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行业创新需求的油气储运工程协同育人教育模式

2023-04-23 22:27张璐莹李彩瑞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储运油气校企

张璐莹,蒋 鹏,李彩瑞

(1.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2.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创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胸怀国之大者”,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把创新创业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如何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专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针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在深入推进大学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以国家发展尤其是行业发展的动向和区域经济的需求为导向,利用校外的优质资源探索建立“实训——实习——就业”基地一体化开放式大学培养模式,充分调整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努力满足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社会要求,从而促进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与质量提升。在能源行业需求背景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工程实践教学为切入点,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企业合作组建的大学生实践基地或工作站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其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经济管理能力、社会洞察力以及国际竞争力[2]。

一、石油与天然气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状况

油气能源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3]。无论是人民日常经济生活、国家的航天军工发展,还是社会的工业生产,都需要石油作为基础能源和原料。因此,石油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防安全的建设和保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为了确保石油安全,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大力增加石油储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市场需求。同时,各大国石油企业纷纷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契机,制定“走出去”发展战略扩大海外投资。与日俱增的国际合作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体系与技术背景。另一方面,随着第五次石油产品科技革命的发展,基于数字化、智能化和纳米技术的油气领域创新性解决方案加速推广,预计到2030年实现全面普及。因此,传统油气储运专业人才面临向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方向扩展。综上,面临新形势下绿色、智能、高效的石油与天然气行业需求,构建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链条,促进政企学研多方协同、深化产教融合培养,进而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大工程观和创新性的工程技术人才势在必行。

二、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行业特色鲜明,主要服务于石油石化领域,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伴随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原油储备、输油气管网建设愈发重要,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后普遍存在改革创新能力不足现象,难以满足今后行业和区域对人才的要求。分析问题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很好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能及时按照所服务行业发展的大战略理念进行专业布局和专业发展;针对“对接产业行业”“引领未来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等新理念研究分析不足[4],存在专业发展目标更新不及时,不能保证个性化、创新型和具有潜力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2.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和政策尚待完善。社会层面看,虽然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行业特色鲜明且具备业缘优势,但囿于制度、文化和社会责任过重等多方面因素,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学生培养的深度严重不足;学校层面看,虽有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举措和比较广泛的合作育人基地,但因与企业合作不深入、不广泛而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校企协同育人、多学科协同育人、科研促教学的创新教育需要强化。

3.学生解决行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薄弱。“实习”而不能实践,“专长”而不够专业,以往常通过CDIO教育和卓越工程师等项目为支撑提升培养质量,虽然对学生动手能力有了针对性的培养并收到一定效果,然而,缺乏有效的支撑平台,致使学生受益面较小,且对行业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不足。

三、多方协同育人教育模式构建

近年来,国家层面针对创新教育多次发布改革意见和指导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教学改革,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国内的高校学者也在不断探索能源行业需求教育及工程实践的新模式,倡导从工程教育实践出发的能源行业需求背景下工科持续发展和建设的基本路径和具体方法。在能源行业需求背景下,创新教育的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兼备竞争力和管理能力,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6]。故多方协同育人教育模式包括三点:突出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课程体系,达到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形成储运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发挥基地协同育人功能及高校人才智力优势,深化开放合作,融合社会教育资源,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促进产学联合培养;强化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针对性,实现储运工程专业大学生与工程需求的紧密对接。

1.建立政企校协同教学研究发展中心。中心可以作为校企互联、上下互通的纽带,负责对与专业办学方向相关的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方向进行跟踪和研究,紧跟国家和行业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及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及时发布研究报告,及时调整专业布局、招生分配和培养目标,指导办学方向抓早研判,提前实现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提高人才对市场的适用性。

2.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培养基地建设。高校与企业相互协作,资源整合共同建设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实践教育培养基地,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培养基地的运行工作。双方协商成立培养基地办公室,设在专业所在学校或学院,由专业教师或教学秘书负责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日常工作。在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攻关、实习实训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合作,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校企间的双向交流与资源共享[7]。企业为大学生的论文撰写、专业实习提供设备、场地,委托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位论文。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载体,更新教育观念,共建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平台。

3.构建基于校企联合培养的全新课程体系。从目前情况看,多数石油高校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仍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而多方协同校企联合的课程体系与传统方式相比, 主要区别在于: 一是专业学位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着重强调案例分析与实践;二是教学过程注重通过团队学习、实地考察、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研究,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因此,多方协同育人模式要打破传统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限制,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优化课程设置顺序和学时分配,突出学校和企业培养基地教学并行,培养基地践行理论的思路,跨出专业、地域和时间的约束,构建具有油气储运工程领域特色的大学生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体系。

4.建立和完善联合培养学生选拔、教师选聘和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实践背景和企业能力,工程实践可分为覆盖性实习实训和选拔性综合实践, 以项目制进行的实践则属于选拔性实践,主要针对硕博连读或产业学院学生开展。同时,根据学校学科优势和基地产学研及就业实践等实力,将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推行“高校课程+基地研究+校基答辩”的三段式培养模式[8]。遴选进入实践培养基地的学生需具备较强责任心、科研创新能力突出。将具有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的课题直接与企业挂钩,双方遴选科研骨干组成督导组,实行发包组责任制。将人才培养与工程技术改进紧密结合起来,重点进行创新型优秀人才培养。在教师选聘方面,依托政企校协同教学研究发展中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或聘请具有行业企业实际工程经验的高层次人才,促进导师队伍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在校企联合基地选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核心技术部门科技人员或具有丰富产学研合作经验和企业长期项目研究经验的专家、教授为培训导师。校企双方加强对新入选导师的培养,实行动态管理,努力建设一支合理、敢于创新的导师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

5.探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大学生联合培养新模式。充分利用基地科学研究与实践的优势,打破常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联合培养基地的科研与实践优势,安排学员进入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前期培训,由现场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记录下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带回到班级和学校,和学校导师一起交流,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申报的专利、设计的工程方案或撰写的产品说明书等类型成果,经学术评定后可以对等毕业论文。该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学校中学习理论——在基地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检验成果,既为行业企业的生产解决了实际问题,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储运油气校企
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研究进展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同贺《中国储运》杂志创刊二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