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北京老城平房院落更新改造中的适应性分析与建议

2023-05-03 14:07王晶晶宋修教张悦苗基芸余旺仔
城市设计 2023年6期

王晶晶 宋修教 张悦 苗基芸 余旺仔

摘 要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针对北京老城平房院落更新改造难以达到绿色建筑高等级评价、难以有力支撑首都功能核心区落实双碳目标的工作任务等问题,从老城街巷肌理尺度、平房院落空间格局、社区运维绿色转型等方面出发,逐条分析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5个类别、100个评价条目在北京老城的适应性并提出删改建议。对探索构建匹配北京老城平房院落的绿色评价新体系具有参照意义,对全国各地老城区的绿色低碳更新具有普适借鉴意义。经分析,有17项条目建议剔除,11项条目建议调整,另建议新增“砖木结构延寿利用、院落空间格局传承、功能适宜性提升、立面风貌协调”4个评分项条目。

Abstract

Under the national “dual carbon” strategy,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achieving high-level green building certificationand effectively suppor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dual carbon goals in the renovation of the bungalow courtyards inthe core area of Beijings Old City is crucia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cale of the old citys street and alley texture,spatial layout of bungalow courtyards, and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t systematicallyanalyzes the adaptability of 100 evaluation items from the existing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in the OldCity of Beijing, categorized into safety and durability, health and comfort, convenience of life, resource conservation,and environmental livability, then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modification. This has reference value in exploring theestablishment of a new green evaluation system that matches the bungalow courtyards in the Old City of Beijingand provides universal guidance for green and low-carbon renewals in historic urban areas nationwide. Based on theanalysis, it is recommended to remove 17 items, adjust 11 items, and add 4 evaluation items——“utilization of brickwoodstructures, inheritance of courtyard spatial layout, enhancement of functional suitability, and coordination offacade style”.

關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北京老城;平房院落;更新改造;适应性分析

Keywords: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The Old City of Beijing; Bungalow courtyard; Renewal transformation;Adaptability analysis

0 引 言

2020 年11 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和二O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1],在第八篇提出了“执行城市设计风貌管控,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改造提升老旧街区存量片区功能”等针对老城更新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等现代化建设要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06 年以来经历了两次修订,第三版[2] 于2019 年8 月1 日开始正式实施,近二十年来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在集约低碳、智慧健康、人文宜居的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发展方向需求下,北京老城平房院落等一批具有独特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价值的建筑如何应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各条目要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老城传统院落绿色更新改造的理论研究聚焦应对气候适应性改造,主要为提升节能效益的改造策略与性能模拟,缺少基于系统性绿色评价语境的老城平房院落更新适宜性探讨。例如,林波荣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探讨了北京四合院不同合院形式适应冬季风环境的策略,并分析院落的面宽、进深等对风环境的影响[3];赵玺通过风环境模拟与实践案例分析,对传统四合院绿色营建策略进行了当代适应性评估[4];王骞等人通过实地走访老城区,总结了院落格局、墙体、门窗、屋面等方面的绿色修缮策略[5]。

针对老城更新的技术导则与绿色评价标准在老城的适配性,国标及各地标[6-8] 并未考虑老城的特殊性,既有的《建筑绿色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9] 也并未单独为老城区设置指标和评价体系,多在加分项提及。例如,2019 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高与创新”中包括“传承历史文化”的加分项;《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实施细则》[10] 中提到历史建筑采取绿色更新改造策略可予以加分。

本研究针对北京老城内大量平房院落更新改造难以达到绿色建筑高等级评价、难以有力支撑核心区落实双碳目标的工作任务等问题,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保护要求、老城街区肌理特征和合院建筑形态特征、基础设施与社区运维的绿色转型等方面出发,逐条分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5 大指标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的100 个条目在北京老城平房院落的适配性,并将其分为3 类:①无法达标/ 得分的条目建议剔除;②较难达标的控制项条目建议改为评分项,较难得分的评分项条目建议调整内容或剔除;③可以达标/ 得分的条目保留。结合老城平房绿色更新的特点,增加4 个特色加分项,初步得到适配北京老城平房院的绿色建筑评价新体系(图1)。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安全耐久”章节指标适应性分析

“安全耐久”章节有17 个评价条目。控制项8 条,内容包括场地位置安全、建筑结构安全、外部設施一体化、内部构件适变、外门窗牢固、卫浴地面顶棚防水、疏散通道合规、安全防护警示,为必须达标内容;评分项9 条,在原文中分为2 类,“安全”类别包括抗震性能、安防设计、安防产品、路面防滑、人车分流,“耐久”类别包括提升建筑适变性、部品部件耐久、结构材料耐久、装修材料耐久。逐条分析与北京老城平房院落的适应性:有3 条无法满足,建议剔除;另有2 条建议适当调整。结果汇总见表 1 和表 2。

1.1 建议剔除3 项分析

建议剔除项1:“安全耐久”控制项4.1.1 条。如表1 所示,本条内容为场地位置安全相关要求。北京老城平房院落改造为既有建筑改造,不涉及场地选址;北京老城平房院落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周边无地质危险地段、无工业工矿厂区。本条可直接得分,并无绿建标准的约束效力,建议剔除。

建议剔除项2 :“安全耐久”控制项4.1.7条。如表1 所示,本条内容为消防疏散通道相关要求。老城内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格局,正房面宽9 ~ 12m,进深为5 ~ 7m,整个院落内仅有一个出入口,一般位于院落东南角[4],而相关消防规范[11] 的要求为“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或房间直通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大于22m”,无法满足此要求;另外,院落周边胡同与胡同之间间隔狭窄,胡同内停放机动车等原因,院落周边未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关规定设置可满足消防车通行的消防车通道,在出现灾情时对消防救援带来隐患[12]。本条受限于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格局和街道尺度,通过更新改造平房院落无法满足要求,建议剔除(图2)。

建议剔除项3:“安全耐久”评分项4.2.5 条。如表2 所示,本条内容为人车分流相关要求。北京老城区平房社区的空间组织结构呈现社区、胡同组团、院落的空间构成形式[13],胡同是连接平房院落的主要通道,但并未纳入城市道路体系,现状多为人车混行,长时间有机动车停放、杂物堆积。据相关研究[14],如图3 所示,胡同宽度大部分在3 ~ 9m 之间,在固有空间尺度上,大部分胡同难以满足人车分流要求,且小于3m 的胡同占据相当数量,机动车通行困难;在现实管理中,如图2 所示,胡同内院前空间使用的权属争议大,权属复杂。本条应为对场地空间较为富余的新建项目的鼓励,对于既有建筑改造很难扩展场地外公共道路,而北京老城平房院落的街道尺度很局限,无法做出改进,建议剔除。

1.2 建议调整2 项分析

建议调整项1:“安全耐久”控制项4.1.2条。如表 1,本条内容为建筑结构安全相关要求。北京老城平房院落建设年代较早,建筑主体结构多为砖木结构,若进行较大动作的建筑翻新可依据原建筑结构承载力的鉴定结果判断是否需要加固;但只进行小规模、多频次的翻修如门窗更换、庭院景观整治等,无需频繁进行结构加固,建议参照《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9] 在该条内容句首加入“当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涉及结构改造和加固时”作为前置条件。

建议调整项2:“安全耐久”控制项4.1.3 条。如表 1,本条内容为外部设施一体化相关要求。因以往缺乏统一规划设计指导,老城平房院落的居民出于舒适需求已加装各自购置的外遮阳、太阳能、空调室外机、花池等外部设施,“与结构统一设计”的要求无法实现;对老城平房院落改造而言,自由加装外部设施最大的负面影响为影响传统风貌。因此,建议删掉“与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增加“与历史风貌协调”。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健康舒适”章节指标适应性分析

“健康舒适”章节有20 个评价条目。控制项9 条,内容包括室内挥发污染物控制、厨卫餐污染物控制、给排水系统、室内降噪隔声、建筑照明、热湿环境保障、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热环境调节装置、地库一氧化碳监测,为必须达标内容;评分项11 条,在原文中分为4 类,“空气质量”类别包括空气污染物浓度、健康装修建材,“水质”类别包括水质、储水设施、排水标识清晰,“声环境”类别包括室内噪声控制、房间隔声,“室内热湿环境”类别包括热湿环境、自然通风、可调节遮阳。逐条分析与北京老城平房院落的适应性:有3 条无法满足,建议剔除;另有3 条建议适当调整。结果汇总见表3、表4 所示。

2.1 建议剔除3 项分析

建议剔除项4:“健康舒适”控制项5.1.9 条。如表 3,本条内容为地库一氧化碳监测相关要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年)[15]中要求“老城内应严格管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同时将老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协调区及其他成片传统平房区整体划定为地下文物埋藏区”,针对量大面广的老城平房院落,无法扩建地下空间。由于老城区位的特殊性,本条中“地下车库”相关要求无法达到,建议剔除。

建议剔除项5:“健康舒适”评分项5.2.4 条。如表 4,本条内容为储水设施相关要求。根据《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16], 储水设施是需要二次供水的六层以上建筑需要配置,大部分市政供水管网可以满足六层及以下建筑的供水需求,老城平房院落多为一层,无需设置储水设施,现状的局促院落空间和严格风貌保护要求也不允许设置储水设施。由于储水设施在老城平房院落并无需求,建议剔除。

建议剔除项6:“健康舒适”评分项5.2.11条。如表4,本条内容为可调节遮阳相关要求。传统北京四合院出于冬季保温需求本身外窗尺寸不大,且外挑屋檐具有遮阳效果,基本不存在加装外遮阳设施的需求;部分较大尺寸的外窗户,由于加装外遮阳设施特别是常为金属件的可调节外遮阳设施会直接影响建筑传统风貌。由于外遮阳设施在老城平房院落无必要需求且受风貌保护限制,建议剔除。

2.2 建议调整3 项分析

建议调整项3:“健康舒适”控制项5.1.3 条。如表 3 所示,本条内容为给排水系统相关要求。如3.1 所述,老城平房并无储水设施的二次供水需求;非传统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主要用于冲厕、消防、道路清扫等,老城平房并无非传统水源管网入户。因此,本条建议删除水箱、水池(2)和非传统水源(4)内容,保留生活饮用水水质(1)和自带水封便器(3)内容。

建议调整项4:“健康舒适”评分项5.2.3条。如表4,本条内容为水质相关要求。本条评价主体为“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游泳池水、采暖空调系统用水、景观水体”,北京老城受较紧凑的空间格局限制,大部分集中管网无法铺设进入各住户,目前仅有生活饮用水为集中供水系统。因此,建议将评价主体改为“现存供水系统”。

建议调整项5:“健康舒适”评分项5.2.7 条。如表4,本条内容为主要房间隔声性能相关要求。水平向房间的隔声性能取决于分户墙和缝隙,分户墙重量和密度越大、隔声性能越好,同时封堵声音传导的缝隙可提高水平向房间隔声性能;但老城平房为单层,上下层之间的楼板撞击声问题不存在。因此,建议删除评分项中关于上下层之间隔声的内容,保留水平向隔声的内容。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生活便利”章节指标适应性分析

“生活便利”章节有19 个评价条目。控制项6 条,内容包括无障碍步行系统、公交站点便捷、停车场充电设施、自行车停车场、设備自动监控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为必须达标内容;评分项13 条,在原文中分为4 类,“出行与无障碍”类别包括公交站点联系方便、公共区域全龄化设计,“服务设施”类别包括便利公共服务、开敞空间步行可达、健身场地和空间,“智慧运行”类别包括能耗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水质水量监测、智能化服务系统,“物业管理”类别包括能源管理激励机制、用水量定额、定期运营效果评估、绿色教育宣传。逐条分析与北京老城平房院落的适应性:有2 条无法满足,建议剔除;另有5 条建议适当调整。结果汇总见表 5、表 6。

3.1 建议剔除两项分析

建议剔除项7、8:“生活便利”评分项6.2.6、6.2.7 两条。如表6,此两条内容为用能设备和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相关要求。因大型公共建筑的单方能耗相比于住宅、平房高许多,且因进深较大、人员稠密导致建筑内区的空气质量不达标,但对于多为单个小体量建筑的北京老城平房院落来说,能耗和空气品质的问题很小;且现实情况是,北京老城平房院落多为大杂院,住户权属复杂,监测管理设备和空气质量检测设备的安装存在权属方面矛盾。因此,由于评价主体的错位,此两条建议剔除。

3.2 建议调整5 项分析

建议调整项6:“生活便利”控制项6.1.2 条。如表5,本条内容为公交站点便捷相关要求。受制于并不“畅通”的胡同肌理,相当部分区域的建筑难以做到距离公交站点小于500m。北京老城的公交站点在二环路主干道上约475 ~ 800m布设一个[17],而次干道和支路以胡同居多,公交线路和站点稀少,尤其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公交站点和公交线路最少,平均距离超过800m[18]。建议本条考虑老城功能片区的特殊性精细化评价,如增加一句“老城区内以居住功能为主或文保建筑片区的公交站点设置考虑实际情况,基本满足使用需求即可得分”。

建议调整项7:“生活便利”评分项6.2.2 条。如表 6 所示,本条内容为公共区域全龄化设计相关要求。北京老城平房院落空间紧凑且宝贵,一刀切的要求无障碍设计不切实际;墙、柱阳角抹圆角破坏风貌;单层建筑无需设置电梯。考虑实际情况,对于居住功能来说,可不做要求;对于公共建筑,可提出此项要求。因此,本条建议改为“公共建筑的室内外公共区域满足全龄化设计要求”。

建议调整项8、9、10:“生活便利”评分项6.2.10、6.2.12、6.2.133 条。如表 6 所示,此3 条内容均为物业管理相关要求。以“院落”为组织单位的四合院或大杂院,虽围绕同一院落组织的房屋分为几户,但并不存在一个管理“院落公共空间“的物业,既有物业管理单位只负责院门外的部分,这与当下量大面广的集中式小区物业管理的空间范畴和业务范畴错位较大。目前,北京老城的部分试点片区以社区购买服务的方式尝试引进物业,以加强院落内的治安、停车、卫生等管理,但还在探索之中。因此,建议将此处的评价主体改为平房院落所在社区或街道办。

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资源节约”章节指标适应性分析

“资源节约”章节有28 个评价条目。控制项10 条,内容包括节能设计、部分空间节能、分区设置温度、控制照明功率、分项计量能耗、电梯节能、集约用水、结构合理、装饰构件、建材低碳,为必须达标内容;评分项18 条,在原文中分为4 类,“节地与土地利用”类别包括节约利用土地、开发地下空间、集约停车,“节能与能源利用”类别包括围护结构性能、空调机组能效、空调末端及输配、节能电器、降低建筑能耗、利用可再生能源,“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包括卫生器具节水、灌溉及空调冷却节水、雨水综合利用、利用非传统水源,“节材与绿色建材”类别包括一体化设计施工、建筑结构节材、工业化内装部品、可循环建材、绿色建材。逐条分析与北京老城平房院落的适应性:有6条无法满足,建议剔除;另有1 条建议适当调整。结果汇总见表7、表8。

4.1 建议剔除6 项分析

建议剔除项9:“资源节约”控制项7.1.6条。如表 7 所示,本条内容为电梯节能相关要求。北京老城平房多为单层建筑,不存在加装电梯的需求。没有电梯的建筑本条可直接通过[19],此条体现不出绿建标准控制项的约束效力,建议剔除。

建议剔除项10:“资源节约”控制项7.1.9条。如表 7 所示,本条内容为装饰构件相关要求。传统四合院注重建筑装饰,除了梁柱、斗拱等大木作部分,还有小木作、瓦作、石作、琉璃作和彩绘等装饰性构件,展现了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本条与北京老城保留传统风貌的要求相悖,建议剔除。

建议剔除项11:“资源节约”评分项7.2.1条。如表 8 所示,本条内容为节约用地相关要求。北京老城平房院落为既有建筑改造,在特定地块改建或加建,几乎不改变原有土地规划设计条件。本条多为评价新建建筑,对老城更新不适用,评价主体错位,建议剔除。

建议剔除项12:“资源节约”评分项7.2.2条。如表 8 所示,本条内容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要求。本条与建议剔除项4 原因一致,由于老城区位的特殊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能性较小,相关要求无法达到,建议剔除。

建议剔除项13:“资源节约”评分项7.2.12条。如表 8 所示,本条内容为雨水综合利用相关要求。受老城平房院落空间格局制约,庭院内设置景观水体空间极其有限,评价是否采用雨水综合回收利用来补给室外景观水体也就意义不大。由于北京老城平房院落更新改造的空间格局限制,室外景观水体和综合雨水利用空间极小,建议剔除。

建议剔除项14:“资源节约”评分项7.2.13条。如表 8 所示,本条内容为利用非传统水源相关要求。非传统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利用非传统水源需进行集中管网规划,北京老城平房院落的更新改造是“细胞”级别的微更新,针对单户或单个平房院落进行非传统水源的评价无从开展。由于北京老城更新的特殊性,单个院落更新改造中利用非传统水源不现实,使用非传统水源更多是针对集中连片改造或新建项目,评价主体错位,本条建议剔除。

4.2 建议调整1 项分析

建议调整项11:“资源节约”评分项7.2.3 条。如表 8,本条内容为集约停车相关要求。北京老城土地利用极其紧凑,集约停车是有利于缓解紧张的空间压力。但现有条文是针对单个住宅项目或公建项目评价,对单个老城平房院落开展评价不适宜,评价主体错位。建议调整为,在本条后补充“老城平房区的更新项目需对社区进行评价,而非单个院落”。

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环境宜居”章节指标适应性分析

“环境宜居”章节有16 个评价条目。控制项7 条,内容包括日照标准、室外热环境、配建绿地、场地竖向设计、标识系统、场地污染源、垃圾分类,为必须达标内容。评分项9 条,在原文中分为2 类,“场地生态与景观”类别包括修复场地生态、规划雨水径流、场地绿化、室外吸烟区设置、绿色雨水设施,“室外物理环境”类别包括场地环境噪声、照明避免光污染、场地风环境舒适、降低热岛强度。逐条分析与北京老城平房院落的适应性:有3 条无法满足,建议剔除;另有0 条建议适当调整。结果汇总见表9、表10。

5.1 建议剔除3 项分析

建议剔除项15:“环境宜居”控制项8.1.3条。如表 9 所示,本条内容为配建绿地相关要求。本条为新建项目的规划指标,在北京老城平房院落更新改造中,紧凑空间不允许新配建绿地,评价主体错位,建议剔除。

建议剔除项16:“环境宜居”评分项8.2.1条。如表 10 所示,本条内容为修复场地生态相关要求。北京老城平房区域是北京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院落更新改造是对建筑的保护性修复和恢复性建设,以保持传统建筑风貌同时满足居民需求,不涉及对场地生态进行破坏和补偿的问题。此条评价为针对大尺度新建或翻建项目,在此不适用,建议剔除。

建议剔除项17:“环境宜居”评分项8.2.6条。如表 10 所示,本条内容为场地环境噪声相关要求。环境噪声条件是否舒适与合理规划选址有很大关系,通过场地绿植或对重要声音扩散源遮挡可改善场地声环境,但不是平房院落更新改造所能影响的范畴。本条因评价主体错位,建议剔除。

5.2 建议调整0 项

“环境宜居”类别指标无建议调整项。

6 结 语

现有绿标的100 个条目在北京老城平房院落更新改造的匹配性分析中,共计有17 项建议剔除,11 项建议调整。将各建议剔除项条目及剔除原因汇总见表 11,剔除的原因大致分为A针对新建项目(5 条)、B 平房院落格局(5 条)、C 无约束效力(3 条)、D 老城特殊区位(2 条)、E 建筑风貌保护(2 条)5 类。将各建议调整项条目及调整内容汇总见表 12,多为考虑老城平房院落特殊性而针对相关要求适当放松。

针对以北京老城区为代表的全国量大面广老城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面临的绿色评价困境,除了以上对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目的删减和调整之外,亦需适当增加能体现老城风貌特征的评价条目,从空间格局、立面风貌、结构材料、功能行为4 个方面出发,提出以下4 条建议新增条目:①从绿色低碳视角出发,老城平房院落的风貌保护要求,具备先天优势——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来看,对既有砖木结构和其他建筑材料的延寿利用,可有效降低建筑的年均“隐含碳”排放,因此,建议增加“砖木结构延寿利用”条目;②传统院落的空间格局,不仅是多年以来各地居民文化、生活习俗的空间形态呈现,也是各地居民响应各地地域气候、应对能源供给不足困境的智慧结晶,因此,建议增加“院落空间格局传承”条目;③传统的建筑功能布局回应的是传统的生活方式,但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人居环境需求并不匹配,也无法满足独立卫浴、餐厨分离等现代生活基本需求,在更新改造中应考虑当代生活方式、改善人居条件,但功能提升需与原有空间格局协调,因此,建议增加“功能适宜性提升”條目;④最直观呈现老城特色风貌的是建筑的门窗立面以及“第五立面”——瓦面屋顶,推进绿色低碳改造措施以及新的技术设备介入须考虑与原有风貌协调,做到绿色与美观兼顾。因此,建议增加“立面风貌协调”条目。

參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 [2023-10-01].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3] 林波荣, 王鹏, 赵彬, 等. 传统四合院民居风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J]. 建筑学报, 2002(5):47-48.

[4] 赵玺. 北京传统四合院的绿色营建经验在当代民居更新改造中的应用[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5] 王骞, 李庆平, 高洋, 等. 基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北京市老城修缮调查研究[C]// 第十五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 深圳,2019.

[6]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市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B11/938-2012[EB/OL]. [2023-10-01]. https://www.nssi.org.cn/nssi/front/106404586.html.

[7]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2020 年局部修订)[EB/OL]. [2023-10-01]. https://zjw.sh.gov.cn/cmsres/03/034769bf427b4cbdbc4d36da3cef9b63/e71473f56e6591b9d327b5976dc9fcf5.pdf.

[8]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22/T5000-2020[EB/OL].[2023-10-01].http://jst.jl.gov.cn/zwgk/dfnzh/202009/t20200923_1517576.html.

[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51141-202X[EB/OL]. [2023-10-01].https://lsxx.qzc.edu.cn/2021/1111/c2715a59886/page.htm.

[10] 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 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更新改造评定实施细则[EB/OL]. [2023-10-01].https://www.shgbc.org/uploads/ueditor/file/20220307/1646632439509758.pdf..

[11]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设计指南[EB/OL]. [2023-10-01].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311/t20231113_3300476.html.

[12] 王沫. 北京西城区平房院落消防安全现状及防控对策[J].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3,39(8):58-62.

[13] 张金喜, 樊旭英, 郭伟, 等. 北京市旧城区内胡同路网的现状与功能[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5):516-521.

[14] 彭敏, 盖春英, 陈冠男. 北京老城胡同交通特征分析与规划思考[J]. 中国名城,2021,35(1):62-68.

[15]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EB/OL]. [2023-10-01].https://www.beijing.gov.cn/gongkai/guihua/wngh/cqgh/201907/t20190701_100008.html.

[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17] 张玮靓. 北京老城公交站点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D].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2021.

[18] 刘泽. 北京老城公交车辆及站点色彩研究[D].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2019.

[19] 曾捷, 王清勤, 韩继红.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2019[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0.

SYNOPSIS

The Adaptability Analysis and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 o f G r e e n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in the Renovation of BungalowCourtyards in Beijings Old City

Jingjing Wang, Xiujiao Song, Yue Zhang, JiyunMiao, Wangzai Yu

Under the national “dual carbon” strategy,there are challenges in achieving high-level greenbuilding certification and effectively supportingthe implementation of dual carbon goals in therenovations of bungalow courtyards in BeijingsOld City. Additionally, the current green buildingevaluation standards do not adequately consider the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bungalow courtyards inthe old city, and some evaluation contents are notapplicable to renovations of this specific buildingtype.

Therefore,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requirementsof preserving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historical andcultural city of Beijing , the texture features of theold city blocks,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bungalow courtyards, and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of infrastructur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adaptability ofthe 100 evaluation items from the existing “Green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which includesfive groups: “safety and durability, health andcomfort, convenience of life, resource conservation,and environmental liv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renovations of bungalow courtyards. The analysisresults in three categories: ① Items that cannot meetthe standards or obtain scores are recommended forremoval; ② Control items that are difficult to meetthe standards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scoreditems, and scored items that are difficult to obtainpoints should be adjusted or removed; ③ Itemsthat can meet the standards or obtain points shouldbe retained. Furthermor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renovations in bungalowcourtyards, distinctive evaluation items are added todevelop a new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thatmatches the renovations of bungalow courtyards inBeijings Old City.

By analyzing the adaptability of 100 itemsin the existing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a total of 17 items are recommended for removal,and 11 items are suggested for adjustment. Thereasons for removal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ivetypes: ① Items that are only applicable to newconstruction projects; ② Constraints imposedby the layout of bungalow courtyards; ③ Lackof binding effectiveness for bungalow courtyards;④ Constraints imposed by the special location inthe old city; ⑤ Conflicts with architectural stylepreserv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removal and adjustment ofthe existing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it isalso necessary to add evaluation items that reflect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d citys architectural style.Based on four aspects: spatial layout, facade style,structural materials, and functional behavior, thefollowing four additional items are proposed:

(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emissionsthroughout the buildings lifespan, the preservationrequirements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possessinherent advantages in terms of green and lowcarbonaspects. The reuse of existing structures caneffectively reduce the annual average “Embodiedcarbon” emissions of buildings. Therefore, it issuggested to add the item “Reuse of Brick and WoodStructures”.

(2) The spatial layout of traditional courtyardsnot only presents the cultural and living customsof residents over the years but also represents thewisdom of adapting to regional climates and copingwith inadequate energy supply. Therefore, it issuggested to add the item “Heritage of CourtyardSpatial Layout”.

(3) The functional layout of traditionalbuildings corresponds to traditional ways of life butdoes not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livableenvironments and basic modern living needs such asindependent bathrooms and separate kitchen areas. Inthe renovation process, contemporary lifestyles andimproved living condi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butthe functional upgrades need to be coordinated withthe original spatial layout.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to add the item “Improvement of FunctionalSuitability”.

(4) The most visually representative featuresof the old city are the facades and roofs of thebuildings.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and lowcarbonrenovation measures and the introductionof new technological equipment should considertheir harmony with the original architectural style.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add the item “FacadeStyle Coord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