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价值意蕴、时代挑战和创新图式

2023-05-11 15:11王永凤杨忠林
关键词:思政建设

王永凤,杨忠林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1]53,并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放在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位置。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赋能高校的长远发展,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进而言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充分把握意识形态的张力和边界,消解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引领作用。目前学界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理论进行了溯源分析,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列宁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构成其理论基础。文大稷等[2]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最鲜亮的底色;韩英丽等[3]指出列宁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为培育高校学生的历史担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张家维[4]认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才能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稳步进行。二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李中和[5]批判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对其他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认为其刻意侵袭他国价值观的错误行径对我国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敲响了警钟;林开蕾[6]认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主要面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问题等考验;陈宝等[7]指出网络舆情的间接挑战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出现缺位等现象,诸多网络事件裹挟着意识形态论战;姜长宝等[8]认为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过程中出现真空地带,大数据发展的快速性和法治体系建设的滞后性致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出现一定的治理困境;段虹[9]指出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对青年学生身心特征的精确把握、对教师工作方法的更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影响了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三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对策的研究。冯刚等[10]建议从坚持理论创新引领、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引导等维度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陈静[11]指出要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注重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统筹治理能力、“三大文化”的统筹治理能力和师生利益统筹治理能力;刘英杰等[12]认为要强化一元指导、强化价值引领、强化课程思政、加强教育创新、强化风险防范,以此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从总体上看,学界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丰,从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分析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作出了重要论述,本文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重要论述的精神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要求,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价值意蕴、时代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要路径,以期推动高校师生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的一致性,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生态版图,从具象化角度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助力。

1 价值叙事: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深厚意蕴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3]153,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多重价值意蕴,高校要从主体认知、价值信仰等层面守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高校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最为活跃的地方,是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场域。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仅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而且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持续健康发展。

1.1 主体性要求:国之所需、党之所求、民之所盼

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地位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深刻表征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和主张。第一,高校意识形态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建设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其一,高校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关注场所,高校意识形态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成效影响党领导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其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着力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党的基本理论和创新理论。其三,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着力构建符合高校运行实际的政治规范体系。与此同时,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良好成效也会为我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营造出融洽的发展氛围。高校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关乎高校的办学性质、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因此要主动把党的重大战略部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去,主动诠释好、解读好党的意志和主张,主动占领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使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散发正能量、唱出最强音。第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在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小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政治安全紧密相连,高校的育人功能在实现国家政治安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发展是国家各个子系统协同发展的结果,是物质力量、精神文化力量等领域的多维发展,是全方位的合力建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国家精神文化层面的中心任务。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益于国家的全面发展,避免了国家陷入单向发展的困境,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第三,高校作为人民群众提升认知的重要场所,其风清气正的建设氛围也是人民群众内心的价值期许。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正向指引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在无形中塑造群众的价值观,有利于社会的安全稳定。社会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条件,有助于发挥人民群众对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等的创造。高校依托自身具有的繁多资源优势实现对各种意识形态的科学研判,防止各种错误思潮僭越,推动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从而正确引导师生的内在价值观和外在行动,维护社会稳定。

1.2 功能性追求: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安全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对高校的发展方向引领、持久稳定建设意义重大。第一,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关乎高校的发展方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同样,维护好稳定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对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也至关重要。以高校为建设单位观之,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引领作用对实现高校发展的未来愿景发挥着举旗定向的关键作用。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场所,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对培育社会人才资源的影响显而易见。高校应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置于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致力于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坚定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第二,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关乎高校的发展道路,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在错误、失范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高校的发展道路会脱离正确的发展轨道,陷入发展的泥沼;在先进、科学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高校的发展道路会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同向共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三,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关乎高校的发展安全。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高校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成效的好坏关乎高校的发展安全。影响高校发展安全的事件种类多样,如消防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校舍管理安全、实验实训安全等,但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弱化对高校发展安全的打击是最为致命的。因此,高校要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摆在高校建设的首要位置,给予其应有的重视程度,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从而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

1.3 目的性诉求:筑牢基础、凝聚共识、实现价值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具有多重价值意蕴,其目的性诉求全面彰显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根本宗旨和价值愿景。一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互通性和共同之处,且二者相耦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培育时代新人为共同价值目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前进方向、价值导向,有助于统筹整合校园文化资源,推动全校师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促进高校师生的行为管理。二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凝聚起全校和全社会的共同精神力量。多元文化碰撞衍生出诸多社会思潮,这些思潮纷繁杂乱,易使高校师生的观念产生偏差,存在出现行为失控的风险。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及时精准辨别各种社会思潮,防止错误意识形态的侵蚀,从而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全校和全社会的共同精神力量。三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实现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办学目标。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内在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引领和建设工作。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正向影响高校学生的政治判断和价值选择。

1.4 时代性需求:舆论阵地、行动自觉、意识认同

“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把各个国家、团体和个人在全球范围内联系起来,实现了物流、信息流、知识流的全球畅通。”[14]50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新时代最鲜明的外在表征,不仅带来新的商业模式、组织形态等物质层面的变化,而且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政治认同等意识层面也产生重要影响。新媒体技术一改传统媒介的呆板形象,从感官感知、思想观念等方面多维冲击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一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维护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守好舆论阵地。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过程、传播渠道更加多元,一方面,其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获取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裹挟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价值观念,以符号化、标签化的信息博取大学生眼球,形成信息快餐依赖心理,以此弱化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依托于主流媒体监管、媒体规范化建设、正面宣传引导等手段以维护主流媒体的权威性,营造高校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彰显高校学生的主体性,激发行动自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充分利用师生和信息之间的交互特性,拓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微博、B站等自媒体平台上的意识形态教育途径打破了传统课程中常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的单一性。高校在进行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意识形态专题学习频道,引导大学生自主探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高校引导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料,赋予了大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主体能力。三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提高舆论环境的包容性,构建主流意识认同机制。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但是新媒体的个性化特征和学生自控能力较弱的共性基础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复杂性。针对大学生信息需求的个性化特点,高校借助多样化的媒体平台进行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仅满足了个体价值需求,而且构建了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同心圆。

2 时代动向: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现实挑战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观照社会现实、紧握时代脉搏,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时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衍生了新态势、新转向、新场域。西方敌对势力借助虚假的外衣不断挤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割裂高校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威胁不容小觑。

2.1 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2022年8月31日公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4.4%”。互联网作为现阶段最大的信息传播载体,其普及率的飙升也使多元社会思潮随之而来。高校师生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资源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是多元文化冲击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高校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下正向发展,而多元文化的冲击致使多元社会思潮在高校中显露势头。多元社会思潮发展态势迅猛,以非主流言论异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民主社会主义论是干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错误思潮;中国威胁论是歪曲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谬论;而消费主义论则是腐蚀和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价值观。”[15]129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着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二是多元文化的冲击加大了师生知行合一的难度。多元文化的冲击使高校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产生分化,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出现口头上认同、行动上否定的现象,导致主流意识形态难以落实和践行。究其原因,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西方敌对势力的解构和渗透现象,“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仍不绝于耳,西方除了运用以外交抱团等为外在表征的直接手段,也以影视产品、文化渗透等内在浸透的间接手段冲击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因此,高校在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管控、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与网络信息的筛选。

2.2 舆论与传播语境的失范弱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舆论传播凭借自身特有的丰富性和广泛性的优势实现信息传递的繁荣,但是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不良舆论的传播也滋生出诸多弊端。一是舆论与传播语境的失范将扭曲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舆论传播的多样性使各种言论泛起。部分不良舆论遮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使一些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在各种舆论话语的浸染下出现偏颇,散发各种无法考证、碎片化、低俗化的言论,使其价值观从主流意识形态中抽离出来。二是舆论与传播语境的失范扰乱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秩序。高校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极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比如针对2022年8月2日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的行为,部分舆论避实就虚,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个别网友发表不当言论,无视党的建设取得的成果,全盘否定党的政策的科学性。三是舆论与传播语境的失范致使高校师生言论自由权利的滥用。西方借助人权至上的陈词滥调,散布不实言论,诱使部分师生以此为旗号,发布一些有悖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弱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鉴于此,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加强舆论与传播语境的把控,以此坚守舆论与传播语境的正确阵地,驶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辽阔海天。

2.3 教学与科研管理的漏洞阻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职能的两个重要层面,实现二者统一将有益于高校的持续发展。部分错误思潮借机寻找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管理的漏洞,销蚀校园的主流价值观,干扰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紧迫性均对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阶段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学案例和科研选题的科学性和引导性有待提高。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案例的筛选,所使用的教学案例既要体现教师授课的教学目标,又要贴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部分教师因备课不充分在课堂上引用失范案例、发表不当言论,使错误思潮有机可乘。另一方面,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要注重立项选题的拟定,使科研选题既完成教师科研的立项目标,又符合高校的主流价值观。部分教师忽视国家、社会的发展动向,不顾客观实际,主观随意地选择研究主题,使科研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二是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过程的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某些高校在给教师设置规定课时量后,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管控,以不出教学事故为管理标准,忽视对教学效果、育人效果和价值引领的衡量,这为错误思潮侵入提供机会。三是高校科研过程中学术活动审批备案制度有待完善。高校在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办学术讲座、研讨会、座谈会等学术活动时,要严格进行意识形态风险排查,既要对学术活动的开展进行审批,又要对专家讲授或研讨的内容进行预审,防止出现不良意识形态渗透问题。高校在外派校内专家参与学术活动时,要对学术活动充分了解,严格按照教职工管理规定加强审核,形成由科研处统一管理,项目负责人、二级单位、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三级审核制度。

3 创新图式: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恰切进路

面对新的时代动向和现实挑战,高校要从组织体制、平台机制、队伍机制和效能机制等重要向度深入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创新发展,从全局性上把握、从根本性上指导,洞悉时代发展之路,与时俱进、统筹兼顾、立破并举、踔厉奋发,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行稳致远。

3.1 强化组织体制: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进齐抓共管

高校党委及各级党组织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关键主体,其领导作用的发挥关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效能,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新格局。一是高校党委要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认识,充分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16]159。高校党委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两个大局”的实践境遇中,清醒认知自身的领导核心地位,统筹全局,使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有效发挥;要积极主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悟其核心要义;要带领师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懂弄通做实,使其入脑入心入行。二是高校党委要细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分工,充分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科学性。高校党委要主动提高“政治三力”,积极推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深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切实履行自身的主体责任;高校领导班子要对校党委、院党委明确分工,划定任务范围,明确具体职责,形成各部门相互贯通、多位一体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格局。校党委要宏观把握全校师生的意识形态发展动向,及时听取下级党组织的相关汇报和反馈,针对反映的问题,既要点对点地解决又要从宏观上警示全校师生防微杜渐;院党委要妥善领导学院各党支部的意识形态工作,提高走访调研的频次,及时掌握学院师生的意识形态动向,形成“上下一体”的闭环运行体系。三是高校党委要强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监督,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稳定性。高校党委要领导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监督机制,形成长效监督的良好局面;各部门要做好本部门的意识形态监督工作,妥善处理本部门内部存在的风险点;高校党委要加强对各部门的巡视,听取有关部门对日常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问题的反馈,建立日常监督机制,总结处理经验,从而形成完善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新格局。

3.2 构建平台机制:抢占意识形态阵地,创新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17]。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平台机制建设尤为重要,要抢占高校舆论的阵地关口,使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一是要坚守高校课堂阵地。课堂是高校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影响师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塑造师生的价值观,要利用课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8]。课堂对师生具有多重意蕴,新时代占领课堂阵地要坚持爱党、爱国的政治导向,要坚持寓德于课,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二是要坚守高校出版阵地。高校主办的校报、学报、高校出版社出版的各种著作和教材等,都是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鉴于此,要加强高校出版质量监督管理。高校出版社要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开展自查自纠,切实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三是要坚守高校活动阵地。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点关注对象。高校内各类社团活动、学术活动都存在被错误思潮侵袭的隐患,因此要严格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审核和审批,加强院校两级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完善申报审批制度。四是要坚守高校舆论阵地。高校要积极创新校内网络舆论话语体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9],解决校园悬而未决的舆论问题,争夺学校舆论话语权,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高校在坚守舆论阵地时要注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校园网络文化内容、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引领的三位一体建设格局,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在坚守舆论阵地时要注重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积极回应国内外的舆论热点问题,坚持以立破并举的方法抵制失范言论,主动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督预警机制,使“疏”和“堵”双轨并行,实时研判、动态监管。高校在坚守舆论阵地时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立足具体实际,挖掘校史文化,讲好校园故事,宣传高校的特色品牌。

3.3 健全队伍机制:建好多元思政队伍,发挥铸魂育人效力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优化工作主体,发挥高校宣传、组织、纪检等部门的效力,健全囊括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网络评论员等多主体的队伍机制,为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人才队伍保障。一是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20]35。要完善学科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其他学科的融合,助力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构建“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助力的良好局面,“逐步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21]。高校要健全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机制,促使思政课教师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论述,使教学和科研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展开。高校要健全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机制,促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全面展开,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通过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交流既可以学习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又可以获取更多有益的教学素材。高校要健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机制,提高思政课教师利用网络媒体教学的能力,优化教学方式,同时,督促思政课教师时刻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更好地服务学生,提高教学能力。高校要健全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机制,做好青年思政课教师的选聘工作,合理规划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给予其广阔的成长平台,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劲动力。二是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建设一支政治性强、思想性高、执行有力的辅导员队伍。其一,注重辅导员的选拔。《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在第五条中明确把“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摆在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首位,因此在选聘辅导员时要对其政治立场实行一票否决制。其二,注重辅导员的培训。高校要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瞄准业务短板和发展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夯实辅导员的基本功。三是要加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高校网络评论员作为高校舆情引导的关键主体,要着力化解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点,掌握全媒体时代高校舆论战场的主动权。高校要调动二级学院的新媒体团队积极性,加强业务知识培训,用网络传播校园正能量,守好宣传堡垒。

3.4 提升效能机制:健全考核奖励制度,强化约束反馈

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长久发展至关重要。高校要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者的保障激励工作,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并把意识形态建设的考评结果作为高校教师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以此带动高校教师进行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积极性。一是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主体的全面考核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体系覆盖高校党委、纪委、基层党委、政工队伍、教师等群体。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网络媒介等既是意识形态载体,又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点考核领域。二要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师职称的考核管理体制。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关乎全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导向。因此对思政课教师的职称评定要单独摸底、合理区分。一方面,要严肃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纪律,提高对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设立单独的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三要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多元激励机制。国家、高校等主体要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者实行多方位的激励政策,健全激励机制。其一,推进教育立法,国家应依托法律的形式捍卫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者的地位。其二,健全表彰体系,高校应及时表彰优秀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者。其三,设置特殊津贴,高校应给予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者特有津贴,以专项经费的形式推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提升队伍凝聚力。

猜你喜欢
思政建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문학을 통한 과정사정(课程思政)교육 방안 연구
如何搞好“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