚假的界限,影响党员干部的政治认同,在认知混乱中动摇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危害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三)削弱党员干部的政治忠诚

政治忠诚是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5]历史虚无主义故意剪裁历史、恶意诋毁历史人物等,就是要动摇党员干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歪曲,动摇党员干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诋毁,消解党员干部的文化自信。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会导致党员干部政治忠诚的削弱。

三、新媒体视域下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影响的对策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6]一是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马克思历史唯物论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学理基础。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多方面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与现实问题;坚持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众多矛盾关系中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到历史问题也要抓主体主线、主流本质;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价值理念,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培养党员干部的历史思维。二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论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是我们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7]三是学好用好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三个历史决议是党在重大历史时期,针对重大历史问题、历史成就、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的重要成果。党员干部应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立场,重视三个历史决议的历史意义,并以此为依据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二)运用新媒体技术赋能,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之所以能对党员干部造成一定影响,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隐蔽性,潜移默化地贩卖其错误主张;另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对于中国社会、中国历史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或者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运用新媒体技术赋能党史国史学习教育,培养党员干部正确的党史观,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才能正本清源,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一是整合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党史国史学习载体。通过官方媒体、主题学习教育网站、微信、抖音等多种网络平台,通过图像、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宣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知识,在党史国史学习教育中深化党员干部对党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把握,对党史人物的正确评价,特别是基于三个历史决议学习基础上对党的百年来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正确认识,从而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认同。二是运用VR、AR、MR等虚拟信息技术,增强党员学习教育沉浸感。通过虚拟技术,可使受教育者穿越“时空隧道”,或与历史人物“对话”,或全方位感受“历史革命场景”,在交互式学习中使受教育者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增强“历史在场感”,使党员干部在认识、情感和价值方面都得到升华,促进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三是推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实现党史国史学习教育虚拟与现实空间的有效统一。党员干部既要运用网络学习平台推出党课、微课、党史短视频、优秀党史文艺作品等多种方式学习,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去红色教育基地走访、专题培训学习等传统方式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

(三)优化网络舆情治理,净化网络生态环境

通过优化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及时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动向,从源头上抵制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的影响。一是加强技术监控。针对受众常用的微博、微信、论坛等工具,利用大数据加强对传播内容的搜集和监测,提升网络信息的自动化分析和过滤水平,对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进行发现、跟踪、屏蔽和删除,阻断其传播的途径。二是培养既有高度政治责任又懂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三是加强网络立法。2016年施行的《网络安全法》、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对歪曲历史、恶搞英雄人物的行为亮出红灯,划出底线,起到了法律威慑作用。从立法的高度,规范网络传播行为,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党史党员干部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