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产业项目绩效提升对策研究

2023-04-23 22:27鹿洋瑞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才农村发展

章 磷,鹿洋瑞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产业项目绩效评价及考核是对各省衔接资金使用管理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其目标是突出使用成效,强化监督管理,保障资金管理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新时代新征程,研究如何有效提升乡村产业项目绩效,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项目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为产业项目提供良好条件

随着我国城市融合度的增加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生产信息往来与交流区域日渐增加,特别是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迅速传播下的电子商务日益向农村领域蔓延,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城市消费供给与需求、农村产品的利用等方面也在逐渐减弱地域与空间因素的制约。农村地区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较为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构成了农村经济资源优势,在地方政府政策倾斜以及国家财政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完善[1],与城市的消费市场以及农村生产资料需求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强,这也将为农村的产业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内外部条件。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优良。

(二)产业项目更加注重长期综合效益

各级政府在选择产业项目时,逐步由看重短期效益过渡到更注重长期效益,强调近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相结合。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不同于以往以物质帮扶为主的发展模式,政府更加重视特色产业对农村发展的重大影响,农村实现长期造血的根本就是激发乡村民众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从发展特色产业入手,改变农户的思想观念、激发农户的内在动力、实现农业的特色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政府扶持和专家引导下,进一步形成了适合全国各地农业发展的特色产业基地,农业功能不断延伸,由单一性种植走向与旅游、文化产业、互联网等行业的深入融合,逐步实现了扩大农业再生产规模,从“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

(三)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农村地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与环境的特色,发展出了农村特色优势产业项目,这使得乡村特色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乡村农业的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持续改善,农村特色优势产业项目逐渐成为了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在各地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近年来,各地的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在政府创业驱动、产业融入、科技兴农等发展思路的推动下,根据各地开发氛围、区域功能和基础资源,重点打造了若干特色产业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休闲旅游区等,基本建立了现代化的农村产业体系,有效带动了乡村特色产业增值增质,有效促进了农户就业增收。已初步形成资源优势互补、配置合理的乡村产业结构,形成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多元利益联结机制。

二、制约产业项目绩效提升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的产业相容性分析不够

在产业项目选择立项方面存在项目与当地发展融合度不够的问题,产业项目发展是建立在要素资源及其配置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有些产业项目的选择缺乏对当地资源禀赋、产品市场需求和农户技能的综合分析,致使在一开始项目就未能与市场逻辑相契合,更难以经受市场风险考验[2],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能因地因人制宜建立运营产业项目,也必然会导致产业项目的不可持续性。

(二)项目库管理制度约束性过强

项目资金管理过于僵化,实施主体缺乏一定的自主权。产业项目的发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由于产业项目发展的各个时期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并不相同,而每个阶段的资金使用效果必须按照绩效考核要求来执行,仅仅把资金拨付进度作为项目绩效考核的主要方面,显得过于片面化、简单化[3],缺乏对后续效益指标的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诸多产业项目呈现出政绩导向而非民众所需。

(三)项目实施的专业技能人才缺乏

当前乡村亟需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现状,优秀的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更是可望不可求,在这种情况下,乡村人才依然不断外流。乡村人才队伍总量低,产业发展实用型人才紧缺,同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人才培训计划,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随着产业项目的数量增多,项目的复杂性提高,现有的管理人才远远不够,由于产业项目最终面临的是市场,所需要的会计、法律等各领域的人才很是匮乏,当前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经验技术,也缺乏对人才扶持方面的支持,乡村人才发展所需要的扶持激励政策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乡村人才匮乏极大地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有效推进。

三、提升产业项目绩效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市场和产业分析

确立产业项目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确保项目与当地生态、资源禀赋相融合。一是产业项目的选择,要立足地区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当地农业生产技术与经验等要素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该地区长久发展的产业项目[4],防止产业建设靶向脱离本村发展的需要。在进入项目库之前,村集体必须做好未雨绸缪,备好有效管用、操作性较强的产业建设项目。在项目选点建设管理中,既要认真考虑对原材料、天气、土壤条件、交通、产业特色等物的影响,对承接项目的技术管理人员或技能型人才的影响,还有地方的人文习俗、农民的精神面貌等;同时也要研究整个产业链中形成的市场需求,产业的市场容率以及开拓外部市场的可行性,还有新立项产业项目对已有市场产业的替换性影响等。二是产业项目的盈利测算,既要仔细进行项目成本费用与收益利润的计算,也要充分考虑产业建设项目投资经营管理方法,以实现项目收益的稳定控制,并防患于未然。还要减少具有公共品属性的项目供给,区别于以往主要考虑产业的短期增收,更要考虑到产业项目是否能够长期发展。坚持立足当下与长远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选择合适合理的产业,项目设立前做好风险评估工作,综合谋划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在产业项目的落实落地上,除突出地方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之外,要依据市场供求状况,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品。要注重区域间产业发展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防止因产业趋同而造成的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和同质竞争风险。

(二)创新项目库管理制度

为了乡村振兴专项资金能够更好的作用于产业项目,提高产业项目绩效,需要创新项目库管理制度。一是放宽资金的使用权限,提高对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可根据项目实际进展情况合理地使用资金,建立更为合理化、综合化的资金绩效考核要求。关注于项目执行环节,认真检查能否严格依据有关的项目管理措施控制项目,规范项目库建设,进一步健全对项目管理资金的追踪问效机制、目标评估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与检查,逐步健全和完善富有操作性的项目管理责任追究机制。二是实行对项目库的动态管理,针对农民需要、地方政策的重大变动等特殊状况实施项目动态调整管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实施情况,在每一阶段对项目库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及时补充和完善项目[5],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围绕项目做好资金的统筹分配并加强对项目库的严格管理,解决好项目库建立与项目的投资开展和经营管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项目投资运作机制、经营管护机制、群众利益关系的管理机制,实现项目投资规划科学、管理有序、运作有效、民众收益。三是建立多维度、全方面的考核体系,参考相关的行业标准和现有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考核标准尤为重要。针对零投资、低收益产业项目,进行详尽的状况描述、问题解析。在专项考核时,注重分析考核项目的实施情况和资金运用情况,及时地对资金配置、政策措施制定等进行适当的调节。最关键的问题是建立健全的追责机制,针对企业滥用、套取行业产业的情形,要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以保证财政资金在产业领域的有效运行。

(三)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

产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管理和技术,对于当下项目发展要确保有充足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一是建立人才需求库,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强化人才队伍,围绕人才库建设,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回流。向相关的乡镇部门开展农村科技紧缺人才征集,并主动吸收农村各类人才加入到新农村的创建大军中,丰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以当前政策为基础,创新人才引进制度,不断创新人才培育引进激励保障政策,最大程度拓宽乡村人才发展空间,激励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让更多人才在乡村汇集、扎根,为实现乡村振兴赋能。二是积极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借鉴其他地区的工作经验和典型做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并通过选派农村骨干进行交流学习经验,进而开阔视野。加强对本地农村农民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构建一套与农村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训机制,对乡村人才进行全面的培训,并制定一套新型农业培训计划,以提高培训成效。同时大力吸引农村农户出外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并做好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包括各类培训等。三是招聘大学生返乡就业,在基层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使之快速成长。通过政策上对其优待,适当地提高和改进对乡村人才的待遇,加大对乡村各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从而加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大学生返乡、进乡重建。创新引进机制,吸引大量懂电商、懂市场、懂法律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为农村产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从而推动乡村产业的迅速发展。要通过与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大中型企业建立专业指导联络关系,或不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实地辅导,以加强培养农村本土人才,提高农业人才质量。

猜你喜欢
人才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