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区维度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3-05-03 14:07丁洪涛
城市设计 2023年6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城区

丁洪涛

摘 要

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本文通过分析青岛中德生态园片区绿色低碳发展开发经验,从城区的维度提出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为其他片区绿色低碳开发提供借鉴。

Abstract

Implementing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a long-term plan that is related to the survival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of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in the Qingdao Sino-German Ecological Park area, proposes a path for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fromthe urban dimensio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green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 in other areas.

关键词:城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Keywords:Urban area;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research

0 引 言

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現代化列为中国式现代化5 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战略部署,指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1]。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2023 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强调:“要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以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2020 年12 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支持青岛开展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青岛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居住品质提升,高起点谋划,高站位实施,支持中德生态园先行先试,积极探索高质量的绿色低碳建设发展路径。

青岛中德生态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绿色生态建设的探索实践。作为以“生态”命名的双边合作示范园区,2013 年7 月全面启动建设以来,园区围绕“田园环境、绿色发展、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基本方略,积极探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出并深刻践行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三生三美”,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努力打造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领跑绿色城市建设发展减碳的探索之路。

园区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发展模式,秉持“生态、智慧改善生活,开放、融合提升品质”的理念,汇聚“德国元素”,注重“德国理念、德国标准、德国技术、德资比重”,并借鉴德国标准化模式,建立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生态指标体系,统领区域绿色生态发展,营造更加自然完美的生态环境,更加多元包容的社会空间,更加高端智能化的产业集群,更加完善、智慧和网络化的公共服务配套及绿色基础设施,全方位、多层面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2]。

作为我国首个国际合作的生态园区(图1,图2),中德生态园从建设之初就将建设“四好”示范样板的理念融入到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借鉴德国生态园区建设先进经验,打造零碳试验区、碳中和灯塔基地,深入推进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使人民群众生活在社区、就业在园区、休闲在景区,形成产城融合型低碳园区建设模式,摸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密码”。相关做法和经验先后被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首届中德城市间标准化合作研讨会等推广。本文总结和分析了青岛中德生态园片区绿色低碳发展开发经验,梳理形成了城区维度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可为我国绿色城区的低碳开发提供思路借鉴。

1 以生态优先,“规划好”顶层设计

培育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中德生态园创建的初衷,也是园区建设发展始终坚守的底线。为从根本上系统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病,园区充分结合功能区特有的体制机制优势,积极创新,探索形成了从开展生态基底调查,到建立生态指标体系、绿色规划体系和绿色标准体系,再到绿色低碳建设实践、规划实施评估、城市体检更新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建设发展路径,为实现更高质量的绿色低碳发展和“双碳”目标提供有益的“中德经验”,真正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落实者和杰出案例。

1.1 建立生态基底摸查机制

园区借助ArcGIS 空间平台,将高程、坡度、起伏度、植被覆盖、水文等生态环境因子赋权重叠加,对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调查,先后与青岛市鸟类协会、青岛理工大学、德国欧博迈亚等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展了鸟类、植被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观察调查,并且自2018 年以来,将河洛埠水库作为重点观测对象,对于水库水位及鸟类进行每日观测,掌握第一手生态环境资料;基于现状评估分析,识别对园区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山体、林地、河湖湿地及原始道路等生态要素,划定自然生态保护空间。现状林地、水系、道路保留利用率分别为58%、80%、79%,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本底的扰动,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 创新设立生态指标体系

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从1.0 版本发展到3.0版本,围绕园区“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和不断演变的过程,也将“‘首创基因”牢牢植根于指标体系的率先探索上。园区建设之初即借鉴德国生态城市建设经验,以生态保护为导向,从环境、资源、社会与经济4 个维度设立40 项生态指标的体系1.0 版本(2012),作为统领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例如在降低建设影响方面,注重对原有绿地、道路、汇水区域的保护,提出原有地貌和肌理保护比例不低于40%;在保育生物多样性方面,提出鸟类食源树种植株比例不低于35%,保证动物生存环境;在促进资源源头减量方面,借鉴德国可持续建筑认证标准(Deutsche Gütesiegelfür Nachhaltiges Bauen, DGNB)和被动房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出100% 绿色建筑,充分体现了园区促进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决心和魄力。该体系被纳入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指南》,并成为国内首个园区级的绿色生态建设标准体系。

经过5 年的运行,2018 年围绕指标体系的“规划关联性、统计可行性、建设创新性、指标先进性”4 个维度进行反思评估,针对数据统计路径复杂、有效数据统计手段欠缺和部分指标常态化等问题,参考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人居三等国际先进标准,立足本地特点,从“经济健康高效、生态活力持续、社会开放包容、创新智慧发展”4 个方面提升设定了2.0 版本的《2030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实现“目标—分解—监测—评价”的“Eco-PARKTREE”全生命期管理。德国三大认证机构之一的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V NORD)评估认证,认为“符合《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国际生态园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最新要求,代表国际生态园一流水平”。

2021 年,围绕“双循环”“双碳”国家目标和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的国家战略,在前两版指标体系实施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对标国际最高水平”的指导方针,接轨世界自由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形成了3.0版本的《青岛自贸片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包含经济、环境、社会、治理四大维度,设置了绿色贸易、绿色港航物流、绿色产业、绿色创新、绿色金融等12 类、40 个大项指标,在突出“绿色”主旋律下,设置绿色金融机构占比、“一网通办”网办率、新兴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总额比重等自贸区特有的指标,推动青岛自贸片区不断提升绿色新兴产业和贸易方式比重,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为全球自贸试验区“绿色低碳生态发展新模式”探索提供“青岛方案”。据测算,以2027 年为时间节点,片区碳排放强度目标较国家平均水平将降低74%,提前实现“双碳”目标。

1.3 搭建綠色规划体系

青岛先后与德国GMP 建筑师事务所、德国SBA 公司、欧博迈亚以及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10 余家国内外顶尖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展规划设计,编制了涵盖40 余项成果的绿色规划体系,做到总规、控规、专项规划编制多层次协同,指导规划、建设、运营、监管全生命周期管理。

1.3.1 总规层面

(1)识别重要生态要素,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统筹山、林、水、地等空间管控要求及城市生态环境构建需求,系统构建生态廊道和绿地空间,串联形成园区“一核、两带、三心、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区域生态安全。

(2)划定生态红线,引导用地集约布局。通过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管控要求,划定两级生态保护红线,积极维护园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连续性。其中一级控制线范围为禁止建设区域,面积约1.85km2,主要包括水系蓝线、重要公益林地保护区和生态高度敏感区;二级控制线范围为限制建设区域,面积约10.10km2,主要包括水系外围缓冲控制区、集中式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保留的冲沟带、构建的生态廊道、防护绿带、通风廊道及生态敏感性较高地区。

(3)传承中国特色山水格局,构建连山通海公园体系。依托山水林田海等自然资源特征,打造以“抓马山—老君塔山生态人文核、山海轴、滨海公园环+ 人文公园环+ 环抓马山公园环”为主的“一核、一轴、三环”格局。构建连山通海、融城于景的总体空间格局和全域公园体系,建设以山水相依、绿野田园、城景共融、美丽家园为目标的中国北方“公园城市”示范区。

1.3.2 控规层面

结合国际标准和园区目标,注重落实规划中确立的绿色指标要求,探索园区发展的绿色创新空间模式。通过引导用地混合与功能复合,构建居住、就业、绿地、商业服务、教育和医疗等多样功能的邻里社区组团;通过打造开放街区,取消地块围墙,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公共商业系统的公开共享;通过建立与机动车分离的绿道系统,保障慢行系统的舒适性与安全性;通过建设多层次、多元文化融合的和谐社区,尊重原住民与普通就业人员的生活需求,为吸引高端人才和满足国际化服务创造条件。同时,在控规片区层面对差异化控制和评估指标提出具体控制要求并注重采用绿色技术措施,把控规作为落实规划目标和总体控制指标并实施生态导向城市规划的重要抓手。

1.4 建立系统化的绿色标准体系

“十三五”期间设立的中德标准研究院,加强了中德两国城市间的标准合作研究,促进了德国标准与中国标准的融合;支持中德两国在园企业、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研制修订活动,承担中德标准化研究项目和交流活动等。青岛引进德国DGNB 体系推进示范项目和区域认证,实现从单体建筑到示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引入德国被动房研究院标准,吸取国内外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本土气候特点、经济水平和工程实践,突出中德生态园在被动房技术指标控制、围护结构构造、气密性设计等方面的地方特色,获批40 余项被动式建筑领域实用新型专利,参与编制《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等多部国家、省级标准,规模化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及认证。

青岛市编制《“标准化+”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搭建了园区标准体系框架,完成园区生态可持续标准化、智慧社区建设标准化、被动房产业标准化、信用体系建设标准化和标准化试点示范等五大标准建设工程,先后发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绿色生态管理规范》《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智慧社区建设规范》等20 余项园区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园区级绿色生态建设标准体系,全面规范指导园区绿色生态建设管理;园区、企业累计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标准70 项,涉及被动式建筑、智能制造、生命经济和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其中,已发布标准29 项,计划制修订标准41 項。

时任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表示,“对比全国中德冠名十几个园区,对青岛中德生态园前景最为看好,这里有德国的情景、特色、标准,感觉有些地方就跟在德国一样”。

2 以绿色探索,“建设好”生态城区

作为我国第一个中外双边合作生态园,建设发展没有先例可循,一切都需要自我探索。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不断进步的哲学,也是中德生态园破解探索发展的关键。在“双碳”时代新一轮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德生态园正以“创新为驱动,可持续发展为标准,探索实践为落脚点”,逐步让“绿色”成为园区发展的“最美底色”[3]。

2.1 细化“规建管”关键环节绿色低碳要求

要严格落实规划目标和总体控制指标,结合国际标准和园区目标,落实复合生态指标体系中关于社会发展与治理的指标要求,探索适应园区发展的绿色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功能区大部制扁平化管理的优势,承接发展与改革、自然资源、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行政审批等各业务主管部门各类赋权事项55 项,畅通部门横向联系融合,整合建设全流程全资源要素保障,统筹立项、土地、规划、建设、管理关键环节,推动园区绿色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结合生态指标体系,在控规层面对差异化控制和评估指标提出具体管控要求,将涉及绿地、生态空间和生物多样性、绿色供排水和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等16 项指标落入控规地块图则,作为地块开发建设的严格管控条件。

二是在项目引入环节,以绿色生态底色为基本要求,将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管控要素纳入投资协议进行约定,并签订绿色生态信用协议。

三是在土地出让环节,将有关绿色生态管控要素纳入规划条件,作为土地出让协议内容进行法定管控。

四是在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环节,通过第三方机构实施绿色生态专项审查,确保将管控要素落入施工图设计文件。

五是在建设实施阶段,通过严格工程建设监管,强化综合协同验收,实施100% 绿色施工、绿色管理,按照“安全、质量、工期、环境、创新、投资、绿建施工”七位一体模式开发建设,确保绿色生态建设理念和标准可靠落地。

中德生态园在“绿色环境”“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等各方面进行了多项技术和方案的探索实践。开创性地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新模板,基础设施配套由建设初期满足“三通一平”之后做“加法”,到按生态城市要求做“减法”,因地制宜提出绿色市政“三减一加”方案:即“减”少雨水管线,建设海绵城市;“减”少污水管线,实施中水回用和生物质利用的污水模块化处理方案;“减”少集中供热,增加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热,并按照德国DGNB 体系进行区域认证,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意义的未来新城。在绿色交通方面,从解决城市道路积水、路面反光等问题给出中德解决方案,研发“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成套建设技术”,荣获交通部重点科技成果予以全国推广。

2.2 打造单体建筑绿色高品质示范新样板

2.2.1 高标准执行绿色建筑建设标准

中德生态园积极建设国际一流绿色建筑示范区,新建建筑100% 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累计建设绿色建筑835 万m2,其中二星级及以上建筑面积占比约50%。2013 年首批启动建设的中德生态园规划范围内村改居工程福莱社区,采用高效照明、能源应用、智能控制等多项新技术,配套建设商业网点、地下停车、幼儿园、农贸市场等设施,近80 万m2 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大大提升群众的居住生活水平。同时体验运营中心、德国企业中心、被动房技术中心等一批示范项目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强力引领推动了绿色建筑的推广建设。

为贯彻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园区积极引进德国DGNB 体系打造中德合作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园区实施的德国DGNB 体系示范项目已涵盖建筑认证及区域认证,实现了从单体建筑到示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德国企业中心项目于2016 年10 月获得DGNB 铂金级认证,为亚洲首个体量最大的DGNB 铂金奖建筑认证项目。DGNB 区域认证项目——中德生态园C2 组团于2018 年11 月获得DGNB 区域认证金奖,成为中国首个DGNB 区域金奖认证项目。此外,中德未来城D1D2 组团项目于2020 年4 月获得DGNB 区域铂金奖预认证。园区将持续对标国际最前沿的低碳城区发展理念,积极借鉴应用国内外可持续绿色经验及技术成果开发建设,打造中德可持续低碳发展的成功典范和示范高地。

2.2.2 大力发展超低能耗建筑产业

被动房与我国常规建筑相比节能率约90%,符合国家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是建筑业“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4],其常年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净,以及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高品质居住体验,赢得了业界的肯定和入住居民的高度认可,已然成为建造“好房子”的典型代表。

中德生态园自2014 年开始引入德国先进的被动房技术,深耕低碳、零碳领域的建筑技术体系建设,通过示范项目建设、技术体系研发、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国际交流合作等实践,针对国内现状,探索出一条极具特色的建筑领域“双碳”发展之路。在国家、省市政策支持下,园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已累计建设总量113 万m2,在学校、酒店、办公、住宅等多类型建筑全面示范应用,先后举办首届及第四届亚洲被动房大会,目前正在建立集设计、监理、关键设备制造、鉴定认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已然打造成百万平方米量级的被动房新城,可实现年减碳量近5 万t,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基地。

2016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被动房技术中心项目,建筑面积1.38 万m2,是亚洲获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认证的最大体量公共建筑,荣获国家绿色建筑三星运营标识双认证、2020 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和奥地利绿色星球奖等,节能率达92% 以上,每年节省电费约55 万元,减碳约250t。被动房住宅示范小区和森林幼儿园项目的舒适性获得居民高度认可,2011 年8月24 日央视焦点访谈《能耗超低,建筑变“绿”》专题栏目中,上述项目作为示范典型向全国观众进行展示。智能绿塔项目按照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零能耗建筑标准和德国PHI 被動房认证标准进行设计,综合节能率相比常规建筑达到60% 以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54.6 万kWh,自给自足的同时还可用于周边2 万m2建筑供电,每年每平方米碳排放量为–0.3kg,达到零碳排放标准。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整个社区的蓄能和智能化能源控制、展示中心,旨在打造成全国首个寒冷地区高层零碳建筑、全国最大应用“光储直柔”技术的高层民用建筑、“十四五”国家重点示范项目和全球最大的德国PHI 被动房认证项目。

中德生态园完成了从引入技术,消化吸收到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实现被动房技术本土化,形成“青岛标准、山东标杆”。在被动房五大原则基础上建成的超低能耗建筑,可完全取消传统的集中市政供暖,探索实现了“建筑本体极低能耗+ 可再生能源利用补充”的低碳技术路径,贡献了青岛智慧。

中德生态园高度重视建筑节能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自主培养博士带领的技术团队,与德国被动房研究院开展紧密合作,始终走在被动房技术前沿;培育了一批设计、施工、监理等高素质参建队伍,为被动房的落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东唯一一家德国被动房研究院授权的设计师培训和考点也落户园区,为国内培养了大批被动房设计师和咨询师。

随着被动房的建造推广,中德生态园引入德国门窗和新风机等技术标准,带动国内超低能耗建筑产业链上下游的快速发展,为十余家国内建材企业跳跃式提升质量,促进国内建筑部品创新进步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包括宏海幕墙、森鹰和中科绿屋等知名企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我国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随着技术的本土化及产业的发展,被动房的增量投资回收期也缩短到10 ~ 15 年,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2.2.3 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0 年11 月, 青岛市全面上线使用CIMOS 城市大脑智能管理操作系统,累计开发76 个业务应用系统、整合133 类基础数据,涵盖产业运营、企业服务、安全应急、精准治理等领域,实现统筹地理信息、应用系统、业务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应用,为“新城建”建设应用与统筹管理奠定基础。其中,CIM 智慧规划一体化平台整合基础数据、规划编制、审批、国土、林业、水利、管线及其他专题共八大类、113 层多源数据,实现一张图数据管理、全流程“不见面审批”和多维数据时空联动可视化应用,建立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规划管理新模式,打通“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规划管理智慧化“快车道”。

卡奥斯COSMOPlat 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大规模定制为核心,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立体化数字经济赋能新范式,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数字化技术,实现任意时段、任意设备等用能分析与节能诊断,对用能系统各区域能源消耗全过程、全参数实时在线监测,使得系统能耗更低、设备运转效率更高。

加速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统筹园区开发建设时序,从无市政道路、无基础设施配套、无产业项目的“三无”地带,历经10 年,已然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绿色发展新高地。累计开工建设市政道路95km,各类市政管线同步敷设;地下综合管廊6.4km,实现高中低压电力、通讯、给排水、热力等管线统一入廊;轨道6 号线一期工程全长30.8km,2023 年底试运行,2024年正式通车;新建商业、住宅等项目100% 预留充电桩安装条件并按比例同步建设,累计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近500 个,区域公共交通车辆均为新能源汽车。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便利、贴近群众需求,城市承载力进一步增强,逐步成为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的生态园区。

2.2.4 大力实施工程质量提升“精品战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实施绿色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工程质量的严格把控,针对群众诟病、易发多发的渗漏、开裂等质量顽疾,精准开展技术攻坚和专项整治。切实提升建筑工程品质和综合性能,解决建筑寿命短、性能品质低等一系列影响群众居住体验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好房子的舒适需求。

结合绿色节能、装配式建筑建设等要求100% 推行绿色施工,加大四新技术应用,积极培育创建精品工程,其中德国企业中心项目荣获“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称号,并与青岛外语学校(青岛九中)项目双获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园区建设工程先后获得建筑设计、科技示范、建筑施工等各级各类精品奖项100 余项。

2.2.5 创新开展绿色保险试点保障

为高质量推动被动房的发展,保障被动房示范项目建设品质,积极引入绿色金融保险机制,2018 年结合被动房住宅推广示范小区二期项目建设,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签订了全国首单“超低能耗建筑性能保险”保单,通过绿色金融保险对超低能耗建筑建造质量进行监管与风险保障,推动青岛市绿色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使绿色金融成为实现“双碳”的一个重要抓手。

宏海节能门窗幕墙总部基地项目是中德生态园被动房产业的一个重要链条,承担着被动式门窗及幕墙的研发、生产及安装任务。2023年3 月,兴业银行青岛分行向企业发放绿色贷款8,000 万元,专项用于项目建设。该笔贷款创新引入绿色保险机制,系山东省首单附带“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的绿色贷款,既解决了企业融资的燃眉之急,也为银行助力绿色建筑发展拓宽了融资新渠道,创新全国绿色城市政策指引下的有益尝试,为服务建筑领域支持“双碳”战略提供了实践样本。

2.3 建设“集约节约”新生态低碳样本

2.3.1 实施保护性低冲击开发建设

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充分尊重和保护原始地貌肌理,区域内实施土方自平衡,充分保留和利用原有水系、道路和植被。利用15 个原始村庄近50 万m3 拆迁建筑废弃物,对牛脐山采石场等国土地质灾害区回填改造,生态修复山体18 万m2;针对原始村庄拆迁后破碎化严重、生态功能退化明显的区域,充分借鉴国内外生态公园建设方案,结合乡村振兴政策,“保现状、留乡韵、载乡愿”,开展海绵城市和公园城市建设;通过耕地整理、生态复绿、水系连通优化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整治,整理保护耕地29.2 万m2,因地制宜建设史莱伯农庄等都市农场,为城市居民提供农耕体验;生态修复林地49 万m2、河道9.4km,大幅改善水体水质和环境景观;利用老旧房屋加固更新,建设村史馆和生态驿站,留住乡愁乡情;利用青砖瓦片、磨盘石块、废旧集装箱等既有资源及建筑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打造河洛埠公园、山王河湿地公园、市民休闲空间等一批海绵城市精品示范项目,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展示城市更新发展成就,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面提高生活品质。

2.3.2 加大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

在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率先建设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独立系统和混配系统相耦合的1 拖N 式泛能网系统,从能源生产、储运、应用与再生4 个环节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提升能源系统的运行保障水平和生态园区能源供应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目前累计建成4 个泛能站,清洁能源利用率可达80.4%,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可达20.6%,单位碳排放强度可达220tCO2/ 百万美元,万元GDP 能耗可达0.23tce。

充分利用工业建筑屋顶、民用建筑屋顶及立面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系统,广泛应用地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技术,累计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18MW,太阳能热水供应近70 万m2 住宅,地源热泵系统5.7MW,空气源热泵系统9.8MW。

2022 年,国家电网重大科技课题示范项目——中德生态园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示范工程建成。项目结合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综合应用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热泵、储能、光储充一体化、直流独立供电等多能互补联合供能系统,将风、光、气、储、地热等多种分布式能源优化调度,以信息网及电力、热力网络的方式高图2 / Figure 2效互联,实现能源综合利用效率85%,可再生能源渗透率100%。

2.4 树立“零碳试验区”双碳典范

“十四五”期间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的关键时期。中德生态园将积极落实“双碳”战略,整合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和青岛自贸片区政策优势,以前期实践经验为支撑,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资源与碳排放、绿色交通、信息化管理、产业与经济、人文以及技术创新9 个方面努力开展零碳创新,进一步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自身技术的再升级,扩大近(净)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乃至产能建筑的建设跨越,率先打造绿色、智慧2.0 版本的中德生态园零碳社区——未来城D2组团零碳试验区[4]。

零碳社区总建设规模82 万m2 已全面开发建设,预计2024 年全部建成。项目100% 应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电网、海绵城市、真空垃圾、中水回用等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和智慧城市技术。其中,区域能源管控中心“智能绿塔”项目为零碳建筑的标杆示范,采用“屋面太阳能+ 立面光伏+ 景观光伏”多形式结合,打造新型“建筑光伏一体化”和“光、储、直、柔”新型配电系统,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就地高效利用和零碳排放。经测算,零碳社区建成后可实现年减碳量约4.5 万t,年节约用电2,000万kWh。2023 年4 月,零碳社区获评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三星级标识认证。中德生态园将以零碳社区建设为契机,认真总结关键核心技术和理念,建立标准,为城乡建设领域“双碳”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和解决方案。

3 以新型社管,“管理好”宜居社区

3.1 打造大社区智慧运营平台

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建设涵盖社区智慧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生态环境监测、社区服务管理和智慧驾驶舱等功能的大社区智慧化运营平台,新增视频监控、环境监测、智慧市政等物联设备,与公安“天网”平臺、综合执法平台和属地街道线上党建服务平台信息共享、资源互用,为8 个社区、3,198 户居民提供更加平安、精细、科学、智能化的管理服务。

3.2 创新大社区管理新型治理模式

3.2.1 创新党建引领社区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功能区国有平台公司社会职能,打破小区内物业与公共区域市政设施管理服务边界壁垒,搭建大社区服务场景,高效便捷地实现区域一体化管理与精细化服务,营造舒心宜居的全龄友好社区模式。以平台公司物业企业服务为基点,建立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的共建议事制度,打造“社区党建阵地”。邀请社区居民党员代表参与社区管理,组团式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构建社区枢纽型组织体系,共享共治解决好身边居民急愁难盼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机关领导干部、社区志愿者、热心居民参与“查细节、补缺憾、塑精美”活动,用脚步丈量园区、用高标准观察园区、用“绣花”功夫建管园区,让大家成为社区的管理者和建设者。

3.2.2 打造“和乐邻”社区服务新品牌

遵循“两邻理念”,以“和美生活,乐善邻里”为服务主题,创新打造“和乐邻智慧社区”服务品牌。运行“123+N”工作体系(1 是党建引领一条线,2 是践行“两邻”理论,3 是深入推进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N是打造多元化服务场景),探索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新实践,在社区管理服务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共同创造美好社区环境。

3.2.3 構建完整居住社区新生活

搭建“和乐邻”社区服务场景,以生产、生活、生态为价值坐标,布局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9 个社区场景。聚焦“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完善基础设施供给、优化社区场景布局、丰富公共活动空间,打造助老育幼近邻服务圈,从社区厨房、社区便利店、志愿者之家(义工之家)、共享之家,到书店、幼儿园和社区医院,提供完整的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便民服务场所,积极组织书籍讲座、植树实践、剪纸绘画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形成5 ~ 15 分钟便民社区生活圈,构筑宜居、宜乐、宜行、宜教、宜动、宜养、宜友的完整居住社区。

4 结 语

本文通过分析青岛中德生态园片区绿色低碳发展经验,提出了从“规建管”全过程监管的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路径,包括规划绿色生态顶层设计、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管理新型绿色宜居社区等。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参观园区后表示:“中德生态园是中国经济由量的扩增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典型案例”。中德生态园积极融入发展新格局,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模式、更稳健的脚步,勇立绿色生态发展潮头,打造国内外低碳发展示范园区,为承载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与使命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0L].[2023-07-01].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eqid=de99aec4000f3be6000000036476fb61.

[2] 张文博.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城市绿色转型的路径研究[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

[3] 黄肇义, 杨东援.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1):59-66.

[4] 胡鞍钢. 中国实现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21(3):1-15.

SYNOPSIS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mplementingGreen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from the Urban Dimension:Taking Qingdao Sino German EcologicalPark as an Example

Hongtao Ding

Green development is a development thatconforms to nature and promotes harmonious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It is adevelopment that achieves maximum economicand social benefits with the minimum cost of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is high-qualityand sustainable.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sted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of man and nature as one of the five Chinese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made a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promoting green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pointed outthat “focusing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mprovingpeoples quality of life”, and pointed out the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housingand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andnew journey.

As Chinas firs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ecological park, the Sino-German Ecopark hasintegrated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four good”`

demonstration model into the planning, constructionand management from the beginning of construction,learned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Germanecological park construction, built a zero-carbon pilotzone and a carbon-neutral lighthouse base, and furtherpromoted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the “threezones” of production parks, living communities andecological scenic spots, so that the people can livein the community, work in the park and leisure inthe scenic spot, form a low-carbon park constructionmodel of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and explore a setof replicable and promotable Low Carbon Code”.The relevant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have beenpromo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Conference,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Green Building and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the first Sino-German Standardization CooperationSeminar between Cit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analyzes the experience of green and low-carbon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in Qingdao Sino-German Ecological Park, and sorts out the green and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of urban area, which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of green urban areas in China.

Cultivating an excell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i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Sino-German Ecopark,and it is also the bottom line that the construction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has always adhered to.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and systematically controlthe urban disease of “pollution first, then treatment”,the park fully combines the unique institutional andmechanism advantages of the functional area, activelyinnovates, and explores and forms an effective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fromcarrying out ecological base investigation, establishingan ecological index system, green planning systemand green standard system, and then to green and lowcarbonconstruction practic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evaluation, and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renewal, so as to provide a useful “Sino-Germanexperience”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higher-quality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and promote tobecome a practitioner, implementer and outstandingcase of “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invaluable assets”.

Strictly implement the planning objectives andoverall control indicators, combine internationalstandards and park goals, implement the indexrequirements 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in the composite ecological indicator system, andexplore a gree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thatadap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Give full playto the advantages of flat management of most of thefunctional areas, undertake 55 empowerment mattersof various business departments such as developmentand reform, natural resources, urban construction,urban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ve approval,smooth the horizontal connection and integrationof departments, integrate the whole process ofconstruction and all resource elements, and coordinatethe key links of project establishment, land, planning,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green constru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of the park. At the level of building and parkdevelopment, we will create a new model of green andhigh-quality demonstration of single buildings, builda new ecological and low-carbon sample of “intensiveconservation”, and establish a model of “zero-carbonpilot zone” and dual carbon. In the operation stage, anew type of social management is used to “manage”the livable community.

After visiting the park, former GermanChancellor Schr ? der stated that “the Sino-GermanEcological park is a typical case of Chinas economictransformation from quantitative expansion toqualitative improvement. The Sino-German EcologicalPark actively integrates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pattern, and will surely stand at the forefront of greenecological development with a more open attitude,innovative mode, and steady pace, creating a lowcarbon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park at homeand abroad, and making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national strategy and mission of promoting green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城区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中构建第三方平台的路径研究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吾城·吾乡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