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

2023-04-28 12:42李保全黄显中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李保全 黄显中

摘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丰富蕴涵的题中之义,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开辟的路径依赖。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史。作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创造性提出了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揭示了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确立了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遵循,建构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实践,诠释了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把握理论创新规律提供了卓越智慧。

关键词:正确态度;毛泽东;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6.005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6-0027-07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具体实际之‘的的伟大实践,为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光辉典范。”[1]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史。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科学真理,正确对待是其自身赓续创新的必由路径。中国共产党“能”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离不开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持续探索。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定追随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开拓者的毛泽东,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先河,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做出了伟大奠基。

一、创造性提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蕴涵的应有之义,又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实践关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蓬勃生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待之的逻辑必然。毛泽东立足中国社会客观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从不同维度创造性提出了意蕴丰富、贴近实践、影响深远的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有效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综观毛泽东毕生的理论著述,他非常重视对待事物的态度问题,曾谈及如何对待人民、敌人、历史、文化、理想等不同层面,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2]。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需要正确对待它,并将正确对待提升到党性高度来看待:“没有马克思列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3]。毛泽东关注并重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凸显出正确态度对于坚持、继承、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价值。

毛泽东提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既是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更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身理论的实践启迪。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4],“我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5],“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6]马克思主义拥有价值引领和工具载体双重功能,不仅是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还是蕴含着科学方法论意蕴且能够驱动自身赓续创新的工具载体。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自觉、敏锐思维和实践主动,积极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身理论的正确做法,并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实践中,提出了契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带有中国理论创新鲜明特质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正确观点。这些思想观点大致包含以下层面:

第6期李保全等:毛泽东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年其一,正确对待理论文本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是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依据,也是根据时代形势诠释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载体。对于理论文本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强调:既不能照抄照搬文本,又不能固守僵化理论,而是要掌握理论文本的精髓。他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7],“读马克思主义就是攻马克思的道理”[8],“不要死背经典著作,而要开动脑筋。”[9]他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0],“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11]这些思想观点通俗易懂、道理深刻、意味悠长,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经典指明了努力方向。

其二,正确对待历史经验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层面的马克思主义表征的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经验的理论提升和系统凝练,它包含普遍性经验的学理阐释和特殊性问题的个别结论。对于历史经验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张立足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开展民族化、时代化的转化,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作用能够发挥出来。他指出:“关于个别问题的结论做得不合适,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因为受当时条件的限制”[12],“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13]。他主张:“即使是好的经验,不一定跟别的国家的具体情况相适合”[14],“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15]。这些思想观点揭示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具体实际,为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和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道路指引。

其三,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服务实践并实现两者统一,即坚持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于社会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张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工具价值。他指出:“为了解决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的需要而去请教马、恩、列、斯”[16],“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去分析新的事件,解决新的问题”[17],“必须用全力使学者由领会马列主义实质到把它具体应用于中国环境。”[18]他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19],“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0],“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1]这些思想观点彰显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实践指向,为中国共产党从实践出发探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提供了智慧借鉴。

毛泽东终生都在探索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他提出的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丰富世界观和辩证方法论意味的思想观点,构成了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样的理论体系,不仅涵盖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原则、立场和旨向,还涉及到认知、把握、应用、创新马克思主义等诸多环节和过程。毛泽东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不仅表露出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还彰显着他自身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理论创新及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实践榜样。

二、创造性揭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深刻把握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并正确指导中国实践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实践征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是相伴相生、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毛泽东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中,创造性揭示出其内在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然、逻辑应然和实践使然。

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22]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强大的理论主动和实践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之间的结合,这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尝试,也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有机结合,实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从理论必然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普遍真理特性,决定了其理论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要建立在具体的历史的条件基础之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3]。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即以民族的、国家的具体实际为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行动指南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转化为契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特殊真理。毛泽东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2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够成功诞生,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益于毛泽东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相结合的规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持续实现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拓展创新的成果呈现。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生关系层面,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然产物。

从逻辑应然维度而言,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掌握理论创新规律基础之上,发挥主体能动性并与客体相互作用的逻辑过程。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赓续发展有着特定的逻辑遵循,它们在逻辑客体——马克思主义、逻辑主体——中国共产党、逻辑方法——实现结合等方面存在着高度一致性。毛泽东围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成功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化什么”“谁来化”“如何化”等重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结合”的根本逻辑。毛泽东指出:“马列主义普遍真理要与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5],“看列宁、斯大林他们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就可以知道我们在中国是应该如何地工作了。”[26]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客体、逻辑主体和逻辑方法,构成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完整逻辑理路。就此而言,毛澤东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客体、逻辑主体与逻辑方法,共同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应然。

从实践使然维度而言,思想理论的生命力在实践,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质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向,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向。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史,正确对待是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果,因果孕育的载体是中国实践;没有正确对待之因,就无法产生中国化时代化之果。毛泽东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存在两大实践蕴涵:其一,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契合中国实际的改造,解决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诸种问题。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7]此话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要面向实践,同时暗含着毛泽东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着眼点也是实践。其二,将中国实践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升华,使实践经验学理化、体系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毛泽东指出:“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28],意在强调中国革命实践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能用、管用、好用,缘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进行了重塑,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促使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践中形成了有机统一。

三、创造性确立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遵循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主线,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顺利实现中国化的首要原则。毛泽东确立并倡导的实事求是,既是其运用宏大历史视域对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和理论升华,更是其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并促进马克思主义赓续发展的根本遵循。实事求是承载的是毛泽东诠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髓要义,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根本遵循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9]解读和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在具体实际,而不在思维的纯粹抽象和理论的话语转换。遍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创始者,还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他们的思想学说中都无一例外地阐发了实事求是,并在理论创新和具体实践中践行了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作为内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的根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核心要义。离开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无法被完整准确地诠释,无法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并指导中国社会实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赖以生存的根本,脱离实事求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会陷入空谈境地,马克思主义也将遭遇丧失真理和实践特性的危险。

毛泽东继承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将其转化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遵循和确立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重大原则。对于实事求是的认知理解,毛泽东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认为,“实事”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指规律性,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事求是提醒人们应以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服务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态度有过精深阐发,他谈到:“‘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30]

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的总体态度,它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整体。首先,实事求是世界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世界观的主要构成,也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历史原则与实践原则的内在统一。毛泽东既将实事求是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闸门”,又将实事求是阐发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历史视域”,更将实事求是塑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准则”。其次,实事求是认识论。毛泽东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31]实事求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理解、诠释与运用马克思主義的各环节和全过程。毛泽东运用实事求是认识论所提供的认知原则、方向和路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等理论的中国化认知,为民主革命和社会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再次,实事求是方法论。毛泽东指出:“经过调查研究,总可以实事求是地求得解决。”[32]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将实事求是根本遵循彻底落地的工作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主要方法。通过调查研究,毛泽东不仅掌握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有益铺垫,尤其是极大消解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衔接并转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间的张力,这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蕴涵。

毛泽东在阐发实事求是的同时,也将其提升为中国共产党干事创业的坚定准则,他指出:“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33],“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34],“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35]毛泽东还通过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掌握住了坚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局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指出:“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的反映”[36]。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握准、把握住、把握好诠释、应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权,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意蕴领会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功能发挥到位,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脉赓续下去。

四、创造性建构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实践坚持正确态度和批判错误态度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身理论的双重维度,也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应有完整内涵。深谙唯物辩证法蕴涵的毛泽东,既从正面维度探索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又从反面维度甄别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有哪些,尤其是提出马克思主义者及其对待马克思主义错误态度相区别的思想论断,创造性建构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实践体系,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赓续创新提供了精准思维支撑和有益实践借鉴。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与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相伴随的,毛泽东坚持以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同时也是甄别、批判和纠正以错误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过程。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伴随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加之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必要经验的相对缺乏,以错误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现象时有发生,错误态度引发的非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出现,这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带来了不利影响。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进行了坚决斗争,这种斗争表面是对错误态度的批判,内在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较量。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及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成为毛泽东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鲜明特征。

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既是非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表现,又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毛泽东对它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批判。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劲敌,它们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真理特质。教条主义者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真理性内涵出发,去理解、诠释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外在的、表象的、个别的词语表达出发,去照抄、搬用、硬套马克思主义,从而造成了误读、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产生。1930年毛泽东撰写了《反本本主义》,直面并批判红军队伍中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思想。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37]禁锢书本、脱离实际、形式主义、主观臆断,这是教条主义者和本本主义者的突出特征。毛泽东对脱离中国具体实际、主观臆想的教条和“本本”始终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他批判到:“还有不少的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38]毛泽东强调:“他们(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是行动的指南,是武器,不是教条”[39],“关于马列主义的教授与学习,应坚决纠正过去不注重领会其实质而注重了解其形式,不注重应用而注重死读的错误方向。”[40]毛泽东对教条主义的坚决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特性,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

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经验主义主要是从局部的、狭隘的经验出发,而不考虑经验的普遍性和整体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同样具有严重危害性。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总结并提升为行动的指南,这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经验主义者常常打着经验总结的旗号,将狭隘的局部经验作为实践的向导,经验主义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特性。毛泽东指出:“经验主义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普遍真理”[41],“违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把片面的相对的真理夸大为普遍的绝对的真理;他们(经验主义者)的思想都不符合于客观的全面的实际情况。”[42]经验主义者对经验的重视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他们往往只看到经验的部分,而忽略了经验的全面性审视,特别容易形成奉着局部经验圭臬做事,放松了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经验主义者在面对马克思主义时,通常表现出盲目性和无原则性,无法将实践经验很好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提升,自然无法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发展。

辩证对待马克思主义者及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这是毛泽东秉持辩证立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并非圣人,他们在探索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态度,但不能就此否定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否则就背离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毛泽东主张以历史的辩证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指出:“恩格斯有个别原理是错误的,应该抛弃,拿新的原理来代替它。……人,包括圣贤在内,总是有过的,有过必改就好了。”[43]毛泽东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出现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要秉持科学审慎的分析原则,既要尊重马克思主义者所创造的正确理论,又不能迷信创造正确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者个人;既要批判和纠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又不能因为错误态度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马克思主义者信仰的坚定性。

五、创造性诠释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构成,既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提供哲学依据,又为自身拓展、赓续创新提供哲学遵循。从哲学视角而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哲学思维和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毛泽东凭借着深厚的哲学功底,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何以和怎样能够实现中国化的重大问题,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哲学依据。

毛泽东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量精华并将之创造性转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等提供强大哲学支撑。毛泽东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实践,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味,这与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功转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用于坚持、继承、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密切相关。毛泽东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进行中国化阐发的众多经典著述,内蕴和彰显着毛泽东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卓越智慧。这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维、路径等层面,它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主题是真理转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内在是真理的普遍性转化为真理的特殊性。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44]普遍性矛盾需要普遍性真理解决,特殊性矛盾需要特殊性真理解决,真理的适用情况取决于矛盾的存在实际。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解决人类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思维和方法,若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矛盾,就需要将普遍性真理进行特殊性的转化,使之变为适合中国实际的特殊性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属性所决定的。将马克思主义普遍性真理转化为适合中国实际特殊性真理的过程,即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种结合外在彰显的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内在蕴含的是普遍真理的特殊转化。毛泽东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找出中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并从矛盾的特殊性探寻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转化为特殊真理的方向、路径,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契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理论指引。

其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路径是知行统一。知即理解、掌握,行即方法、实践,知行统一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理论阐释与实践检验、推动发展的有机融合。毛泽东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45]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内涵,又在革命实践中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特质,这是其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遵循。毛泽东并不满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检验,而是主张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他指出:“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46]毛泽东深刻地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开放拓展的理论体系,用中国革命经验凝练提升的理论成果,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让马克思主义变得更加丰富,这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不断提升知行统一层次的客观需要,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指向是具体实践。实践是思想理论的生命线,而不是思想理论自身。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并非要简单实现理论转化——马克思主义转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而是要面向中国实践,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具体实践。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47]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向是实践,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更要面向实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也来源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内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到底行不行,不是靠理论自身来衡量,而是取决于在实践中能否发挥重要作用,能否真正解决中国遇到的实践难題。

毛泽东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智慧,凸显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的真切把握,折射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赓续创新的实践理性,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强大自信和实践自觉。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要继承好和弘扬好毛泽东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智慧,牢牢掌握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规律,发挥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12-27(2).

[2][3][22][26][27][30][34][38][41][4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0,800,795,803,815,801,835-836,820,1094,989.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588.

[6][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1,376.

[7][2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8][28][35][44]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1,374,361,408.

[9][11][2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5,41,42.

[10][20][37][45][46][4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296,111-112,296,292,292.

[12][13]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90,591.

[14][43]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73,282-283.

[15][16][33][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890,905,907,899.

[17]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36.

[18][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献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17.

[19]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67.

[25]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9.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3.

[31]毛澤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08.

[3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39]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1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