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理性审思与优化理路

2023-04-28 03:46王美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回应新技术变革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产物,它通过具象化感知、融情于境、解意认同过程及图像生产与传播来构建思想道德主体。然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仍面临着叙事资源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图像教育价值弱化、主体间精神交往缺如、对教育对象图像认知转换缺乏整体性认识等现实问题。应积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资源系统、强化图像叙事教育价值、增进叙事者的图像智慧、自觉构建图像叙事的长效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稳健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思想互动;图像智慧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6.01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6-0057-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國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进入新时代,图像生产和图像传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也为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走向日常化、具体化和形象化创造机遇与条件。那么,相对于传统叙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何以生成与发展、通过何种方式和机理来促进人们思想和价值观的生成,并规避叙事中的风险挑战,促进叙事效能发挥,是值得商榷的理论和现实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出场逻辑

区别于文本叙事、口头叙事等叙事方式,图像叙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叙事规律。它是将图像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工具,通过图画、图式和图解等方式,发挥一定的传播和教育价值。从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历时性维度看,其出场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自身创新性发展和现代转型的主动选择,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把握新技术变革有利因素和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产物。

1.时代发展大势呼吁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生动铺展

新时代以来的重大成就,进一步促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和精神世界需要满足,特别是在满足人们精神世界需要的途径和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点,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产和传播提出新要求。图像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在新时代又焕发出超越传统的特点和优势,能够为顺应时代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注入新能量、提供新动力。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出场,是时代发展大势的现实呼唤,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成才需要的教育追求。它以人们的某种共同记忆、生活经历和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通过形象塑造、形象表达和形象传播,引导人们对特定价值观念产生内化并形成认同。在新时代,图像叙事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者借助图像符号将其蕴含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道德要求等传播给教育对象,以引导教育对象凝聚价值共识、形成政治认同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本质和根本目标来看,它旨在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来唤醒和激发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并在实践中自主创造、自主建构,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顺应了时代发展中对其提出的新内容和新要求,体现了对传统图像叙事的传承和对现代叙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6期王美军: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理性审思与优化理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年2.新技术变革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出场提供技术支持

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促进图像的更新迭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创造有利条件。一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提供更加全面、丰富和多样化的资源和方式。在以往的叙事中,教育者往往通过语言、文本来讲授和传播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方式较为单一,而技术革新则推动叙事走向多样化和生动化。通过图像叙事,教育对象可以更深切地感受、更紧密地互动,增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悟和认同。二是技术革新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广泛普及和深入,数字化教育使教育资源能够进行图像的数字化存储和传输,摆脱了时空场域对教育过程的限制和束缚,促进了跨时空传播,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和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三是技术革新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效能。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数字化教育助推教育过程走向精准和高效,经由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能精准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要,从而为个体发展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3.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进将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纳入其中

从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历程来看,视觉经验始终伴随人类文明进化始终,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翻开人类文明的画卷,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其思想表达和情感传递就体现出明显的视觉性和感官性。远古时代的壁画、石刻、雕像等图像符号,都是记载图像文明历程的生动例证。在农耕文明的封建社会,人们通过抽象、讽刺、夸张的绘画、篆刻等艺术作品来抨击封建统治的剥削压迫;进入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运用黑白照片、黑白影像等视像作品来表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与矛盾。由此观之,人们思想的图像表达,都是当时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伴随人类文明演进和视像技术革新,图像叙事载体也超越了报纸、报刊、画报、宣传牌等传统媒介而走向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寓言、小说、绘画、电影……”[2]图像叙事载体的不断升级,使人们获取图像资源的方式走向多样化,人们用异彩纷呈的图像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叙事方式。人们既以图像来寄寓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又通过图像表达和传输,构成图像叙事的完整过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正在不断建构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交往方式,它通过时代化、大众化的描绘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记忆,并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作用机理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是教育者借助人类视觉文化系统中的图像符号作为叙事语言和表达方式,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蕴含其中,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教育对象的过程。从内在的作用机理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是基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知—情—信—行”的图像感知、情感激发、解意认同和图像实践来促进教育对象认知深化和实践转化,以此促进教育对象形成价值认同,进而提升教育效果。

1.具象化感知与感性认识的唤醒

相对于作为抽象理论形态的传统叙事,图像叙事以其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等特点,突破了传统叙事的藩篱,使受者能够在具象化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参与和体验,深化感性认识。正如法国学者雷吉斯·德布雷所言,“图像把抽象的思想变为感性的材料,使概念动人心弦,令原则生机勃勃”[3]。一是具有吸引力的图像能够触发教育对象的视觉注意和感官体验,产生与图像内容相适应的身体反应。当图像叙事内容以教育对象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时,就能够更加直接地作用于受者的视觉系统,启迪感性认知发生。二是互动式参与推动教育对象感性认知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图像不是简单的物理表征,而是蕴含特定意义的价值符号。无论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进行图像传播和教育,还是教育对象自主感知图像,其过程都是建构图像认知的过程。主体间的感知交往与教育对象自主进行图像思维活动,本质上都是价值符号的认知过程。三是沉浸式体验促进教育对象感性认识升华。“沉浸”一词源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概念,认为“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4]。 当教育对象沉浸在一个以图像塑造的某种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时,便能够达到身体与心灵的高度契合,为升华感性认知提供心智基础。当图像进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它便不再是一般意义的物理象征、审美符号,而是灌输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图像叙事将抽象化理论转化为具象化图像,并在感知、参与和体验中实现“视觉教化”和“可视化价值观传播”。

2.融情于境与积极情感的激发

“情境教育的根本灵魂就在于一个‘情字”[5]。情境中蕴含着情感,情境教育也传递并塑造情感。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6]。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是培育教育对象积极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导人们追求真理的实践活动。如今,图像已不再仅仅以静态图画的形式呈现,而是集文字、语言、声音、动画等于一体的全景式视听体验,能够营造出立体式、动态式、交互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具言之,图像叙事将教育内容和信息以情境的方式呈现,在AR、VR、MR等技术支持下,营造出一种“我在现场”的氛围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融入感,从而增强观者的主观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当个体进入图像所创设的情境中时,“情境会与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发生共振、共鸣,激起其道德情感”[7],从而使其正向情感得以强化,负向情感得以矫正,最终获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共鸣感、愉悦感和满足感。并且,以图像叙事的方式来呈现教育内容,可以使教育对象与所营造的情境直接进行情感和价值互动,拉近自身认知与理解价值内容之间的想象距离,从而使情感得以释放。重要的是,图像叙事之所以能够激发积极情感,不仅在于它能够创设形象立体的互动情境,而且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情绪情感需要,促进心理融入,塑造相对持久、稳定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并内化于个体的个性之中。

3.解意过程与价值认同的形成

符号学认为,“任何符号必然有意义”[8]。图像作为一种交往符号,其意义建构、表达、认同都是通过主体间交往实现的。这里的主体间交往,实际上是教育者经由对图像的意义阐释并将其蕴含的意义与价值传递给教育对象的过程。解意过程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图像阐释、解答和建构中深入彼此的思想世界和心灵世界,并通过“图像对话”来达到心灵与精神的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图像“代表某种事物,并传递某种事物的信息”[9]。从具象化符号表征来看,它以历史事件、英雄人物、道德楷模等真实素材为依托,抽象出精神内核并进行具象化再造,因而具有教化与传播价值。解意过程就是教育者运用图像资源,对其中蕴含的价值信息进行意义解读,剥离出超越图像物理特征和审美情趣的价值,增进教育对象对“向上向善”价值的体悟,促发积极情感与价值认同。正所谓“感受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10]。图像中暗喻、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育对象在感知后并不一定能深刻理解和内化,只有帮助教育对象完成揭示、联想和想象等解意过程,才能促进其走向理性认知和价值认同。

4.图像生产与图像实践的自觉展开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价值旨归是促进图像實践的自觉展开,图像生产则是图像实践的重要方式。一是图像生产过程不是被动的、消极的、非理性的,而是主体基于已有的理性认知、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影响,内化为自身的个性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实践活动,是个体主动选择和自主实践的过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生产与以资本积累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相区别。作为商品的图像生产,始终以获取资本利益为目标,遵循资本逻辑的利益法则;而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生产是价值观领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个体将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容、信息等资源符号以图像的方式进行转化或创造,是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过程。三是图像生产的量与质,是反映图像实践自觉性的重要表征。图像生产不是经过一次实践活动就完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迭代过程。不断生产创造出新质图像,增强教育主体的图像意识和图像素养,并不断创造出益于身心发展、提升志趣、发展品德的高质量图像,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价值旨归。

三、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现实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是借助图像展开叙事的,那么,在叙事过程中,图像意义的双重性就不可避免地对叙事产生干扰或阻碍。如何优选图像资源、如何有效运用图像,并发挥图像在叙事中的教育价值,应在反思、建构中探寻。

1.图像资源供给与图像主体需要之间的现实矛盾

在数字媒体的推动下,海量图像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图像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然而,并非所有图像都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图像如果没有对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即没有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图像就不能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11],这也构成了图像叙事的本质规定。图像叙事的规定性反映着图像在获取、选择、传播等方面的限制性。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为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内部的组织架构直接影响着图像资源的分配结构。教育主管部门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总体资源,规定着图像叙事的根本方向;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实施主体,是贯彻图像叙事要求并将教育信息转化为图像资源的主体,也是运筹具体图像叙事的主体;高校内部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及其人员,是图像叙事的真正执行者,也是与教育对象联系最紧密的群体。换言之,教师对图像资源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图像需要的满足状况。教育行政体制在执行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加之教育者自身的图像素养差异,使图像资源供给与教育对象需要之间存在一种“合理性张力”。

2.图像所承载的教育价值呈弱化趋势

图像的教育价值是影响图像叙事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图像教育价值仍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图像符号所承载的教育信息缺乏系统性建构,呈碎片化趋向。教育对象获取图像信息的渠道已远超越课堂和学校,数字媒介为人们获取丰富信息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但是,获取丰富信息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取更多有效信息。纷杂图像更易带来“瞬时性”“快餐式”“浏览式”的视觉体验,只能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短暂印象或“记忆片段”,难以形成系统、深层的理解和认知,造成部分教育对象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落入“感官陷阱”。另一方面,图像符号蕴含教育内容的意义性被遮蔽,叙事走向浅层化。图像叙事不仅具有感官价值,还有意义价值。然而,作为解释工具的图像符号,其意义性却时常被遮蔽。一是囿于教育者图像素养的缺欠,图像蕴含的教育内容仅仅被简单解读,意义内容却缺乏深度理论阐释;二是以各种社会思潮为基底绘制的图像在价值上良莠不齐,加之弥漫性的社会传播机制,图像以无意识、渗透式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折损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图像叙事引领力和感召力,造成图像叙事在价值选择上的无序性;三是网络时代带来了图像传播的“狂欢”,也造成图像叙事的“冷场”。教育对象沉溺于视觉效果的感官体验,以致于在认识规律性问题时仍依赖于直观的图像符号,形成“图像狂热”和“图像崇拜”。

3.叙事过程中主体间精神交往不足

“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12]从图像叙事的交互性特点来看,图像叙事过程就是思想互动的过程,是教育者过问教育对象精神生活的过程,本质是精神交往。然而,由于叙事环节的偏差,使主体间的精神交往受限。一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沿袭和继承,使图像叙事走向单向化。受惯习和思维模式影响,图像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沿续了以语言、文本为主的单向式叙事风格,造成主体间交往形式单一。二是网络思想互动中教育者的“缺场”,削弱了图像叙事的核心价值引领力。如同物质交往活动,“精神交往就像社会的血脉和经络,贯穿于社会关系之中”[13]。教育对象驰骋在“读图自由”的网络世界,良莠不齐的网络图像和复杂而不确定的虚拟社会关系很可能干扰网络空间中精神交往的正确方向。三是图像叙事中的精神生产活动与精神交往产品缺欠。图像叙事的目标是增进精神交往,以促进教育对象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交往是经由精神生产活动,在主体间的交互作用中生产出精神产品。图像叙事作为一项精神生产活动,应该在叙事中不断创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图像,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

4.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认知转换缺乏整体性反思

图像之于教育对象的意义在于,它满足了信息时代不同个体、差异群体的观看需要,能够使教育对象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料、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获得精神愉悦和身心放松。图像作为“第二课堂”,可使教育对象获取“直接经验”,他们也习惯性地将“看”作为感知世界、建构自身价值观及与他人交往的重要方式。有学者认为,图像叙事已经“把话语的抽象思维逻辑转变为图像的观看认知逻辑”[14],也就是W.J.T.米切尔在《图像理论》研究中所提及的“图像转向”。凭借图像感觉作出价值判断的现象也在不断增加,这就是教育对象思维演变、认知发展的图像叙事机制。遗憾的是,尽管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图像叙事在形塑教育对象认知中的作用,并力求满足教育对象的情感价值、兴趣和需要,以规避个体在图像选择、运用中遭受负面、消极影响,但在实践中却屡屡遭逢效果不佳的窘况。事实上,教育对象与图像之间并非被动接受关系,图像叙事也并非被简单化了的意义解释工具,而是一种双向互构关系,即个体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活动也在渐进地塑造着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图像叙事不仅是视觉文化发展的产物,更是教育对象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要取得良好的叙事效果,就应该摆脱“迎合”教育对象需要的单向叙事思维,转而探究促使叙事转向内在的观念基础和主体能动性创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与日俱新,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能否顺应时代发展并获得教育对象的接受与认同,尊重叙事观念鼎新将成为主要推动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实践策略

图像叙事作为一种具有正反效能的叙事方式,在实践中必须对图像叙事进行反思性重构,以准确把握图像叙事的特点和规律,为图像叙事“赋能”,从而优化图像叙事效果。

1.積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资源系统

图像叙事资源系统的构建,既要遵循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也要满足教育对象日益增长的图像需要。丰富图像叙事资源,应该从有效获取和自觉生产两方面展开。

一方面,拓宽图像资源获取渠道,优化图像叙事资源,这是确保“图像善用”的前提。社会的图像化和图像的社会化不断建构着人们的生活图景,使获取图像资源成为必要和寻常。为此,应该以学校为基点,构建全社会共创共建共享图像资源的理念和模式。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图像资源的协调与整合,把握图像叙事资源的供给质量。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学校搭建图像信息共享平台,组建图像资源数据库,使各校之间能够跨时空、跨场域地展开图像交流与共享。学校作为图像叙事的主体,要全方位、多渠道构建图像叙事资源系统。在叙事模式上,采用“互联网+图像”的运行模式,运用教育辅助智能工具,如智慧教学平台、智能教学助理、教育客户端等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资源全平台;在叙事载体上,挖掘校园文化的图像叙事价值,从校史、校园事件、校园活动中搜寻有益信息,为图像叙事提供价值基础。

另一方面,优化图像生产过程,实现图像生产供给侧良性运行,这是保证图像叙事长期向好发展的基础。优质图像叙事资源的“原型”应该扎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从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实践中汲取丰富滋养,不断生产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图像产品。同时,在图像生产、供给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或避免图像商业化、商品化,警惕图像消费主义,确保个体基于情感和价值需要来展开图像生产和图像创作,构建起政府主管部门管理监督、社会责任主体自觉履责、个体自主自觉择图的图像生产和传播体系,实现图像资源供给侧良性发展。

2.注入核心价值符号以强化图像叙事的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之教育价值显现,在于图像自身的核心要旨和意义在传播中获得教育对象的肯认与褒扬,并形成良性循环。图像叙事之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则是图像内蕴的核心价值符号的意义表达。因此,应选取和塑造“有故事的图像”,使图像叙事“有内涵”“有灵魂”。要从历史传统、时代发展和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汲取教育元素,为图像叙事提供丰富滋养。一是历史记忆与教育现实的合理建构。“历史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15]当历史记忆被赋予建构图像叙事的使命时,就要思考如何运用历史资源来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并与当下的教育和社会现实相衔接,以实现历史记忆的图像转化和现代性发展。二是时代故事的图像化传播与未来世界的图景描绘。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不仅要接续历史,还要观照现实,开创未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为奋进新征程熔铸了丰足的道德力量。以社会先进典型等价值符号作为图像叙事的内核,不仅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必然选择,也为描绘未来世界图景奠定基调、提供摹本。三是以生活世界为原型来创设图像叙事情境,增进教育对象的身临其境之感。生活世界是与教育对象联系最为紧密的意义空间,并以其日常性、交互性、渗透性等特点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发挥身边榜样的教育力量,讲述先进榜样故事,能够激发和鼓舞人们向身边榜样看齐,实现“以榜样育榜样”。

3.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者的图像智慧

图像智慧是图像叙事的认知力量和行动指南,它是叙事能力的综合表达,与人的思维活动、行为活动及伦理要求相连接,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主体应该不断增进图像智慧内在结构的统一。首先,图像智慧作为一种理性认知,是对图像的整体性认识和看法,是关于图像叙事概念、知识等观念要素的集合,体现为主体“如何以图像的方式来解释世界”。从其内在的意识和精神之维看,它涉及认知的不同方面,既以理性的认知图像为内容,又包含情、意、信、记忆、想象等环节,以其复合形态充盈人的精神世界。因此,理性智慧构成图像叙事的思想体系基础,是个体进行图像认知和图像实践的观念基础。其次,图像智慧与个体具体实践过程相联系。图像智慧通过图像实践得以展现,它既凝结着理性智慧的实践表达,又通过实践不断生成新智慧,主要表征为主体“如何以图像的方式来改变世界”。从图像叙事主体间关系看,它是主体间在叙事交往中所展现出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彼此互促并能够统一行动的能力,是一种交往与行动智慧,也就是以里弗为代表的研究者们所强调的“采取行动”。最后,图像智慧还表现为一种伦理智慧,它是对图像叙事规范合理性的表达与追求,是促进图像叙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力量。图像叙事的价值取向是造就和生成思想道德主体,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处理好人与图像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图像技术的关系,并在图像叙事中作出合乎道德的价值选择,则是图像叙事中伦理智慧的价值彰显。

4.自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长效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要深入人心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同时把握好叙事的宏观协同和微观互动,构建持久稳健的长效机制。在宏观层面,要构筑图像叙事的协同机制。协同效应的有效发挥,在于构建图像叙事共同体,形成图像叙事“合力”。这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依托人工智能连接现实空间的优势来激发各场域、各学段叙事体的育人潜力,在校企联合、校馆联合中打破叙事中学院派叙事与社会化叙事之间的隔膜,优化图像叙事格局,为专兼职叙事主体及隐性叙事主体的交互在场提供相应的弹性空间,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效能。在微观层面,要把握图像叙事的思想互动机制。从图像叙事具体过程出发,思想互动是图像意义表达的基础,是图像叙事的根本,其生成是视觉感知、沟通符号与内化内省等认知过程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视觉感知是思想互动的前提,“看”是生成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基底。它通过语言等沟通符号,将其作为思想互动的中介系统,把“主我”的思想观点传递给“他者”,“他者”经过内化与反思,将“看”的内容转化为个体认知的组成部分,并用于指导行动。建构科学合理的思想互动机制,将“看”的内容转化为行动目标,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未来,伴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的现代化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定会展现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4.

[2]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M].张寅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

[3]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M].葛红兵,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8.

[4]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张定绮,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67.

[5]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J].教育研究,2009(3):52-59.

[6]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7]戴锐.德育情境创设的若干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1998(3):28-30.

[8]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47.

[9]彭耽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8.

[1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11]汪大本,孙迎光.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内涵生成、现实困境及其实践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1):38-42.

[12]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89-190.

[13]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2.

[14]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化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11.

[15]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9.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