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个必须坚持”的道理学理哲理

2023-04-28 12:42韩振峰耿茂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时代

韩振峰 耿茂城

摘要:学習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要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的道理学理哲理。“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概括,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睿哲思,高度凝练了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逻辑内容,从整体上构成了“总体要求-内在要求-外在要求-使命要求”的逻辑结构。“六个必须坚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范式创新,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巩固提升了党的执政理念及其实践本领,是创新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典范。

关键词:“六个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6.001

中图分类号:D261;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6-0001-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概括来说,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理论升华,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党的创新思想成果的内在灵魂和精神实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的道理学理哲理,系统把握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真正做到知其言也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推动理论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一、“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党的创新思想成果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又深深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六个必须坚持”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睿哲思,凝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灵魂和精神实质。

1.一以贯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我们通常讲“纲举目张”,只有抓住了思想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真正抓住该理论的“总纲”。“六个必须坚持”之所以能够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首先源于其在思想基础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代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纲”。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上了无产阶级烙印,坚定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为人类解放事业开辟了现实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2],“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3]。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形态的哲学概括,“六个必须坚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运用,始终从人民主体地位出发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人类发展前途命运做出理论之思和实践之答;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和思维方法,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时代内涵。

第6期韩振峰等:论“六个必须坚持”的道理学理哲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年“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胸怀天下”一首一尾、前后呼应,提纲挈领、统摄整体,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立场的协同一致。一方面,人民至上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突出了能动实践的主体力量,根本规定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法;另一方面,胸怀天下作为人民立场的逻辑延伸,依据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观点,由中国人民广泛覆盖到世界人民,以人类立场的视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提出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新文明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国际公平正义的义利观,形成了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新思路。“坚持自信自立”强调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依据辩证唯物论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内在规定着实事求是的方法。“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科学态度,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否定观,肯定了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必要性,指明了求新求变、勇于突破的与时俱进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时代的现实立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明确了两点论和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客观的实践立场,遵循马克思主义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综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多领域、具体工作、各项政策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内在统一关系,注重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

2.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睿哲思

“六个必须坚持”也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是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所在,内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基因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4]党中央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要性的认识,充分肯定“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只有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越多,就越能在多元激荡的社会思潮面前站稳脚跟、旗帜鲜明。“第二个结合”更加重视当今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文化基础,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新的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5],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契合性。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文化精华相贯通,使悠久的中华文明焕活现代气息,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通过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壤,“六个必须坚持”以深睿哲思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文化魅力。从我国历史传统来看,“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民贵君轻”“民惟邦本”的核心思想主张,在这里古代的“民本”思想精华得到了本体论建构的认同,将人民主体提升到最高位置。“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追求,由此延续了中华民族的大无畏气概和敢于斗争精神。“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除旧立新”“革故鼎新”的发展观念,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指出了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常态,这在我国古代一系列变法主张及改制实践的史料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深厚的实践涵养,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存不忘亡”的忧患意识,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方法与知行合一要求,倡导主观与客观的双向互促。“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整体性思维,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的自然观到“谋万世、谋全局”的古训告诫,都强调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古人“协和万邦”的崇高情怀和“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倡导“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美好状态,饱含着“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境界。

3.高度凝练了理论创新成果的逻辑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悉当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系统思考并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完整、宏阔博大,涉及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原则,党的二十大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正式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整内容,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注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既明确科学指南也突出行动纲领,还具有实践检验的全景呈现,三者相互融合、彼此支撑,构成了有机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

“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凝炼提升。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主体逻辑的凝练。这一思想体系贯穿“以人民为中心”这条红线,聚焦“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命题,强调事业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实现理论为人民而创、事业因人民而兴。坚持自信自立是对历史逻辑的凝练。这一思想体系不仅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同时强调党的初心使命,以高度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继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肯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6]坚持守正创新是对发展逻辑的凝练。这一思想体系立足本来、面向未来,展现出追求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先进品质,以此保证自身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坚持问题导向是对现实逻辑的凝练。这一思想体系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科学分析之上,时刻从具体实际、时代需要、目标任务着眼,注重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系统观念是对方法逻辑的凝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方法论问题,强调系统观念是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出要加强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坚持胸怀天下是对未来逻辑的凝练。这一思想体系具备广阔深远的世界眼光,统揽人类历史整体进程,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为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逻辑结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7]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有效掌握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金钥匙”。“六个必须坚持”从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精炼扼要地概括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广泛性原则、普遍性认识和规律性方法,整体构成了“总体要求-内在要求-外在要求-使命要求”的逻辑结构。

1.中国共产党人的总体要求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六个必须坚持”首要的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此构成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总要求。实际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任务,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深刻认识到人民与江山的辩证关系,推动“以人民为中心”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突出人民中心的经济导向、科研导向、文艺导向、工作导向。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自身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初心使命出发,充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巩固扩大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人民至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升华,代表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突破性进展、战略性举措、标志性成果的价值依循,具有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全体党员干部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站穩人民立场、不断增加人民福祉,坚决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8]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重在全面。一方面,必须科学把握人民至上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9]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的中国化表达,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主张。全体党员干部要遵循“现实的人”的本质特征,尊重“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现实选择,充分动员并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力量”,把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另一方面,必须全面理解人民至上的内涵规定。全体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地位至上,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时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人民共建、推进人民共享,下大力气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人民评判标准至上,把人民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最高裁决者和最佳评判者,不断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2.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在要求

“六个必须坚持”的第二条和第三条,即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和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强调了我们党自身内在的精神品质。首先,全体党员干部必须以当前正在做的事为中心,保持战略自信、坚持独立自主。“自信”与“自立”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依赖、彼此支撑、共同存在。自信是自立的前提,只有保持自信的精神状态才能真正自立。就个体而言,身处偌大且复杂的现实世界,假若对自身的思想状态和实践行动都不自信,经常自我怀疑,那就看不到前景和希望,永远站不住脚、立不起来,就谈不上自立。广而大之,“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10]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与拓展深化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写就的。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要基于历史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掌握历史主动,增强奋斗前行的志气、骨气、底气,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还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是对上述自信的再次肯定,指的是要守住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的东西,意味着守正义、守正直、守正确、守真理。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守正”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不动摇,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条政治原则不动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除此之外,广大党员干部也须时时守住善良、诚实、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始终牢记“三个务必”,坚守政治战线、思想防线和纪律底线,坚定自身对真、善、美的追求。但是,真理是相对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实践的环境、范围、规则等都在不断变化,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实际,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正确的东西。因此守正不等于“守成”,我们既不能刻舟求剑、迟滞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必须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11]。对全党来说,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结合新的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深深植根历史文化沃土,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又要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要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3.中国共产党人的外在要求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立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过程,外在要求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毛泽东同志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2]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本上每次讲话都强调问题意识,要求全党善于抓问题、抓矛盾。他指出,问题就是矛盾,抓住了核心问题、重点问题,就等于抓住了主要矛盾,然后以这个“问题”作导向,进行针对性研究、实地性调研、具体性施策、有效性解决。置言之,科学的认识在于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即事物本质的问题。找不出问题,说明对实践过程的把握不准确、对现实的认识不清晰,也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思路,实践也就无法前进。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面对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复杂。全体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问题意识,善于把握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关乎全局的关键问题、决定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问题,精准聚焦实践过程中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突出问题、国际变局中的战略问题、党的建设中依然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不断掌握实践发展的规律性和主动性。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3]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总过程,解决问题所采用的原则、思路、方法,概括起来统称“系统观念”。关于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多次论述,在他心目当中,系统观念真正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大原则、大思路、大方法和大智慧。他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4]。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世界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当中还会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以此构成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观念就是要辩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其涵盖了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整体和部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等。显然,系统观念已经融汇了辩证观念和辩证方法,更强调实践的过程性、全面性、完整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个领域,各领域之间需要相互关联、配合联动。全体党员干部要善于算大帐、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做到内外统筹、措施互补、战略协调,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把近期、中期、长期的目标结合起来,增强各领域改革的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协同性,下好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

4.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要求

大党之大、大国之大,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崇高的信仰追求。“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5]马克思主义早就为我们描绘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美好图景,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一开始就指明了无产阶级的使命要求——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真正解放自己,因此作为无产阶级的先进代表,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主动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规律,自觉肩负起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树立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坚持不懈为人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16]习近平总书记以博大的世界胸怀和宏阔的国际视野,多次在外交场合声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世界谋大同的政党”[17],鲜明地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及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使命责任。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终落脚点,胸怀天下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契合人民至上的总要求,也进一步使内在要求和外在要求在更宽广的视域中得到整合性运用与最大化发挥。首先,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自信自立与交流互鉴的有机整合。中国共产党人既要立足民族文化、厚植文化自信,又要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其次,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守正创新与扩大开放的有机整合。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恪守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人间正道,既扎实走好自己的路,又要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再次,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问题导向与人类关怀的有机整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问题、地缘政治博弈、意识形态之争、生态环境危机等已成为全人类的挑战,早已超出国界和阶级的分异。中国共产党人应时刻牢记“以天下为己任”,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回答好“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推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最后,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系统观念与世界眼光的有机整合。当今世界,国家之间休戚与共、发展利益紧密相连,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中国共产党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仅要致力于本国的繁荣发展,也要积极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三、“六个必须坚持”是创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典范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8]“六个必须坚持”无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哲学武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范式创新,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巩固提升了党的执政理念及其实践本领,由此树立了创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典范。

1.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范式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活本质。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并根据时代特征、认识基础和实践经验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也是“六个必须坚持”得以形成的动力。“六个必须坚持”之所以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范式创新,根源在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思维自觉将理论内容与现实实践关联起来。

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哲学思维的最高抽象,代表着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只有从科学理论中提炼出内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使这一理论走向成熟、达成体系,并作为指导实践的原则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论思维的意义,并以强大而科学的逻辑建构力,抽象凝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核和本质规定,即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使得这一科学体系层次更高、概括性更强,更加符合思维认识规律,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标识性概念,为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六个必须坚持”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中国化智慧结晶,高度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将实践观点作为活的思维所内生的根本方法精神。“六个必须坚持”基于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总结,客观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指向、实践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精髓推进到了新阶段。此外,“六个必须坚持”呈现了中国人民与中国社会以及当今世界的本来关联和矛盾运动,反映着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生动实践中继续释放“行”的真理力量。

第三,“六个必须坚持”将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相统一,并以现实批判的优先立场,呈现了哲學思维范式的当代中国转向。通过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形态进行理论反思,牢牢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巩固筑牢了马克思主义主阵地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为推进理论创新做出了中国的独特贡献;同时积极回应世情、国情、党情之变,统筹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与“不变”,直接面向现实的社会历史、尊重现实的人的需要、关怀人类的当前境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注入了新鲜血液,实现了理论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深层互动。

2.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必须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19]“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党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理论创造力,既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在党的理论创新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突出的历史意义,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科学思维指引。

第一,“六个必须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展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六个必须坚持”立足时代之基、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追求真理、发展真理的自觉,由此实现了新的理论概括、新的实践总结和新的精神超越。

第二,“六个必须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升华。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六个必须坚持”整体构成紧密相连的逻辑系统,涵括了“矛盾论”“重点论”“全面论”等原则要求,强调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创新成果。通过综合运用“六个必须坚持”,辩证把握好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坚守民族文化正当与先进理论创新的关系、问题导向与过程导向的关系、造福中国人民与造福世界人民的关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第三,“六个必须坚持”深蕴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娴熟精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大历史观的远见卓识,从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超越“零和博弈”“你输我赢”“国强必霸”的单一逻辑,突破个人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狭隘眼光,使中华民族的发展汇入人类世界历史潮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华文明的生机活力汇入当代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基于世界历史视野,综合审视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中国人民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相融相促。

3.巩固提升了党的执政理念及其实践本领

开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离不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0],而不是为了装潢门面。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主题教育、加强理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六个必须坚持”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式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为全党提供了看家本领,有助于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第一,“六个必须坚持”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确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型政党性质不变。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党的初心使命早已概括形成,不过在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得以确证尚属典范。“六个必须坚持”以其科学真理性、历史总结性、理论创造性、实践指导性和方向引领性,凝练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理论问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依靠谁”的实践问题,夯实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意志、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保障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六个必须坚持”塑造了良好的精神品质,确保积极进取的革命型政党本色不变。“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21]。“六个必须坚持”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价值追求、坚守理想信念、坚决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聚精定魂、抢抓机遇,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六个必须坚持”也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放眼世界,继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实践勇气,有利于更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生机活力和战斗力。

第三,“六个必须坚持”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确保学习型政党本味不变。党员干部通过学习掌握“六个必须坚持”的思想精要,思想方法才能搞对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才能把得准,推动自身政治觉悟先进、思想境界高远、专业素养过硬,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组织力量。党员干部通过学习掌握“六个必须坚持”的方法精要,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旨和思维方式作为看家本领,将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和思维方法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在风险挑战面前岿然不动、应对自如,在实际工作中游刃有余、务实高效。

参考文献

[1][5][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19,18,1.

[2]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论丛(第二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0.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0.

[4]习近平.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7.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8.

[9][10]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98,64.

[11][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8,250.

[1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14]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85.

[1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

[17]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5.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1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

[20]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66-1667.

[2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时代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