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

2023-04-23 22:27王洪财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传染病新冠

王洪财

(东北石油大学校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近些年,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人口高度集中,极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研究表明,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其中80%以上为传染病流行事件[1]。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后暴露出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足,他们的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健康管理技能令人担忧,高校做好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做好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指高校依据社会的需求和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大学生树立健康观念,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健康素养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所表现的防范意识和应急知识欠缺,反映出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与高文化素养不相匹配。个人的健康素养水平是健康知识、健康态度、健康行为和健康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反映。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身心成长成熟、健康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要通过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健康知识、应急急救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自我健康管理和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

(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举措

近些年来,发生了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甲型H1N1流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重大传染病暴发时,愈发引起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山东省在对6所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对健康教育需求较高[2]。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有的高校发生了校园疫情,造成了严重后果,同时也暴露出大学生的健康知识匮乏,缺乏健康管理知识和技能,尤其非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对医学知识极为缺乏[3]。健康教育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了解相关的应急知识,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恐慌、焦虑等心理。

(三)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学校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17年6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校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高校健康教育重在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我国高度重视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学校健康教育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取得学业的成功,才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校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认知水平,减少影响和伤害,使其成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对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普通高等院校注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了严重后果时,才意识到健康教育的价值所在。部分高校对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专职教师较少,缺乏教学设备以及专业实验室等。由于大学生接受的健康知识有限,他们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水平普遍较低。有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大学生产生不安全感,表现出怀疑、恐惧、烦躁、麻木、悲伤、抑郁等症状[4]。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开展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使他们能够自觉认识、理解和维护健康。

(二)健康教育师资、设备、资金等不足

一是缺少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大学生健康教育需要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部分高校由校医承担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医生日常工作繁忙,缺少系统的培训,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二是教学设备老旧或短缺。 健康教育只是理论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还需要实践教学。三是经费投入不足[5]。健康教育需要场地、设施及实验室等。

(三)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大学生表现出恐惧、担忧、紧张等情绪,严重时出现心慌、头痛、恶心等症状,说明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佳。分析原因:一是教学内容单一。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以及意外伤害预防等内容较少[6]。存在对大学生健康知识普及不到位、不系统等情况,许多大学生健康意识淡薄,缺乏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二是教育教学模式固化。多数高校健康教育模式为课堂教学,大学生对长期的课堂教学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健康知识较为匮乏,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暴露出能力不足,表现出过度焦虑、惶恐不安。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将大学生健康教育融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5个方面。通过健康教育课程指导大学生养成合理膳食、健康睡眠、科学健身、戒烟限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预防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的意识,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科学精准的健康知识能够缓解大学生的焦虑等情绪,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做好重大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普及工作。

(二)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后,大学生由于学业压力较大和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部分大学生在长期较大的精神压力下,产生了恐慌、焦虑、紧张等情绪。有研究表明,学校封闭式管理加剧了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有的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7]。高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干预机制,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带来的危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心理工作者还要及时开展心理普查工作,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对于心理焦虑的学生,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排解压力,缓解和消除恐慌等情绪。

(三)建立专业的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健康教育是一项事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从事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校应当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能够长期从事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保证大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教师要定期开展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健康教师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对于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要及时交流和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升教学质量;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注重教学和科研工作相结合。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实践教学在健康教育中深受大学生喜爱。一是在新生入学季或者在军训期间,开展健康教育实训课,例如,心脏复苏急救、自救与互救等技能训练。新生还可以自愿申请进入高校医院观摩学习,初步了解常见病、传染病和重大疾病的预警信号等相关知识,了解看病就医流程等。二是在重大传染病期间,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让大学生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以及防护方法,并融入实践教学,如,七步洗手法、口罩的正确佩戴法、穿脱防护服的流程等。三是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对于前往高校医院就医的大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医学指导,大学生可以在就医的过程中获得健康知识。

(五)不断拓展健康教育途径

大学生健康教育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一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精品课、专题讲座等。在重大传染病防控期间,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普及重大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满足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二是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定期推送健康知识,还要发挥校园广播、电子显示屏、文化长廊、展板以及橱窗的作用进行宣传、普及健康知识。三是聘请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开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对常见病和重大疾病正确认识以及对传染病的预防等专题讲座。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知识和应急急救知识的了解,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传染病新冠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新冠疫苗怎么打?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