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探析

2023-05-09 12:21于春梅张宇潘贺男
理论观察 2023年12期
关键词:达斡尔族传承传统文化

于春梅 张宇 潘贺男

摘 要: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孕育了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保护文化多样性、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推动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引导、风俗示范、技术创新和制度支撑的作用,促进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繁荣和发展,赓续中华文脉。

关键词: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2 — 0015 — 04

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1]达斡尔族是中国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教育、风俗、技术和制度这四个维度出发,探索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达斡尔族是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由于历史战争、民族迁徙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达斡尔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还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

(一)语言文字

“历史上,达斡尔族曾使用契丹文,后来由于战乱及民族压迫等原因导致其文字失传,因此,达斡尔族没有官方文字。”[2]民国时期,钦同普、郭道甫、德古来等学者在西里尔字母、拉丁字母和俄文字母基础上创制了达斡尔文,但因战争、迁徙等因素未得到有效推广。“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支持创制了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达斡尔文,并创办会刊,出版书籍,进行文字推广,但由于‘左的影响等极端因素而中断。”[3]改革开放后,恩和巴图制定了《达斡尔语记音符号》,乌珠尔编写了《达斡尔语概论》,影响广泛,但均未被国家认定为标准文字。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达斡尔族中大多数人倾向使用汉文,少数人精通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等。“达斡尔族拥有其独特的语言体系,从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并被分为布特哈、齐齐哈尔、海拉尔以及新疆四种不同方

言。”[4]不同地区的语言各具特色,亦有相通之处。达斡尔族长期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尽管各个地区形

成了地方性方言,但语音、词汇、语法等差别甚微,因此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合作互通。

(二)文体活动

达斡尔族音乐、舞蹈、体育等方面都富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蕴含了达斡尔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方面,可分为“乌饮”—民间说唱文学、“扎恩达勒”—小调的民歌、哈库麦呼苏姑—跳舞时唱的歌(舞词)等多种形式。传统的达斡尔族音乐多以民歌为主,旋律悠扬激昂,极具浓郁草原气息,以宫调式民歌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徵调式民歌以及羽调式民歌。其中,《忠实的心儿想念你》《齐尼花如》《过河摘野菜》民歌体现了达斡尔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情感。舞蹈方面,达斡尔族舞蹈表演形式多样,充满力量感和韵律美,以粗犷豪放、热情奔放著名。“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一种集体舞蹈,人们围绕篝火进行欢歌热舞,传递情感,释放压力。体育方面,达斡尔族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已经形成了与其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体育项目,如为满足生存、生活的需要在狩猎方面而兴起的鹰猎,为抵御外来敌人而兴起的靶射等等。此外,还有投球、摔跤、曲棍球和牛羊角力等各种普及体育活动。其中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比赛(贝阔他日克贝)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民俗文化

服饰习俗方面,达斡尔族的传统服饰不仅工艺图案精美,题材也十分广泛,有树木花草、山河建筑、云卷纹样等多种图案。现今,在重要场合,他们依然会穿戴其传统服饰,组织祭祀仪式,以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传统建筑方面,“达斡尔族的传统房屋建筑主要以‘雅曾格日为代表,呈‘介字形,主要采用木结构,并设有东、西屋和厨房等设施,房屋每一个角落都装饰精美的雕刻和绘画。”[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仅有极少数区域还保留着达斡尔族的传统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方面,达斡尔族主要以米食和面食为主食,其中稷子米饭是他们所钟爱的传统美食。柳蒿芽(库木勒)、韭菜花(梭日斯)和白菜末(森努咖)则是达斡尔族民众喜爱的传统素菜,肉类则以羊肉、牛肉、鱼类为主。此外,还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糕点和小吃,如“瓦特”和“希日格乐”,常常被用在各种节日、喜丧等场合款待客人。节庆活动方面,达斡尔族有“阿涅节”“库木勒节”“敖包节”等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是传递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

(四)手工艺术

达斡尔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出各种深厚、宝贵的手工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成为珍贵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达斡尔族手工艺术种类丰富,涵盖了草编、刺绣、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传统纸质玩偶“哈尼卡”、重要交通工具“大轱辘车”,保暖、防寒的毡绒制品,装饰、收纳草编制品、柳编工艺品等实现了实用与美学的完美融合,都是达斡尔族极具魅力的智慧结晶。其中,达斡尔族生产的烤烟享有較高声誉,盛烟盒(玛塔)就是由桦树皮或柳条精心编制而成;达斡尔族著名刺绣技艺以其丰富的纹样、明亮的色彩和多种针法而著称,一针一线都生动地记录了达斡尔族历史故事。早期,达斡尔族将兽筋搓成细线,兽骨凿制成顶针,用于制作皮毛制品。在绘画艺术上,达斡尔族充分展现出了多样性、创意性的艺术风格,绘画作品往往兼具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元素,同时还善于利用各种材料,为绘画作品中增添了不同的质感和韵味,表达出达斡尔族的审美趣味和日常生活规律。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有力扶持下,达斡尔族手工艺术的传承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良好的发展。

二、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价值

达斡尔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塑造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源头活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正是多种多样的文化存在,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才能赓续中华文化的薪火,让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变得更加浓厚、更加绚丽多彩。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只有与外部接触,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和传承。如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担负新的历史使命,在主流文化的引领下实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持续繁荣成为当下课题。弘扬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开阔文化视野,加强文化交流,拓展民族文化的多维研究视角,又能促进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切实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华文化繁荣提供行之有效的保障,是中华文化长足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内生动力

文化振兴是地区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深入挖掘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强化文化赋能,推进文化和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走特色性发展之路,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将被更好激活。现今,达斡尔族民族地区将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所以,大力发展达斡尔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项社会事业,又是一项经济事业。达斡尔族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层面上,具有音乐、舞蹈、体育、技艺和民俗等丰富资源,极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充分挖掘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依托文化优势,激发文化活力,举行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为游客带来别样体验的同时,拓宽群众收入渠道,增强民族地区经济振兴的内生动力。

(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桥梁

文化交融是民族团结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6]中华文化面临着历史性转折,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确保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大对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不仅可以提升少数民族的归属感,更好地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强化其他民族对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纳、尊重和包容,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相互尊重、欣赏和借鉴。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各民族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元性,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文化沃土

在“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输出不断加强,为世界其他民族更好地了解我国民族文化提供窗口,扩大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达斡尔族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达斡尔族在社会关系、家庭和情感交流等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學习的地方,为充分彰显我国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战略优势提供了内容支撑。

三、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要紧紧锚定任务目标,以教育、风俗、技术、制度为着力点,在培养上下功夫,在掌握上下功夫,在落实上下功夫,为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一)始于教育:教化行而文化承

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从根本上保障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需要开拓专业教育领域,培养思想意识良好、传承责任心强的专业人才队伍,因此应整合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生态。具体而言,一要结合时代要求和教育实际,根据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特点,负责教育工作的相关机构、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实现从“零星讲”到“系统讲”。二要从教育视角出发,培养富有传承意识和传承能力的优秀人才,不但要注重对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能力培养,而且要从坚定文化自信教育方面,对传承人的主体意识和思想意识进行正确、科学的改造,从而建立家国责任感和文化自信意识,引导教育传承人重视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意蕴,增强传承人对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的主人翁意识。三要回归民间、回归群众,同社会实践相结合,直接面向社会。诸多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代代达斡尔族人以口头形式传承,因此,需要以非遗传习活动等形式为牵引,重构推广传承方式,推进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规范化建设,以此推动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宣传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知识迭代。

(二)贯于风俗: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重在建设,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聚众力、集众智,形成一种常态性活动,使民众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积微成著,了解、接受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新媒体是当下公众精神文化共享和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平台,因此,新时代视域下,营造传承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新媒体要勇担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一要提高舆论宣传效能,必须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充分掌握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信息量大等优势对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正面宣传。提高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能,更好地融入大众传播的语境中。二要着眼于提升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以重大庆典为着力点,扩展教育基地,扩充教育内容,让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场馆、机关、校园、区镇、村居、企业,增强人民群众学习意识,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激励广大工作者以先进传承人为榜样,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营造“人人争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浓厚氛围,掀起“学文化、创业绩、争先锋”的浪潮。

(三)精于创新:增强传播技术运用力

经济转型升级之际,要将增强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新时代人民的社会诉求,整合科技力量和优势资源,赋予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更多的发展空间。当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热潮,使一些地方的经济活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也是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注脚。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也要实现“传精神、育文化、促振兴”的事业拓展,需要善用新技术新手段,开辟新模式新业态,激发达斡尔族文化产业的内生活力。一要发挥数字信息集成功能,将大众意识作为内容生产的原点,探索契合人们精神生活动态发展的实际需求,持续推动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为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持续赋能,实现内容传播力和影响力“双提升”。二要应用VR技术、用户画像、富媒体等现代技术,强化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数字产业的内容支撑和创意提升,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手段,以传承为目的,把梳理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脉络作为先导性工程,积极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向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应用,态传承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向纵深发展。三要延展新型文化产业链和产业群,强化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打造多维度的表现形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领域,发挥金融创新对文化传承的刺激作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四)成于制度:完善长效机制建设

文化传承的实效性根本在于切实可行的长效化机制。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为一项系统的、长期性、动态的学习工程,要想落到实处,不能单一地依靠激活传承主体的能动性来实现,需要健全完善长效化机制作为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此,紧扣传承中心任务,完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长效机制建设,是形成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常态化发展局面的关键所在。致力于完善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建设,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财政保障、高素质水准的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队伍、常态化运行必不可少。一要加强全局性、系统性谋划,周密性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决策部署和相关要求,聚合各级政策扶持力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协同保护格局,完善组织系统内部的协调运行机制,狠抓落实,是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能够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二要重视完善专项资金分配体系,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有的放矢的精準化投入,为路径创新提供供给端推力,扩大对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组织发展的支持规模和范围。三要加强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促进传承工作能够有序高效顺畅地推进,确保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各项任务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参 考 文 献〕

[1]易舒冉.让中华文化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N].人民日报,2022-08-04(18).

[2]鄂秋阳.达斡尔族结婚习惯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3]高春梅.达斡尔族文化体认与传承[D].东北师范大学,2017.

[4]程琨.内蒙古海拉尔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2.

[5]武帅航.东北地域达斡尔族传统聚落空间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

[6]刘水静,等.中华文化为什么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22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达斡尔族传承传统文化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来自呼伦贝尔大地的自然之歌——记达斡尔族词作家 诺敏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