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

2023-04-28 03:46潘文华谢一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

潘文华 谢一迪

摘要:文化是凝魂聚力、启明睿智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文化救国、文化立国、文化富国、文化强国的阶段,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逐渐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政治任务和文化使命。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需因时而变、因势而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活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核心要义;实践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6.019

中图分类号:D61;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6-0112-08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时代赋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总结历史经验、聚焦新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巩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1]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

党领导人民开启新征程,不仅需要坚实的经济支撑,亦需要丰厚的文化给养。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注重发挥文化凝魂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作用,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中心任务和主题的演进变迁不断赋予文化建设不同的历史使命。在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创新文化建设实践,丰富文化建设思想,不断取得丰厚的文化建设成果。

1.文化斗争中百折不挠力求文化救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历史蒙尘”[2],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百折不挠,以救亡为己任,经历了西方器物学习、政治制度学习到思想文化学习的曲折探索,认识到思想启蒙、文化救国的重要性,正如鲁迅所提出的“改变他们的精神”“提倡文艺运动”。但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对文化建设或是全面肯定西方先进文化,或是推崇传统文化复兴,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革命、中国文化建设带来转机。诚如毛泽东所言,“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3]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4]。在同各种思想理论、文化思潮做斗争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宣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中国文化建设提供新方向。当时中国共产党人主要通过翻译理论书籍、创办报刊、设立理论研究会、开办讲习所等方式来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促进中国革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供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进而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提出“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5],“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6]。在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其注入新的灵魂与生命,使中国共产党能够用科学的思维重新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征、认识文化在促进社会进步中发挥的作用、认识古与今和中与外文化的关系等,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第6期潘文華等: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年配合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启发广大群众思想斗争觉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顺时而为,成为动员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有力精神武器。党坚持对宣传文化的领导,中共中央和党的各级委员会均“分设宣传、组织、工农等部”[7],创办《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各类期刊杂志,建立一批直属艺术院团,促进革命文化的建设和宣传。并在斗争过程中提出“二为”方针,即“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强调了文艺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8]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创造新民主主义文化,并将其具体规定为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9]。新民主主义文化根植于革命实践,在维护中华文化特性、革除人民群众封建思想、凝聚革命磅礴力量、指引优秀文化作品创造、提高军民文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领导文化建设、进行宣传思想文化活动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2.文化建设中自力更生追求文化立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建立的过程中,文化建设作为题中应有之意,具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和时代任务。在这一时期,文化建设中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倾向越来越突出,独立自主建设自己的文化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巩固意识形态、进行文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中国共产党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大局,进行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探索。

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机制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一改革命时期宣传思想工作以及部门建设的局部性,构建了全国性宣传工作制度,并完善相应部门建设,例如文化教育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局、广播事业局、新华通讯社等部门,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的文教管理部门也逐步成立。由此,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文化管理体制。”[10]此外,党还逐渐完善对宣传部门机构、理论教育、报纸工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另一方面,提出一系列文化建设方针,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召开文艺座谈会,党创造性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旨在提升文艺创作者的创造性、创新性,促进知识分子在学术问题上开展科学研究,这一指导方针对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处理中西方文化上,党中央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或是国外优秀文化,均为发展社会主义,“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11]。此外,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领域的国有化体制建设,并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提出文化建设现代化目标,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文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自立自强,其基本方针政策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客观规律,把握了中华文化发展特性,在文化性质、发展道路、指导方针等方面积极作为,在推动文化立国方向上努力探索,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3.文化改革中解放思想探求文化富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文化领域亦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下拨乱反正,重新发挥其对经济的反作用,提出“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2]的文化建设方向,此后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征程。

这一时期党中央重新认识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思想,指出:“我們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3]此后我们党逐渐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面对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各种思想文化交织交错、国内社会矛盾增多的复杂环境,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4],为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指明了方向。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15],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并进,这对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思想理论的提出,为中国文化建设再一次指明了发展方向。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新的探索。文化建设逐渐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着一系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区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及意识形态属性的判断等关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探讨逐渐得到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也被提出并加快进行,文化建设在不断向前推进。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文化复兴中守正创新谋求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加深了对文化建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认识,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6],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为深入。此外,党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务的认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提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17],“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18]。同时党先后在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等方面召开座谈会,在政策完善、理论创新、实践活动等方面也进行了众多探索。

首先,在进行理论创新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了众多理论创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建设的前提,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致力于中华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赋予文化新的现代化特色;提出“两个结合”思想,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诠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法;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在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人类文明进步方面,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大国文化担当。

其次,在文化政策方面,逐渐完善一系列文化政策制度。如颁布印发2015年《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2015年《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6年《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章程(草案)》、2017年《“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2021年《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方向指引、政策指导。同时,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三个制度,两个体制机制”,又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提供重要指导。

再次,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文化建设开展一系列实践探索,丰富文化生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全国范围看,如开展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文明城市评比、党史学习宣传等宣传实践活动,丰富了文化实践活动。地方基层也积极进行文化建设实践探索,如各地基层单位根据地方特色进行文旅开发、遗产保护、博物馆建设、文化晚会等各类文化建设活动。在不同领域也推动文化发展,如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娱乐影视届在近年来推出的如《觉醒年代》《外交风云》《理想照耀中国》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不同领域发挥各自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不同的文化盛宴,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理论与实践上的有效探索积极推进文化建设,丰富文化建设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新的历史使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战略发展的高度,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以及理论发展,并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凝练提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其内涵丰富,理论深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

1.“三个事关”阐述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逐渐完善对文化建设地位作用的规律性认识,提高全党重视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9]。在2016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他又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0]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深化。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1]这一重要论断再一次指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事关党的前途命运”,揭示了文化建设的党性,体现了党性原则和党性立场,要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经验教训,掌握好意识形态这一重要思想武器,维护好党执政的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揭示了文化建设与国家安全发展的关系。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主要是保持自身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稳定性以及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侵犯两个方面。如果喪失意识形态阵地,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内外部矛盾化解都将造成重要影响。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价值观的培育、精神的激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拓展需要坚强的文化根基护航,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丰盈的文化养料供能。“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揭示了文化建设凝魂聚力、助力时代使命的重要作用。立足于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历史任务,加强文化建设对于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识、集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宏伟力量、汇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智慧才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加强党性、维护文化安全、凝聚精神动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阐明首要政治任务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22]“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文化建设政治任务的规律性探索、科学性总结,是对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政治任务的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

“武装全党”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建设,学习党的理论成果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新征程新使命需要用党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指引实践。在世界变局和复兴全局面前,亟须党员干部运用科学思维明晰国内外复杂环境和发展趋势、分析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和挑战风险、认清国内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才能坚守政治定力,用永不懈怠的精神凝聚全国共识,上下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目标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才能在新时代建设中加强实践创新,促进理论丰富发展。另一方面,从严治党需要用党的理论成果激励党员自我革命,夯实党员思想基础。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利益关系,需要党员不断进行思想建设,用党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在不断自我革命中铭记初心与使命,统一思想意志,形成坚不可摧的奋斗力量,续写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教育人民”强调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价值上给人民以启明,在实践创新上予人民以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3]一方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并未消失。“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想以及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等错误言论仍时不时地误导广大人民群众。因此要重视“教育人民”,引导人民认真学习并充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准确辨别和批判种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和认识,坚定思想、明确方向,确保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沿着正确的道路、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对于指导我国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保障和方法论支持。教育人民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思想,加深人民群众对于我国制度政策、党的路线方针、党和国家的历史、党的领导的认识,将全国人民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中,同心共建、同力共发、同路前行。

3.“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阐释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勇担历史使命,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24]新的文化使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任务的深刻认识。

文化与文明是人民劳动精华的凝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在推动人民实践创新、生产发展、文明进步中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新时代新任务,更需文化承担新使命、创造新发展。“推动文化繁荣”是繁荣中华文化、丰富文化生活、充盈精神世界的必然要求。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活化创新。要促进文化创新,创造出人民满意的文创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要推进文艺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建设文化强国”突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在全方面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要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引领力和防御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文化领域把握话语权,持续强化具有普遍感召力的价值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环节,着眼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体现着“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和“中华文化发展的现代范式”。坚持“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自信传承本民族文化,开放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创新推动文明体系转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1.坚持党的领导,为文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25],亦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文化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站稳政治立场、维护党中央权威。

一方面,落实各级党委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26]面对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的复杂局面,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举旗帜、围绕大局,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另一方面,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干部人才队伍培养。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掌握文化建设工作规律和特点,增强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性,并敢于加强思想理念创新、手段方法创新,将传统舆论宣传、文化建设方式与现代化宣传手段相融合,不断增强文化建设能力本领,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质量效能,扎扎实实以钉钉子精神将各项宣传任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27]。

2.敢于亮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根本。“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28]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凝魂立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29]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书写历史华章,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彰显了科学思想的伟力。因此,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力。其次,科学研判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同时“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30],斗争和较量是长期、复杂的。因此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各类社会思潮要加强理论剖析、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彻底批判、对多样化社会思潮进行规范引领,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再次,聚焦时代议题,加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要把握“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需求,做好根本议题和重大议题设置,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以及国内话语与国际话语之间找到共生之道,同时守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政治边界、思想边界、价值边界和情感边界,讲清中国理论、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体现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和中国智慧。

3.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32],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遵循。新时代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因变而变。

一方面,深挖红色资源,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实现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推动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需要从党的历史、红色精神中汲取力量。另一方面,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促进价值观教育日常化。“润物细无声”,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4.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33],并提出“五个事关”,深刻阐释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新时代要放眼国际国内面临的诸多机遇和挑战,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原则下,继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首先,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34]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继续坚持这一基本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振奋精气神,激扬新凯歌,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其次,构建立体多样的现代传播体系,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传媒格局深度调整的大局势下,要适应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节奏,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既发挥报纸、电视台、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传统优势,又要发挥数字出版、移动传播、“现场新闻”、“新闻移动网”等新兴媒体在差异化与广覆盖兼具、移动化和互动化兼容的优势,从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特色,构建整合不同媒介形式的协同发展平台,更广泛地占领舆论阵地。再次,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当前互联网环境总体积极健康,但網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舆论操控等依然时有出现。新闻媒体要建立健全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加强内容监管,规范引导网络舆论传播行为,依法治网、文明上网,促进形成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网络文化。

5.推动文化“双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赓续活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积淀形成的,体现着中华民族所独有的魅力和鲜明的特色,时至今日,其所包含的优秀内容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思想和行为取向。只有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解决中国现实问题。

一方面,立足时代课题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活力。化解现实矛盾、冲破发展藩篱、应对时代变局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国内而言,例如,化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需要扎根历史文化土壤汲取思想文化养分,更好地实现人民对美好且丰盈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应对市场经济逐利性对人民价值观的影響,借鉴吸收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治疗疑难杂症时,要充分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珍贵资源,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于国际而言,面对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地区冲突时有发生、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气候环境问题持续等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另一方面,创新实践机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例如,河南卫视打造“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将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西安依托六朝古都的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文旅新业态,将中华大地上文物古迹、地理风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起来,打造出优质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品牌,以旅彰文,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6.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就需要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第一,坚持正确导向,坚守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化体制改革时强调:“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35]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充盈人民精神世界。第二,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需求为指引,丰富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盈群众文化生活。不仅要推进基层地方农家书屋、综合文化站、图书馆、文化馆、少年文化宫等基层场地设施建设,丰富群众业余生活;还可以依据地方文化特色,不断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推进文化项目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等,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服务,不断完善文化惠民设施,提升文化宣传整体实力。第三,以文化产品和服务高质量供给为导向,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文化产品的创造与生产,善于运用市场的力量在淘洗与磨砺中锻造文化精品,不断提高文化创造的自主性,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创造出更多经得起人民检验、时代检验、历史检验的文化品牌。

7.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36]。世界渴望听到更多中国声音,中国也迫切需要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话语影响力。因此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首先,破除西方语境下的藩篱与陷阱,主动设置议题,抢占舆论引导先机。面对中国的崛起,在焦虑感和戒备心的驱使下,西方世界不仅唱衰中国,还给中国贴上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专制”等错误标签,想以此对中国进行打压。中国媒体应该积极回应国际社会“认知错位”等关键问题,聚焦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中国智慧等重大实践,阐述中国发展指导思想,注重设置议题重点攻关,有力开展舆论斗争。其次,整合资源力量,优化国际传播战略布局。一方面,群策群力,推动政府部门、国有或私营企业、智库和非政府组织等参与到国际传播工作中,推行公共外交,不断完善立体传播格局;另一方面,不断增强全局意识和协同作战能力,各有关方要步调一致,紧密配合,持续发声,形成对外宣传合力,以中国权威声音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再次,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国际社会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需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37]。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实际情况和立场主张,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诉求、精神标识和精神基因;又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体现中国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与担当。

新时代呼唤新实践。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全国开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继续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创新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汇聚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21][22][24][26]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3][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1516.

[5][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848.

[6][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708-709.

[7]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0.

[10]祁述裕.“变”与“不变”:百年中国文化制度建构历程及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0-20.

[1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

[12]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选编(1938-1989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2.

[1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1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9.

[15]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1.

[16][19][20][23][27][3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6,147,536,147,150-151,456.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

[2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

[28]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40.

[2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3.

[30][32]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36.

[31]朱存华,牛涛.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3):22-25.

[33]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1).

[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85.

[3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

[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7.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