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3-04-28 03:46刘澈徐晓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数字化

刘澈 徐晓风

摘要: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要以深刻把握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为前提,以深入理解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的内涵及特质为基本,以深度挖掘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問题为抓手,以优化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路径为保障,实现史今结合、协同互助、同频共振的“大思政课”育人效果。

关键词:数字化;红色校史;思政课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6.012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6-0069-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要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1]红色校史资源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创立、建设及发展的过程,更是中国共产党办学治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运用数字化技术呈现红色校史资源,开展红色校史教育,讲好红色校史故事,筑牢红色校史记忆,是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应有之义,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又一重要举措。

一、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提供了根本遵循。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之间存在天然的关联性,是高校立德树人生动的“教科书”。因此,开发和运用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贯彻落实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思政课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和运用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以网络化、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化及VR等数字化技术进行呈现,创建真实学习体验、可视化交互式场景以及低延迟、高同步的运行环境等教学场域,使大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中全身心地沉浸于课堂,激发了大学生求知欲、探究欲,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活力。此外,通过数字化技术呈现红色校史资源,其受众范围还可延伸至社会群体,为全社会共同上好“大思政课”提供资源保障。

2.破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难题的现实需要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升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学习途径。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具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完整等优势,增强了大学生的参与感、沉浸感、体验感,使大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校史文物、文献、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灵活实践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打破时空限制,推动大学生自主实践学习,加深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效的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6期刘澈等:“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年3.传承和弘扬高校红色基因的重要渠道

红色校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在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集中体现在学校留下来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以及宝贵的时代精神,是高校思政课优质的育人资源。用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传承和弘扬高校红色基因,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和亲切感,能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所起到的教育效果是灌输式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也加深了大学生对于母校的深厚情感。开发和运用数字化技术使得红色校史资源更具鲜活性、多样性以及传播性,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了高校红色基因。

二、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内涵及特质红色校史是学校在建校及发展过程中凝结的具有红色主题的历史文化,是高校存史、资政和育人的重要资源。数字化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习者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并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是通过互联网、AI等新型技术结合教学实际而产生的新兴教育方式。

1.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的内涵

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是指运用数字化技术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形成的并能够开发与运用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其核心内涵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体”指的是校史与革命精神的融合,校史中的人、物以及事件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的奋斗历程,通过数字化技术把红色校史资源的主题和灵魂呈现出来。因此,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就有了明确的呈现内容与呈现对象,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对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的定位、功能以及实践性进行开发和运用。“两翼”是指数字化与红色校史这两个维度,他们构成了科学技术与革命精神的两个关键点,使得科学技术与革命精神形成了还原、融合及交互,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被大学生们所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特质

根据《2022年度中国数字教育市场数据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数字教育市场规模3 620亿元,同比增长12.42%”。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我国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正在迅速地改变知识的获取、学习思维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首要环境”。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区别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高校思政课中能够发挥自身独特优势。

第一,鲜明政治性。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最鲜明的特点,也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和灵魂所在。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能够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为党培养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重要保障。如沈阳建筑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创办的,是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第一任校长由何长工同志担任,学校为了更好的传承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创业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校区第一运动场北麓,通过数字化技术模拟建造了何长工在陕北生活、工作的窑洞景观,激励学生继承革命先辈遗志。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是高校思政课载体的新发展,具有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呈现红色校史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举措,既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又提升了红色校史的政治功能。

第二,时代发展性。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是基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思政课程载体,数字化技术和红色校史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开阔、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日趋加强,运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也逐渐提升。当今的网络技术能够突破学校和课堂的传统边界,推动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随着网络而不断发展,其可以通过“三微一端”“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方式赋能高校思政课。如鲁迅美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以及沈阳音乐学院等院校利用人民网、学习强国等网络宣传主阵地的优势,通过微信、微博接力参与,共同分享红色校史资源的故事,引导大学生在红色校史中学党史,感悟初心和勇担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无法满足学生随时代的发展而对于学习的需求,而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是在时代发展基础上,结合学生的需求和能动性,呈现出的有效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

第三,情感归属性。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是当前各大高校中真实存在的一项重要的校史建设方式,而数字化在高校校史馆中也逐渐开始落实和运用。不同学校通过不同的校史為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共鸣,如琼台师范学院基于300多年的书院文化和100多年的红色校史,从丕承前贤到开启新学、从琼崖革命到再谱新篇,在历史中凝结着校友的贡献和精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学校涌现了许多革命先辈,像王文明、冯平、李爱春、周士第、谢飞等,都激励着琼台师生奋发向上、争做先锋。运用数字化技术呈现红色校史资源,可以将一个个历史故事、一件件时代物件转化为生灵活现的感官现场,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创新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模式,通过结合红色校史和人文特色激发学生对社会、学校和身边环境的情感归属,加强学生的认同感。

第四,形式灵活性。红色校史资源在数字化技术的作用下呈现出形式灵活性的特点。数字化技术为红色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式以及新技术,拓宽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讲授方式,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呈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视觉与感觉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参观与学习相结合等多种教学特点,让学生们在课上以多种讲授方式来感受学校厚重的历史,“沉浸式”的体验数字化技术下的育人效果。如中国人民大学利用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应用口述历史影像技术,采访学校校友、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先生,把口述采访转化为文字记录以及制作数字影像,投放到课堂教学,既展现了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又增加了红色校史育人案例的鲜活性。

三、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4]红色校史资源是展现红色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字化是肩负红色资源“活”起来的重要载体。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优化了红色校史资源的开发、运用及转化,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和方法,有效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然而,在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和高校思政课融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技术掣肘、思维固化、协同困境的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效能。

1.技术掣肘: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整体开发不强

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源于对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红色校史资源作为高校独特的育人资源,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呈现,需要具备专业化、多学科背景的团队进行资源开发,通过集中采集、存储、处理、展示以及传播等流程,进行红色校史资源数字化表达。目前,由于大部分高校对于数字化教学手段还停留在认识和探索阶段,使得高校在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上出现专业人士不足、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另外,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并不是自动实现育人功能的,而是需要教师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把静态素材转化为生动案例、把零散史料转化为鲜活设计,这一要求需要深入探究数字化技术“如何融”的方式方法,讲求融入的“时效度”,才能真正发挥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的育人价值。

2.思维固化: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应用水平不足

当前,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应用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高校对红色校史资源使用过程中存在自觉性、主动性不强。一方面,从数字化技术的具体操作层面而言,运用数字化技术呈现高校思政课所需要的内容,对教师所具备的数字化技术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现实中大多数高校的数字化配套技术平台并不健全,对新型教学方式支撑不足,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技术使用诉求上往往难以得到满足,这也阻碍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接受数字化红色资源教学方式的路径。另一方面,从高校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在传统定式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对数字化教学形式存在一定的排斥,对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存在“不了解”和“不愿用”的心理,认为运用数字化技术会打破高校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维范式,害怕原本传统教学讲授的时间将被沉浸式、体验式以及互动式等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式挤占,消解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3.协同困境: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使用范围不广

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旨在将各高校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资源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有效的保护和充分利用起来,并灵活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当前,虽然各高校在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的呈现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在育人价值和目标上却具有一致性,这就意味着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可以运用到每一所高校,并结合本校思政课的教学特色进行选择性的融入。然而在实践中,红色校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大多数都来源于本校且仅服务于本校,并不注重对其推广和使用。若只将本校的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用于本校思政课中,其使用范围的广度很难达到“共同学习”的理想状态,也不利于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的共享与传播。

四、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优化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5]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针对其在发展和运用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要通过建立技术支撑、提升能力水平、加强协同联动等方式综合发力,着力有效提升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效果。

1.深耕技术:“活化”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

要实现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既要满足数字化教学需要,又要避免“信息茧房”等问题,“数据原料”和“数字技术”是关键。

一是要有适配的“数据原料”。数字化红色校史的赋能是基于对红色校史资源研究的加强,通过开展对红色校史遗迹寻访、强化口述访谈等方式充分挖掘红色校史资源,摸清一手资源底数,并将红色校史中的文献资料、影像资料以及声音图像等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和深入挖掘,实现红色校史资源的汇聚,为数字化红色校史的开发和运用提供基础性资源支撑。

二是要有适配的“数字技术”。在红色校史资源汇聚的基础上,开展数字化与红色校史资源的技术关联和表达,通过数字图文、虚拟场景、AR、VR等形式对不同类型的红色校史资源按照使用途径、资料来源、学理机制等不同标准,建立一个兼具数据存储、资源共享、技术应用的数字化资源库,拓展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供给空间和方式,实现红色校史资源“活化”。此外,通过交互式体验强化学生情感认同,对教学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提高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运用的精准性和持续性。

2.赋能动力:校师结合推动数字化应用水平

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不能仅靠“技术赋能”,教师的“素养赋能”也尤为关键。数字化素养是综合运用技术、认知以及情感的一组心智技能,包括正确认知数据信息的能力、收集和获取数字信息的能力、数据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数据分析和评价能力、保护数字安全的能力等。

一是高校要主动“给养”。高校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积极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创造条件,要将数字化技能培训纳入教学培训的必修课程,要加强在技术知识、数据共享、数字安全等方面的培训。此外,也要组织专门教学团队打造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包”,使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在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下因时、因地、因势的开展教学工作,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式发展。

二是教师要主动“求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摒弃传统陈旧的灌输式育人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思维自觉性,要树立正确的数字化教育观、教学观及知识观。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驾驭数字化技术的能力,能够让高校思政课教师明确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及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更加注重选取数字化资源进行育人的价值赋意,并警惕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中价值内核“被娱乐化”等倾向,达到“术”和“道”相统一。

3.协同合作:共享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育人效果

当前各高校协同共享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尚处于推进阶段,各高校应当积极推动构建跨区域和跨学校协同合作的新机制,打破单一的静态思维,发挥数字化在教学中开放性、传播性和连接性的作用,为红色校史资源的广泛运用注入持续动力,提升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的协同效应。

一是加强校际之间的协同合作。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兼具形式灵活和育人价值等特点,要搭建数字化红色校史的共享机制,打破校园的地域限制,各高校要在技术协同、场景应用、教学联动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破解“信息孤岛”。同时要在课程资源、师资运用、案例共享等方面实现数据共享,特别是要把握不同高校红色校史资源的特色,把适合的内容巧妙运用到本校的思政课中,展示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的优势,形成强大教学合力。

二是加强校地之间的协同合作。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是学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注重与地方的革命纪念馆(园)、博物馆、党史馆以及档案馆等线下单位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6]各高校要发挥人才资源和传播效度等方面的优势,与具备基础设施和资金支持等方面优势的地方场馆进行有效互补,开展校地间多层次、多方面、多广度的合作,实现人员、资源、成果的共建共享,创造更高的育人价值。

综上所述,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2021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到北大红楼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行动主题展”时指出:“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7]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红色校史资源,呈现出高校历史与现实、科技与传统、显性与隐性育人资源的聚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座宝贵的“富矿”,在培育时代新人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各高校要以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作为切入点,运用好历史带入、巧用时空观念、善用情理结合,充分发挥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在存史、资政、育人方面的作用,在“不变”中求“变”、在“守正”中“创新”,融合时代、扎根历史、贴近实际,推进高校思政课与时代同进、与学科同频、与学生思想共振的“大思政课”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06-27(1).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6]谢秋水.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美育的价值功能、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3(4):131-136.

[7]是说新语.北大红楼:红色曙光从这里升起[EB/OL].(2021-06-28).http://www.qstheory.cn/laigao/ycjx/2021-06/28/c_1127604559.htm.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数字化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