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的三重维度

2023-04-24 08:32刘建军唐雨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对外开放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建军 唐雨菲

[内容提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激昂的主旋律。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爱国主义的内涵不断深化,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須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既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又要培育理性、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既要增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又要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既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这样才能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关键词] 爱国主义精神;对外开放;中华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 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雨菲,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3年度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研究重大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研究”(项目批准号: 2 0 2 3 J Z D Z 0 0 2)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强调“爱国是第一位的”[ 1]。2 0 2 3年1 0月2 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目标、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领导体制和工作原则等内容,其第九条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并明确要求“坚持理性、包容、开放,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①。新时代新征程,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亦不断深化。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正确处理好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强调家国情怀,又要强调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正确把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的三重维度,实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对我们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既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又要培育理性、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

爱国热情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性基础。爱国热情作为一种高级情感是个体对民族和国家在心理上的依恋、归属和认同,这种情感天然而持久、深厚而坚定,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意义重大。首先,爱国热情具有自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 2]爱国热情产生自人们的直观感受,包括民俗习惯的养成、对同胞亲人的眷恋和敬爱、对乡土乡音的喜爱与赞美等。千百年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的爱国情感,为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弘扬提供着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其次,爱国热情具有持久性。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热情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全过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领跑前沿科技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以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辉煌成就让广大百姓真实感受到并直接受益,进一步筑牢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最后,爱国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激发力。爱国热情具有重要的动力功能,在积极正向的爱国热情激励下,爱国热情转变为爱国意志和报国行为,形成强大的实践力量,深厚坚定的爱国热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坚定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为祖国发展繁荣不懈奋斗。

理性、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是弘扬爱国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前提。社会心态是情感的集中反映,“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或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 3]。良好的社会心态深刻影响个体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对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意义重大。理性的社会心态使人民群众能够用科学的思维把握事物,分析矛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社会的大发展大变革导致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显著增加,加之网络时代信息互动式交叉传播,加剧了极端情绪的滋生蔓延。新时代必须培育理性的社会心态,以防止被别有用心之势力煽动非理性的爱国情绪。要通过理性判断,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法律法规、违背道德规范,使爱国热情时刻以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朝着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即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博大胸怀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社会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古代儒释道三教合流,会通共生、相资互用;近代西学东渐救亡图存,中华文明始终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世界发展大势,不断强调包容多样、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努力壮大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

既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又要培育理性、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是新时代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要求。激发人民群众爱国热情是应对当前民族国家爱国主义衰弱的必要举措。随着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人民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地域空间界限正在被打破,在心理情感层面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人们对国家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淡化了人民对祖国专一而炽热的爱国热情。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下需要培育爱国热情,激发人民内在的爱国动力。但是,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止步于爱国热情的激发,要使爱国热情发挥积极正面而持久的作用,不能只靠激发和鼓动,更需要以良好的社会心态进行情感的规约、行为的引导和欲望的克制。加之,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逻辑和秩序不公导致各国利益冲突日益增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出现了强烈的民族情绪,甚至演变为极端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单边主义等错误思潮。因此,面对“两大变局”交织下空前复杂的时代环境,必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同时培育理性、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对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进行规范和引导,推动爱国主义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变,实现理性爱国。

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加强外部教育与提升自我修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厚植爱国热情与培育理性、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并重。一方面,通过先锋榜样的引领力、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节日仪式的涵养力厚植爱国热情。先锋榜样具有激发爱国情怀的引领力,是最直观的引导和最有效的说服。通过广泛宣传先锋榜样的爱国事迹和精神,促使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春风化雨地激发全体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文艺作品具有强烈感染力,是弘扬爱国主义、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载体。当代文艺创作要保持社会主义文艺的爱国底色,把爱国主义作为常写常新的主题,加大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力度,使其蕴含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感染人、塑造人、激励人。节日仪式是爱国主义情感日常化生活化的重要载体。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和传统节日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重大纪念活动等仪式,引导人们牢记历史、致敬祖国,涵养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理论提升与实践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培育理性、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价值观是社会心态的根本要素,良好健康的社会心态源于正确稳定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最基本最重要的参照系统,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社会个体形成正确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人格,最终达到对社会心态的自觉调节,形成正确的爱国价值观,形成对“什么是爱国主义”“为什么要爱国”“如何爱国”理性正确的认知,明辨是非。通过学习教育塑造理性认知和科学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参与才能获得对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体认和感悟,解决当前民众的诸多思想困惑,从而形成更加理性、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通过以上举措,把爱国热情这种人类最高的道德情感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使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既有深沉持久的热情,更有新时代大国的理性、开放和包容心态。

二、既要增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又要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爱国主义精神生发的土壤。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中华文明5 0 0 0多年的历史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儿女身份认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重要来源,爱国主义精神也随着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演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早在先秦时期,《尚书》中就已出现了“家族”“万邦”与“天下”的观念,此时的爱国主义精神多表现为对故土的热爱和家国一体的思想。自秦汉起,随着中国大一统的确立,爱国主义更多地与忠君爱国、兴国安邦相结合。汉唐时期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日益频繁,逐渐发展形成了“德泽天下、协和万邦”的宏大格局和家国天下的思想。明清时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经世致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不断明晰,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抵御帝国主义侵略、反抗封建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独立、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结合,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4]新时代爱国主义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之中。

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世界视野的充分彰显。2 0 1 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5] 1 7 9民族历史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展开,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趋势越来越强,各国爱国主义都面临如何认识、对待本国与他国历史文化关系的问题。早在1 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命题,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6]在现实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对外扩张掠夺,奉行沙文主义、霸权主义,长期以来依仗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强势地位,把控意识形态话语权,极力宣传“西方中心论”,实行文化霸权,对非西方文化进行剥夺和压迫。但文化的异质性并不意味着排他和对立,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不以消灭民族文化为前提和代价。中国始终坚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理念,充分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待其他各国历史文化的态度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新时代爱国主义是开放包容的,而不是狭隘封闭的,具有宽广胸襟和世界视野。

既要增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又要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这是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如何处理好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的关系,是中国爱国主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面对的问题。早在公元前1 0 0多年的汉代,中国就开辟了丝绸之路进行文明间的友好往来。在以开放包容著称的唐代,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形成盛唐气象。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掠夺时,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与沿途国家的人民进行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高扬历史文化自信,与各国各民族和平发展,吸纳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然而,清朝固守“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心理,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在西方国家通过殖民和贸易实现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时期,错失两次科技革命的机会,陷入严峻的民族危机。清末民初,悬殊的国力对比与外交和变法上的屡屡失败使中華民族被深深打上“中国百事不如人”的文化自卑烙印,并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深刻总结反思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知,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所需警惕的错误态度。只有正确处理本民族历史文化和其他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关系,才能使爱国主义更深入地助力国家发展繁荣。正视历史、着眼当下,多样性和多元化是现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的共存、交流、融合和进步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新时代,文化多元化进一步发展,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相互激荡,对爱国主义的历史文化基础造成冲击。因此,必须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以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根基,同时与其他各国历史文化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焕发生命力和活力,为爱国主义精神提供坚固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要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同时充分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一方面,树立中华民族历史观、坚定文化自信,提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自觉和自信是爱国主义形成发展的基础,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历史观,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统一延续的特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歪曲和消解,防止从历史上分化瓦解中华民族的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要坚定文化自信。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坚定的自信时,就能够自觉赓续民族历史文化,同时能够以科学理性的方式对待各国历史文化成果。当前,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意识并存,我们需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定文化自信,抵御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深化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国家的热爱。另一方面,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充分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是根植于其国情,观照本国现实问题的产物,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和优点,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别。正是各国各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造就了人类文明丰富多彩的形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为各国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文化资源。中国充分尊重不同文化差异,肯定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价值,积极搭建平台为各国不同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提供机会,以此消解分歧、化解冲突、达成共识、汲取智慧,真正实现了以交流超越隔阂、以互鉴超越冲突。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同其他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一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既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使命责任。文化兴邦,在新时代新征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要求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知,又包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经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两个结合”,在批判继承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文明现代形态。[ 7]此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只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还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文明=西方文明”的迷思,超越了西方单一线性发展模式,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要求提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复兴之路,也为人类超越西方式现代化打开了新视野和新空间。[ 8]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不仅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而且在功能效用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依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不斷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强大作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突破创新,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从理论上看,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明沃土和重要思想资源。中华文明的“天下观”推崇“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国与国相处之道,坚持“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义利选择,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这些思想反映了广大中国人民“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崇高价值理想和对美好世界的憧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资源。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旨归与价值诉求,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虚幻的共同体的超越,扬弃了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着“自由人的联合体”迈进。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遵循。中国共产党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无产阶级政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现实维度看,当今人类社会全球性问题加剧、深层性矛盾凸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而现有的国际治理框架已经无法有效应对世界发展的难题。面对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回应世界普遍关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通过自身发展造福世界各国,实现了家国情怀和人类历史使命的统一,将爱国情感延伸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热爱、维护,充分体现了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要义。

既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真实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围绕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就是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明维度的应有之义,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中国梦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还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梦的世界维度和内在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使爱国主义规避某些狭隘、消极成分的影响,提升爱国主义的理论视野与格局。[ 9]如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能够有效化解旧世界秩序下的不平等,抑制零和博弈,使各国共享全球发展红利,进而消除霸权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错误思想和极端情绪。新时代新征程下,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伟大事业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支撑伟大事业。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民族凝聚力、行为驱动力和精神支撑力,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激励下,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不懈奋斗,迎难而上、突破创新,“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1 0]。

新时代新征程,既要守正创新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要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紧密结合,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引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特性赋予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独一无二的精神标识,从根本上决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立足自身国情,凝聚多元力量,在继承創新中不断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 1 1]在坚守中华文明鲜明特性、走好中国道路的同时,要坚持对外开放,“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 5] 1 8 0。另一方面,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关心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大同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本路径。当前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消解现代民族国家的功能,更不是否认民族情感的作用,而是剔除狭隘、片面的因素,形成顺应新时代发展的、符合扩大对外开放要求的、能够为全人类带来普遍幸福的爱国主义新内涵。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以和平发展超越冲突对抗;在经济上,开放共享、共同发展,以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在文化上,兼容并蓄、美美与共,以交流互鉴防止文明冲突;在安全上,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国际安全;在生态上,以绿色发展呵护地球家园,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各国利益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爱国主义外延得到扩展,内涵进一步升华。[ 1 2]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既有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世界视野,确立新内涵、新方法、新途径,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8: 1 1 - 1 2.

[ 2]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2 2: 2 0 6.

[ 3]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 J].社会学研究, 2 0 0 6( 4) : 1 1 7 - 1 3 1.

[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4: 5 8.

[ 5]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2 0.

[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5: 2 7 6.

[ 7] 田凯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理论要义与战略功能[ J].统一战线学研究, 2 0 2 3( 4) : 8 0 - 8 9.

[ 8] 韩庆祥.从三维逻辑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J].教学与研究, 2 0 2 3( 1 0) : 9 - 1 2.

[ 9] 刘建军.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 J].教学与研究, 2 0 1 2( 4) : 5 - 1 5.

[ 1 0]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 0 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9: 3.

[ 1 1] 钟君.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J].红旗文稿, 2 0 2 3( 1 4) : 1 9 - 2 2.

[ 1 2] 王泽应,张小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爱国主义的价值追求、精神特质和天下情怀[ 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2 3( 4) : 1 - 8.

(编辑:朱效梅)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第九条。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精神对外开放人类命运共同体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西安市城区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西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对外开放现状调查分析
浅谈博物馆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的开展
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中儒家忠德思想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