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志气、骨气、底气的三重向度

2023-04-28 15:07王海亮周雨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奋斗时代新人志气

王海亮 周雨婷

摘要:不论过去、现在,亦是将来,引领时代新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在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征程上,高校要守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切实担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在抓好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中,教育引领大学生在新时代奋斗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内省自律精神,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练就过硬的学习本领、服务人民的本领和创新的本领,不断开拓时代新人有志气、骨气、底气的培育之路。

关键词:时代新人;志气;骨气;底气;奋斗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6.02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6-0150-07

新时代的精神气节,必须要有青年来体现和弘扬;新时代的品质性格,必须要有青年来代表和张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1]“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2]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3]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青年的重要主体,是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夺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胜利的主力军。培育时代新人,高校要唱响时代主旋律,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励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影响大学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教育大学生勇做高尚德行的先觉者、先倡者、先行者,苦练本领、增长才干。只有将这些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把握好,新时代大学生才能荡漾年华、实现青春梦想,成为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时代新人,才能有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燃烧岁月的无穷力量。

一、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激扬时代新人志气之源“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4]理想信念是人的志向,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是“总开关”“压舱石”“定盘星”“承重墙”,是精神之“钙”,是衡量人的精神境界和奋斗价值的重要标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滋养时代新人长志气的源泉,是时代新人用奋斗谱写最美青春乐章的崇高精神向导和强大精神动能,是时代新人长志气最关键的因素和最重要的保证,是时代新人的首要特征。培养有志气、骨气、底气的,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5]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长志气最本质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长志气的重中之重。高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时代新人做中国人的志气,主要包含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三个方面,并让大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明确人生价值目标,成为有理想信念、有志气的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第6期王海亮等: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志气、骨气、底气的三重向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年1.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激振志气

信仰,是心灵的主观产物,是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是信任所在、价值所在,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与力量。志气源于信仰,信仰振奋志气。坚定的信仰是支撑人高远志气的动力源泉。志气高扬、凛然的人,往往都是信仰坚定、奋斗目标明确、拼搏意志坚决、不甘落后的人。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一种科学的理论,科学缜密、结构清晰,逻辑递进、体系完整,具有文采、理论、境界之三重之美,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也可以说是一种“思维着的精神”。人们对这种理论及其蕴含精神的信奉和追求,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信仰,而且“与以往存在过和现在仍然存在着的各种或虚幻、或狭隘、或偏执、或庸俗的宗教或准宗教的信仰相比”[6],具有科学、现实、崇高、健全的性质。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和精神力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夯实思想根基、激励提振志气的有力武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在中华大地上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忘初心使命,为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而接续奋斗。正是信仰并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复制的中国奇迹。

马克思主义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强大武器。高校培育大学生做有志气的时代新人,必须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来提振志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来铸魂育人。坚定信仰励志气,必须建立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教育大学生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看家本领,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8]的哲学意蕴和科学道理。要引导教育大学生将践行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志向追求,落实落靠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让大学生感受到“真理的味道”,以革命前辈为圭臬,争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学思践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中夯实信仰基石,铸牢无比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砥砺志气,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激扬志气

信念,是个人或集体主观上以确认事物是事实或者必将成为事实为基础的、知情意合一的,稳定的、综合的精神状态,外在表现为身体力行去实践的行为倾向。信念是一种巨大的内驱动力,是人有志气的推动器。越伟大的信念,越可以鼓舞恢弘的奋斗,越可以增添志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独特的社会实际发展历史逻辑而形成发展的,“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9]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大学生添加志气,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用宏大的理论视野明晰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进程、用高度的思想自觉洞悉在开拓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用高度的政治自觉把握社会主义运动和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深入理解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规律的正确性,加深领会“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些重大问题。尤其是要将国家昌盛、人民昌乐、文明昌兴的新时代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旧时代作对照,让大学生把自信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之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10]以史为鉴,这是我们改革开放40多年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的最宝贵的经验总结。开创未来,在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进程中,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长征路上,坚持党的领导永远是最根本的保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1]只有从内心真正认同并信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从而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化为青春志气、青春奋斗的力量,大学生才不会在不懈奋斗的星辰大海中有政治焦虑,才会不迷不惑、明辨是非、步履坚定,避免误入歧途;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在无悔的奋斗中将青春乐章奏出时代最强音;才能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12]

3.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激励志气

信心,是从信念中转化而来的,是对理想、愿望或预见在未来一定能够实现的积极、乐观、确信的心理,是对所盼之事、未见之事的主动把握,是对事物发展演化预判的信任程度。信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信心越坚定,行动就越坚决彻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艰苦卓绝的奋斗、巨大的牺牲、自强不息的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精神动能、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目标,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青年运动的主题和方向,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青年兴则民族兴。立足当下,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历史更加自信、对中华文化更加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一定会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实现。

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激励时代新人永葆志气的最重要能量。作为“后浪”的新时代大学生,完全成长于“厉害了我的国”的语境下,切实感受的是“辉煌中国”“大美中国”,很容易陶醉于“盛世”,把今天的生活和美、社会和乐、国家和泰,当成一种“理所当然”。高校增强时代新人做中国人的志气,就要让时代新人经受思想淬炼,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无坚不摧的信心。要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从历史深处走来”——从“觉醒年代”“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的悲壮激越和波澜壮阔中、从“我和我的祖国”在荆棘和贫瘠中俯首躬耕拓荒的奋斗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感受中国人民的可歌可泣,感受中华文明的兴衰荣辱,体会复兴对中华民族的特殊历史意义,从而加深对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认识与理解。当然,也需要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注大变局历史坐标下的中国与世界,理性定位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及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准青春航向,做百年变局的引领者,做自信包容的开放者,做坚定信心决心的笃行者,以青春自信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歌。

二、加强道德品行教育,筑牢时代新人骨气之根“骨气是一种顶天立地的气节、一种折不断压不倒的精神,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力度,是理想信仰的凝练,是道德品质的结晶。”[14]中国人的骨气,主要包括刚正不阿、顽强不屈、重义轻利、舍生取义、自律自重等人格操守,是一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牢固坚守中国立场的爱国情怀,是一种体现个人尊严、勇于坚守集体主义原则的品质德行,是一种始终葆有无惧挑战、执着追求、迎难而上、负重奋进的精气神。对于中国人来说,“道德的‘反抗的力量,或者‘不屈不挠的力量,我们用一个‘气节、‘骨气,”[15]就可以简洁明了表达出来了。人无刚骨,安身不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德对于个人是首要、是方向,具有基础性意义。一个人只有“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16]“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17]高校要筑牢时代新人骨气之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在锤炼品德修为这个关键问题上把好关口,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置于增强做中国人骨气的第一位,作为一生的功课,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集体主义原则为遵循,以本身的道德内省自律为准绳,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将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努力追求好德行、高品位、硬骨气,勇做人品有高度、人格有硬度,让人敬畏敬仰敬重敬佩的时代新人。

1.弘扬崇尚爱国主义的大德涵育骨气

大德,至上之德,犹言大节、大道,是指在有关国家民族存亡安危的大事以及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展现出来的高远宏大的志向节操、临难不苟且的操守气概、忧国忧民和道济天下的高尚品德,是有骨气的一种彰显和体现。爱国是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种道德力量,是立德之源。“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18]锤炼品德修为,明大德,增骨气,关键在于爱国。历史深刻表明,古往今来,对中华民族来说,爱国情怀与骨气从未割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爱国中奋斗前行、建功立业,在奋斗中彰明爱国之情、担当之志,做有骨气的爱国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19]要让新时代大学生清楚且自信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骨气、崇奋斗、有作为的民族,以自己的独特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绵延发展、生生不息,爱国主义始终深深镌刻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始终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以排山倒海的强大力量激励着华夏子孙不懈奋斗。

毛主席曾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20]新时代,要以彰显时代特性和紧扣民族复兴主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大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青春奋斗,建功立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1]。此外,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论出发,指出道德是一種社会意识形态。新时代大学生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交叠相织的环境中成长,多元化环境涤荡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碎片化、娱乐化、曲解化的网络信息轰炸、分化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新要求,在把握有爱国骨气这个问题上,必须着力加强正面引导,树立爱国的高尚品格,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大学生做国家安全的践行者、推动者、先行者和捍卫者。

2.遵奉蕴涵集体主义的公德涵养骨气

公德,即公共道德,一般可以理解为存在于社会群体中并起约束规范作用的共同道德准则,囊括了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守公德多用于对外在的社会行为表现的界定,多指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在内涵的理解上,重在对“守”的认识和“公”的价值选择,这直接影响对守公德的认识和践行。“守”既有遵循遵守的解释,还有坚持奉行的基本含义。“公”的观念,包括共同的、属于国家或集体的(与“私”相对)和属于世界的三个维度,既涉及伦理层面,又涉及政治层面。作为马克思主义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价值关系问题的基本道德原则,集体主义是能够让人们的劲鼓起来、气提起来、心连起来、力聚起来,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团结奋斗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相反,不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人们一旦被自我意识所支配,在集体和社会中、在利益的取舍面前,就会表现出见利就上、礼让不够,遇事就躲、承担不够的问题,就容易缺少风骨,丢失骨气。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强调讲立德、重仁爱,讲乐群、重仁义,讲骨气、重气节,这与坚持集体主义、守公德、增骨气的要求高度契合。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未来,肩负人民的嘱托和期望,承担着崇高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从事关国家和民族兴衰的高度守公德,不能只简单地从公德失范现象,如不爱护公物和环境、不遵守交通规则等来反推守公德;不能只满足于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遵守这些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行为规则,也就是狭义的社会公德。除了遵守伦理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新时代大学生还要有体现集体主义精神层面和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方面的表达,如奉行公共关怀和秉持公共精神等,对涉及社会进步的公共舆论和社会公共领域状态以及相应制度的关注,为保持国家、民族现代文明体制的具体行动等。新时代大学生在提升品德修为增强骨气中矢志奋斗,就要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提升公德修为,涵养骨气,向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对标看齐。

3.严束追求内省自律的私德涵蓄骨气

私德,与公德相对,是指存在于公共领域以外的道德,可以理解为个人的道德或小群体中的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厚的“私德”资源。梁启超曾总结道,“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也。其中所教,私德居之十之九。”[22]对于个体而言,内省是个人意识精神层面的自我修炼修行、能动净化、开悟觉醒;自律,是个人行为方式层面的自我监督制约、选择决策、改造实践。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通过内省自律严私德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大力提倡以“内省”“自律”促进私德的严格与提升,中华传统美德中也有大量劝导人们“内省”“自律”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如,“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等。这些被提倡的“内省”“自律”德行,其中都蕴藏着中国人要有骨气的人格操守。可以说,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就需要讲私德、尊私德、守私德,勤于内省、勇于自律,充益骨气、正己立行。

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23]。自律是主观内省的自觉行动,私德自律不过关,修身立德就会幻化为泡影,做人也就没有了骨气。“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24],自觉进行道德约束,提升道德修为,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从自身内省中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做有铮铮铁骨的中国人。新时代大学生要以高尚品德保持成长成才的永恒定力,必须着重私德修为,提神振气,行端走正,弘扬时代新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内省不疚”“以细行律身”,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高校要引导教育大学生不断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多积尺寸之功,不自甘堕落、消极怠慢,在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追梦中善于自省、严于自律、砥砺骨气,做堂堂正正、干干净净、风姿丰伟、骨气轩昂的时代新人,勤实事、蓄骨气、勇奋斗,不断把为民族复兴奋斗的实践推向前进。

三、加强本领能力培养,夯实时代新人底气之基底气,是我们在同困难斗争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信心与力量。而本领则能提供基础的信心与力量,关照内在与修为,彰显才气与实力。本领是掌握运用专门技术的技能,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迎接应对风险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是服务国家和人民、干事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石。事业靠本领成就,理想靠本领达成,担当靠本领支撑,底气靠本领奠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5]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自身有底气,我们这个国家前进才有“劲”,奋斗才有“力”。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要响应时代需要的呼唤、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担,使思想、能力、行动跟上时代发展,在青春奋斗中推进一个个目标实现,展现新时代大学生有底气的风范、气派、形象,就要掌握高强的本领,用本领赋能底气。高校作为青年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要夯实时代新人底气之基,就要担负起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本领的重要使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本领,教育引领大学生争做讲政治会学习的带头人、为人民有担当的实干家、勇创新善创造的排头兵、建新功立伟业的主力军,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奋斗者,成为本领硬底力强的时代新人,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更好地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着力增强学习的本领厚积底气

学习,是大学生进行实践的正确方向指引和基础所在,是大学生融入人民、服务人民的底气所在,是大学生坚持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保障所在。“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一个人热爱学习、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就有底气。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总量迅速增加且更新不断加速,社会分工越来越高度专业化、精细化,人民群众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新经济新行业下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業态层见叠出,尤其是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融合最深入、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这既为大学生大展身手、显示本领、发挥才能、实现抱负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新时代大学生必须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要以获取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当下奋斗的直接目标,特别是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努力掌握较高的、较难的、较复杂的专业技能,在学习中不断掌握增强在各自社会领域、行业岗位发光发热的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的过硬本领。“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只有好学习、学习好才能避免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才能指导好实践,实践好;才能好服务,服务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有能力去成果转化。立足新的赶考之路、迈向新征程的起点,要教育引领大学生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励志勤学,不负韶华不负心,不负青春不负梦,不负人民不负党,更新与丰富知识不停,扩充与增强能力不断,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勤学奋斗、勇立潮头,锤炼自己,提高自己,担当作为。

2.努力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厚植底气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主张,是党的根本宗旨,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26]可以说,时代新人只有获得人民的支持,在奋斗中才会有底气。大学生要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固底气,就要胸怀大志,融入社会,把社会看成了解国情民情的课堂;就要“身入”基层,把基层当作锤炼意志品格的熔炉;就要“心至”人民,把人民视为提供青春力量的源泉。只有到社会中去、到基层中去、到人民中去摸爬滚打,才能真正深入群众,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情感,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无穷的奋斗力量,从而才能获得立足于世的底气。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觉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对标对表,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才能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斗争中展现青春风采、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华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厚植底气实现人生理想的路途上,大学生一方面要做到怀揣感恩之心,感恩社会和人民,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另一方面也要“体察世间冷暖、民众忧乐、现实矛盾,从中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27]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新时代大学生要想让自己成为真正的祖国栋梁,就特别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中汲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28]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摆正姿态、放下身段,以虚心真诚的态度,向人民群众请教,向人民群众学习,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接地气、通下情,“必须养成一种接近群众的本领,和他们做朋友,使他们愿意同我们谈心、说真话”[29],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学习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具体体现出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3.不断强化创新的本领厚筑底气

创新,是文明传承、国家兴盛的动力和源泉,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30]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做奋斗的创新者,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水平,才能在时代发展中有底气。培育本领硬底气强的时代新人,高校需要培植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思维观念。当下,部分大学生闻“创”色变,片面理解甚至曲解创新的内涵和意义,感觉只有涉及“国之大者”层面的才是创新创造,将创新直接上升到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可望而不可即。造成这种思想误区有多重原因,从大学生自身出发,要打开思想认识这个“总开关”,完善心态情绪、情感创新、意志品质,不能心浮气躁、朝三暮四、一噎止餐,做“半瓶子醋”。要解放思想,提高站位,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解创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要增强责任感、主动担当,深刻地认识到强化创新本领既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更是关系到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头等大事。要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始终保持探索真知的坚定意志和敢于突破陈规的高昂激情,大胆探索未知领域,做敢创新、善创造的时代先锋,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

毛主席曾指出,“思想进步是生活及事业进步之基。……使思想进步的唯一方法,是研究学术。”[31]大学生要成为本领高强有底气的时代新人,就要勇于迎接时代挑战,最好在本科生阶段就培养树立学术观念和研究学术意识,通过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高校还要鼓励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行动,在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基础上躬身践履。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勤学苦练,踔厉奋发,在创新中学习实践,在学习实践中创新,不断积累经验,将练就的本领用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需上,提高创新必需的本领,才能在“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32]上施展才华、取得成果、演绎精彩,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以饱满的底气走好既灿烂又充实的人生之路,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2][7][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

[4]王阳明.传习录注疏[M].邓艾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73.

[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05-01(2).

[6]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2):25.

[9][26][28][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0,54,27,5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18.

[11][13][16][25][27][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11,337,53,337,21.

[1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2).

[14]晓山.领导干部要有志气骨气底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2(1):73.

[15]季羡林.季羡林谈义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5.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5.

[1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19]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0]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0.

[21]讓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5-04(2).

[22]梁启超.新民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6.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

[24]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05-04(1).

[29]《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谈新闻出版(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34.

[31]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

猜你喜欢
奋斗时代新人志气
巴西侨商叶兴平: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
人小志气大
欲望与志气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浅析穷二代大学生怎样奋斗
常态青春的激情书写
电影《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体现出的西方文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